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随着新课改的突飞猛进,教学工作者必须尽快转变教学理念,越来越需要具备各方面能力的教师,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无论是小学、中学、 高中,教师都必须转变单纯的传授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务必加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学生以下能力的培养:
一、阅读能力
新课标指出:读书中悟知,悟中明理。好书如同挚友,在阅读教学中尝试各种方法,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把好预习关。课前可带着提纲预习,逐步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一篇课文,教师首先讲解写作背景,对课文内容略作提示,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兴趣,就有学习的动力,有兴趣,就有学习的潜力。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然后要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预习。做法是。
1.运用圈点勾画法。粗读文章,找出文中生字、不懂的语句,用工具书去解决这些难题,给生字注上音,给难词加上解释;标注出文章的重点句子,不理解的句子划上下划线,或加上“·”,然后在课上通过讨论、教师点拨加以解决。通过以上步骤,初步读懂文章。
2.设置预习题,让学生带着提纲进一步精读文章。预习题既要体现对文章内容的探讨,又要体现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本课的问题,起到提纲挈领之功效。如在教《范进中举》一文时,可设置以下预习题:
(1)《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两篇小说的主要人物都是谁?他们各自主要通过哪个人物来陪衬?试比较。
(2) 范进和孔乙己的共同点是什么?
(3)胡屠夫和掌柜的共同点是什么?
(4)范进中举后为什么喜极发疯?
(5)文章刻画范进用了哪些方法?
上述预习题要求学生认真去分析、比较、归纳,教师可将其写到小黑板上,编导读边检查。这样既巩固了已学过的知识,又初步读懂了本文,讲解时就很轻松了,学生就不可能有鸭子听雷的现象。
3.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进行能力迁移。如今,课外阅读是一大亮点,创新意识在大大提高,无论是资料还是试卷,阅读内容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多读多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学生要学好语文,仅仅靠有限的几篇文章,显然是不够的。语文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适度的前提下,给学生推荐一些有益的读物,培养其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表达能力
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意蕴感、形象感、情趣感。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差距甚远,而口语交际是人终身学习的内容,教师的教学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能力和习惯。
同样一道题目,如果让学生笔答,能够比较准确地写出来;如果让他们口头回答,则不尽人意。究其原因,这与学生的心理因素有关,主要是平时说的机会少,学生就胆怯、畏惧,怕说不好众人面前出丑。克服这种心理障碍的方法主要有:其一,课上多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多让学生自由发言,鼓励他们抓住要点、扣住主题、大胆阐述,引导他们把话说完,尽量不挖苦打击;其二,通过活动课,开展丰富多彩的演讲、朗读或课前演说等,久而久之,将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表达能力。
三、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和思想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语文教学的所有教学任务中,思想教育是其中的首要任务,思想教育又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重任,即要求学生分辨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方法有:
1.通过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学习《分马》一文时,可预设问题:
(1)郭全海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2)老孙头有哪些优点,又有哪些缺点?
学生很快能回答出郭全海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善于组织群众;而老孙头的优点是想表现自己积极,缺点是有点华而不实、表里不一 ,有点自私。比较分析,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感染和熏陶。
2.通过文章中优美词句的赏析,培养其审美能力。优美的词句总是令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3.通过朗读散文、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非常重要。
四、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学生能力的综合反映,是智慧的充分展现。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特色,有它的独到之处,有它的训练重点,教师可根据训练重点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一面》中的训练重点之一是外貌描写,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刻画是形神兼备,作文时可让学生模仿,如《我的老师》、《我的爸爸》、《我的母亲》等文章,可从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描写,也可当场口头表达、诵读从而完成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只有重视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
一、阅读能力
新课标指出:读书中悟知,悟中明理。好书如同挚友,在阅读教学中尝试各种方法,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把好预习关。课前可带着提纲预习,逐步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一篇课文,教师首先讲解写作背景,对课文内容略作提示,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兴趣,就有学习的动力,有兴趣,就有学习的潜力。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然后要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预习。做法是。
1.运用圈点勾画法。粗读文章,找出文中生字、不懂的语句,用工具书去解决这些难题,给生字注上音,给难词加上解释;标注出文章的重点句子,不理解的句子划上下划线,或加上“·”,然后在课上通过讨论、教师点拨加以解决。通过以上步骤,初步读懂文章。
2.设置预习题,让学生带着提纲进一步精读文章。预习题既要体现对文章内容的探讨,又要体现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本课的问题,起到提纲挈领之功效。如在教《范进中举》一文时,可设置以下预习题:
(1)《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两篇小说的主要人物都是谁?他们各自主要通过哪个人物来陪衬?试比较。
(2) 范进和孔乙己的共同点是什么?
(3)胡屠夫和掌柜的共同点是什么?
(4)范进中举后为什么喜极发疯?
(5)文章刻画范进用了哪些方法?
上述预习题要求学生认真去分析、比较、归纳,教师可将其写到小黑板上,编导读边检查。这样既巩固了已学过的知识,又初步读懂了本文,讲解时就很轻松了,学生就不可能有鸭子听雷的现象。
3.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进行能力迁移。如今,课外阅读是一大亮点,创新意识在大大提高,无论是资料还是试卷,阅读内容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多读多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学生要学好语文,仅仅靠有限的几篇文章,显然是不够的。语文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适度的前提下,给学生推荐一些有益的读物,培养其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表达能力
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意蕴感、形象感、情趣感。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差距甚远,而口语交际是人终身学习的内容,教师的教学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能力和习惯。
同样一道题目,如果让学生笔答,能够比较准确地写出来;如果让他们口头回答,则不尽人意。究其原因,这与学生的心理因素有关,主要是平时说的机会少,学生就胆怯、畏惧,怕说不好众人面前出丑。克服这种心理障碍的方法主要有:其一,课上多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多让学生自由发言,鼓励他们抓住要点、扣住主题、大胆阐述,引导他们把话说完,尽量不挖苦打击;其二,通过活动课,开展丰富多彩的演讲、朗读或课前演说等,久而久之,将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表达能力。
三、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和思想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语文教学的所有教学任务中,思想教育是其中的首要任务,思想教育又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重任,即要求学生分辨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方法有:
1.通过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学习《分马》一文时,可预设问题:
(1)郭全海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2)老孙头有哪些优点,又有哪些缺点?
学生很快能回答出郭全海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善于组织群众;而老孙头的优点是想表现自己积极,缺点是有点华而不实、表里不一 ,有点自私。比较分析,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感染和熏陶。
2.通过文章中优美词句的赏析,培养其审美能力。优美的词句总是令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3.通过朗读散文、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非常重要。
四、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学生能力的综合反映,是智慧的充分展现。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特色,有它的独到之处,有它的训练重点,教师可根据训练重点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一面》中的训练重点之一是外貌描写,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刻画是形神兼备,作文时可让学生模仿,如《我的老师》、《我的爸爸》、《我的母亲》等文章,可从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描写,也可当场口头表达、诵读从而完成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只有重视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