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幽门螺杆菌(H P )与消化道疾病如慢性活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十二指肠黏膜相关性淋巴瘤以及胃癌等密切相关,并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癌症相关研究组织归为Ⅰ类致癌原[1]。随着研究的深入,H P不仅与胃肠疾病,特别是胃癌关系密切,还可能与一些胃肠外疾病如呼吸、造血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有关[2]。对于 H P 感染者,大约10%~20%会发生消化性溃疡,1%~2%会发生胃癌及淋巴瘤,由于其可以引起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化生‐异形增生‐癌变的典型病程,约有60%~80%的消化性溃疡由HP感染引起,而且在功能性消化性不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有关HP感染的问题是全世界临床医师关心的问题之一。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经济发达地区感染率较经济落后地区低,胃癌的发病率也低。Sonnenberg等[3]利用中心实验室数据库对美国居民共78985人的活检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HP感染率仅为7.5%。我国属于 HP染率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在一项由我国 H P科研协作组于在2002~2004年进行的一项 H P流行病学调查,包括19个省市自治区、39个研究中心共26341人,显示总感染率为56.22%,间接粪‐口传播和生活条件是重要危险因素,多数儿童期即被传染[4]。体内实验大都显示出根除 H P的胃炎、消化溃疡的实验组比对照组在治愈率、预后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体外实验也从细胞分子水平观测到了 HP具有的强大的对Wnt/β‐catenin等蛋白信号途径的异常激活作用,从而引起β‐catenin蛋白向细胞核内的移位,上调了其下游LEF/TCF依赖的靶基因Cy‐clinD、c‐myc、c‐jun和axin2的表达,调控了细胞的周期、凋亡,促进了细胞增殖、迁移和肿瘤的生成[5‐6]。但是对于不同型别的HP感染在致病性、耐药性及针对性治疗方面尚缺乏大规模分子实验及临床统计数据,进而影响了根除指征的确定及根除成功率。由于现在对HP分子结构功能的研究已日趋完善,本文重点阐述当前HP感染在检测、预防、治疗及耐药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