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教学设计涵义和传统教学设计弊端,从对学生和教材解读分析这两个角度,综合分析了如何构建动态生成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下,如何用整体综合思维来设计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教学设计;动态生成;可持续性发展
叶澜教授说:要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从生命的高度来看课堂,那课堂就是师生互动,共同度过的一段生命时光。传统的观念中,课堂教学就是“上好一节课”,这样的理解会使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动态生成性较差,在教学中事倍功半。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有效的有机整体: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这“五功课”中上课是核心,备课是前提和基础,而教学设计是教师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灵魂,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会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本文从学生和教材这两个角度,来谈谈教学设计的动态生成构建。
一、教学设计的涵义
美国学者肯普给教学设计下的定义是:“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在连续模式中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我国学术界对教学设计下的定义是: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笔者通过30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教学大纲基础上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创造性、艺术性的设计整个教学实施方案,为有效教学提供蓝图的过程。
那么教学设计和备课有什么区别呢备课也是教师教学设计过程的体现,但备课是教师自己上课用的,主要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及作业、课后反思。教学设计是要写出设计者的设计意图,为课堂教学过程的展开与推进提供蓝图,包括:教材内容分析,学生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依据、重难点依据、教学过程分析,说明各个环节设计的目的与内容,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应对处理这些问题,总之教学设计要写出设计者的整体设计意图,它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保证。本文采用教学设计的概念并非是对以往“备课”概念取而代之,而是期望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下,用整体综合思维来精心设计,实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传统教学设计的弊端
传统教学设计,它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设计内容上,把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当成“圣旨”,只备教材重点难点,备教学参考书的要求建议,并在教学中循规蹈矩,千篇一律,严格执行,教师和学生都为知识而存在,这样的设计把自己局限在了“点”里,忽视了教材知识之间的整体性与联系性。在设计目标上,偏重于认知目标,把学生看成读书的机器,过多关注自己一堂课的知识点、基本原理是否完成,忽视了书本知识与与一个个鲜活的学生之间的复杂联系。在设计流程上,以教师为主体,在教学设计中早就预设好了学生应该回答的答案,而且这个答案是唯一不变的,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困难、个体差异和潜在可能,忽视了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育人目标。
反思传统教学设计,把“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分割为两个独立的单位,忽视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复杂丰富的动态关系,缺乏整体综合性思维来对教学作出整体设计和综合设计的能力,实践证明,传统的过分强调以知识教学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三中心论”的教学设计已经不能为“培养创新主动、全面可持续性发展的人”这一教学根本目的服务。
三、如何构建动态生成的教学设计
(一)对学生解读分析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学设计时,如果在自己的眼前没有出现那些机灵的、思维敏捷的米沙和那些头脑迟钝的、理解能力差得柯丽亚的形象,那么这种备课只不过是进行抽象的理论推敲而已。”著名教育家奥苏泊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由此可见教学设计中学生主体地位尤其重要,如果教师不了解你的教学对象,自以为是按部就班一味去完成知识目标,不仅会导致教学效果差,还会让自己疲于应付,辛苦不堪。
如何解读分析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和学习能力。每一个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方法不同,他们在学习新课前已经有了原来的知识状况、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所以教师在新学期每一次新课的设计时,要摒除教学设计里对以前学生的认知,重新认识新的学生。教学设计时多考虑:学生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学生是否能掌握新知识,掌握多少?多少人掌握?掌握到何种程度?对知识点里的重点与难点,如何根据教学对象进行分析点拨、引导突破?什么时候、什么内容可以设计为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哪些内容可以为学生成长与发展需要服务?这比传统教学设计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平时要收集整理学生信息,了解学生学习阶段与思维动态的发展过程,将学生的现实与成长理论结合,再将成长理论指导到学生现实生活中,进入课堂的动态生成。
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会说:“我用一生去教学设计。”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因为每一届、每一个班级的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思维方式会有不同,不对学生分析了解,就难以因材施教,知己知彼,所以教学设计时既要全面了解学生,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对教材的解读分析设计
叶圣陶有过一个精辟的言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通过这个例子来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所以什么是教材?教材就是为服务于教学而精心打造的、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教材只是一个样本,教师可以而且应该对教材进行加工创新。因为教材是统一编写的,编写者不可能在一本教材中面面俱到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所以只有通过教师对教材的组合重组来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当然,按照现成的教材编排来设计,省心省力,也不要承担责任,所以重组解读教材需要教师的勇气,更需要的是教师的智慧。
如何解读分析教材?不仅要分析解读所教内容所处单元的知识结构,还要分析该内容对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价值,并在教学中体现这样的教育价值的理念,对教材内容进行结构加工和激活生命处理。当然,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前提下,对有的知识简化,有的不重要的过滤,整个知识结构应该是有机的整体。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既要解读教材,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创造性灵活性地处理教材要做到以下几点:以课程基本理念为基础,教学内容整体分析,在梳与密、难与易、雅与俗等一系列矛盾关系的把握上处理得恰到好处。对教材内容不必死守大纲,要具体分析,合理调整,把不同章节相关的内容或者同一章节部分内容重新组合,对多层次的教学资源有效有序地筛选,以挖掘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把上述两个方面的分析解读作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在读学生、读教材基础上整体规划教学总目标、递进设计教学阶段目标、具体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把以往将知识与能力为教学设计核心,转到满足“人”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上来,站在社会发展与学校教学、知识掌握与生命成长的高度,对教学设计来重新认识、解读和定位,既对学生成长和发展有积极的引领作用,又符合社会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价值追求。
总之,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创造性的过程,它应该感召学生心灵、培养健康人格、经受精神洗礼、获得价值引领,这才是教学人文关怀的彰显。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以文本形式体现,但更多地应该是以非文本形式存在于教师心里,犹如一眼清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参考文献
[1] 杜利 . 试论推进高效课堂构建的策略.学周刊,2016年30期.
[2] 于永正 .《备课断想》(A)2007年第二期.
作者简介:王若维,女,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刘奇玲,女,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数学教育。
关键词:教学设计;动态生成;可持续性发展
叶澜教授说:要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从生命的高度来看课堂,那课堂就是师生互动,共同度过的一段生命时光。传统的观念中,课堂教学就是“上好一节课”,这样的理解会使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动态生成性较差,在教学中事倍功半。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有效的有机整体: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这“五功课”中上课是核心,备课是前提和基础,而教学设计是教师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灵魂,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会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本文从学生和教材这两个角度,来谈谈教学设计的动态生成构建。
一、教学设计的涵义
美国学者肯普给教学设计下的定义是:“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在连续模式中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我国学术界对教学设计下的定义是: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笔者通过30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教学大纲基础上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创造性、艺术性的设计整个教学实施方案,为有效教学提供蓝图的过程。
那么教学设计和备课有什么区别呢备课也是教师教学设计过程的体现,但备课是教师自己上课用的,主要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及作业、课后反思。教学设计是要写出设计者的设计意图,为课堂教学过程的展开与推进提供蓝图,包括:教材内容分析,学生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依据、重难点依据、教学过程分析,说明各个环节设计的目的与内容,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应对处理这些问题,总之教学设计要写出设计者的整体设计意图,它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保证。本文采用教学设计的概念并非是对以往“备课”概念取而代之,而是期望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下,用整体综合思维来精心设计,实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传统教学设计的弊端
传统教学设计,它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设计内容上,把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当成“圣旨”,只备教材重点难点,备教学参考书的要求建议,并在教学中循规蹈矩,千篇一律,严格执行,教师和学生都为知识而存在,这样的设计把自己局限在了“点”里,忽视了教材知识之间的整体性与联系性。在设计目标上,偏重于认知目标,把学生看成读书的机器,过多关注自己一堂课的知识点、基本原理是否完成,忽视了书本知识与与一个个鲜活的学生之间的复杂联系。在设计流程上,以教师为主体,在教学设计中早就预设好了学生应该回答的答案,而且这个答案是唯一不变的,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困难、个体差异和潜在可能,忽视了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育人目标。
反思传统教学设计,把“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分割为两个独立的单位,忽视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复杂丰富的动态关系,缺乏整体综合性思维来对教学作出整体设计和综合设计的能力,实践证明,传统的过分强调以知识教学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三中心论”的教学设计已经不能为“培养创新主动、全面可持续性发展的人”这一教学根本目的服务。
三、如何构建动态生成的教学设计
(一)对学生解读分析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学设计时,如果在自己的眼前没有出现那些机灵的、思维敏捷的米沙和那些头脑迟钝的、理解能力差得柯丽亚的形象,那么这种备课只不过是进行抽象的理论推敲而已。”著名教育家奥苏泊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由此可见教学设计中学生主体地位尤其重要,如果教师不了解你的教学对象,自以为是按部就班一味去完成知识目标,不仅会导致教学效果差,还会让自己疲于应付,辛苦不堪。
如何解读分析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和学习能力。每一个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方法不同,他们在学习新课前已经有了原来的知识状况、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所以教师在新学期每一次新课的设计时,要摒除教学设计里对以前学生的认知,重新认识新的学生。教学设计时多考虑:学生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学生是否能掌握新知识,掌握多少?多少人掌握?掌握到何种程度?对知识点里的重点与难点,如何根据教学对象进行分析点拨、引导突破?什么时候、什么内容可以设计为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哪些内容可以为学生成长与发展需要服务?这比传统教学设计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平时要收集整理学生信息,了解学生学习阶段与思维动态的发展过程,将学生的现实与成长理论结合,再将成长理论指导到学生现实生活中,进入课堂的动态生成。
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会说:“我用一生去教学设计。”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因为每一届、每一个班级的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思维方式会有不同,不对学生分析了解,就难以因材施教,知己知彼,所以教学设计时既要全面了解学生,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对教材的解读分析设计
叶圣陶有过一个精辟的言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通过这个例子来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所以什么是教材?教材就是为服务于教学而精心打造的、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教材只是一个样本,教师可以而且应该对教材进行加工创新。因为教材是统一编写的,编写者不可能在一本教材中面面俱到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所以只有通过教师对教材的组合重组来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当然,按照现成的教材编排来设计,省心省力,也不要承担责任,所以重组解读教材需要教师的勇气,更需要的是教师的智慧。
如何解读分析教材?不仅要分析解读所教内容所处单元的知识结构,还要分析该内容对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价值,并在教学中体现这样的教育价值的理念,对教材内容进行结构加工和激活生命处理。当然,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前提下,对有的知识简化,有的不重要的过滤,整个知识结构应该是有机的整体。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既要解读教材,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创造性灵活性地处理教材要做到以下几点:以课程基本理念为基础,教学内容整体分析,在梳与密、难与易、雅与俗等一系列矛盾关系的把握上处理得恰到好处。对教材内容不必死守大纲,要具体分析,合理调整,把不同章节相关的内容或者同一章节部分内容重新组合,对多层次的教学资源有效有序地筛选,以挖掘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把上述两个方面的分析解读作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在读学生、读教材基础上整体规划教学总目标、递进设计教学阶段目标、具体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把以往将知识与能力为教学设计核心,转到满足“人”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上来,站在社会发展与学校教学、知识掌握与生命成长的高度,对教学设计来重新认识、解读和定位,既对学生成长和发展有积极的引领作用,又符合社会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价值追求。
总之,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创造性的过程,它应该感召学生心灵、培养健康人格、经受精神洗礼、获得价值引领,这才是教学人文关怀的彰显。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以文本形式体现,但更多地应该是以非文本形式存在于教师心里,犹如一眼清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参考文献
[1] 杜利 . 试论推进高效课堂构建的策略.学周刊,2016年30期.
[2] 于永正 .《备课断想》(A)2007年第二期.
作者简介:王若维,女,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刘奇玲,女,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