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说《天黑前的夏天》是多丽丝·莱辛晚年的一部优秀作品。作为当代英国著名的女性作家,莱辛擅长对女性心理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小说的分析有着指导意义。而小说女主人公凯特·布朗夏日里所经历的思想与心理变化的历程则对女性如何平衡在家庭、社会、情感等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做出了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天黑前的夏天;多丽丝·莱辛;镜像理论;雅克·拉康
《天黑前的夏天》(1973)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1919-2013)创作的一部以女性视角表达思想的文学作品。多丽丝·莱辛曾被认为是继弗吉尼亚·伍尔夫之后英国最伟大的女性作家。而这部作品正如《纽约时报》所评论的那样——“不仅是多丽丝·莱辛最好的小说,也是继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后最好的小说”。这本小说讲述了一个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中年家庭妇女凯特·布朗在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夏天之后,走出婚姻的“围城”,重新发现并找回了多年来在婚姻生活中迷失的自我,同时思想上得到了升华的故事。雅克·拉康(1901-1981)是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被誉为法国的“弗洛伊德”。他的理论尤其是镜像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文学批评之中。镜像理论是拉康理论的起点,对当代语言学理论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拟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基础,探讨多丽丝·莱辛的《天黑前的夏天》中女主人公凯特·布朗的自我探索之路。
一、拉康的镜像理论
1936年,拉康通过观察婴儿对镜子中自我形象的反应,并结合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研究提出了关于主体意识形成的“镜像阶段”理论。根据婴儿自我意识产生的时间,婴儿的成长过程可进一步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前镜像阶段、镜像阶段和后镜像阶段。前镜像阶段是指从婴儿出生到6个月这段时间。这个时期的婴儿由于无法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身体,他对外界信息的接受方式是被动的,支离破碎的,不连贯的。婴儿对自身没有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因而也没有产生自我意识。当他被母亲抱到镜子前时,并不会意识到镜中的影像是自己,混沌的意识甚至会使他错误地以为自己和母亲是不可分割的,而不是将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与他人区别开来。但是从第6到18个月,亦即镜像阶段,这一切开始发生变化。随着婴儿的成长,他开始能够有意识的支配自己的身体,因而他接受外界信息的方式也由被动渐渐变为主动。他开始逐渐把镜子中的影像和自身联系起来,并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完整的存在。而同时,他又会错误地把镜中的影像认定为真实存在的。这个时期的婴儿常常对着镜子中的自己手舞足蹈,这是他们对自我镜像的认同,同时也标志着自我意识的初步形成。当婴儿长到18个月以后,就进入了后镜像阶段。此时婴儿能够更灵活地控制自己的身体,通过与周围事物与人的互动,他逐渐认识到自我与他者是不一样的。当他试图触摸镜子自己的影像时,他会发现镜中的影像是虚幻的。自此婴儿对自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更成熟的阶段。
二、凯特的婚姻生活
拉康镜像理论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儿童的心理分析,它同样也适用于社会中的人。小说的女主人公凯特在这个短暂的夏天也经历了她人生中的前镜像阶段、镜像阶段和后镜像阶段。作为一个英国中产阶级太太,年逾四旬的凯特在外人眼中无疑是幸福的。婚姻美满,丈夫事业有成,四个儿女也都已经长大成人。而凯特自己则是一位贤妻良母。她打扮得体、美丽大方,做起家务来有条不紊,思虑周全。凯特一度暗自为自己的称职感到骄傲、满意。直到这个夏天,她的丈夫要外出工作,而她的儿女则纷纷离家,她二十多年来用心经营的家一夕之间只剩下自己一人,而她的家人正盘算着把这“一草一木都出自她手”的家出租出去。她这才开始意识到自己已经变得可有可无。在她心理受到震撼之际,一份在国际食品组织做葡萄牙语翻译的短暂工作改变了她循规蹈矩的生活。
拉康认为,在前镜像阶段,婴儿处于一片混沌之中,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更无法区分自我与“他者”。他对自我的认知是破碎的,不全面的。婚姻中的凯特正处在这一时期。她从小深受家庭的影响,“婚姻对女性来说意味着绝对的放弃和自我牺牲、无条件地服从他人和无休止地为家人服务。”婚后她放弃自己的学业,自然而然的以自己的祖母为“镜子”, 通过“镜子”这一中介,复制刻画出了一个作为中产阶级妇女最完美的“自我”镜像。这种镜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他者”。凯特看到了自己完美家庭主妇的镜像,这是她自我意识产生前建立在不全面的认知上的满足,也就是说她错误地将镜中的“他者”当成了“自我”。 她被“设定的功能就是为人妻为人母”,而她也不假思索地接受了。然而,小儿子嫌她管太多的指责以及丈夫对她的冷漠使她发觉,在她自以为和谐美满的家庭里原来竟隐藏了那么多的不满与疏远。这对凯特自我意识的产生起到了催化的作用,她开始意识到了自己在家庭中的“他者”地位。然而由于父权制社会对女性思想的束缚以及凯特自我认知的局限性,凯特萌芽的自我意识使她内心无比烦乱纠结。带着各种困惑,凯特走出了家门,开始了她在国际食品组织的工作,这趟短暂却意义非凡的夏日之旅由此拉开了序幕。
三、凯特的精神旅行
国际食品组织的工作一开始令凯特感到新鲜而敬畏。她突然从一个以丈夫和孩子为核心的家庭主妇变成了一名经济独立的职业女性。然而她在这份工作中游刃有余的表现又很快使这种敬畏荡然无存。这份工作对她自身价值的认同,使她开始思考自己以往的人生。在翻译工作结束之后,她甚至和一个比她小的年轻男人杰弗里有了婚外情,他们一同到西班牙旅行。然而这场旅行并没有使她感受到多少愉悦。于是她很快结束旅行,返回了英国。
这两次不同的体验是凯特经历的镜像阶段。在镜像理论中,“镜像阶段”是最重要最核心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婴儿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完整性,开始审视自己镜中的形象,并对自己的真实身体和镜中自我产生认同。但是这个阶段“镜中”的自我是他人眼中的“自我”,并不是真实的自我。经济的独立和工作能力的认可使凯特开始审视婚姻中的自己,并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对自己的定位不再局限于一个家庭妇女。她开始尝试打破从前的镜像以构建新的自我形象。而此时的凯特虽然初步拥有了“自我”的概念,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她对镜像产生了错误的理解。由于急于彻底摆脱从前的镜像,她听从内心的召唤,与杰弗里发生了婚外情。尽管这段感情很快以失败告终,它使凯特对自我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她发现由于人们对女性社会分工的偏见,无论是在职场中还是情场中,自己并没有真正摆脱自己原有的“镜像”——在职场上她能做的琐碎小事使她觉得自己像在扮演一个“技术高超的鹦鹉”;而在感情上,杰弗里对她的依赖,以及他们年龄上的差距又让她觉得自己变回了一个“母亲”。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者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在凯特与他者经历了一系列“碰撞”与“叛逃”之后,她的自我意识已初步成型。 四、凯特的自我回归
由于家被出租了出去,凯特只能与年轻女孩莫琳合租在公寓里。她在那里度过了无拘无束,不修边幅的生活。而这段经历彻底地使她敞开心扉,了解了真实的自己。年轻充满活力的莫琳一举一动无一不在影响着凯特,也对她之后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事结束时,凯特家人来信要提前回家,她并没有像从前一样为家人鞍前马后的安排,而是选择发电报通知家人让他们自己打点一切。而她自己则一改以往的形象,卸掉一切“伪装”,毫无修饰地向家中走去。
这时凯特进入了她人生中的后镜像阶段。在拉康看来,婴儿进入后镜像阶段以后,随着他对自身和周围事物的了解,他的自我意识也更加成熟全面。莫琳一句“我想,你可能想错了,你好像认为,只要决定不做这种人,那么选择成为另一种人就一定超过前者”使凯特大彻大悟。她之前自我意识的萌芽使她急于摆脱从前的生活,却错误地以为只要做出不同寻常的决定就一定能够摆脱从前的镜像。她忽略了作为一个社会人,女性的一举一动必然会深受社会规范的影响。在经历了这一系列思想上的变化之后,凯特选择了回归家庭,这是她对自我全面的认知之后做出的成熟决定。“自我发现并不意味着马上的变化,而是意味着解放和选择的自由。”
凯特就像拉康镜像理论中的婴儿。一开始,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作为整体性的存在,无法区分“自我”与“他者”。她以“他者”为镜像来构建自我形象,长期的家庭婚姻生活使她对“自我”形象认定为一个母亲、一个妻子,却逐渐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但是在这个独特的夏天,她的经历给了她以启示。她逐一尝试并打破了不同的自我“镜像”,并在此过程中更深刻地了解并找到了真实的自我。真正的女性主体意识就是“女性能够自觉地意识并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与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肯定和实现自己的需要和价值意识。”通过对凯特思想以及心理变化的细致描述,莱辛充分展示出了一位在父权社会中思想深受禁锢的女性在社会、情感、家庭等方面遭遇的各种困惑。“作为一个妇女作家,而且经常书写妇女,莱辛道出了许多令人关注的问题”,凯特是众多中年女性的缩影,在这场夏日旅行的最后,她拨开迷雾做出回归家庭的选择,也给了众多其他女性以启示与思索。
参考文献:
[1]Rich,A. Of Women Born[M].New York: Bantam Books,1976:32.
[2]多丽丝·莱辛.天黑前的夏天[M].邱益鸿,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
[3]马元龙.雅克·拉康——语言维度中的精神分析[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4] Woolf, Virginia. Women and Writing [M].New York: A Harvest Book,1980.
[5]魏国英.女性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王维娟(1988- ),女,河南洛阳人,河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关键词:天黑前的夏天;多丽丝·莱辛;镜像理论;雅克·拉康
《天黑前的夏天》(1973)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1919-2013)创作的一部以女性视角表达思想的文学作品。多丽丝·莱辛曾被认为是继弗吉尼亚·伍尔夫之后英国最伟大的女性作家。而这部作品正如《纽约时报》所评论的那样——“不仅是多丽丝·莱辛最好的小说,也是继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后最好的小说”。这本小说讲述了一个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中年家庭妇女凯特·布朗在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夏天之后,走出婚姻的“围城”,重新发现并找回了多年来在婚姻生活中迷失的自我,同时思想上得到了升华的故事。雅克·拉康(1901-1981)是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被誉为法国的“弗洛伊德”。他的理论尤其是镜像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文学批评之中。镜像理论是拉康理论的起点,对当代语言学理论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拟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基础,探讨多丽丝·莱辛的《天黑前的夏天》中女主人公凯特·布朗的自我探索之路。
一、拉康的镜像理论
1936年,拉康通过观察婴儿对镜子中自我形象的反应,并结合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研究提出了关于主体意识形成的“镜像阶段”理论。根据婴儿自我意识产生的时间,婴儿的成长过程可进一步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前镜像阶段、镜像阶段和后镜像阶段。前镜像阶段是指从婴儿出生到6个月这段时间。这个时期的婴儿由于无法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身体,他对外界信息的接受方式是被动的,支离破碎的,不连贯的。婴儿对自身没有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因而也没有产生自我意识。当他被母亲抱到镜子前时,并不会意识到镜中的影像是自己,混沌的意识甚至会使他错误地以为自己和母亲是不可分割的,而不是将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与他人区别开来。但是从第6到18个月,亦即镜像阶段,这一切开始发生变化。随着婴儿的成长,他开始能够有意识的支配自己的身体,因而他接受外界信息的方式也由被动渐渐变为主动。他开始逐渐把镜子中的影像和自身联系起来,并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完整的存在。而同时,他又会错误地把镜中的影像认定为真实存在的。这个时期的婴儿常常对着镜子中的自己手舞足蹈,这是他们对自我镜像的认同,同时也标志着自我意识的初步形成。当婴儿长到18个月以后,就进入了后镜像阶段。此时婴儿能够更灵活地控制自己的身体,通过与周围事物与人的互动,他逐渐认识到自我与他者是不一样的。当他试图触摸镜子自己的影像时,他会发现镜中的影像是虚幻的。自此婴儿对自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更成熟的阶段。
二、凯特的婚姻生活
拉康镜像理论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儿童的心理分析,它同样也适用于社会中的人。小说的女主人公凯特在这个短暂的夏天也经历了她人生中的前镜像阶段、镜像阶段和后镜像阶段。作为一个英国中产阶级太太,年逾四旬的凯特在外人眼中无疑是幸福的。婚姻美满,丈夫事业有成,四个儿女也都已经长大成人。而凯特自己则是一位贤妻良母。她打扮得体、美丽大方,做起家务来有条不紊,思虑周全。凯特一度暗自为自己的称职感到骄傲、满意。直到这个夏天,她的丈夫要外出工作,而她的儿女则纷纷离家,她二十多年来用心经营的家一夕之间只剩下自己一人,而她的家人正盘算着把这“一草一木都出自她手”的家出租出去。她这才开始意识到自己已经变得可有可无。在她心理受到震撼之际,一份在国际食品组织做葡萄牙语翻译的短暂工作改变了她循规蹈矩的生活。
拉康认为,在前镜像阶段,婴儿处于一片混沌之中,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更无法区分自我与“他者”。他对自我的认知是破碎的,不全面的。婚姻中的凯特正处在这一时期。她从小深受家庭的影响,“婚姻对女性来说意味着绝对的放弃和自我牺牲、无条件地服从他人和无休止地为家人服务。”婚后她放弃自己的学业,自然而然的以自己的祖母为“镜子”, 通过“镜子”这一中介,复制刻画出了一个作为中产阶级妇女最完美的“自我”镜像。这种镜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他者”。凯特看到了自己完美家庭主妇的镜像,这是她自我意识产生前建立在不全面的认知上的满足,也就是说她错误地将镜中的“他者”当成了“自我”。 她被“设定的功能就是为人妻为人母”,而她也不假思索地接受了。然而,小儿子嫌她管太多的指责以及丈夫对她的冷漠使她发觉,在她自以为和谐美满的家庭里原来竟隐藏了那么多的不满与疏远。这对凯特自我意识的产生起到了催化的作用,她开始意识到了自己在家庭中的“他者”地位。然而由于父权制社会对女性思想的束缚以及凯特自我认知的局限性,凯特萌芽的自我意识使她内心无比烦乱纠结。带着各种困惑,凯特走出了家门,开始了她在国际食品组织的工作,这趟短暂却意义非凡的夏日之旅由此拉开了序幕。
三、凯特的精神旅行
国际食品组织的工作一开始令凯特感到新鲜而敬畏。她突然从一个以丈夫和孩子为核心的家庭主妇变成了一名经济独立的职业女性。然而她在这份工作中游刃有余的表现又很快使这种敬畏荡然无存。这份工作对她自身价值的认同,使她开始思考自己以往的人生。在翻译工作结束之后,她甚至和一个比她小的年轻男人杰弗里有了婚外情,他们一同到西班牙旅行。然而这场旅行并没有使她感受到多少愉悦。于是她很快结束旅行,返回了英国。
这两次不同的体验是凯特经历的镜像阶段。在镜像理论中,“镜像阶段”是最重要最核心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婴儿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完整性,开始审视自己镜中的形象,并对自己的真实身体和镜中自我产生认同。但是这个阶段“镜中”的自我是他人眼中的“自我”,并不是真实的自我。经济的独立和工作能力的认可使凯特开始审视婚姻中的自己,并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对自己的定位不再局限于一个家庭妇女。她开始尝试打破从前的镜像以构建新的自我形象。而此时的凯特虽然初步拥有了“自我”的概念,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她对镜像产生了错误的理解。由于急于彻底摆脱从前的镜像,她听从内心的召唤,与杰弗里发生了婚外情。尽管这段感情很快以失败告终,它使凯特对自我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她发现由于人们对女性社会分工的偏见,无论是在职场中还是情场中,自己并没有真正摆脱自己原有的“镜像”——在职场上她能做的琐碎小事使她觉得自己像在扮演一个“技术高超的鹦鹉”;而在感情上,杰弗里对她的依赖,以及他们年龄上的差距又让她觉得自己变回了一个“母亲”。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者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在凯特与他者经历了一系列“碰撞”与“叛逃”之后,她的自我意识已初步成型。 四、凯特的自我回归
由于家被出租了出去,凯特只能与年轻女孩莫琳合租在公寓里。她在那里度过了无拘无束,不修边幅的生活。而这段经历彻底地使她敞开心扉,了解了真实的自己。年轻充满活力的莫琳一举一动无一不在影响着凯特,也对她之后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事结束时,凯特家人来信要提前回家,她并没有像从前一样为家人鞍前马后的安排,而是选择发电报通知家人让他们自己打点一切。而她自己则一改以往的形象,卸掉一切“伪装”,毫无修饰地向家中走去。
这时凯特进入了她人生中的后镜像阶段。在拉康看来,婴儿进入后镜像阶段以后,随着他对自身和周围事物的了解,他的自我意识也更加成熟全面。莫琳一句“我想,你可能想错了,你好像认为,只要决定不做这种人,那么选择成为另一种人就一定超过前者”使凯特大彻大悟。她之前自我意识的萌芽使她急于摆脱从前的生活,却错误地以为只要做出不同寻常的决定就一定能够摆脱从前的镜像。她忽略了作为一个社会人,女性的一举一动必然会深受社会规范的影响。在经历了这一系列思想上的变化之后,凯特选择了回归家庭,这是她对自我全面的认知之后做出的成熟决定。“自我发现并不意味着马上的变化,而是意味着解放和选择的自由。”
凯特就像拉康镜像理论中的婴儿。一开始,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作为整体性的存在,无法区分“自我”与“他者”。她以“他者”为镜像来构建自我形象,长期的家庭婚姻生活使她对“自我”形象认定为一个母亲、一个妻子,却逐渐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但是在这个独特的夏天,她的经历给了她以启示。她逐一尝试并打破了不同的自我“镜像”,并在此过程中更深刻地了解并找到了真实的自我。真正的女性主体意识就是“女性能够自觉地意识并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与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肯定和实现自己的需要和价值意识。”通过对凯特思想以及心理变化的细致描述,莱辛充分展示出了一位在父权社会中思想深受禁锢的女性在社会、情感、家庭等方面遭遇的各种困惑。“作为一个妇女作家,而且经常书写妇女,莱辛道出了许多令人关注的问题”,凯特是众多中年女性的缩影,在这场夏日旅行的最后,她拨开迷雾做出回归家庭的选择,也给了众多其他女性以启示与思索。
参考文献:
[1]Rich,A. Of Women Born[M].New York: Bantam Books,1976:32.
[2]多丽丝·莱辛.天黑前的夏天[M].邱益鸿,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
[3]马元龙.雅克·拉康——语言维度中的精神分析[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4] Woolf, Virginia. Women and Writing [M].New York: A Harvest Book,1980.
[5]魏国英.女性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王维娟(1988- ),女,河南洛阳人,河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