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虽是一首现代诗,但意象的选择却充满古典韵味,这些蕴含着独特含义的意象不仅为本诗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更好的传达了本诗所要表达的离别情感。
《再别康桥》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浸透了诗人无限眷恋的情感。诗中的云彩、金柳、柔波、青草、星辉、沉默等意象的选择独具特色,既传统又有创新,营造了一种唯美的离别氛围。
在诗歌的第二节,诗人写道“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把柳树比作夕阳中的新娘,形象逼真地写出了夕阳下的柳树的美好姿态,也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浓烈而温柔的爱。在这里,诗人选取“柳”意象并不是偶然的,这是中国古诗中的传统意象,被赋予了“离别”的特定含义。《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便是士卒回忆当初离家时,庭院、村落细柳飘飞的景象:当征人与亲人都沉浸在离别之中时,路边的杨柳似乎也变得善解人意起来,那随风摇曳婀娜多姿的柔枝,仿佛正张开温情的翅膀,想再与征人握手或拥抱,希望他能再多停留一会,杨柳依依正寓含征人不忍与亲友分别的依恋之情。自此,这一含有依恋、留别内涵的“杨柳”意象,遂成为后代文学作品中描写亲友离别时常用的专有名词。甚至到了唐代,还发展成为一种“折柳赠别”的习俗,“柳”因与“留”谐音,所以,亲人、朋友离别常攀折杨柳,以“折柳”来表达祈求吉祥平安、生命常在、早归故里的情感和愿望,通过攀折杨柳来抒发离别之痛,诉相思之苦,道平安之情,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这样的例子在古诗中比比皆是,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通过夜中听《折杨柳》曲,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其中的灞桥柳色是年年送别的见证人;无名氏的《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烟柳织成愁”写出了离别的轻愁;而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千古伤别名句……可见,在古诗中,“柳”是书写离愁别绪必不可少的“背景”或“道具”。
《再别康桥》中的“金柳”就承袭了这一传统意象的含义,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惜别之情。但诗人又有创造,一个“金”字把夕阳照耀着柳树所形成的特有色彩传神地表达了出来,这就抹去了传统离别中的凄凉意味,而给全诗涂上了一层温暖的色调,温润感人。
接着,诗人写到了第二个意象“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情愿做一条水草”中的青荇,即一种水草,“青草”这一意象在古诗中也和离愁别绪紧密相连的。绵延无际的青草,如扯不断的情丝,寄托了诗人绵延无尽的思念和离愁。古诗中就有“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的句子。秦观《八六子》“倚危亭,恨如春草,萋萋刬尽还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都是用青草写离情的句子。青草之一望无际,象征离愁之绵绵而远;青草之细碎浓密,象征离愁之盘曲郁结;青草之随处而生,象征离愁之浩渺无垠;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里繁盛无边的萋萋芳草,更让远在异乡的游子充满思乡之情。
在本诗中,诗人选用水草意象好似随手拈来,既符合写作时的具体语境,但在不经意间,又暗含了“青草”这一意象的离别意义,真可谓是妙手偶得,令人惊叹。不仅如此,水草的轻柔也为全诗笼上了一层柔美的意境。
在下一节,诗人说“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与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情感表达一脉相承,在悄悄、默默中蕴含着几许不舍和依恋。
其实,通观全篇,承载着诗人情感的康河本身也正暗含了古典诗歌中水意象的特点。水的轻柔深渺、连绵不断,恰如离愁挥之不去,古诗中此类诗句比比皆是如,“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水流无限,离情无限,一条康河,满载诗人的柔情和别情,恰到好处的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留恋。
综上所述,《再别康桥》的意象选择极具古典美,这些意象的运用使这首现代诗歌含蓄隽永、意蕴丰厚。我们在学习现代诗歌时,如果能留意从古诗意象的角度考查诗歌的情感表达,就会对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
徐崇伟,教师,现居江苏徐州。
《再别康桥》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浸透了诗人无限眷恋的情感。诗中的云彩、金柳、柔波、青草、星辉、沉默等意象的选择独具特色,既传统又有创新,营造了一种唯美的离别氛围。
在诗歌的第二节,诗人写道“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把柳树比作夕阳中的新娘,形象逼真地写出了夕阳下的柳树的美好姿态,也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浓烈而温柔的爱。在这里,诗人选取“柳”意象并不是偶然的,这是中国古诗中的传统意象,被赋予了“离别”的特定含义。《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便是士卒回忆当初离家时,庭院、村落细柳飘飞的景象:当征人与亲人都沉浸在离别之中时,路边的杨柳似乎也变得善解人意起来,那随风摇曳婀娜多姿的柔枝,仿佛正张开温情的翅膀,想再与征人握手或拥抱,希望他能再多停留一会,杨柳依依正寓含征人不忍与亲友分别的依恋之情。自此,这一含有依恋、留别内涵的“杨柳”意象,遂成为后代文学作品中描写亲友离别时常用的专有名词。甚至到了唐代,还发展成为一种“折柳赠别”的习俗,“柳”因与“留”谐音,所以,亲人、朋友离别常攀折杨柳,以“折柳”来表达祈求吉祥平安、生命常在、早归故里的情感和愿望,通过攀折杨柳来抒发离别之痛,诉相思之苦,道平安之情,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这样的例子在古诗中比比皆是,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通过夜中听《折杨柳》曲,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其中的灞桥柳色是年年送别的见证人;无名氏的《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烟柳织成愁”写出了离别的轻愁;而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千古伤别名句……可见,在古诗中,“柳”是书写离愁别绪必不可少的“背景”或“道具”。
《再别康桥》中的“金柳”就承袭了这一传统意象的含义,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惜别之情。但诗人又有创造,一个“金”字把夕阳照耀着柳树所形成的特有色彩传神地表达了出来,这就抹去了传统离别中的凄凉意味,而给全诗涂上了一层温暖的色调,温润感人。
接着,诗人写到了第二个意象“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情愿做一条水草”中的青荇,即一种水草,“青草”这一意象在古诗中也和离愁别绪紧密相连的。绵延无际的青草,如扯不断的情丝,寄托了诗人绵延无尽的思念和离愁。古诗中就有“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的句子。秦观《八六子》“倚危亭,恨如春草,萋萋刬尽还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都是用青草写离情的句子。青草之一望无际,象征离愁之绵绵而远;青草之细碎浓密,象征离愁之盘曲郁结;青草之随处而生,象征离愁之浩渺无垠;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里繁盛无边的萋萋芳草,更让远在异乡的游子充满思乡之情。
在本诗中,诗人选用水草意象好似随手拈来,既符合写作时的具体语境,但在不经意间,又暗含了“青草”这一意象的离别意义,真可谓是妙手偶得,令人惊叹。不仅如此,水草的轻柔也为全诗笼上了一层柔美的意境。
在下一节,诗人说“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与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情感表达一脉相承,在悄悄、默默中蕴含着几许不舍和依恋。
其实,通观全篇,承载着诗人情感的康河本身也正暗含了古典诗歌中水意象的特点。水的轻柔深渺、连绵不断,恰如离愁挥之不去,古诗中此类诗句比比皆是如,“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水流无限,离情无限,一条康河,满载诗人的柔情和别情,恰到好处的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留恋。
综上所述,《再别康桥》的意象选择极具古典美,这些意象的运用使这首现代诗歌含蓄隽永、意蕴丰厚。我们在学习现代诗歌时,如果能留意从古诗意象的角度考查诗歌的情感表达,就会对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
徐崇伟,教师,现居江苏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