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在当代中国的必然性及其培育与建构

来源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可能性的最深刻根源在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完善,社会主义政治改革的持续深入,则又有赖于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充分发育.但是,建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决不意味着传统的国家与社会间的对立乃至对抗,而是要实现两者功能的交错与互补,即达到一种国家与社会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其他文献
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崔大林透露,从1957年中国首次派出教练员到国外执教以来,累计共有2547名中国籍教练在123个国家和地区执教,包括乒乓球、体操、跳水等36个项目。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