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过兵,做过基层干部,年轻时候的理想是做一个外科手术医生,现在是一个仍然热爱阅读和户外活动的知名商人,不排除退休之后从事更有影响的事业,超越自己,感悟人生,感受大自然!
——这就是王石在2006年对自己的定位
根据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美国国防部前助理部长约瑟夫·奈(Joseph.S.Nye) 的观点,“软实力是通过劝说和魅力而非通过威胁或军事力量来影响别国的能力,”因此包括文化影响、外交合作、经济互利以及在发展模式和意识形态等价值观方面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
国家如此,人也可以借鉴软实力的说法。
与众多有着富豪头衔的企业家比起来,为年销售150亿元的万科掌舵的王石,优胜之处在于他的软实力。而王石的软实力,体现在通过户外探险的健康形象,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树立企业关注公益事业的形象;而如果更深入了解王石的话,可以发现他软实力的另外一点,就是注重建立一个现代企业的理念和价值观。
在万科20年的时候,王石将万科概括为:做简单而不是复杂,做透明而不是封闭,做规范而不是权谋,做责任而不是暴利。
可以说,如果仅仅只有前面两点的话,王石绝对不能获得今天这么多的鲜花和光环。因为,能够登顶珠穆朗玛峰的人不少,谈公益和社会责任的商人也有一批,但是,能够一手缔造出一个企业界普遍认可的成功企业又兼有前两者特性的人,目前只有王石一人。王石现在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界以及社会公众认同的一面独特的旗帜:个性鲜明、热爱生活。他的企业观和价值观影响了中国一批新生的企业家。而在可见的未来,作为商界人物能够在事业和人生双双精彩的,王石已是遥遥领先。
影响力至上的企业家代表
多次获得全国性的“经济人物”、“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奖项,并在地产界拥有“地产教父”和“第一人”的头衔,王石越来越觉得,自己已经不仅仅属于万科一家公司。
被誉为地产第一品牌的万科在全国近20个城市开发了60多个地产项目,规模在地产界举足轻重。万科现时有11000多名员工,而王石在他们之中的精神领袖地位,由企业创始阶段就牢牢奠定。当然,22年来,在万科呆过又跳出去的人也不少。在全国各地的地产业,或者在深圳生意场上,常能碰到在万科呆过的老员工,他们现在从事的职业由广告到精品到影视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兴衰荣辱无定数,与老王亲疏远近也各有不同,但从未听过有人说老王除了脾气之外的负面评价。而且他们对有创业梦想的年轻人的最高称赞多是说,王石当年也如何如何,你比王石当年还棒……
房地产业目前有近百万从业人员,产业规模为第一、有影响的产业超过40个,相关工作人员更是无数。作为业界龙头掌门人的王石,其话语权和影响力有目共睹。无怪乎,今年他在自传推出之时,在十多个城市巡回演讲,获得的追捧程度,不亚于演艺娱乐界明星。连时尚杂志也把王石列入都市女性最想嫁的男人的典型之一。
不过,越是在公众之中现身,穿休闲装多于西装的王石越是会一再强调:“我的主要属性就是企业家。登山探险,那是业余爱好。”王石更不断地对公众说,万科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企业,不仅在行业内要做到出类拔萃,还必须具有足够的跨行业影响力,王石为万科设计的“企业公民”的定位,正好和他正面积极的公众人物形象对应。
中国企业界,主流的语境是讲能人政治,无论是出于主观或者客观,总之是不离强调集权和领袖的个人作用,不少领导者以企业对自己的高度依赖而自鸣得意。然而,面对这本来是最应该体现一个人的权力的指标,王石却一直采取另外的考量角度:“我的评判标准是,当我离开万科后,企业还能一如既往的保持正常发展,这才是我的成功和本事。”
王石认为,企业家与其他人的不同点是偏执,执著还不能说明问题。企业家除了偏执之外,偏执里面还要包括执著,别人认为不可以,他却认为可以。要把组织能力变成可能,而且还要赢利。而他对于将万科转型为企业公民的努力,也正是这种精神的具体实践。
曾任万科大股东华润创业董事长的宁高宁,对于王石率领的万科同仁,有一番谐趣的评价:
“万科这伙人是对现在生活不满的一伙人,他们对目前的大环境不满意,所以就要做一种小环境;他们对街道不满意,就要做一个小区;他们对目前的路灯不满意,就要像建筑研究中心那样做一些节能灯。他们代表了一伙人,想带领人们创造出一种新生活,就是这伙人正在做万科的品牌。”
事实上,万科现在选择的品牌路线很人性化,因而王石以后的责任更大。万科承诺的是无限生活,不仅仅是楼房,而是背后的长期承诺。消费者购买房子是一辈子的事情,一生的交换。万科提出建筑无限的生活,表明有胆量承担这种责任。
金钱观
虽然生在广西,其实王石的原籍是安徽的金寨——著名的革命根据地。
王石的父母都是红军时代就参加革命的军人,所以他自小就勤俭刻苦。小的时候王石对父母的印象是他们天天工作,就像职业革命家,对家庭顾及很少,所以后来王石也有点这样。
“这不是好坏的问题。你生在一个充满欺诈的家庭,你想有诚信就很难,相反也是一样。我的父母给我的印象就是工作,那我就会把工作看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对家庭,王石很真实地剖析过他的想法,有时候还带着一丝内疚。
“我对女儿在尽到父亲责任方面是很惭愧的,她从小在广州长大,我对她的关心很少,但潜移默化的东西肯定是有的。她将来想做什么我会完全看她的个人喜欢。”
在八个兄弟姐妹之中,王石排行第三,兄妹中只有他一个人从商。
王石一向不喜欢“谁是对你影响最大的人”这种略带《读者文摘》语境的问题,所以他很坦白地说:“与其说是哪个人影响了我,还不如说是哪一段经历影响了我。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一是当兵的经历,二是上大学时的自学。”
王石远离万科去登山,但并没有放弃工作。登山时王石和其他队友一样,20天不洗脸、不刷牙、不洗澡,和大家吃同样的饭菜,同样有高山反应,闲聊时会一些讲荤段子。这时王石只是一个普通的登山爱好者。只有在他面色严肃,利用卫星电话和网络通讯操纵着万科公司的运转时,你才会感觉到他是一个上市公司的大老板。
金钱,对王石来说,也有着一个与大多数人不一样的判断标准。
“我没走发家致富这条路,我如今依然是一名拿工资的打工阶层,我一直给自己定位为中产阶级。”十多年前记者初识王石的时候,他就是这么强调的。
1989年,当时美国的三大广播公司之一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到中国来采访中国的改革,千里迢迢跑到深圳采访王石,结果问到第一个问题就卡壳了,不得不停下来,重新调整采访提纲后再进行采访,最后,他们勉强把采访完成了。
记者当时问的第一问题,就是作为中国新兴的成功的企业家代表,你现在拥有多少财富?而王石回答说“我是拿工资的,我现在没有什么财富。”于是,采访难以继续,按照西方的价值标准,作为一个企业家成功的标准就是看你拥有多少财富。
1997年香港回归,美国《时代》杂志要做一个报道香港回归的专题,其中包括报道一批中国企业家的情况,这次王石又被列为采访对象,结果记者问老王有多少钱的时候,再次遇到1989年那样的尴尬。
王石相信,突然的暴发、突然的财富累积,都会带来问题,造成损害。1980年代暴富的农民,经常干的三件事就是赌博、修坟、娶小老婆;城市里的居民暴富了以后又干了什么?家庭问题,消费超前。他自己也觉得,“不敢说如果暴富后,我就能避免这些。”王石的逻辑是,太有钱了将会隔断你和以往的种种关系,比如亲情、友情。他不需要冒这个险。
除了怕自己控制不住财富之外,很多年来,王石还时刻警醒自己,在中国这个特殊年代,名利往往不能兼得。要名,就不要想太多利;要实利,就得躲起来,舍弃掉名声。
2004年,《王石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出版,当时,王石的年薪才是五六十万元人民币,这个数字在利润丰厚的房地产业的高级管理人之中绝不算多。很多项目的总监都有这个数目。而今年,王石的年薪提高到200万,加上他的版税以及为中国移动等等拍摄广告的收入,总收入将近300万。作为一个老总来说还算满意,但是对于他的知名度和市场潜力来说,似乎还有很大的提升潜力。
当过兵,做过基层干部,年轻时候的理想是做一个外科医生,现在是一个仍然热爱阅读和户外活动的知名商人,不排除退休之后从事更有影响的事业,超越自己,感悟人生,感受大自然!——这就是王石在2006年对自己的定位。
契诃夫曾经写下这样一段话:“他们本人用活生生的行动向社会表明,除了那些争论什么是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人,因为无聊而写糟糕小说、无用的方案、廉价的论文的人,为否定生活而堕落放纵的人,以及为了一块面包而撒谎的人,除了那些怀疑主义者、神秘主义者、精神病患者、耶稣会教徒、空谈家、自由主义者、保守主义者外,还存在着另外一种人——献身于伟大的事业、有信仰、有明确目标的人。“
王石,至少看上去是这样一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