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型人才是决定区域创新能力强弱的根本因素,技能型创新人才是区域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可通过构建区域创新高职人才培养体系、调整区域高等教育的比例、促进校企合作、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培养更多的创新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区域创新 创新型技能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教研项目“立体循环导游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08jyxm635)和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创新试验区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08-0011-03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是在产业集群和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区域创新体系是指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和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各种与创新相关联的主体要素(实施创新的机构和组织)和非主体要素(创新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所构成的网络。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创新主体要素包括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各类中介组织和政府。创新型人才是决定区域创新能力强弱的根本因素,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建设是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区域创新系统视野内,创新是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过程,因而创新也是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过程,技能型创新人才是区域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根据区域创新系统的要求,培养适合在创新环境下的高技能型人才是目前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新的任务和课题。
一、区域创新与高职人才培养创新研究背景
(一)创新主体的演变
1.产业集聚——有利于人才聚集。早在工业化初期的马歇尔时代,马歇尔就观察到产业聚集有利于创新。他认为在产业集群聚集的特定区域内,产业集聚一方面有利于知识信息的扩散;另一方面有利于专业技术人才的聚集。正是由于这两方面的因素,产业聚集有利于创新的涌现。
2.钻石模型——大学和国家实验室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迈克尔·波特在研究区域优势的形成过程中,从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等方面重新审视竞争优势的形成,提出了“钻石模型”。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和企业的战略、结构四大要素组成。在产业聚集特定的区域内,有利于各要素的整合,促进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市场创新是区域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过程。创新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是大学和国家实验室提供的,因而迈克尔·波特将提供知识与技能的大学和国家实验室作为钻石模型的一个重要因素。
3.创新网络——正式将学术界纳入区域创新网络。格雷米在研究欧洲和北美的一些新产业区之所以能保持发展和竞争的优势,认为关键在于区域内形成了创新环境,后来的学者将区域创新环境和区域创新网络看做同一个概念。区域创新网络是指在区域内部,企业、学术界、中介机构和政府部门等四个主体之间结成的相对稳定的交互错杂关系,这种关系既包括正式的合作关系,如联盟、公平竞争、结成纵向价值链等,也包括非正式的各种交流、接触,如各种俱乐部、兴趣小组等。在区域创新网络中,正式将学术界(指从事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科学与文化群体)纳入创新网络。
4.三重螺旋理论——大學—产业—政府的相互作用。创新无法仅仅依赖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政府等个体的单独行为,促进相关个体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目前,国外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已经逐渐超越对大学和科研机构本身的考察,其重点已进一步深化为对大学—社区或大学—城市等主体之间关系的探讨。20世纪90年代亨利·埃茨科威兹与罗伊特·雷德斯多夫提出“三重螺旋”理论。该理论认为,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在创新过程中应密切合作、相互作用,由此形成持续创新流,共同发展。
(二)创新文化的演变
创新的关键是知识在区域系统的流通与组合,知识的流通与组合的效率又与区域文化密切相关。促进知识要素快速流通的文化:一是诚信文化。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关系是可在一定范围的家庭、组织、社群内培养及共享,成员在此范围内可以依赖诚信从事集体行动。基于诚信的企业关系是保证集群信息流通的重要条件。诚信决定了企业间的合作频率、范围和深入程度,也影响知识的传播。在诚信文化程度高的产业集群内,技能人员、新知识、新技术以及创新成果会很快在本地企业的扩散,并将产生更多的新知识和新技能。诚信文化是产业集群知识溢出优势和协同效应的基础。二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指创业精神、勇于冒险、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在硅谷,几乎区域内的每个人都具有勇于冒险、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融合于经济发展之中。硅谷的这种独特创新文化,孕育着持续创新的动力,推动着企业间技术与技能不断联合,从而使硅谷不断发展、壮大与繁荣。我国传统产业集群比较普遍的浙江温州、慈溪等地区企业家精神开始形成,创业已经成为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年轻人不创业,就会被认为“没出息”。三是竞争与合作。竞合是企业在运作中使竞争与合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共同实现经营目标的商业行为。在区域创新中的任何一个企业,无论是与同业竞争对手,还是上下游的合作伙伴都同时存在着竞争和合作关系。竞争的压力有助于创新,企业之间合作和其他的非正式互动关系就成了知识转移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如果企业间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竞合关系则会使企业间的合作技术创新难以持续。因此,要提高产业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必须处理好在创新过程中创新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Rindfleisch和Moorman认为企业间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应建立良好的竞合关系,可共同分担技术创新投资和风险,将技术创新外部性内部化,实现集群创新优势,促进创新持续进行,以提高集群整体绩效。四是区域文化。是指具有深厚历史渊源性的地方文化、信仰价值系统和道德世界观。当企业在某一区域内聚集后,与当地区域文化融合,就成为具有共同历史观和价值观的集群。集群内由区域文化形成的认知和价值观的一致性,可以促进人与组织的契合以及组织与集群的契合,形成共同的发展目标和使命感,从而增强集群的竞争力。
二、区域创新与高职人才培养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创新是与生产密切相关的实践过程
创新有两种,一是重大的发明,可改变人类和社会历史进程;二是渐进的革新。熊彼特将技术发明引入经济生产领域,认为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活动,也是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的过程。前一过程是创新可视的外在的物化过程,也是较容易理解的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过程;后一过程是创新的隐性的内在的信息转化过程,也是目前人们思考较少的内部化过程。这种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的过程,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创新发生的决定性过程。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是生产过程中实现的,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参与。
1.实践创新过程。根据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与知识学习活动的一般过程,在参照有关国际、国内关于创新活动过程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可以建立实践活动对象、学习活动对象与创新主体活动相互作用过程的基本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创新过程包括感知、搜索、选择、输入、加工、输出、检验和完成共八个步骤。由于创新过程始终是通过创新主体与实践对象、学习探索对象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从理论上说,应该出现的创新成果也不仅是单方面的,而应既包括主要由实践活动产生的创新物质产品,也包括主要学习探索活动而产生的知识产品,同时还有因为创造物质产品和知识产品而成长起来的“人才”产品。从更高层次的意义上说,正是人们的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过程的持续进行,才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创新活动的劳动中使人得到了全面发展,从整体上推动了社会的创新与发展。
2.工作过程的含义。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涉及的要素有:工作对象、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组织以及生产工具的历史发展。
典型的工作任务包括:接受工作任务、明确工作对象、组织生产、形成工作产品、检验等五个工作环节。在市场竞争的外部压力和追求利润的内部动力作用下,工作任务不仅要完成产品的生产,还要积累经验,从工艺上进行创新。根据工作任务,创新和生产主体研究工作对象,选择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恰当的生产工具,为产品的生产作准备。根据工序,投入原材料、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进行生产。生产的产出,就是工作产品,这里的工作产品不仅包括有形的实体,还包括工作中积累的工作技巧和领悟。工作产品通过质量检验,进入流通领域。
3.工作过程与技术创新过程的互动。工作过程和技术创新过程是互相关联的两个过程。首先,创新过程为工作过程提供新工作目标、工作中的技术和遇到问题的解决办法;而工作过程为创新过程提供反馈信息、形成产品和积累创新知识。其次,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活动,也是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的过程。因此,工作过程是创新过程的一个部分,它为创新过程提供中试、测试和检验,是缄默知识积累的重要环节,也是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升级的平台。第三,工作过程向创新过程提出具体创新要求,并提供与创新密切相关的缄默知识;创新过程为工作过程提供新技术,促进生产过程效率的提升。
(二)缄默知识是技能型人才创新活动中主要的知识形式
促进技能型人才创新有两种知识: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又称可编码化知识,是指可以比较容易地整理、编码,具有单一的含义和内容。隐性知识是很难编码、隐含的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是更重要的知识资源,在创新中占绝大部分,它具备即时产生和实践中来的特征。缄默知识主要来源于经验和技能,获得缄默知识的方法是领悟和练习。在生产和创新的过程中,通过实践、领悟,可创造缄默知识;通过合作、共享和交流,共享缄默知识;通过知识的累积、加工和转换,促进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互功,增加缄默知识。通过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的不断积累与转化,最终使技术工人的实践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缄默知识表现为技术诀窍、经验、技能等。由于其难以言说、难以编码等特征,很难以专利技术、设计图纸或者关键设备等形式进行流动,缄默知识的流动只有具有共同实践和专业化技能的专业人士面对面的交流才能实现。
三、高职院校在区域创新中的作用
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主要来自于区域内的职业院校的教育与培训,为提高区域创新效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首先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高职院校可通过针对区域的产业特点,进行特色专业设置和特色人才培养,提升整个区域的技术和专业化水平,提供高素质劳动力,为专业化分工、技术创新创造条件。第三,通过技术革新及专利,为企业创新提供服务。第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创新文化的传播。如企业家精神、产业文化、合作与竞争等。但目前在高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管是政府的政策还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存在许多问题。
四、区域创新与高职人才培养创新
(一)构建区域创新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形成和培养是区域创新互动的结果,但要靠高职院校具体落实。要培养符合区域创新系统需要的各种技能型人才,首先要依据技能人才形成的机制,将高职院校的建设纳入区域创新系统中构建区域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区域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由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和高职院校所组成。政府是区域创新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因而也是区域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者,起决定性作用;企业是生产与创新的主体,是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关键场所,也是产品和技术创新的原场地,是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关键场所;高职院校依托师资力量的设备,为区域创新输入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创新,也是创新型创新人才培养关键的一环;中介机构可加强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的联系,提供人才的需求信息,促进知识、创新和信息的快速流动,是区域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这四者有机互动,形成有利于创新型技能人才成长的环境。
(二)调整区域高等教育的比例
创新分为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由于突破性创新具有市场的垄断性并带来高额的垄断利润,因而,区域创新需要研究型人才,区域创新的人才培养也强调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建设。但渐进创新是区域创新的核心组成部分,突破性创新产生后,后续的渐进性改进和创新是保持区域创新优势的关键,因而区域创新需要大量的技能创新人才。在区域高等教育的布局中,要依据区域创新需要的研究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比例,设置研究型大学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数量比例,扩大高职院校的规模和招生数量,增加职业教育的投入,为区域创新培养创新技能型人才。
(三)促进校企合作
创新技能型人才的形成是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和高职院校四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校企合作能将工作过程和技术创新过程有机统一起来,是培养创新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方法。一方面,企业要参与高职人才培养成为企业的一部分工作和企业分内之事,企业对学校的参与是全方位的整体参与、深层参与,管理上实行一体化管理。如以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多种形式向高职学院注入股份,进行合作办学,对高职学院承担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和学校人才培养,分享办学效益,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利用科研设备和师资力量,解决企业在生产的技术改进中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技术服务,促进企业保持技术竞争优势。
(四)以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创新人才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创新培养模式。长期以来,我国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薄弱环节。传统的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被比喻为生产线,一个专业由一系列课程组成,每节课如同一台机床,学生形同部件,经过一系列机床,被加工成一个技能型人才。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培养专业对口人才的有效方法,但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方法。创新行为的发生,一定来自于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而只有独特的学习路径才能构造独特的知识结构。
1.以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要素包括对象、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六要素。任何职业劳动和职业教育,都是以职业的形式进行的。它意味着,职业的内涵既规范了职业劳动(实际的社会职业或劳动岗位)的维度,又规范了职业教育(职教专业、职教课程和职教考试)的标准。因此,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的名称和内容不是指向科学学科的子区域,而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基于工作過程导向的课程具有综合性。在课程内容组织中,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别对应技能、知识、态度)三维度有机整合在一起。为将教学与工作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教学改革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教学模式。六步教学将工作过程与创新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并将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的循环转化融合在教学程序之中,是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最佳的教学模式。
2.以创新为核心的区域文化教育。经济的高速增长只是创新型区域的表现,真正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是区域文化。区域内长期得以传承和积累下来的默会知识,如专家诊断、行家技艺、科学、艺术创造活动等,不但铸造了集群雄厚的专业知识基础,而且以工具或媒介的形式融入研究者的创意之中,可以塑造出新的知识形态。经济增长根植于文化、价值传统、习惯和信念之中,根植于政府制度和政治制度之中。创新区域文化是在传统文化和产业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勇于冒险、积极创新、相互协作、奋发向上的文化。区域文化教育有助于降低风险成本、磨合成本和加强区域凝聚力,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在高职教育中,首先要加强传统的美德教育,其次要突出特色地方文化教育,第三要引入企业文化教育。突出诚信文化、企业家精神、竞争与合作和忠于职业等区域创新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刘炜,林雄.广东产学研合作与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10 (1).
[2]王锐兰,顾建强,刘思峰.区域创新人才流动的进化博弈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5.
[3]戴蕾,王非.产业集聚的动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J].经济经纬,2010(3).
[4]严建云,于野.基于“钻石模型”的中西部服装产业竞争力分析[J].职业时空,2010,(6)5.
[关键词]区域创新 创新型技能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教研项目“立体循环导游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08jyxm635)和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创新试验区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08-0011-03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是在产业集群和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区域创新体系是指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和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各种与创新相关联的主体要素(实施创新的机构和组织)和非主体要素(创新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所构成的网络。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创新主体要素包括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各类中介组织和政府。创新型人才是决定区域创新能力强弱的根本因素,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建设是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区域创新系统视野内,创新是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过程,因而创新也是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过程,技能型创新人才是区域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根据区域创新系统的要求,培养适合在创新环境下的高技能型人才是目前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新的任务和课题。
一、区域创新与高职人才培养创新研究背景
(一)创新主体的演变
1.产业集聚——有利于人才聚集。早在工业化初期的马歇尔时代,马歇尔就观察到产业聚集有利于创新。他认为在产业集群聚集的特定区域内,产业集聚一方面有利于知识信息的扩散;另一方面有利于专业技术人才的聚集。正是由于这两方面的因素,产业聚集有利于创新的涌现。
2.钻石模型——大学和国家实验室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迈克尔·波特在研究区域优势的形成过程中,从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等方面重新审视竞争优势的形成,提出了“钻石模型”。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和企业的战略、结构四大要素组成。在产业聚集特定的区域内,有利于各要素的整合,促进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市场创新是区域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过程。创新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是大学和国家实验室提供的,因而迈克尔·波特将提供知识与技能的大学和国家实验室作为钻石模型的一个重要因素。
3.创新网络——正式将学术界纳入区域创新网络。格雷米在研究欧洲和北美的一些新产业区之所以能保持发展和竞争的优势,认为关键在于区域内形成了创新环境,后来的学者将区域创新环境和区域创新网络看做同一个概念。区域创新网络是指在区域内部,企业、学术界、中介机构和政府部门等四个主体之间结成的相对稳定的交互错杂关系,这种关系既包括正式的合作关系,如联盟、公平竞争、结成纵向价值链等,也包括非正式的各种交流、接触,如各种俱乐部、兴趣小组等。在区域创新网络中,正式将学术界(指从事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科学与文化群体)纳入创新网络。
4.三重螺旋理论——大學—产业—政府的相互作用。创新无法仅仅依赖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政府等个体的单独行为,促进相关个体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目前,国外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已经逐渐超越对大学和科研机构本身的考察,其重点已进一步深化为对大学—社区或大学—城市等主体之间关系的探讨。20世纪90年代亨利·埃茨科威兹与罗伊特·雷德斯多夫提出“三重螺旋”理论。该理论认为,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在创新过程中应密切合作、相互作用,由此形成持续创新流,共同发展。
(二)创新文化的演变
创新的关键是知识在区域系统的流通与组合,知识的流通与组合的效率又与区域文化密切相关。促进知识要素快速流通的文化:一是诚信文化。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关系是可在一定范围的家庭、组织、社群内培养及共享,成员在此范围内可以依赖诚信从事集体行动。基于诚信的企业关系是保证集群信息流通的重要条件。诚信决定了企业间的合作频率、范围和深入程度,也影响知识的传播。在诚信文化程度高的产业集群内,技能人员、新知识、新技术以及创新成果会很快在本地企业的扩散,并将产生更多的新知识和新技能。诚信文化是产业集群知识溢出优势和协同效应的基础。二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指创业精神、勇于冒险、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在硅谷,几乎区域内的每个人都具有勇于冒险、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融合于经济发展之中。硅谷的这种独特创新文化,孕育着持续创新的动力,推动着企业间技术与技能不断联合,从而使硅谷不断发展、壮大与繁荣。我国传统产业集群比较普遍的浙江温州、慈溪等地区企业家精神开始形成,创业已经成为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年轻人不创业,就会被认为“没出息”。三是竞争与合作。竞合是企业在运作中使竞争与合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共同实现经营目标的商业行为。在区域创新中的任何一个企业,无论是与同业竞争对手,还是上下游的合作伙伴都同时存在着竞争和合作关系。竞争的压力有助于创新,企业之间合作和其他的非正式互动关系就成了知识转移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如果企业间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竞合关系则会使企业间的合作技术创新难以持续。因此,要提高产业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必须处理好在创新过程中创新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Rindfleisch和Moorman认为企业间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应建立良好的竞合关系,可共同分担技术创新投资和风险,将技术创新外部性内部化,实现集群创新优势,促进创新持续进行,以提高集群整体绩效。四是区域文化。是指具有深厚历史渊源性的地方文化、信仰价值系统和道德世界观。当企业在某一区域内聚集后,与当地区域文化融合,就成为具有共同历史观和价值观的集群。集群内由区域文化形成的认知和价值观的一致性,可以促进人与组织的契合以及组织与集群的契合,形成共同的发展目标和使命感,从而增强集群的竞争力。
二、区域创新与高职人才培养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创新是与生产密切相关的实践过程
创新有两种,一是重大的发明,可改变人类和社会历史进程;二是渐进的革新。熊彼特将技术发明引入经济生产领域,认为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活动,也是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的过程。前一过程是创新可视的外在的物化过程,也是较容易理解的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过程;后一过程是创新的隐性的内在的信息转化过程,也是目前人们思考较少的内部化过程。这种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的过程,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创新发生的决定性过程。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是生产过程中实现的,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参与。
1.实践创新过程。根据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与知识学习活动的一般过程,在参照有关国际、国内关于创新活动过程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可以建立实践活动对象、学习活动对象与创新主体活动相互作用过程的基本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创新过程包括感知、搜索、选择、输入、加工、输出、检验和完成共八个步骤。由于创新过程始终是通过创新主体与实践对象、学习探索对象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从理论上说,应该出现的创新成果也不仅是单方面的,而应既包括主要由实践活动产生的创新物质产品,也包括主要学习探索活动而产生的知识产品,同时还有因为创造物质产品和知识产品而成长起来的“人才”产品。从更高层次的意义上说,正是人们的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过程的持续进行,才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创新活动的劳动中使人得到了全面发展,从整体上推动了社会的创新与发展。
2.工作过程的含义。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涉及的要素有:工作对象、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组织以及生产工具的历史发展。
典型的工作任务包括:接受工作任务、明确工作对象、组织生产、形成工作产品、检验等五个工作环节。在市场竞争的外部压力和追求利润的内部动力作用下,工作任务不仅要完成产品的生产,还要积累经验,从工艺上进行创新。根据工作任务,创新和生产主体研究工作对象,选择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恰当的生产工具,为产品的生产作准备。根据工序,投入原材料、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进行生产。生产的产出,就是工作产品,这里的工作产品不仅包括有形的实体,还包括工作中积累的工作技巧和领悟。工作产品通过质量检验,进入流通领域。
3.工作过程与技术创新过程的互动。工作过程和技术创新过程是互相关联的两个过程。首先,创新过程为工作过程提供新工作目标、工作中的技术和遇到问题的解决办法;而工作过程为创新过程提供反馈信息、形成产品和积累创新知识。其次,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活动,也是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的过程。因此,工作过程是创新过程的一个部分,它为创新过程提供中试、测试和检验,是缄默知识积累的重要环节,也是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升级的平台。第三,工作过程向创新过程提出具体创新要求,并提供与创新密切相关的缄默知识;创新过程为工作过程提供新技术,促进生产过程效率的提升。
(二)缄默知识是技能型人才创新活动中主要的知识形式
促进技能型人才创新有两种知识: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又称可编码化知识,是指可以比较容易地整理、编码,具有单一的含义和内容。隐性知识是很难编码、隐含的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是更重要的知识资源,在创新中占绝大部分,它具备即时产生和实践中来的特征。缄默知识主要来源于经验和技能,获得缄默知识的方法是领悟和练习。在生产和创新的过程中,通过实践、领悟,可创造缄默知识;通过合作、共享和交流,共享缄默知识;通过知识的累积、加工和转换,促进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互功,增加缄默知识。通过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的不断积累与转化,最终使技术工人的实践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缄默知识表现为技术诀窍、经验、技能等。由于其难以言说、难以编码等特征,很难以专利技术、设计图纸或者关键设备等形式进行流动,缄默知识的流动只有具有共同实践和专业化技能的专业人士面对面的交流才能实现。
三、高职院校在区域创新中的作用
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主要来自于区域内的职业院校的教育与培训,为提高区域创新效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首先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高职院校可通过针对区域的产业特点,进行特色专业设置和特色人才培养,提升整个区域的技术和专业化水平,提供高素质劳动力,为专业化分工、技术创新创造条件。第三,通过技术革新及专利,为企业创新提供服务。第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创新文化的传播。如企业家精神、产业文化、合作与竞争等。但目前在高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管是政府的政策还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存在许多问题。
四、区域创新与高职人才培养创新
(一)构建区域创新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形成和培养是区域创新互动的结果,但要靠高职院校具体落实。要培养符合区域创新系统需要的各种技能型人才,首先要依据技能人才形成的机制,将高职院校的建设纳入区域创新系统中构建区域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区域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由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和高职院校所组成。政府是区域创新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因而也是区域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者,起决定性作用;企业是生产与创新的主体,是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关键场所,也是产品和技术创新的原场地,是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关键场所;高职院校依托师资力量的设备,为区域创新输入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创新,也是创新型创新人才培养关键的一环;中介机构可加强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的联系,提供人才的需求信息,促进知识、创新和信息的快速流动,是区域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这四者有机互动,形成有利于创新型技能人才成长的环境。
(二)调整区域高等教育的比例
创新分为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由于突破性创新具有市场的垄断性并带来高额的垄断利润,因而,区域创新需要研究型人才,区域创新的人才培养也强调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建设。但渐进创新是区域创新的核心组成部分,突破性创新产生后,后续的渐进性改进和创新是保持区域创新优势的关键,因而区域创新需要大量的技能创新人才。在区域高等教育的布局中,要依据区域创新需要的研究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比例,设置研究型大学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数量比例,扩大高职院校的规模和招生数量,增加职业教育的投入,为区域创新培养创新技能型人才。
(三)促进校企合作
创新技能型人才的形成是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和高职院校四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校企合作能将工作过程和技术创新过程有机统一起来,是培养创新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方法。一方面,企业要参与高职人才培养成为企业的一部分工作和企业分内之事,企业对学校的参与是全方位的整体参与、深层参与,管理上实行一体化管理。如以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多种形式向高职学院注入股份,进行合作办学,对高职学院承担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和学校人才培养,分享办学效益,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利用科研设备和师资力量,解决企业在生产的技术改进中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技术服务,促进企业保持技术竞争优势。
(四)以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创新人才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创新培养模式。长期以来,我国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薄弱环节。传统的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被比喻为生产线,一个专业由一系列课程组成,每节课如同一台机床,学生形同部件,经过一系列机床,被加工成一个技能型人才。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培养专业对口人才的有效方法,但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方法。创新行为的发生,一定来自于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而只有独特的学习路径才能构造独特的知识结构。
1.以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要素包括对象、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六要素。任何职业劳动和职业教育,都是以职业的形式进行的。它意味着,职业的内涵既规范了职业劳动(实际的社会职业或劳动岗位)的维度,又规范了职业教育(职教专业、职教课程和职教考试)的标准。因此,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的名称和内容不是指向科学学科的子区域,而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基于工作過程导向的课程具有综合性。在课程内容组织中,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别对应技能、知识、态度)三维度有机整合在一起。为将教学与工作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教学改革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教学模式。六步教学将工作过程与创新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并将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的循环转化融合在教学程序之中,是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最佳的教学模式。
2.以创新为核心的区域文化教育。经济的高速增长只是创新型区域的表现,真正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是区域文化。区域内长期得以传承和积累下来的默会知识,如专家诊断、行家技艺、科学、艺术创造活动等,不但铸造了集群雄厚的专业知识基础,而且以工具或媒介的形式融入研究者的创意之中,可以塑造出新的知识形态。经济增长根植于文化、价值传统、习惯和信念之中,根植于政府制度和政治制度之中。创新区域文化是在传统文化和产业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勇于冒险、积极创新、相互协作、奋发向上的文化。区域文化教育有助于降低风险成本、磨合成本和加强区域凝聚力,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在高职教育中,首先要加强传统的美德教育,其次要突出特色地方文化教育,第三要引入企业文化教育。突出诚信文化、企业家精神、竞争与合作和忠于职业等区域创新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刘炜,林雄.广东产学研合作与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10 (1).
[2]王锐兰,顾建强,刘思峰.区域创新人才流动的进化博弈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5.
[3]戴蕾,王非.产业集聚的动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J].经济经纬,2010(3).
[4]严建云,于野.基于“钻石模型”的中西部服装产业竞争力分析[J].职业时空,201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