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心流,即“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心流的概念,最早由Csikszentmihalyi提出,他发现艺术家在从事他们工作的时候几乎是全神贯注的投入工作,忘记时间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他把这种积极情绪体验称为心流(Flow)。现代课堂教学提倡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与教师、同伴、教学文本间的对话与互动,不仅关注知识的生成,而且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变化和个性成长。这一点恰与心流体验的内涵相契合。
以下我选取《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为例,来浅析对“心流”体验的认识。
[案例描述]
片段一:教师(甲)
全体起立,齐唱国歌。
师: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直接导入新课。
教师(乙)
师: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唱国歌,听过无数遍,唱过无数遍,那么你们真正明白国歌的涵义么?我想听你们再唱一遍,希望听到前进的气势。
学生唱罢。
师:在唱时,你在想些什么?
生1:抗战。生2: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生3:中国经历了磨难。
师:所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4:居安思危。
师:嗯,要有忧患意识。
片段二:教师(甲)
师: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展示图片(20张),视频(时长4分钟)。
学生应接不暇。
教师(乙)
师:小时候我看到爷爷手臂上有一个很深的疤痕,触目惊心,后来才知道这是日本人留下的,给我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还有没同学也来讲讲你听到或看到的?
学生震惊,继而沉思,讲述。
教师展示带血的数字:30万同胞(南京大屠杀)。
师:看了这些图片,数字,你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1:战争是可怕的,要珍惜和平。
生2:日本要付出代价。
师:你的意思是血债血还?
生3:不是,日本应该为他们的行为道歉。
师:一个民族的反省比另一个民族的宽容更为重要。我们反对战争,但是我们也不希望无辜的日本人民受到伤害。看到日本右翼军国主义的复活,你又有何感想?
学生愤愤不平。
生5:积极发展,而不是转嫁灾难。
生6:发展国防。
生7:牢记历史,揭露真相。
师:你们都说到了国家,那你们又有什么责任呢?
学生愣了一下,继而沉思。有学生大声说出:“努力学习!”
师:对,自己强大才能抵御外敌。我希望你们都能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案例分析]
在这两个教学片断中,两位教师教学内容一样,但课堂氛围却迥异,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不一样的。前者更注重知识的罗列,没有打开学生的心扉,更谈不上“心流”的产生;后者整堂课有一条情感的线索贯穿,从感悟到悲愤到反思到升华,我们可以感受到一条无形的心流在学生体内悄然流过。这堂课也使我对课堂上“心流”体验有了一点启示:
一、“心流”体验的产生机制——触发情感、思维碰撞、感悟提升
八年级下历史与社会的内容以中国近代史为主,对于过去发生的事情,学生是有隔膜感的。如果不能有效的触发学生的情感,学生的体验与历史知识就完全是两条平行线,历史与现实脱节。在这两个教学片断中,有很多激发情感的切入点,学生有共鸣,产生共情,从而打开心扉。如导入中,老师(乙)循循善诱,很多人都听过国歌,也唱过国歌,学生马上在心理认同,老师又问,又有谁真正了解国歌的涵义?在齐唱国歌的过程中,学生仔细的思考歌词的涵义。一个小切口的打开,为后面“心流”体验打开了一扇门,相比老师(甲)没有任何铺垫的齐唱国歌效果更好。
触发情感只是第一步,深层的思维碰撞,感悟升华才是“心流”体验的核心所在。片段二中,学生在进入情境之后,看到日本犯下的滔天罪行,学生说:“日本要付出代价。”老师追问:“你的意思是要血债血还么?”思维产生碰撞,学生开始有不同意见,并完全置身于历史与现实交替中,一面是历史的残忍,一面是现实的和平,学生处于忘我的境界,心流体验加强,教师抓住契机进行价值导向:“不希望无辜的日本人民受到伤害。”这样将学生的情感从悲愤引入理性的反思。最后教师引入现实,审视日本的军国主义复活倾向,学生在理性反思之后,情感得到升华,“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二、“心流”体验的产生环境——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传统的课堂人际关系是一种权威关系,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师生关系显然是不对等的,而新课程理念也恰恰希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片段二中,老师(甲)是大量呈现侵华战争中的历史图片,给予学生视觉冲击,学生只是觉得难受,并未与自身找到一个连接点。在这里,学生是被动的,这种课堂实质是教师主体的课堂。老师(乙)先是从自身经历说起,一下子把学生拉回现实,原来灾难曾经离我们这么近,是可以触摸得到的,学生也开始在记忆中搜索与之相关的体验,历史与现实找到了一个连接点,这样的体验才是真实的。而且师生相同的体验也让学生有共鸣,情感在此迸发,交融,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民主、和谐的课堂,“心流”体验才能自然而然的生发。
三、“心流”体验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
当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课堂情境是以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课堂是由学生的情感、体验来推动,学生完全进入一种“心流”体验状态,这时候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活跃的,学生可以在历史情境中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潜能。在片段二中,学生经过之前的情感触发,思维碰撞,思想处于一种开放状态,所以学生的感悟也谈得非常真实和到位。如:“我们要反抗”、“要发展科技”、“要积极发展,而不是转嫁危机”。学生很多精彩的回答都在此迸发。正是这种完全投入的“心流”体验,让学生置身其中,潜能也充分发挥出来。
总之,当学生处于心流体验状态时,学习活动的过程本身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所以会有效地提高学习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达到这一境界,使历史与社会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享幸福的和谐课堂。
(作者单位:浙江省长兴县龙山中学)
心流,即“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心流的概念,最早由Csikszentmihalyi提出,他发现艺术家在从事他们工作的时候几乎是全神贯注的投入工作,忘记时间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他把这种积极情绪体验称为心流(Flow)。现代课堂教学提倡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与教师、同伴、教学文本间的对话与互动,不仅关注知识的生成,而且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变化和个性成长。这一点恰与心流体验的内涵相契合。
以下我选取《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为例,来浅析对“心流”体验的认识。
[案例描述]
片段一:教师(甲)
全体起立,齐唱国歌。
师: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直接导入新课。
教师(乙)
师: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唱国歌,听过无数遍,唱过无数遍,那么你们真正明白国歌的涵义么?我想听你们再唱一遍,希望听到前进的气势。
学生唱罢。
师:在唱时,你在想些什么?
生1:抗战。生2: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生3:中国经历了磨难。
师:所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4:居安思危。
师:嗯,要有忧患意识。
片段二:教师(甲)
师: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展示图片(20张),视频(时长4分钟)。
学生应接不暇。
教师(乙)
师:小时候我看到爷爷手臂上有一个很深的疤痕,触目惊心,后来才知道这是日本人留下的,给我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还有没同学也来讲讲你听到或看到的?
学生震惊,继而沉思,讲述。
教师展示带血的数字:30万同胞(南京大屠杀)。
师:看了这些图片,数字,你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1:战争是可怕的,要珍惜和平。
生2:日本要付出代价。
师:你的意思是血债血还?
生3:不是,日本应该为他们的行为道歉。
师:一个民族的反省比另一个民族的宽容更为重要。我们反对战争,但是我们也不希望无辜的日本人民受到伤害。看到日本右翼军国主义的复活,你又有何感想?
学生愤愤不平。
生5:积极发展,而不是转嫁灾难。
生6:发展国防。
生7:牢记历史,揭露真相。
师:你们都说到了国家,那你们又有什么责任呢?
学生愣了一下,继而沉思。有学生大声说出:“努力学习!”
师:对,自己强大才能抵御外敌。我希望你们都能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案例分析]
在这两个教学片断中,两位教师教学内容一样,但课堂氛围却迥异,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不一样的。前者更注重知识的罗列,没有打开学生的心扉,更谈不上“心流”的产生;后者整堂课有一条情感的线索贯穿,从感悟到悲愤到反思到升华,我们可以感受到一条无形的心流在学生体内悄然流过。这堂课也使我对课堂上“心流”体验有了一点启示:
一、“心流”体验的产生机制——触发情感、思维碰撞、感悟提升
八年级下历史与社会的内容以中国近代史为主,对于过去发生的事情,学生是有隔膜感的。如果不能有效的触发学生的情感,学生的体验与历史知识就完全是两条平行线,历史与现实脱节。在这两个教学片断中,有很多激发情感的切入点,学生有共鸣,产生共情,从而打开心扉。如导入中,老师(乙)循循善诱,很多人都听过国歌,也唱过国歌,学生马上在心理认同,老师又问,又有谁真正了解国歌的涵义?在齐唱国歌的过程中,学生仔细的思考歌词的涵义。一个小切口的打开,为后面“心流”体验打开了一扇门,相比老师(甲)没有任何铺垫的齐唱国歌效果更好。
触发情感只是第一步,深层的思维碰撞,感悟升华才是“心流”体验的核心所在。片段二中,学生在进入情境之后,看到日本犯下的滔天罪行,学生说:“日本要付出代价。”老师追问:“你的意思是要血债血还么?”思维产生碰撞,学生开始有不同意见,并完全置身于历史与现实交替中,一面是历史的残忍,一面是现实的和平,学生处于忘我的境界,心流体验加强,教师抓住契机进行价值导向:“不希望无辜的日本人民受到伤害。”这样将学生的情感从悲愤引入理性的反思。最后教师引入现实,审视日本的军国主义复活倾向,学生在理性反思之后,情感得到升华,“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二、“心流”体验的产生环境——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传统的课堂人际关系是一种权威关系,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师生关系显然是不对等的,而新课程理念也恰恰希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片段二中,老师(甲)是大量呈现侵华战争中的历史图片,给予学生视觉冲击,学生只是觉得难受,并未与自身找到一个连接点。在这里,学生是被动的,这种课堂实质是教师主体的课堂。老师(乙)先是从自身经历说起,一下子把学生拉回现实,原来灾难曾经离我们这么近,是可以触摸得到的,学生也开始在记忆中搜索与之相关的体验,历史与现实找到了一个连接点,这样的体验才是真实的。而且师生相同的体验也让学生有共鸣,情感在此迸发,交融,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民主、和谐的课堂,“心流”体验才能自然而然的生发。
三、“心流”体验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
当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课堂情境是以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课堂是由学生的情感、体验来推动,学生完全进入一种“心流”体验状态,这时候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活跃的,学生可以在历史情境中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潜能。在片段二中,学生经过之前的情感触发,思维碰撞,思想处于一种开放状态,所以学生的感悟也谈得非常真实和到位。如:“我们要反抗”、“要发展科技”、“要积极发展,而不是转嫁危机”。学生很多精彩的回答都在此迸发。正是这种完全投入的“心流”体验,让学生置身其中,潜能也充分发挥出来。
总之,当学生处于心流体验状态时,学习活动的过程本身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所以会有效地提高学习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达到这一境界,使历史与社会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享幸福的和谐课堂。
(作者单位:浙江省长兴县龙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