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命题要讲究“提问的艺术”等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nanqu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命题要讲究“提问的艺术”
  前不久,许多高中学生因答不对一道语文统考阅读理解题,纷纷在文章作者毕飞宇微博下留言:“题目说您这篇文章有‘厚重感’,究竟体现在哪里?”毕飞宇后来接受采访时认为:“让孩子们回答这个问题是不合适的。所谓的厚重感,可能是老师们的阅读感受,要知道,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感受能力与老师的差距是巨大的,用成人的感受去考孩子,这里头有失公平。”近几年,每逢中小学各类考试,就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某篇作品被选为语文考试的阅读理解材料,而题目不仅难倒学生,也难倒作家本人。
  续说:
  作家这番见解可谓透彻,有助于我们思考其中的问题。文学阅读先天具有的这种自由,对于主导考试的命题人来说,同时又意味一种责任—— 既然希望通过你的问题将学生领进你所窥见的那个境界,那么,自身对文本的把握是不是有文本内外充分依据?是不是全然令人信服?以及同样重要的,这种理解是不是学生通过思考能够达到的?无论是讲一篇文章,还是拿一篇文章来考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得知道这篇文章好在什么地方,而不是提一个大而无当的问题。
  校内减负校外增,何解?
  学生课外负担有多重?某小学校长做了个两会提案调查。调查发现,周一至周四,晚上开始参加培训的占50.0%,甚至20.1%的学生参加2个以上的培训班。到了周五至周末,没有参加培训的仅8.8%,参加2个班以上的占70.9%。课外班大行其道,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一方面是学校减负后的轻松自如,另一方面是校外培训的热火朝天。正如媒体报道,体制内的素质教育与体制外的应试教育离奇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今天城市教育最熟悉的图景。
  续说:
  在一道道减负令下,學校确实是减负了。为了迎合应试需求,课外补习成了一些学生的主餐,学校教育反而被弱化。从教育内部来说,重考试、轻课堂,课上问题没解决,只好到课下解决,这是各种培训班盛行的重要原因。减负只是把之前在学校的压力转移给了家长,升学的压力不减,上升的通道不变,减负最终只能变成一句年年都喊的口号。
  学会放手,是父母应有的修为
  据多家媒体报道,一名北大高材生,曾是某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还是美国排名前50大学的研究生,却12年没回家过年,6年前与父母决裂。近日,他写下万字长文,控诉父母在他成长过程中对他充满“控制”的爱。而他的父母,昔日的50后大学生,面对儿子的远离与决裂,却不知道为什么。
  续说:
  孩子与家长的决裂是“果”,而父母曾经那些过度的爱是“因”。但父母爱孩子有错吗?当然没有。问题是,该怎么爱?归根到底,这些“密爱”的父母根本就没有给社会培养出合格的“职员”“配偶”“父母”,而是养出了一个永远不懂事的“巨婴”。他们自己对孩子有发泄不完的爱,但社会没有义务惯着这个应该懂事却不懂事的“巨婴”。一旦进入社会生活,这种“巨婴”是很容易被拍在沙滩上的。父母真正的大爱不仅仅要有密切的关怀,更要有该放手就放手的远见。
  《天龙八部》入选推介书目,对否?
  这两天,重庆一中、南开中学、巴蜀中学的高一学生有点兴奋,原来在老师的推介书目上出现了武侠小说《天龙八部》,“这次,爸爸妈妈再也没有理由拦着我们看武侠小说了”。看到这份推介书目,一些70后、80后家长感到震惊,“想当年,我们上中学的时候,老师们可是将武侠小说视为禁书,我们都是偷偷摸摸去看。一旦被发现,书被没收,还要受到严厉惩罚。”
  续说:
  小说是现实的映照和升华,在某种程度上,看小说就等于在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这恐怕是很多“正经书”所不具备的。金庸武侠小说之所以成为经典,不只是因为他塑造了个性鲜明的角色、构想了几门绝世武功、勾画了曲折离奇的情节,更在于他构建了一个宏大的世界。江湖即社会,透过神秘的“江湖”,回引人深入思考人性善恶和价值观等问题。能够像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这样,真正让人爱不释手并反复多次翻阅的书并不多。
  虎狼式教育,慎防行动跑偏
  日前,又一则“狼爸”教子的新闻引发关注:来自四川的父亲张禹带着6岁儿子穷游并进行直播。二人从广元出发,计划路线是途经绵阳、成都,到重庆后再原路返回。据说父子俩每天骑行60至70公里、负重7公斤,自己煮饭,在小树林住帐篷。一些网友担心这么小的孩子承受不住,也有不少人力撑张禹。
  续说:
  探讨虎狼式教育的利弊,核心也许不在要不要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约束管教,而是“严”的尺度问题。一些家长无视孩子的个性,仅凭自己好恶,或执意要在下一代身上实践自己的梦想,就更有违教育的本意了。对家长来说,对待子女无论是严还是松,首先要对自身成长经历有深入的剖析,从而识别教育孩子的真正动机。
  学霸奶奶的成功照亮了青春的胆怯和懒惰
  81岁的“学霸奶奶”薛敏修近日取得了天津大学电子商务专业的本科学位,成为又一例“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其实,薛敏修在2014年春报名参加天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课程时就备受关注。薛敏修在1957年与1959年先后两次参加高考,却因政治原因未能入学。恢复高考以后,她又受限于“未婚,年龄低于25岁”的报考条件。60年过去了,她依然记得当年的梦想,并实现了它。
  续说:
  人人都有梦想,但又有谁像她一样坚持了60年呢?梦想伴随人的一生,最初它如灯塔给我们前进的希望,后来化作人生路上的一座座里程碑,更常见的情况是随着年岁的增长与记忆的叠加,它变成了一个个遗憾,被时间的滤镜美化,成为与人说道的故事。“学霸奶奶”的成功是一面明亮的镜子,照亮我们的胆怯和懒惰,也照亮社会的老实本分。梦想没有实现,终究是生命的缺失。而只要心中还有那盏指引着梦想的明灯,只要那盏明灯的灯火还在燃烧,什么年纪去寻找它都不算太晚。
其他文献
退行  退行是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人们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满足自己的某些欲望。这是一种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续说:  事实上,人的一生中,难免有想重回到未成熟时代以重温旧梦获取满足的时候。只要无伤大雅,均可用退行机制来进行心理调节。可是,假如一个人遇到困难时出现退行,使用较原始而幼稚的
期刊
2019年6月7日,高考作文题目如约而至。几乎每一年的高考作文题目都会引来一场大讨论。今年亦不例外从评价题目到审题立意,再到下水作文,无一不足。其实,对于考生来说,评价题目无太大的意义——不管什么样的题目,总要去写作,总要被审阅。真正对考生有用的思路之一,我认为是路过一些题目,即,题目的来处你有所目睹或耳闻,你在当时即有感触,然后能有所感慨。如此,人与文才能合一。  本期,我们邀请三位小编来谈谈,
期刊
记得中学时期,懵懂的我因为几篇作文被老师推荐,加入了学校的文学社团——“朝花”文学社,当时自己是社团中年龄最小的学生。  还记得每次活动大约有三四十人,有初中学生也有高中学生。我在社团里见识了很多意气风发、为文学执着,且文采卓然的学长,他们在谈吐、气质和作文中散发出的自信、乐观和缜密的气息,令我又惊叹又羡慕,同时也有自惭形秽之感:原来自己的作文不过只是一方自我、狭小的小天地,原来自以为是的骄傲、老
期刊
每年9月,都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期待的月份。开学的喜悦过后,各类社团就会向新生招手。  文学社团一直有一种特别的气质,它给予天生的写作者一个宣示主场的机会,也给文学爱好者一个提升自我的平台,更给旁观者一个傲然的眼神。可以说,无文学社,不校园。  有人说,文学的时代早已过去。真的吗?看看我们的各类媒体平台,看的都是文字。文字是不会消失的,而且一如既往地重要。文学社是文字跳动的天堂,当一个个方块字由字到词
期刊
现象:  技术让人们更容易享受孤独,传统社交模式逐漸发生转变。香港《南华早报》近日报道称,广大青年群体普遍存在的“孤独寂寞”感正在催生新的经济领域出现。  当今天人们通过手机、社交网络等方式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传统社交模式正悄悄发生变化。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年轻人必备的工具,而在微信平台上,他们无时不刻在与不同领域的朋友们交谈,工作与娱乐的世界交织混合在一起,形成一股他们随时随地都在追随的信息流。
期刊
现象:  《此去经年,谁许我一纸繁华》《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风弹琵琶,凋零了半城烟沙》……这些伤感莫名、匪夷所思的词句并非哪本网络言情小说的书名,恰恰相反,它们的作者分别是胡适、沈从文、鲁迅。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书并不是“挂羊頭卖狗肉”,或者打着名人旗号的伪作,而是货真价实的名家精品文集。  这套名为《那些路过心上的经典:民国大师经典书系(套装共9册)》的图书,早在2013年由北京
期刊
编辑按  近年来,一些高考作文或“满分作文”中大量充斥着生搬硬套的想象、似是而非的比喻、胡乱拼凑的排比——独立地看,表达颇有韵味,可言语内容既不与文题挂钩也不与前后文相连;以貌似深刻、深切、深情的言说来掩饰从内容到思想的苍白与乏力,以宏大叙事来遮挡内心的贫瘠;俏丽的言语之中隐藏一种取巧心态,以伪深沉来包裹真苍白,用空论道来替代实见解,连作者本人都云里雾里,作文只剩下貌似华美的躯壳。  高考作文以议
期刊
鹅毛般的雪,预告了他人生的冬天。当那位戍边归来的士兵唱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走在归途,他那葱绿的青春已经结束。  在轻柔的杨柳、轻盈的雪花的飞舞之下,这并非简单普通的痛楚被华丽地掩盖了。从戍边者思乡的悲歌中,感悟个体精神境界对于自然生命的超越。士兵为保家卫国而出征,出征前是“杨柳依依”的春天,惜别之情溢在心头。三年后,他历尽艰险生还归来后却是“雨雪霏霏”的冬天。无须多言,当
期刊
导读:  在江西南昌,有这样一个地方:在家长眼里,它是自己孩子能够彻底“戒掉恶习”,重新“走上正轨”的最后希望;在通过网页搜索的不知情人眼里,它是以国学文化精髓染化“问题少年”的好学校;而在里面的学生眼里,这里是彻头彻脑的“地狱”。它就是江西南昌豫章书院。据多家媒体公开报道,这是一所住读式学校,学生在里面都遭受过被戒尺、“龙鞭”打,被囚禁在黑屋中,吃难以下咽的食物等各种虐待。作者通过这篇文章,希冀
期刊
豫章书院是以培训国学的名义,在当地教育部门批准下成立的民办培训类学校,全名为南昌市青山湖区豫章书院德育文化专修学校。而历史上的豫章书院是江西四大书院之一,曾是江西省立最高学府。  安娜是“书院”的一名学生,因为“伪装”得好被老师看中,当上了学生干部。但对于她来说,真实的自己深深地隐藏在外壳下。  熄灯睡觉,女孩们总爱聊聊天,这是一天中真正开心的时候。一个宿舍的九个女孩总喜欢一起趴在窗户前,透过铁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