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疆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取得的成就

来源 :大观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6-0026-01
  
  摘要:新疆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藏于民族民间,它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培养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宝贵资源,是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实基础。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成就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是2003年10月1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里确定的。在此之前,也使用过“民间传统文化”、“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概念。我国从2005年3月开始使用这一概念,并使“非遗”项目的认定、命名、保护、研究工作全面铺开,提高到新的阶段。
   由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疆民间文化遗产大观》(以下简称《大观》)是新疆第一部全面挖掘、记录、整理、研究新疆各民族民间文化,数据翔实,科学系统,具有文献价值及学术价值的重要编著。是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名副其实,图文并茂,称得上集大成者,把该项研究推向全面化、系统化、图像化、学术化,提升了该项研究的水平和价值。
  1 体现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重要成果
   民间文化的实质其实就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的存在形式不同于其他文化种类,它完全融合在社会生活中,水乳交融,本来就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只有当你从文化取向去观察时,它才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所以它具有二重性和二重结构:即文化意识与生活特征的交融;文化心态与生活方式的交融。
   民间文化存在于普通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养、婚、丧,劳动、娱乐、时令、礼节之中。它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现象,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它既是千白年来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物质生产与精神状态悠久传承的积淀,因而自有其难以趋新变异的稳固性;也因为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更而随时进化,因而某些原始状态的民俗生活开始发生变异。那些原始状态的民间文化生存空间逐渐缩小,随时都有消失的危险。这就给民间文化遗产的搜集、记录带来很大的难度。
   要留住历史,留住记忆,对即将消失的民间文化进行抢救,需要决心、毅力、时间、经费、知识、技能。此书的作者就是这类怀抱社会责任感、文化使命感和时间紧迫感的知识分子。他们凭着对民间文化的无限真诚和热爱,自觉地、主动地担负起了传承和保护这项神圣使命的重任。他们不跟风,不浮躁,不见异思迁,不急功近利,专心致志,甘耐寂寞,肯花几十年的工夫去进行田野普查式的搜集记录。他们的“抢救”工程完全出自自愿的,上山下乡,艰苦跋涉,跑遍了新疆所有边远的乡村山区,进行琐细繁重的拍摄采访。正是由于他们有宏大的目标,顽强的意志,执著的态度,韧性的耐力,才获得了如此丰硕的“抢救”成果。《大观》的“抢救工程”成功汇集了一部丰富完善的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它将各族人民的生存智慧用文化的载体固定了下来;它凝结着各族人民的情感与人间理想;它歌颂了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它向社会学家提供了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翔实可靠的珍贵资料;它构建了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并成为向各族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教材。
  2 显现出摄影家与作家携手的珠联璧合
  由于长期以来深入秘境,追踪采访,记录拍摄,他们发现了另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文化空间,另一个承载着民族历史记忆的精神家园。他们为之感动,为之陶醉,也为之焦虑。因为在汹涌澎湃的现代化、全球化潮流面前,这些珍贵的民族传统文化已经被边缘化,距离年轻人已经越来越远。他们感到了一种无法释怀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正是这种紧迫感和责任感,成为他们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环境”,完成这部著作的不竭动力。民俗摄影属于纪实性的纪实摄影。拍摄民俗照片,必须深入到民俗活动的生活中去,特别是要到那些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多情采访拍摄,需要作者具有吃大苦,耐大劳的坚毅品格与顽强精神,而这些有来源于作者对民俗摄影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
  摄影家要谙熟这项专业摄影的特殊要求。尤其要对这些作品拍得明亮,显豁,构图巧妙。影调协调,色斑和谐,视角恰当,并能尽量突出民族特色与特征性细节。可以说书中这些图片都拍得很精彩,很专业,很讲究,遵从了民俗摄影得严格要求,充分传达出民俗图片亲切鲜活、异彩纷呈的自然本色。
  作者对文字论述则彰显了文学功底。尤其对章目概论宏阔准确,简明扼要,而章内小节的分类阐释却写得具体细致,特色明显。如“民间文学”一章内的“达斯坦”,虽然各个民族的叙事形式大致趋同,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的“达斯坦”,蒙古族的长调民歌、突兀勒,柯尔克孜族的“约隆歌”,还是分清了不同民族的不同语言特色,不同的叙事内容,不同的抒情方式,从而表述出“叙事长诗”的千姿百态与丰富多彩。
  3 增强“文化软实力”,实现“走出去”战略工程的具体表现
  作者深刻地认识到发现、记录、挖掘、抢救和研究新疆民间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就是在为世界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了解新疆作出贡献。现在看来,他们的这种带有前瞻意识的愿望还是有些单纯和朦胧。随着世界各种政治力量—意识形态的激烈较量,这部著作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超越了作者当初的预想。这表现为:其一,它不仅是在广泛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新疆。其二,中国新疆这块地方自古以来,曾是东西方草原游牧民族东迁西移的起点和终点。是世界唯一四大文化(古印度文化、古希腊文化、波斯伊斯兰文化、古代中国文化)的交汇地。古丝绸之路的贯通,使伴随而来的东西方文化又在这里碰撞融合,这就为新疆的民间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产品得以“走出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其三,目前,我国的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文化产业贸易严重“入超”,与我国经济的超强增长、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极不相称。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指出,我们必须采取非常手段繁荣文化,强化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品牌战略”和“文化走出去战略”,迅速扭转文化贸易逆差较大的被动局面,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扩大国际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此书顺应了国家的战略需要,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可以成为“走出去”的文化产品而大有可为。《中国新疆民间文化遗产大观》取得的成就,必将吸引更多人士来熟悉、参与“非遗”保护工作,使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生生不息、永葆活力――这肯定也是作者的最大心愿。
  
其他文献
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老百姓对菜篮子越来越讲究,不光要吃得好,还要吃得健康,而绿色食品的标志也到处冲击着我们的视线,但不容乐观的是,您到菜场去买菜的时候,究竟能买到多少真正绿色的食品?就拿蔬菜来说,现在蔬菜品种丰富了,一年四季超市、菜场都不乏各色各类的蔬菜。可吃下去却发现,现在的水果颜色鲜亮了,味道却变了;瓜儿个大了,甜味却怪了,菜叶长肥了,吃起来却没味了。  事实上,科技的发展带来了食品的多样化,
生活中,有很多人喜欢吃糖,或者爱喝加糖的果汁儿,这主要缘于糖能给人带来甜蜜的味觉享受。然而,专家提醒,最好不要空腹吃糖,因为空腹吃糖不利于身体健康。    空腹吃糖不利于健康,这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第一,当人空腹时吃糖,糖基本上可以不经过消化就能被人体立即全部吸收,更为重要的是,糖几乎可以不经过人体的任何代谢过程,就能直接进入血液。这些在空腹时大量进入人体血液的糖,带来的结果就是使人体的血糖水平明
期刊
老年人由于身体各种感觉器官退化,视觉、听觉和嗅觉都变得比较迟钝,活动能力相对降低,对突如其来的情况反应也会较慢,因此,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意外;或者在意外发生后因体力活动能力减低而来不及做出反应,或误诊因而导致比较严重的损伤及后遗症。  意外对老年人所造成的损伤比中青年人更为严重,最常发生的意外就是跌伤。老年人由于骨骼中的钙质大量流失,加上饮食的原因,钙质得不到适当补充,骨骼的坚硬程度降低、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