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片油菜花田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eme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至四月,学校宿舍门口的那一片油菜花田,在成长、积蓄、等待了几个月后,终于绽放出独属于它的美丽。
  每每走至楼下,望见这一片耀眼的黄就总不觉想起,二月底寒假结束回到学校时,门口的那片种满了排列有序却犹如杂草般毫不起眼的植物的田。我自小生活在北方地区,记忆中家乡不曾种植油菜花,自然不识的这为何物,偶尔兴致突发询问友人,也不曾有人能认出。大抵是家中长辈有人曾种植过其他植物的原因,平日里对植物的观察也总与旁人要多上几分。看着不起眼的普通小草渐渐长高、生出花蕾。最后,在某一个瞬间齐齐绽放,向世人展现出惊心动魄夺目的美丽,便有种不真实感与莫名的成就感。
  总是远远地观望花田,就像是一片金色的湖泊,随风而律动,风吹过远远地就可以闻见那浓郁的油菜花香,沁人心脾;再往近走些,就可以看到数不清的小蜜蜂飞舞在花丛中,不知疲倦的,起起伏伏来回飞着,辛勤地采蜜,与此同时,那密集的嗡嗡声也传入耳中,生命力的浓郁几乎要溢出来。
  油菜花香、耀眼的黄与蜂群的嗡嗡声,总能将我拉入回忆。记得那是在四年前的夏天,父亲开车带着母亲、小妹、我和舅舅他们自驾游去青海,途经甘肃,在一条乡野小道上,四周遍地开满了金黄色的花,一眼望不到头,听大人们说那是油菜花。我们将车停靠在路旁,下车去感受这一片的动人美景。时至盛夏,阳光灿烂夺目,天空万里无云,一碧如洗,向世人呈现出那透明的蓝。走进花田,近距离的观赏油菜花,好奇而又兴奋,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油菜花。每一株油菜花都挺拔的向上生长,在上半部分绽放着一朵朵小而精致的黃色花朵,花蕊上金黄的小颗粒花粉释放出浓郁的花香,吸引着一只又一只的蜜蜂光顾。微风吹动,掀起了一片油菜花海的波浪,呈现出大自然律动的美感;置身在花海中,便被浓郁的花香包围,让人心生陶醉。
  这时从远处缓缓驶来一辆三轮车,车上载着木质的由许许多多小抽屉组成的大箱子,最令人在意的是有如一片乌云般的东西一直围绕着小车,并随着小车的移动而移动,离近才发现是成群的数不清的蜜蜂在围绕小车而飞动,这样的打扮这样的装备,大抵也只有神秘的养蜂人了吧。曾在书中看到,养蜂人一年四季跟随着花朵绽放的时间与地点奔波在全国各地。何其幸运,我们居然能够偶遇这样神秘而又浪漫的职业。看着漫天飞舞密密麻麻的蜜蜂,平时里大胆的我和小妹,也不约而同的将衣服拉严实,就差在带个口罩将自己完全保护住。父亲倒是毫无担心,径直走上前与那养蜂人聊天。我和小妹小心翼翼的往三轮车挪去,不时有蜜蜂撞在身上弹开,又飞走,每撞一次,便只觉毛骨悚然一次,生怕一个不留神让蜜蜂飞入衣服中。终于走近了,看那小抽屉,居然是一排又一排的蜂巢,不难猜到,那蜂巢中,必定积满流淌着金黄色且甜腻可口的蜂蜜。置身于这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地和漫天飞舞的蜜蜂群中,我已经醉入其中。
  离开时父亲在养蜂人那里买了两罐蜂蜜,拿给我和小妹看,普普通通甚至称得上简陋的透明塑料罐,没有商店里那些个蜂蜜包装精美,更值得一提的是蜂蜜中竟还有一只已经死去的蜜蜂,简直称得上原生态纯自然的蜂蜜了。打开用指尖沾一点放入口中,甜腻的滋味瞬间在舌尖炸开,传递在各个味蕾中,再配合着油菜花海及油菜花香,那滋味,至今难忘。
  如今我和小妹都来到南方的城市上大学,一家人的联系少之又少,纯靠手机来相互分享相互联系,一想到这,就不禁更加思念家人,思念家乡。回到现实,踏入学校宿舍门口前这一片油菜花田,阳光撒在脸上传来温暖的温度,风吹过带来阵阵油菜花香,耳边响着蜜蜂的嗡嗡声;闭上眼就感觉仿佛被太阳被花田拥抱一般,让人久久不愿清醒。
  是否在此刻,在这个油菜花绽放的季节,遥远的我所思念的亲人也在欣赏着一副美丽景象呢,愿,安好!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每次听到有学生遭遇不测,我的内心都无比沉痛。美好的青春,为何要飘逝在空中?而每一个飘逝的游魂背后,都有一对伤心欲绝的父母,一个永远无法复原的家庭。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强大的精神支柱,是他们生命的全部希望。每每想起我的父母,我总是想起他们对我的千般疼惜万般珍爱。  我一生下来,就毫不客气地直着喉咙,张开没有牙齿红得像洋火的嘴巴,闭着眼,将红嫩的脸,挤得像一块凝结着的血似的号哭着。他始终哭着,不时在手
期刊
一、记忆中的铁匠铺  张打铁李打铁  打把剪刀送姐姐  姐姐留我歇,我不歇  我要回家学打铁  今天,小孙子用稚嫩的声音背诵这首童谣时,我就想到小时候本村的那火红的铁匠铺。  打铁是一种原始的锻造工艺,盛行于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我们村的老铁匠姓刘,人们都称他为刘铁匠。他家大儿子与我是小学、初中同学。那时他家的铁匠铺可谓生意兴隆。一个很特别的自制的火炉,火红的炭火将炉子映得通红,紧挨火炉的是风箱,
期刊
此时已是夏日,今年夏日的夜晚算得上凉爽,还不是一般的凉爽,是冷的感觉,早晚不穿外套的话,能让你打起冷颤来。  今晚,我却怎么也睡不着,还盖着很厚的被子,我半倚在软软的皮床头上,闭了眼。空气中传来槐花的香气。因我现在的住宿是在大山的跟前,这槐花的香味从山上若有若无的飘来,让我心中的烦躁慢慢退去,却无端生出一股乡愁来。记得老家里的脑畔上种了很多棵各种各样的果树,那都是我勤劳的爷爷种的,有些树我到现在都
期刊
出村记  踩过泥水的鞋被甩在田埂上,他把裤脚卷得松松垮垮,赤脚踩进田里。插完秧,饥饿和疲惫催促他回家,他眯起眼看着家的方向,大团乌云在上空聚集,逼得他发闷。  家里没有一点柴火味,母亲坐在由一块木板搭成的桌边,借着油灯昏黄的亮光缝补。弟弟趴在桌上睡着了,脸被木板边缘压出一道红痕。他从斜撑的竹竿上拽下发黑的毛巾,擦净脚换了鞋便钻进厨房里淘米。母亲回头深深地看了他一眼,他别过脸去看院子里啄米的母鸡。 
期刊
酒香散尽,客已离别。獨看日落西山,老牛已悠然暮归。白日的喧嚣,抑或嘈杂,在这一刻趋于宁静,只有偶尔的蛙声从远处“呱呱”地高一声低一声地传来,惊扰了夜晚的寂寥,似乎是为夏日的狂热而鼓噪。  ——题记  如果你漫步在中国最美的草原公路“达达线上”,就会有一种美油然而生。那碧绿而无垠的草原,那草原上弯曲的河流,那河流边徜徉的牛羊,还有那欢愉的牧羊姑娘……这种美,足以让你的情绪盎然。原先的压抑,烦恼,愁伤
期刊
匆匆那年,早已尘封在岁月深处,然而,那段青葱少年时光,在我的记忆里,永远是那样的葳蕤繁盛,永远是那样的青涩苦酸。  八十年代,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春风,陕北从贫穷中逐渐苏醒:土地苏醒,土地上勤劳的人们致富的欲望苏醒,我们的学习意识苏醒。勤学,苦学;苦学,勤学。时间在不紧不慢中来了,又在不紧不慢中去了。若不是学校组织照毕业照,大家甚至还没有毕业的概念和心理准备。然而,自打照完毕业照以后,班里原有的平静
期刊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因此,语文教学始终与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密切相连。高中语文课本中,对学生思想有启迪作用的名篇比比皆是,如果在教学中注意利用它们,并使之融会贯通,更会对学生形成正确乃至高尚的人格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册中的《〈名人传〉序言》就是这样一篇具有核心作用的、贯穿若干篇目中人物与思想的闪光篇章。  在《〈名人传〉序言》中,罗曼·罗兰满怀激情地呼唤英雄、歌颂英雄。文章以严谨的结
期刊
小城好天气!白云是蓝天的标配。  完全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与形态各异、姿态万千的白云相伴,在青山绿水间自由翱翔。  站在坝河南岸,月湖之畔可遥望五峰山峦。晴空之下,山色青翠,蜿蜒起伏,巍峨雄伟。远远的望向北坡,似乎儿时钻树朳惊飞林鸟的欢笑声隐约可闻,骑在供水钢管上过山沟时那手心的汗还没有干,小伙伴埋在城墙洞子里的半包烟是否还在,还有偷偷摘来啃两口就扔掉没熟透的毛桃……  时光飞逝,往事随风。重拾老
期刊
包头的古长城遗迹很多,百姓们管它们叫“边墙”,并据此为落、乐观生活。有战国时的赵(北)长城,如青山区的东边墙、西边墙,昆都仑区的边墙壕;固阳县境内还有一段保存较为完好的秦长城。  妻子姥姥的坟头,就在她二舅家的东边墙村。姥姥属牛,九十二岁上走的,是“喜丧”。按照本地人的说法,老人走后的第三个年头要“大办”一下。这亦是古礼,守孝三年,“春秋”时期即已有之,人们缅怀先人,更要节哀、向生。  三年前,春
期刊
自从回到了北方,在人到中年时刻,我的梦里场景常常停留在那悠长的古巷。那些承载童年欢乐的过往,像遗失的贝壳,总是串起我丝丝的怀念,回味后是满满的甜蜜。能回去的是家乡,回不去常常思念的是故乡。无论你官居高位还是财富满车或是失意落寞,总有一种情感在灵魂深处荡涤开来,带着绵长乡音呼唤着你——那就是故乡。听老家的发小说我们小时候住的地方全部被夷为平地,要开发成现代化的住宅小区。  我的故乡从此少了辨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