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实验教材突破了传统教材的框架模式,突出以审美为核心,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这就要求我们高中音乐教师找到一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以下就是我在音乐鉴赏课堂教学上的一点心得体会。
关键词:音乐兴趣;审美能力;创新意识
一、寻找“诱”因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把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树立终生学习的愿望作为目标提出,可见音乐兴趣对于音乐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在学段目标中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保持和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提到了首位。
音乐兴趣,是指人在积极接触和认识音乐时的一种心理倾向。这种认识倾向使人对音乐及相关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并有了强烈明确的指向性和探究性。在音乐教育中,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学生如果没有音乐兴趣,音乐课就如同虚设;在基础教育阶段当中的音乐教学,其重点不是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而是音乐兴趣的培养,如果没有音乐兴趣作基础,基本的音乐知识和基本技能任务也难以完成。就终身教育而言,音乐兴趣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即是学生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自身音乐能力的动力催化剂。因此,音乐兴趣应该是学生打开音乐圣殿的金钥匙,也是他们遨游音乐世界的矫健翅膀。
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中诱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的因素有哪些呢?
首先,教师应该对音乐教学充满激情,对音乐爱之如痴。如果教师对音乐教学态度冷漠、在教学中表现出疲疲塌塌、松松垮垮、随随便便,那么他的学生也很难对音乐产生兴趣。因此,要让学生感兴趣,一定要表现出教师自己是感兴趣的。
其次,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因为兴趣的产生与发展是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教室的布置应优雅、艺术化;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放应富有诗意,诱人遐想;音乐家的画像,音乐格言的挂贴应具有视觉欣赏的意义。让学生走进音乐教室后有一种舒适愉快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在整个校园内也应营造一个大的音乐学习环境,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在课间播放一些抒情性、叙事性、赞美性等舒缓性的音乐,有利于放松学生的神经思维,愉悦学生的心境。利用学校广播站还可以开办一些音乐专栏,如“音乐欣赏知识讲座”、“点歌台”、“音乐评论”、“我与音乐”,通过丰富多彩的广播栏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稳定兴趣。
再者学校应该成立各种音乐团队,如合唱队、民族管弦乐队、管乐团、管弦乐团、舞蹈队等,给学生提供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学校还应组织各种音乐活动的竞赛,如“歌唱、舞蹈、器乐”三星大奖赛、班级合唱比赛、音乐知识竞赛、音乐报创编比赛,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表演欲望,发现并培养音乐骨干学生。
另外,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有美的仪表,良好的教态,生动的语言,正确的讲解,优美动听的歌声和伴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
最后,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如学生对流行音乐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兴趣点让学生谈谈自己为什么会喜欢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有哪些优点与不足?然后教师归纳总结,让学生了解流行音乐的概念以及流行音乐的历史,教师不能不顾学生的兴趣一味地排斥与贬低流行音乐,反而可以抓住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兴趣特点,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
二、善用“情”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审美性,它是通过音乐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审美教育是以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鉴赏和表现、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一代新人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音乐在实施美育中有着特殊的重要的功能,它通过多种题材、体裁的音乐作品,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增进学生对音乐美的感觉、理解、鉴赏和表现、创造能力。罗丹曾说过:“艺术就是感情。”而音乐美,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而审美情感的获得又主要是从音乐审美愉悦体验中来,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各种音乐活动才可能产生审美愉悦。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只关注音乐课程辅德的外在价值,而忽视了音乐课程的内在本质价值——审美价值;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联想、想像、创造、情感等审美体验;淡化了音乐教育在培养创造力,开发潜能、完善人格、美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忽视音乐的审美育人目标,忽视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从而导致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音乐课程审美性、艺术性的严重丧失。
首先必须加强音乐欣赏教学。《音乐课程标准》把感受与鉴赏的内容也摆在了首位,确实,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最富有感染力,音乐知识面最广的一种形式;音乐欣赏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最佳方式;由于音乐本身存在着不具象、无语义等美学特征,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主体,它不但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个性化的创造潜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丰富审美情感,提高感受与鉴赏能力。穆赛尔在《中小学生音乐课教学法》中指出“音乐教育的中心是欣赏课。假如我们不能创造欣赏课,我们就马上变成了不过是训练者、不过是教窍门的教师,而不再是教育工作者了。”所以,感受与体会音乐的审美价值,音乐欣赏是最主要的途经。 音乐新课程加强音乐欣赏教学,不仅仅是音乐欣赏教学本身的需要,而且也是音乐表现与音乐创造的需要。因为音乐欣赏教学无论对音乐表现活动的开展还是音乐创造的进行,都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学生往往能够自觉自愿地,有时甚至是不知不觉地进行音乐表现与创造。人们对音乐形象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中,对音乐作品进行着审美再创造,从中获得音乐审美愉悦,进行审美再创造,学生在审美活动中不断肯定自我、实现自我。这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观。
其次,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一个“情”字,把学生导入一个统一的氛围之中,形成一个统一的情绪“场”,产生人与人,人与音乐情感上的共鸣效应。例如,通过创设愉快的音乐氛围,利用形式各异的新课导入,通过教师的演唱演奏,通过教师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等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情,使得学生情绪受到感染。音乐的本质特征在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感情生活。音乐创作的一切手段,都是为表现这一本质特征而服务的。“情动于衷,而形于外”。前者是外部世界在音乐家内心的提炼与概括,后者则是艺术化、典型化的反映。在音乐教学中,只有处处突出情感因素,才能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三、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动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中,应怎样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呢?
首先,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在教学行动上产生相应的变化。音乐教学长期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抑制。教师始终把自己看作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者形象,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和经验的存储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一味模仿,循规蹈矩,被动接受音乐知识,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受到遏制。所以便出现了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实际上,这种课堂教学没有充分尊重学习主体,忽略学习者的音乐潜质和成长能力,甚至是在扼杀“创造力”。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应由“传授知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手段。
其次,在音乐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需要。人是万物之灵,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承担责任的需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尊重学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将人生的美好前景展示在学生面前,关注的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取得成功的秘决。
再者,应重视音乐教学的网络环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音乐教学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学生在课堂上面对的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架钢琴,一台录音乐,而是一个信息资源极为丰富、视野极为宽广、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且界面友好的,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利用网络进行音乐教学的方式是一种自助式的,无边界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研究性学习,资料搜集的手段,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辨证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另外,应提倡以音乐为本的学科综合。《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学科综合”,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所接受的音乐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较大地影响着其他素养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发展。首先是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从艺术的本质上讲,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只是各自所有的感性材料不同而已。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各艺术门类本是源于一家的,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在音乐教学中可以把舞蹈、戏剧、美术等在内的其他艺术形象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让学生通过舞蹈律动来表现音乐。音乐与美术融合即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可使学生更形象的理解音乐。
音乐课程与包括语文、历史等在内的与音乐艺术有关的其他非艺术课程,适当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音乐教学与语文当中的诗词、戏剧段落教学相沟通;音值、节奏等内容可与数学课中的数量概念结合讲解;节奏与自然界现象,与人的生理现象以及人的运动方式有关,教学时可与自然常识课沟通;体育课的广播操、韵律操等与音乐节奏感、旋律感的联系很紧,也能够有效结合,一定的音乐与这种文化产生的民族、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语言特征、生活习俗、文化交流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故音乐课与历史课、地理课的教学也能有机结合。
最后,在音乐教学中应积极创建良好的民主教学环境。创建良好的民主教学环境,应该是把课堂交给学习的主体——学生,使他们由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如让学生自选歌曲、乐曲演唱和欣赏。各种媒体所传播的不同风格的音乐给学生的音乐生活带来很大的选择空间。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自己去选择一些他们所喜爱的,内容健康的流行歌曲向音乐老师推荐,只要是情趣高雅、格调高昂的流行歌曲,都可以在音乐课堂上学唱,如《同一首歌》、《爱我中华》、《一个真实的故事》。
让学生自行收集资料也有利于创建音乐教学的民主环境。在欣赏教学中,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来感知、欣赏,使学生首先获得“感性认识”,课堂中再让学生交流信息。学生从不同渠道收集的大量资料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还开阔了老师的视野,便于挖掘出更新、更广的内容。
四、多样评价挖掘学生最大潜力
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评价被用来辅助教育,它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评价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传统评价往往用行为目标作为判断的依据,而行为目标是结果取向的,它重视的是学习结束后的成绩,而忽略学习过程。过去的评价不管你的音乐特长如何,不是唱一首歌,一条视唱曲,就是做一张枯燥无味的乐理试卷就算是你本期的最终音乐成绩。考试的方法简单,内容贫乏,评价非常随意,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的进取,完善教师的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因此音乐课程评价形式必须多元化,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相结合;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只有通过这些评价方式的结合,才能准确、公正地评价一个学生,既能保证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鉴于音乐课一周一节,音乐教师的课时量较多,如果建立文件夹的评价方法,一个教师要掌管几百人的档案袋不太可能,也难以操作,要按欣赏、歌唱、舞蹈、乐理、器乐、特长一项项来考评也不现实,一个班五十多人,那得考半个学期,况且考试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要采取一种什么样的评价方法才更简便、明晰,又易于操作呢?怎样把评价溶进教学的全过程呢?可考虑采用如下方法: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五线谱本,要求是第一页为个人档案,贴上照片,写清班级、姓名。包含的内容有:我的兴趣爱好;我的音乐特长;我的音乐资料库;本期音乐得分;学期总结(又分为我对自己说,父母对我说,老师对我说);要求学生的个人档案设计只要包含这些内容,但排版设计要求个性化。个人档案的背面就是每堂音乐课所获分数的原始记载,即成绩栏。要求学生从第二页开始写课后记录,谈谈自己在这节音乐课中有什么感想与收获,或者对老师提出哪些建议。课堂偶尔有一些练习就从五线谱本的最后一页开始做,例如教师播放五首器乐曲,要求学生写出分别是由哪些乐器演奏?让学生动笔写就等于给了每个学生思考的机会,因为平时不写,有些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余地答案就让别的学生给回答了。
期末考试学生可以自选一种方式进行。考试菜单有演唱、演奏、欣赏、舞蹈、相声、小品、课本剧、音乐常识,可以单选也可多选。欣赏、音乐常识作为笔试,其他项目的考试以班级音乐会的形式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中进行。然后学生在“我对自己说”这一栏写上自我评价,“父母对我说”这一栏要求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学习作一个评价,最后把乐谱本收上来,教师再参照学生的各个方面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定性评价。
通过这种评价手段,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我施展的空间,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可以在各种文艺表演中展现自己的才能。没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可以在平时的音乐学习当中积极参与,以良好的学习态度参与音乐报的创编、参加“今天我当音乐老师”等活动获得成绩。
这种评价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性,又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最大限度的挖掘了学生的潜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进行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从而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犹如一场及时的春雨,滋润了我那片接近干涸的教学心田,也催生了我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上大胆改革的激情。我们应当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系统的音乐教育而努力。
关键词:音乐兴趣;审美能力;创新意识
一、寻找“诱”因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把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树立终生学习的愿望作为目标提出,可见音乐兴趣对于音乐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在学段目标中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保持和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提到了首位。
音乐兴趣,是指人在积极接触和认识音乐时的一种心理倾向。这种认识倾向使人对音乐及相关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并有了强烈明确的指向性和探究性。在音乐教育中,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学生如果没有音乐兴趣,音乐课就如同虚设;在基础教育阶段当中的音乐教学,其重点不是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而是音乐兴趣的培养,如果没有音乐兴趣作基础,基本的音乐知识和基本技能任务也难以完成。就终身教育而言,音乐兴趣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即是学生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自身音乐能力的动力催化剂。因此,音乐兴趣应该是学生打开音乐圣殿的金钥匙,也是他们遨游音乐世界的矫健翅膀。
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中诱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的因素有哪些呢?
首先,教师应该对音乐教学充满激情,对音乐爱之如痴。如果教师对音乐教学态度冷漠、在教学中表现出疲疲塌塌、松松垮垮、随随便便,那么他的学生也很难对音乐产生兴趣。因此,要让学生感兴趣,一定要表现出教师自己是感兴趣的。
其次,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因为兴趣的产生与发展是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教室的布置应优雅、艺术化;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放应富有诗意,诱人遐想;音乐家的画像,音乐格言的挂贴应具有视觉欣赏的意义。让学生走进音乐教室后有一种舒适愉快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在整个校园内也应营造一个大的音乐学习环境,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在课间播放一些抒情性、叙事性、赞美性等舒缓性的音乐,有利于放松学生的神经思维,愉悦学生的心境。利用学校广播站还可以开办一些音乐专栏,如“音乐欣赏知识讲座”、“点歌台”、“音乐评论”、“我与音乐”,通过丰富多彩的广播栏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稳定兴趣。
再者学校应该成立各种音乐团队,如合唱队、民族管弦乐队、管乐团、管弦乐团、舞蹈队等,给学生提供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学校还应组织各种音乐活动的竞赛,如“歌唱、舞蹈、器乐”三星大奖赛、班级合唱比赛、音乐知识竞赛、音乐报创编比赛,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表演欲望,发现并培养音乐骨干学生。
另外,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有美的仪表,良好的教态,生动的语言,正确的讲解,优美动听的歌声和伴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
最后,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如学生对流行音乐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兴趣点让学生谈谈自己为什么会喜欢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有哪些优点与不足?然后教师归纳总结,让学生了解流行音乐的概念以及流行音乐的历史,教师不能不顾学生的兴趣一味地排斥与贬低流行音乐,反而可以抓住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兴趣特点,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
二、善用“情”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审美性,它是通过音乐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审美教育是以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鉴赏和表现、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一代新人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音乐在实施美育中有着特殊的重要的功能,它通过多种题材、体裁的音乐作品,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增进学生对音乐美的感觉、理解、鉴赏和表现、创造能力。罗丹曾说过:“艺术就是感情。”而音乐美,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而审美情感的获得又主要是从音乐审美愉悦体验中来,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各种音乐活动才可能产生审美愉悦。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只关注音乐课程辅德的外在价值,而忽视了音乐课程的内在本质价值——审美价值;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联想、想像、创造、情感等审美体验;淡化了音乐教育在培养创造力,开发潜能、完善人格、美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忽视音乐的审美育人目标,忽视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从而导致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音乐课程审美性、艺术性的严重丧失。
首先必须加强音乐欣赏教学。《音乐课程标准》把感受与鉴赏的内容也摆在了首位,确实,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最富有感染力,音乐知识面最广的一种形式;音乐欣赏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最佳方式;由于音乐本身存在着不具象、无语义等美学特征,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主体,它不但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个性化的创造潜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丰富审美情感,提高感受与鉴赏能力。穆赛尔在《中小学生音乐课教学法》中指出“音乐教育的中心是欣赏课。假如我们不能创造欣赏课,我们就马上变成了不过是训练者、不过是教窍门的教师,而不再是教育工作者了。”所以,感受与体会音乐的审美价值,音乐欣赏是最主要的途经。 音乐新课程加强音乐欣赏教学,不仅仅是音乐欣赏教学本身的需要,而且也是音乐表现与音乐创造的需要。因为音乐欣赏教学无论对音乐表现活动的开展还是音乐创造的进行,都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学生往往能够自觉自愿地,有时甚至是不知不觉地进行音乐表现与创造。人们对音乐形象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中,对音乐作品进行着审美再创造,从中获得音乐审美愉悦,进行审美再创造,学生在审美活动中不断肯定自我、实现自我。这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观。
其次,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一个“情”字,把学生导入一个统一的氛围之中,形成一个统一的情绪“场”,产生人与人,人与音乐情感上的共鸣效应。例如,通过创设愉快的音乐氛围,利用形式各异的新课导入,通过教师的演唱演奏,通过教师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等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情,使得学生情绪受到感染。音乐的本质特征在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感情生活。音乐创作的一切手段,都是为表现这一本质特征而服务的。“情动于衷,而形于外”。前者是外部世界在音乐家内心的提炼与概括,后者则是艺术化、典型化的反映。在音乐教学中,只有处处突出情感因素,才能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三、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动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中,应怎样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呢?
首先,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在教学行动上产生相应的变化。音乐教学长期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抑制。教师始终把自己看作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者形象,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和经验的存储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一味模仿,循规蹈矩,被动接受音乐知识,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受到遏制。所以便出现了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实际上,这种课堂教学没有充分尊重学习主体,忽略学习者的音乐潜质和成长能力,甚至是在扼杀“创造力”。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应由“传授知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手段。
其次,在音乐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需要。人是万物之灵,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承担责任的需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尊重学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将人生的美好前景展示在学生面前,关注的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取得成功的秘决。
再者,应重视音乐教学的网络环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音乐教学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学生在课堂上面对的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架钢琴,一台录音乐,而是一个信息资源极为丰富、视野极为宽广、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且界面友好的,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利用网络进行音乐教学的方式是一种自助式的,无边界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研究性学习,资料搜集的手段,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辨证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另外,应提倡以音乐为本的学科综合。《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学科综合”,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所接受的音乐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较大地影响着其他素养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发展。首先是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从艺术的本质上讲,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只是各自所有的感性材料不同而已。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各艺术门类本是源于一家的,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在音乐教学中可以把舞蹈、戏剧、美术等在内的其他艺术形象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让学生通过舞蹈律动来表现音乐。音乐与美术融合即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可使学生更形象的理解音乐。
音乐课程与包括语文、历史等在内的与音乐艺术有关的其他非艺术课程,适当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音乐教学与语文当中的诗词、戏剧段落教学相沟通;音值、节奏等内容可与数学课中的数量概念结合讲解;节奏与自然界现象,与人的生理现象以及人的运动方式有关,教学时可与自然常识课沟通;体育课的广播操、韵律操等与音乐节奏感、旋律感的联系很紧,也能够有效结合,一定的音乐与这种文化产生的民族、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语言特征、生活习俗、文化交流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故音乐课与历史课、地理课的教学也能有机结合。
最后,在音乐教学中应积极创建良好的民主教学环境。创建良好的民主教学环境,应该是把课堂交给学习的主体——学生,使他们由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如让学生自选歌曲、乐曲演唱和欣赏。各种媒体所传播的不同风格的音乐给学生的音乐生活带来很大的选择空间。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自己去选择一些他们所喜爱的,内容健康的流行歌曲向音乐老师推荐,只要是情趣高雅、格调高昂的流行歌曲,都可以在音乐课堂上学唱,如《同一首歌》、《爱我中华》、《一个真实的故事》。
让学生自行收集资料也有利于创建音乐教学的民主环境。在欣赏教学中,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来感知、欣赏,使学生首先获得“感性认识”,课堂中再让学生交流信息。学生从不同渠道收集的大量资料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还开阔了老师的视野,便于挖掘出更新、更广的内容。
四、多样评价挖掘学生最大潜力
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评价被用来辅助教育,它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评价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传统评价往往用行为目标作为判断的依据,而行为目标是结果取向的,它重视的是学习结束后的成绩,而忽略学习过程。过去的评价不管你的音乐特长如何,不是唱一首歌,一条视唱曲,就是做一张枯燥无味的乐理试卷就算是你本期的最终音乐成绩。考试的方法简单,内容贫乏,评价非常随意,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的进取,完善教师的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因此音乐课程评价形式必须多元化,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相结合;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只有通过这些评价方式的结合,才能准确、公正地评价一个学生,既能保证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鉴于音乐课一周一节,音乐教师的课时量较多,如果建立文件夹的评价方法,一个教师要掌管几百人的档案袋不太可能,也难以操作,要按欣赏、歌唱、舞蹈、乐理、器乐、特长一项项来考评也不现实,一个班五十多人,那得考半个学期,况且考试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要采取一种什么样的评价方法才更简便、明晰,又易于操作呢?怎样把评价溶进教学的全过程呢?可考虑采用如下方法: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五线谱本,要求是第一页为个人档案,贴上照片,写清班级、姓名。包含的内容有:我的兴趣爱好;我的音乐特长;我的音乐资料库;本期音乐得分;学期总结(又分为我对自己说,父母对我说,老师对我说);要求学生的个人档案设计只要包含这些内容,但排版设计要求个性化。个人档案的背面就是每堂音乐课所获分数的原始记载,即成绩栏。要求学生从第二页开始写课后记录,谈谈自己在这节音乐课中有什么感想与收获,或者对老师提出哪些建议。课堂偶尔有一些练习就从五线谱本的最后一页开始做,例如教师播放五首器乐曲,要求学生写出分别是由哪些乐器演奏?让学生动笔写就等于给了每个学生思考的机会,因为平时不写,有些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余地答案就让别的学生给回答了。
期末考试学生可以自选一种方式进行。考试菜单有演唱、演奏、欣赏、舞蹈、相声、小品、课本剧、音乐常识,可以单选也可多选。欣赏、音乐常识作为笔试,其他项目的考试以班级音乐会的形式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中进行。然后学生在“我对自己说”这一栏写上自我评价,“父母对我说”这一栏要求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学习作一个评价,最后把乐谱本收上来,教师再参照学生的各个方面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定性评价。
通过这种评价手段,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我施展的空间,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可以在各种文艺表演中展现自己的才能。没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可以在平时的音乐学习当中积极参与,以良好的学习态度参与音乐报的创编、参加“今天我当音乐老师”等活动获得成绩。
这种评价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性,又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最大限度的挖掘了学生的潜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进行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从而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犹如一场及时的春雨,滋润了我那片接近干涸的教学心田,也催生了我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上大胆改革的激情。我们应当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系统的音乐教育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