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共同富裕需要解决“一老一小”问题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ermiss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新发展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许多新机遇,也会遇到不少挑战.在未来发展进程中一个巨大的挑战是老龄化问题.伴随着“少子化”问题,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变得更加突显.在过去10年中中国的老龄化是一个加速的进程,而未来这一进程还会进一步加速.根据第六次和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相比2010年,2020年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老年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了5.44个和4.63个百分点,10年的上升幅度分别是41%和52%.据预测,到2035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的占比仍将继续上升,有可能会达到20%左右,远高于现在的13.5%.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出生率出现了不断下降的趋势,“少子化”问题开始显现.这就形成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挑战:“一老一小”问题.
其他文献
生命伦理学的基础为何?这是生命伦理学家们致力于解决的元问题.比彻姆作为经典生命伦理学的代表,以常识道德作为进路,依托实证主义、规范性、概念性和方法论证明其合理性.但它遭遇了理论权威性难题、与临床实践的不相容性等质疑.罗兹主张用专业伦理取代常识道德成为生命伦理学的理论进路;比彻姆虽回应了罗兹的意见,但多以澄清问题为主,并未对专业伦理进路做出评价.常识道德沿袭了西方哲学传统的"发现确定性"的论证路径,但是它容易遗忘医学专业的社会承诺.专业伦理以"创构性"凸显其专业自治性,但实践进路也引发了理论的脆弱性问题.为
学界通常把《荀子·礼论》中"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句解读为从正反两个方面重复表达一个意思,即所欲之物不能超过现存之物.按照这种解读,荀子的主旨是把欲望限制在现有财物的范围之内.这种解读既不符合荀子原句的表述,也不符合荀子哲学的宗旨.实际上,这两句是说人的欲望不必受现有物资的限制,欲望的满足不应耗尽物资供应.在荀子看来,通过礼的有效节制,欲望的增长可以促进物资的生产,物资的供应可以满足欲望.如此,则"物"与"欲"互相扶持而双双增长,即"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礼义"一向是荀子研究的焦点,而作为"礼义"价值基础的"仁义"思想却被长期忽视.近来论者虽已措意于此并有所阐发,却鲜有内在于荀子论证系统的专门探究.荀子的"礼论"明确以自然状态下人群的争夺论证先王制作礼义的必要性;与此相应还有一条不为人关注的"仁义暗线",即先王之所以愿意制作礼义以止息人群的争夺,是因为先王爱人利民的道义担当.先王爱人利民的道义担当构成其制作礼义的可能性.爱人利民的担当来自自爱修德的内在驱动.为了实现爱民利民,荀子一方面强调礼制以"能群"的作用来满足民众的"天养",另一方面需要以礼义的"分
自汉以来历代先贤对秦短祚而亡的原因作了诸多方面的评价与探讨,整体而言,多不出严刑役重的"暴秦"说和"废分封,行郡县"的"秦制"说两种归因倾向,但事实上秦亡原因还有进一步挖掘的必要.如果我们从制度变迁视角来考察,秦亡原因可归结于三个方面:一是正式制度设计存在"制度漏洞",皇帝制度下缺乏必要的监督制度,加之秦始皇个人的认知局限,在面对新的国家形势时未能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导致国家整体制度框架失衡;二是秦始皇"急政"强制剥夺了制度变迁进程中的"制度试验"环节,忽略了分封制的路径依赖性需要一定的缓冲周期,未把握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利用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广州、武汉等大城市,其宣传目标明确,内容丰富,具有明显的阶级立场,宣传的对象主要是青年学生、工农群众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员等.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的理论宣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工人、农民阶级的觉醒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运动的开展,为中国共产党准备了优秀的理论人才,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
北宋诗人的民生抒写,是其官员、学者、文人等多重身份意识在文学上的表达交会点.北宋初期,欧阳修、梅尧臣等诗人主要秉承白居易等倡导的“新乐府”的讽喻精神.元祐诗坛上,王安石晚年以宰执视角抒写民生关怀,达到平淡、含蓄的艺术境界;苏轼以“亲民官”与“田舍翁”的视角摹写民生,实现民生抒写与身世之感的融合;黄庭坚进一步强化了民生抒写的布衣精神,并尝试将民生画面作为诗料,化俗为雅,营造出新的艺术效果.以王、苏、黄为代表的元祐诗人,克服了官员身份属性浸入民生抒写中带来的抒情割裂和浅俗倾向,使民生抒写重新回归士人文学抒情言
为了提高自身影响力,宣传神仙信仰及长生不死,仙话在发展过程中有意识地对神话进行改造、借用,使古代神话出现仙话化的趋势.神话仙话化是中国古代神话独有的发展特征,其发展过程漫长,与神仙思想的发展关系密切.神话与仙话相似的思维方式以及对宇宙、自然、灵魂的相同认识与观念是神话仙话化的前提基础.神话仙话化是价值观的觉醒与改变、方士集团的鼓吹与宣传、帝王的崇信与践行、对神话历史化的对抗与反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神话仙话化使仙话得以广泛传播、巩固与发展,同时也使神话得以丰富、充实、保存与流传.
明清鼎革之后,尽管身为清朝的藩属国,但朝鲜王朝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暗怀"反清复明"的思想,甚至策划"北伐".不过,随着入关后清朝统治的稳固、国力的上升以及政策的调整,再加之朝鲜国内"祛文务质"之风的兴起,朝鲜王朝对清朝的认识逐渐从抗拒走向认可,虽然对明朝的怀念还在朝鲜国内以一种私下和非公开的形式在进行,但是诸如"胡无百年之运"之类的声音逐渐销声匿迹.朝鲜的精英阶层开始正视清朝的繁盛和强大,认可其对中华正统的接续,并出现了"北学"清朝的声音.朝鲜对清观念的这一转变历时一百余年,它不仅促进了双方关系的改善和经
在建构"历史底蕴深厚"的国家形象中,兼具纪实与审美双重特性的纪实影像起着重要作用.20世纪的纪实影像以英雄人物、革命事件等为题材进行创作,其历史叙事偏重于记录和政治教育作用.21世纪以来,为实现国际间文化的不断交融,纪实影像在塑造国家形象的路径建构上经历了解码者"他者化"的视角转变、从宏大到微末的历史题材转变、从寻求民族认同到打造文化共同体的历史叙事主旨转变.新时代下,纪实影像应更关注解码者的多元化追求,针对中国历史叙事的方法不断调适,逐步适应解码者的接受心理和接受习惯,依靠新媒体技术实现平台共通,进而构
作为人类技术衍化的产物,人工智能的艺术生产既体现出一般物化媒介的本质属性,又体现出超越一般媒介的技术优势,其对人类智能的直接模仿机制缩短了媒介模仿的实践间距,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媒介模仿施控与受控的统一,体现出人类媒介实践的"自足"效应.但审美"意向性"、经验意识以及人类非常态的思维性特征,作为人工智能尚未企及人类自然智能的阈限体现,在人工智能愈发凸显的智性优势中彰显了人类智慧的价值存在.兼具应然特征、随机属性与社会机制的情感场域更是成为人工智能止步自然智能的可能性限度,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艺术生产场域人类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