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情感背后的“策略”

来源 :作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l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罢小说,除了感受到作者匠心布局的策略、一个军校毕业生对人生设计的策略,更让人感到了小说中包容的暖暖的亲情,美好的青春年华无拘无束、灿烂绽放的美好,更感到宽厚的悲悯情怀和正义的力量。
  《咱那个》这篇小说的结构很讲究“策略”,以明暗两条线,明暗两个人物的信息互动和我的心理活动的相互交织,布设一个个谜团,推动故事情节發展,让读者欲罢不能。
  最会利用情感、实施攻心策略的还是作者塑造的军校大学生张子轩。当我被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牵引,读到“策略”一词出现时,满含期待的心还是被深扎了一下。张子轩的投稿“策略”、人生规划“策略”让人大开眼界。一个二十一岁的军校大学生,如此老到地利用一个家庭深埋在心底的伤痛,操控能够决定他前途的老师的情感,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我心怀浓浓的悲悯同情之余,还是觉得有渗透髓骨的悲凉,为某些权钱操控、黑白扭曲、是非颠倒的社会现象而深感齿冷。
  八年前莫名其妙去世的侄子,不仅是牵动故事发展的情感线,更是一个军校大学生一步步施展自己文学才能的情感目标。张子轩游刃有余地操控着孙睿姑姑的情感,他所虚构的故事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让孙睿姑姑这位亲历者都难以辨识其中的真伪,而甘愿被牵着鼻子兜兜旋转。
  随着小说故事的发展,我一度猜测小说中与这位姑姑信息来往的真实面孔到底是哪一个:是那位因心怀负罪感而精神恍惚的刘睿的同学吗?这件让人猜疑的游泳“事故”背后,那一连串的连带责任,有多少可以让人想象的东西?刘睿之父亲临事故现场后痛苦的缄默,又隐含着多少内容?!是那个边防哨所的排长吗?一边做着文学梦,另一边却因超常的家庭负荷而心生绝望。我们不妨随着谜底一层层揭开,大胆设想一下所有故事情节的导演者张子轩,他如果被顶替而分配到边防哨所,就是那位排长所面对的人生困局。
  随着谜底揭开,这个和老师屡屡作对的张子轩的面目越来越清晰:在特殊家庭长大的孩子,从小失去母爱,跟弟弟和父亲长大,一个颇有文学才华的青年人,面对未来的惶惑和挣扎,也让人看到了一些无奈。
  如果从作者的创作意图猜度,小说浓浓的情感背后还隐藏着对于现实社会权钱交易、人情关系凌驾一切的犀利批判,但这种批判包绕在刘睿意外溺水事件中,包绕在张子轩的投稿策略和人生规划策略中,只露出了冰山一角,留给读者更大的思索空间。
  责编:梁红
其他文献
北宋元祐四年(1089)七月,两位年过半百者在杭州相遇。一位57岁,另一位54岁,两人面庞都有了霜色,印着人生偃蹇的烙印,但一双眼睛都还炯然有神,那是历经坎坷后的通透与淡然。  57岁的是刘景文,54岁是时任杭州知州的苏轼。苏轼第一次在杭是北宋熙宁四年(1071)至七年(1074),由于反对王安石新法,“自乞补外”,任杭州通判(在州府的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那一年苏东坡36岁。
期刊
除去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传》和新疆的《玛纳斯传》作为口头文学代表着民间文学意义上的史诗外,汉民族并没有作为叙事传统的史诗记录自己的历史。在当代诗人中,張况的写作体现出对日常性与自我关照的超越,这种致力于建立史诗版图、为历史寻找诗意的实践具有不容忽视的文化诗学意义。  众所周知,抒情传统将历史作为叙述背景进入诗歌,而且往往是琐碎的片段。张况不满足于片段式的记叙,当然他追求的也绝
期刊
一  1858年,科考未第的郑观应不想再把精力放在寻章觅句的科举考试上,他在叔父郑廷江的引荐之下去到上海,到新德洋行当学徒。这一年,他16岁。1859年,他转到宝顺洋行。不久他独立到天津办差,年纪轻轻已表现出有头脑、会办事的出色能力。自津返沪,他即掌管洋行丝楼兼轮船揽载。1873年,他已升任太古洋行轮船公司总买办。  1877年底,他与太古的合同即将到期,老东家已经在竭力挽留。  这一天,盛宣怀来
期刊
当黎明降临在新年的第一天,李永恒决定去购买一段记忆。  记忆储存师的工作室开在一条僻静的小巷里。五年前,当这个神秘的人在工作室门口挂上“收购记忆”的牌子时,城里所有的人都被吸引了,小巷里热闹了很多日子。但是,没有一个人愿意来尝试出售自己的记忆。几个月之后,李永恒成为他店里的第一个顾客。他卖掉了自己的爱情记忆。  希尔恩——记忆储存师——正在检查记忆储存罐。那是一些看起来像玻璃一样的器皿,但你如果以
期刊
文学走出权力膜拜的阴影之后,却不幸地落进市场的饕餮之口。许多作家“嗅觉灵敏”,跟随市场而“怪力乱神”。文清丽则是其中的“异数”,不疾不徐,潜行于文字的寂静之林。读她的小说,分明感觉温暖人性、抚慰人心的书写使命充盈其间。她新近发表在《作品》杂志上的中篇小说《咱那个》,正是这种使命的具体实践。  “咱那个”是现实的溺亡者,是附体于学生张子轩身上的魂灵,是“爱人”在虚拟世界的“签名”,是每个人都抹之不去
期刊
良马逐,利艰贞。  ——语出《周易》  一  骆玉珠现在越来越像当地人了。她弯下身子在菠萝地里摘菠萝的时候,身后会有人喊一声:“阿妹,挑两个甜的给我包起来!”去镇子上卖菠萝,一辆三轮车的无眼菠萝,一上午就卖了个精光。  不知道是她长得漂亮,买的人多,还是她越来越难看,黑了胖了,像地道的云南农家妇女,惹得买菠萝的人信任。  三个月,不抹防晒霜,抡圆了膀子,在紫外线强烈的云南菠萝地里,起早贪黑,进货卖
期刊
要去莫斯塔尔吗  莫斯塔尔是什么?  一首歌,还是一种饼干的名字?  倪小丫的购物袋里装满了小南瓜和土豆,沉得很。闺蜜林晨的电话打来时,她正在拼命追赶地铁。好不容易找了个空隙坐下来,接通,林晨的声音很模糊,时断时续,但掩饰不住兴奋劲儿。倪小丫无意间瞥了一下窗外灰扑扑的站台,一个胡子拉碴的流浪汉在垃圾桶旁乱翻腾。莫斯塔尔——林晨依旧孩子气地嚷嚷。倪小丫喉咙干咳了一声,问,莫斯塔尔是什么?电话挂断了。
期刊
打开地图,一条条河流如人体的毛细血管,蜿蜒流淌。当河谷开展,河流绵延之时,那条液体之虫便越过城镇,穿过山丘,从高处到低处,一直处于紧张的摸索状态。直至接近大海,它才嬗变为一只蝴蝶,振动翅膀,融于海天之间。  河流是一个变幻不定的世界,或幽绿或银白,是一个比人类安居的陆地更为神秘的世界。河流不仅会流过空间,也会穿过时间。有时,河流近在咫尺——以瀑布的形式挂在人的头顶;有时,河流又远在天边——当它跃入
期刊
《咱那个》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小说。类似于卷珠帘式的书写,是这篇小说最出彩的叙事方式。文章一开头,就抛出了一个最吸引人的悬念:已经故世的亲人,在家乡风俗中甚至不能提名道姓的“咱那个”,突然通过微信与姑姑“我”联系了,并且其中所描述的生活细节,是那样的细腻与真实。这就好比一挂原本遮挡住过去与现实的珠帘,被作者用巧妙的笔触唰地卷了起来,引诱读者的目光穿越悬念与矛盾制造的藩篱,一路追寻了过去。  但是,珠帘
期刊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的”,读完文清丽的小说《咱那个》,鲁迅先生的这句话便冒了出来。与其说这是作者在讲述“咱那个”故事的由来,不如说是张子轩利用“我”对侄子的思念之情,靠讲故事接近“我”,为自己谋得工作的一个费心经营,他蓄谋已久而且动机不纯,一步步套路“我”,就如同纳博科夫笔下的老教授一步步俘获年轻单纯的“洛丽塔”。  故事徐徐展开,张子轩如同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现实和网络中不断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