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佞辨析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su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用人最重要的是区分贤佞。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应该选贤与能,但问题出在对什么是贤什么是佞的判断上。以春秋时期的齐桓公为例,易牙烹子、竖刁自宫、开方弃亲;管仲认为这三人的行径背离了人的正常情感,属于大奸大憝,而齐桓公认为这三人效忠于己,才能难得。最后,齐桓公死在这三人手里,后来历代都把这三人作为佞臣的典范。宋代苏洵在《辨奸论》中总结道:“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然而,人事管理中一直存在一个重大问题,即凡属奸佞,都在其得志时被上司看作贤能,如果君主能够事先发现奸佞,奸佞就无法得势。所以,如何在早期区分贤佞,是历代治理国家的难点。针对这一问题,王充对贤佞之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王充在《答佞》篇中,对奸佞现象进行了反复说明。他指出,期望高官厚禄是人之常情,贤者也追求富贵。贤佞的区别在于:贤者取之有道,佞者以欲害义。“富贵皆人所欲也,虽有君子之行,犹有饥渴之情。君子则以礼防情,以义割欲,故得循道,循道则无祸。小人纵贪利之欲,逾礼犯义,故进得苟佞,苟佞则有罪。”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能不能以礼义约束自己。以道义克制情欲,就是君子;为情欲违反道义,就是小人。“存天理,灭人欲”的逻辑,在王充这里就已经萌生。
  具体到小人,王充认为,小人有谗人和佞人的区别。“谗与佞,俱小人也,同道异材,俱以嫉妒为性,而施行发动之异。谗以口害人,佞以事危人;谗人以直道不违,佞人依违匿端;谗人无诈虑,佞人有术数。”正是这种区别,往往导致君主能够远谗而不能别佞。有人认为,佞人喜好毁人,王充认为这种说法不确。他指出,喜好毁人,只能算谗人,不能算佞人。佞的目的是求利,“苟利于己,曷为毁之?苟不利于己,毁之无益。”佞人危害别人的方式不是毁人,而可能是誉之赞之。特别重要的是,如果毁人,人亦毁之,以他人为敌,会使自己得不到利益,所以佞人不会做这等傻事。判断佞人有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他如何谋利;那种害人不利己的行为尽管可恶,但不属于佞人。还有人觉得,佞人可能不在一般场合毁人,但会在上司那里毁人,王充认为,这种观点也有问题。佞人害人的目的是要为自己谋利,所以,他们往往以赞誉对方来损毁对方,以麻痹对方来制造危机。假如佞人要害某个非常杰出的贤人,他会大力赞扬他。当众人向长官推荐时,他会轻描淡写地向长官挑明该人“志高则操与人异,望远则意不顾近”,令上司对自己能否驾驭这样的人才产生疑虑。然后佞人会站在体谅上司难处的角度建议说,对于这样的大才,“屈而用之,其心不满,不则卧病。贱而命之则伤贤,不则损威。”总之,佞人排斥他人,是顺着上司,说着好话,绝不轻易开罪于他人,表面上处处替他人着想,实际上处处为自己谋利。
  王充认为,尽管人才能不能发挥作用出自偶然,但贤佞是可以察明的。“在人君位者,皆知九德之可以检行,事效可以知情,然而惑乱不能见者,则明不察之故也。人有不能行,行无不可检;人有不能考,情无不可知。”佞人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言合行违,名盛行废”,要看其行为的善恶,而不能只看言论和名声。但是,佞人为恶,同普通的恶人不一样。佞人并不做出人人都讨厌的恶行,“诸非皆恶,恶中之逆者,谓之无道;恶中之巧者,谓之佞人。”由此可见,佞人往往是讨人喜欢的,尤其是能讨上司喜欢。
  以善恶区分贤佞,必须推鞫动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聪明有蔽塞,推行有谬误”。所以,判断人之善恶要看其错误是出于故意还是过失。这一点,正是《尚书·康诰》所说的那样,小罪却是故意所犯者不可不杀,大罪却是过失而犯者则可赦免。即“刑故无小,宥过无大”。另外,人的主观努力和实际功效往往不对应。张仪苏秦的纵横捭阖也可以建立奇功,而大禹皋陶也可能遇到大水大旱。所以,判断贤佞必须原心省意,查其起因,而不能只看成效。再进一步,是否采用权变之术同样不能作为贤佞的区分标准。贤人用权,是为事为国;佞人用权,是为己为家。区分贤佞的标准,要看他的动机是什么。
  佞人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即不“养名作高”。佞人凡事都从利益出发,他不会为了名声而牺牲利益。那些在权势面前不屈膝阿谀者,才是真正的“养名自高”。佞人的名声,不是来自品行,而是来自权势。所以,以“高名”判断人,要看这个“高名”是君子的评价还是小人的评价。“佞人食利专权,不养名作高。贪权据凡,则高名自立矣。称于小人,不行于君子。何则?利义相伐,正邪相反。义动君子,利动小人。”
  王充特别指出,佞人有大佞和小佞,一般来说,“大佞易知,小佞难知”。就像江洋大盗很好辨识,而小偷小摸难以分辨一样。才能高强的佞人,所谋者大,且多能得手,容易发现,才能拙劣的佞人,所谋者小,且往往无效,很难觉察。但是,在具体的情境下,上层和下层对佞人的判断难易是不一样的。“上知之大难小易,下知之大易小难。”对君主而言,高明的佞人道貌岸然,论说丽美,善于迎合,举止恰当,还能顺应和助长君主的威势,所以,君主往往不能发现其奸佞所在,即便发现也觉得不宜责备,或者过分喜欢而不忍排斥。而拙劣的佞人,言谈多有谬误,行事并不严密,所以能引发君主警惕。对下层乃至民众而言,佞人的危害就像屋漏,漏得厉害下面感触深,漏得轻微下面感触浅。最重要的判断尺度是利益分配上的标准,“损上益下,忠臣之说也;损下益上,佞人之义也。”搜刮民财的佞臣,君主往往看不到他们的危害,而民众会感到切身之痛。由此分辨,佞人是可以认知的。
  对于辨别佞人,王充主张以出自《大戴礼记》的《文王官人法》为据,看其言行是否一致,有无特意讨好上司。“考乡里之迹,证朝庭之行,察共亲之节,明事君之操,外内不相称,名实不相副,际发会见,奸为觉露也。”只要君主保持清醒头脑,佞人不难察觉。
  如何辨别贤人,王充也有自己的看法。在《定贤》篇中,王充一口气驳斥了二十多种世俗的贤人标准。这种驳斥,对于理顺人力资源管理的逻辑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王充认为,“仕宦得高官身富贵”,不能作为贤的尺度,因为富贵贫贱由命不由人。“事君调合寡过”,也不能作为贤的尺度,因为这往往来自揣摩上司意图,甚至以貌美献媚取悦上司,这是典型的佞幸之徒。“朝庭选举皆归善”,人人都说好话并不是贤,因为推荐选拔存在着“德高而举之少,或才下而荐之多”的现象,以此为贤,会导致“广交多徒,求索众心”;而为人正直,刚正不阿,“清直不容乡党,志洁不交非徒,失众心者,人憎而毁之”。齐威王时,治理有方的即墨大夫在朝堂没人说好话,而贪赃枉法的阿大夫却人人赞誉。“人众所归附、宾客云合者”,也不是贤,尽管战国四公子门下都有宾客数千,但汉代名将卫青霍去病门下无一宾客,并不妨碍他们的贤能。“居位治人,得民心歌咏之”,照样不是贤。得民心与得宾客实际是同样性质。越王勾践吊死扶伤深得民心,但其目的是为自己雪会稽之耻;有些领袖人物讨好民众,实际上别有用心。“居职有成功见效”,也不是贤。因为居职的成功有很多是机遇和情境造成的。时运不对,尧舜也治不了国;命尽当死,扁鹊也治不了病。农业丰收,很有可能是风调雨顺,而不是治理有方;盗贼蜂起,很有可能是社会瓦解,而不是长官非贤。“孝于父、弟于兄”,同样不是贤。只有父兄不慈,才会彰显孝悌。舜的孝行,是因为有一个为恶的瞽瞍父亲。同理,“忠于君”也不是贤。关龙逄比干之忠,正是夏桀殷纣之恶造成的。这个道理,实际上晏婴已经讲得很清楚。晏婴认为,忠臣事君要“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因为“言而见用,臣奚死焉?谏而见从,终身不亡,臣奚送焉?若言不见用,有难而死,是妄死也;谏而不见从,出亡而送,是诈伪也。故忠臣者能尽善于君,不能与尽陷于难。”“全身免害,不被刑戮”,照样不是贤。能否免于受害,是命禄所致,同贤否无关。公认的圣贤人物,周文王曾被拘羑里,孔子曾厄于陈蔡,就是明证。“委国去位,弃富贵就贫贱”,更不是贤,如伯夷叔齐让国,是情势所致;而管仲与鲍叔牙经商中多拿多占,执政后追求奢华,不妨碍管仲为贤。“避世离俗,清身洁行”,也不是贤。这同放弃王位性质一样,与情境遭遇有关。长沮、桀溺避世隐居,不是他们的本意,不过是因现实所迫无法实现他们的抱负罢了。“恬憺无欲,志不在于仕,苟欲全身养性”,这种人是老聃之徒,与贤无关。所谓贤人,是忧世济民者,为此,孔子栖栖,墨子遑遑。背离孔墨,追慕黄老,正是对贤的放弃。“举义千里,师将朋友无废礼”,也不是贤,义举需要财力支撑,礼仪需要物质条件。家贫无隔夜之粮,财少无行礼之器,不见得就不是贤。“经明带徒聚众”,同样不是贤。明习经书,只能说属于儒者,如果儒者只能传教文句,没有思想,不过是一种与邮驿门人类似的职业而已。“通览古今,秘隐传记无所不记”,尚未达到贤,如司马迁和刘向,虽有博览通达之名,实为主领书记之之职。“权诈卓谲,能将兵御众”,则与贤不相关,这属于韩信之徒,“有攻强之权,无守平之智,晓将兵之计,不见已定之义,居平安之时,为反逆之谋”,显然不是贤。“辩于口,言甘辞巧”,属于子贡之徒,子贡口才超群,孔子却把他排在颜渊之后。口才胜过行为,正是张释之不以为然的虎圈啬夫之类。“敏于笔,文墨两集”,也不算贤,笔墨好等同于口才好,“口辩,才未必高;然则笔敏,知未必多也”。更有甚者,敏于官曹之事,则莫过于张汤,深文周纳,流于酷吏,与贤背道而驰。“敏于赋颂,为弘丽之文”,属于司马相如、扬雄之类,虽然文如锦绣,言辞华丽,如果不能明辨是非,推进崇实之化,依然不是贤。“清节自守,不降志辱身”,可以称为避世高人,但这类人“清其身而不辅其主,守其节而不劳其民”,无益于社会,也难以称贤。   列举了这么多,难道王充心目中就没有一个贤者?实际上,王充还有一个更严苛的标准。他以孔子评价其弟子为例,说明其中的道理。孔子认为,自己仁不如颜渊,辩不如子贡,勇不如子路。但是,孔子自有学生比不上的地方。“丘能仁且忍,辩且诎,勇且怯。以三子之能,易丘之道,弗为也。”也就是说,孔子知道如何适应情境。王充感慨道:“有高才洁行,无知明以设施之,则与愚而无操者同一实也。”由此再推论,人人都有不足,“夫如是,皆有非也。无一非者,可以为贤乎?”王充直截了当地说,人人都赞扬,似乎没有缺点的人,正是孔孟都深恶痛绝的“乡愿”,不但是贤,而且是“德之贼也”。
  那么,如何识别贤者?如果按照世俗眼光,看到其人才高能茂,办事可以成功见效,就认定属于贤人,那么,识人也就太容易了。《尚书》称“知人则哲,惟帝难之”,世人却把辨别贤佞看得太容易,这是人事管理的一大误区。王充认为,知贤说难非常之难,说易也相当容易。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如果掌握了识别贤人的道理,那么,普通人也可以辨析贤佞。用人不当的问题,就出在以世俗眼光判断人才上。“俗士以辩惠之能,据官爵之尊,望显盛之宠,遂专为贤之名。贤者还在闾巷之间,贫贱终老,被无验之谤。”王充给出的解决方案是,观察人的善心,作为评判贤否的终极标准。“必欲知之,观善心也。夫贤者,才能未必高也而心明,智力未必多而举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以价值观评价人。那么,善心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如何观察?王充认为,价值观是通过言论和行为表现出来的。有善心就有善言,有善言就有善行。以心论言,以言察行。有善心,则“言行无非,治家亲戚有伦,治国则尊卑有序”;无善心,则“白黑不分,善恶同伦,政治错乱,法度失平”。王充断言道:“故心善,无不善也;心不善,无能善。心善则能辩然否。然否之义定,心善之效明,虽贫贱困穷,功不成而效不立,犹为贤矣。”所以,治国不谋功绩,关键在于求是,行事不求效果,关键在于务正。王充认为,孔子杀少正卯,正是遵循这一准则。
  王充关于如何识别贤人的论证,在古代的人力资源认知上是划时代的。他采取的基本方法是列举出人才评价上的或然关系,并以这种或然关系打破人们的必然成见。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人们从经验总结和现实感受的角度,通常认为人员才能与组织绩效、官员廉洁与政治清明、用人得当与治国有方、君臣贤明与社会安定有着必然联系,而王充偏偏要打破这种定见,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推论,以比较极端的方式否定所谓的“必然”。有才能不见得就能做出绩效,廉洁不见得就能带来清明,贤能在位不见得就可以达到国泰民安。诚然,王充的某些话语可以找到不少漏洞,尤其是在逻辑关系上,他不承认必然却夸大了偶然。如果按照王充的逻辑推导下去,很有可能会走向极端,否定人类自身努力的积极作用。但是,王充的否定式,并非是真正的全盘否定,而是借助否定世俗标准来推导他提出的“善心”标准的合理性。至此,王充的论证就有了积极意义。他不过是用一连串的否定来说明“不一定”,从而引发对人才判别、人事管理的许多问题进行重新考虑。例如,是不是多数人赞扬的人就是好人?是不是绩效突出的人就特别能干?类似的问题,实际上一直在困扰着人们。时至今日,人们在人力资源评价上,依然存在众多误区,如可测量指标与不可测量指标的关系,大数概率与必然因果的关系等等。有很多今天仍然常见的偏差,是王充早就以否定夸张的方式曾经指出过的问题。王充不过是用古代的语言,说明了当今人嘴里“台风来了猪也会飞”的感慨。即便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路看,王充提出的“以欲察佞”、“观心定贤”,至今不失启发意义。就以企业经营而论,现代从一味强调利润和绩效,一步步走到强调文化和价值观,从以成败论英雄,一步步走到看重愿景和使命,似乎依然在验证着王充的先见之明。
其他文献
联合技术公司2001-2007连续七年被《财富》杂志评为“最受尊敬的航空航天业公司”,自1999年起便成为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公司,2013年位列《财富》全球500 强企业第154位。它的卓越业绩,离不开ACE运营系统的支持。ACE是如何保证UTC公司的产品品质和流程品质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破解UTC成功的密码,可为有意导入精益思想的企业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美国联合技术公司(United Te
期刊
现在大数据、商业数据分析、大众创新、维基式创新等正日益成为企业管理的重大议题。海量的数据、信息以及日益高素质的企业员工使得企业管理的重点也发生了重大变迁,以“知识人”的观点设计组织发展的哲学、运行体系、激励模式等显得尤为关键。  百年以来,管理学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以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等人为代表的把员工视为“经济人”的科学管理阶段,以马斯洛(Abraham
期刊
目前,层级高原现象正在越来多地在组织中更低层级的年轻人身上出现,这类员工正处于职业发展的“爬坡阶段”,对晋升有强烈的现实诉求,而层级高原的存在往往成为他们跳槽的原因  我们生活在一个工作导向的社会中。毫无疑问,职业是绝大多数人投入时间、精力最多的人生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人们满足经济、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绝大多数人的人生发展轨迹就是一段职业发展历程。在经济快速发展,组织规模快速扩
期刊
记者手记:北京的深秋,叶落成堆,极美。未名湖畔,朗润园内,更是想象一下都足以令人心醉。采访那天风很大,温度也很低,姚洋院长就在这风硬叶颓之际,与我们娓娓谈起如火如荼的工商管理教育……  低调和严谨挡不住名师“诱惑”  国内的工商管理教育林林总总,为什么要选择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坊间不是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吗——“对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的人来说,应该选长江;对追求高官人脉的人来说,应该选清华;对简单追求
期刊
信用在一个社会中是十分重要的。孔子曾经有过“民无信不立”的断言,而商鞅“徙木立信”就是一个“立信”的经典例子。  《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的这个故事很简单:商鞅在制定了变法新令后,恐民众“打酱油”,于是采用了这样一个特殊手段。“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这里的
期刊
《论衡》在人力资源思想上有一个特殊贡献,就是对儒吏关系的辨析。在中国古代,这一辨析开了人才群体问题研究的先河。在《程材》《量知》《谢短》《效力》《别通》《超奇》《状留》诸篇中,王充对如何考察、衡量、使用儒生与文吏两类人员,进行了独到的分析。  吏是最早进入官场的群体。它从“史”发展而来,吏、史、事,三字本为一源。所谓史,就是官府中的下层办事人员。商周有大量的史,他们最主要的活动是处理文书,执行事务
期刊
在亲密关系研究中,相互依赖是指两人之间可以持久地彼此影响,全身心地关注对方,并尽可能多地共同活动。它被当作为关系亲近程度的一个行为指标。人们总想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回报,总想得到最好的人际交往,但相互依赖理论指出,结果是得是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评判结果的两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是我们的期望,第二个是如果没有现在的伴侣,我们会过得怎样。如果给伴侣提供好的结果能够使想要的关系继续下去,即使需要努力和
期刊
编者按:本文是根据林左鸣同志2007年,即出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一航)党组书记、总经理一年后,在国务院国资委央企负责人会议上和一航大学的演讲录音整理而成,略有删节后发表,以飨读者。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行方式都在发生急剧变化,经营和发展的战略问题备受关注,企业已步入了战略管理时代。  一 思想管理是与“熵”作斗争、实现战略控制力的关键  如果把
期刊
绩效评价的过程需要做出一系列的决策,而我们的决策判断却充满了偏见。以下是一些容易出现的偏见,以及减少这些偏见的建议。  过度自信偏差(Overconfidence Bias)当我们被要求回答一个问题,并判断我们所给出答案的正确性时,对于自己的判断,我们往往于过分乐观。研究发现当人们相信自己有65%-70%的概率是正确时,事实上他们仅有50%的可能性是正确的,而当他们100%肯定自己的答案正确时,往
期刊
在战争年代,社会与经济发展严重受损、停滞,甚至倒退,然而总有很多企业不仅能顽强生存下来,并且通过改变经营策略创造了几乎不可能的繁荣。以永安公司为代表的永安、先施、新新、大新上海四大百货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更换注册国求保护  1937年8月13日,侵华日军对上海发起全面进攻,“八一三”事变爆发。“八一三”事变后上海的百货业成为遭受日本轰炸损失较为严重的行业之一,很多企业纷纷将职员全部遣返回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