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创新性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将着力释放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业、创造潜能,显著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形成历史交汇。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又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全新挑战。形势越是复杂艰难,发展越要向科技创新寻求动力。5月30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创办的“科创中国”平台正式启动,作为创新性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科创中国”能否撬动科技“宝库”,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突破发展制约中,它能发挥什么作用?
向科技要新动力
时至今日,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的国际专利申请量为58990件,首次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中国卓越论文产出报告显示,我国热点及高被引论文数量均升至世界第二位。向这个巨大的科技“宝库”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战略取向。
科技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技术合同成交额为22398.4亿元,比上年增长26.6%,首次突破2万亿元。然而,尽管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已引起国家重视,但如何从科研导向真正走向市场导向,仍然任重道远。
“科技成果质量不高、科学家和企业家互动不足、产学研联合开发的力度不够。”在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教授看来,这是我国当前成果转移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吕昭平则认为,向科技要新动力,“难点在于将‘政、产、学、研、金、服、用’等创新主体汇聚、对接、流转,如此才能形成技术拥有者、需求者、服务者和资本共同组织的统一市场”。
如何“破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在两会上疾呼:“我国需要建立技术转移交易的‘淘宝’或者‘京东’。”
这是期望能以互联网力量撬动科技“宝库”。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早有此意。在他看来,当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新组织机制,营造产学结合、跨界协同、科技经济深度融合,互动发展的良好生态非常重要。”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中国科协打造的“科创中国”品牌平台应运而生。
在陈劲看来,与传统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不同,“科创中国”是一个云端科技创新交易平台,其上汇聚了中国科协所属的210个全国学会,覆盖理、工、农、医和交叉科学等学科的优秀科技成果。同时,还有各省、市、县科协来推动科学家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互动,他认为,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融合的平台,将着力释放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业、创造潜能,显著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跨学科跨领域整合资源
“科创中国”上线,并非一蹴而就。近年来,中国科协持续推动网上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在不断发展原有的“科普中国”品牌基础上,创新性地推出“科创中国”平台,将资源和需求聚集在一起,分别匹配。
“由于供需双方资源不匹配而导致优质技术无人问津的现象,在以前经常发生,这对技术迭代升级形成很大阻碍,而‘科创中国’把以往分散的资源整合了起来。”在“科创中国”上线试运行期间,从中受益的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谢忆楠说,“‘科创中国’平台能够让有需求的企业获得需要的技术,为更好地匹配人才与技术、服务市场提供有力支撑。”
受益的不只谢忆楠。“‘科创中国’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在于它跨学科、跨领域整合资源的能力。”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张进华说,以新能源汽车为例,目前该学会正在江苏省如皋市打造以氢能经济为特色的地方产业,但是氢能的制取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涉及能源、基础设施规划等领域,“我们一个学会协调比较困难,可是在‘科创中国’平台就可以很容易获得其他学会的支持”。
涓涓细流正在汇成汪洋大海,创新驱动的浪潮正在“科创中国”平台酝酿。
目前,“科创中国”已汇聚22.7万条成果信息、7112条需求信息、130万条人才信息,吸引714家组织入驻,并且形成了资源入库标准,可以实现对入库信息的筛选把關,同时还试运行了科技经济融通平台云对接、云交易、专家咨询功能等模块。
疫情期间,作为推动“科创中国”品牌建设的有益尝试,中国科协所属的全国学会组建了63支科技服务团,开展科技服务团线上宣讲20余次、国内外路演活动40余场、学术会议和产学对接签约活动60余场。
“科创中国”平台能够让有需求的企业获得需要的技术,为更好地匹配人才与技术、服务市场提供有力支撑。
随着正式上线,“科创中国”将为普通老百姓提供更及时便捷的科技公共服务,将新建一批海智基地和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立面向全球的国际技术服务和交易体系。“科创中国”还将探索科技志愿服务与各地基层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发展机制,推动科技、人才“上山下乡”,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打造一批“样板间”
将科技源头活水导流到各地,激活创新潜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然而,我国各地创新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和产业类型均有差异,创新发展普遍存在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充分的问题,这就意味着促进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绝不能一蹴而就和简单“一刀切”,需要久久为功。 面对复杂问题,试点先行,探索出经验,探索出路子,形成一批科技经济融合的“样板间”,是可行之道。
谁来试?“此次‘科创中国’对试点城市的选择坚持‘投稿’与‘约稿’相结合,把学会和地方结合起来,特别是把企业的需求与技术的供给结合起来。”吕昭平介绍。中国科协对首批试点城市专门组织力量考察。“我们还会和省区市组织联合工作组,对试点的选择、试验的开展、技术和需求的对接进行深化研究,不断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持续改进。”
對于这些试点城市,打造“样板间”的核心是把各类创新要素组织起来,导入基层和企业,与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紧密结合起来,有效服务地方。据了解,中国科协还将组建专门干部队伍到试点城市和地方,与有关党政部门、地方科协和产业界、金融界一起开展工作。
对于“科创中国”这个在新载体、新样式上创造出的新平台,怀进鹏表示:“我们提出了一些需要试点的科技经济融合工作模式,需要在实践中验证、修正和优化。”未来,中国科协会特别支持各级学会积极探索更加符合实际、符合企业发展、更具实效的新模式、新方法、新经验,“把中国科协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和效能充分发挥出来,有效助力地方提升创新力、竞争力,使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宽广”。
让产业插上创新翅膀
可以说,“科创中国”是平台,拓宽了科技力量与市场力量的合作渠道;是生态,把基础研究、技术转化、市场服务、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政策制度等聚合起来;是引擎,让科技共同体在跨界协同中融入世界创新网络。
改变生活、改变世界,科技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使命感。但是,如何把科技用好、如何让科技向善,是人类的共同课题。这就要解决科技创新路上的各种“梗阻”,比如怎么疏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如何跨越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营造何种健康的科技创新生态、产学研如何瞄准国家需要并回应社会关切,等等。这是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应该直面的大课题、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科创中国”实现科技与经济融通发展的重要责任。能够预见,随着科技经济融通平台的打造、创新枢纽城市的建设、科技志愿服务的推进、人才技术培训的组织、海外智力创新创业的集聚、“科创中国”科技决策咨询的开展,一个生机勃勃、生气盎然的科创画卷将徐徐展开。
没有价值追求的科技创新没有出路,没有价值担当的科技工作缺少灵魂。当今世界,科技一日千里、创新日新月异,人们追求的不再是科技产品、科技成果的数量够不够多,而是够不够好、能否造福于人。以新冠肺炎疫苗研发为例,全国科技战线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科技、卫健等12个部门组成科研攻关组,产学研各方紧密配合,朝着积极目标齐心努力。疫苗作为用于健康人的特殊产品,中国正在全力推进疫苗研发和产业化链条有机衔接,加强全球合作,并承诺将中国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贡献给人类。科技为了人民、科技造福人类,是永恒不变的价值。只有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科创中国”才能在发展中擦亮“金品牌”,不负人民、不负时代。
一位科学家说,我们努力攀登科学研究的高峰,我们努力跨越成果转化的鸿沟,我们努力摘取科研皇冠上的明珠。这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所系,何尝不是“科创中国”的要义所在。“科创中国”,让产业插上创新翅膀,中国巨龙一定会顺势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