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加工贸易在青岛经济发展中起到重大推动作用,尤其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当地就业。同时,青岛的加工贸易也存在产品层次不高、产业链短、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配套产业水平低、环境和资源等问题。本文对青岛加工贸易的缺陷进行分析,对了青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建议,如促进加工贸易的主体转变、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推进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的发展等。
【关键词】 加工贸易 转型升级 政府
1. 青岛市加工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加工贸易的进出口市场呈现出不平衡合理且相对集中的现象
加工贸易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香港、欧盟、日本、韩国五个国家和地区。加工贸易进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分布格局,使出口极易受相关国家的影响和控制,导致出口极不稳定,贸易风险和摩擦比较大。
1.2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居于主体地位
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居于主体地位,企业的经营方式主要是外商独资,经济结构上属于“嵌入性的”。这不利于相关技术和管理方式的外溢,而且还面临外资撤资的风险。
1.3青岛加工贸易中存在忽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在青岛加工贸易的引进和发展过程中,由于环保法规不健全、政府监管和监控力度不等,对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的轻视,导致一些污染严重的加工制造环节和产业转移到青岛,严重威胁到当地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开拓加工贸易产业的发展空间。
1.4青岛市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不利地位
青岛企业从事的往往是对零部件或原辅材料的初级加工、装配等劳动密集型环节,产品的增值率不高,对经济增长、产业拉动能力有限,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及其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青岛加工贸易存在着难以为继的可能性。
1.5青岛市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率过低
国内采购率、技术含量比较低,企业自身技术消化、吸收能力滞后。国外企业对国内采购比例低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 国内生产原材料、 中间产品和半制成品的企业技术水平不高, 产品质量不够高。第二方面,加工贸易企业的进料采购权一般控制在外商手中,他们优先考虑自己国家相关联企业的中间产品。第三方面,加工贸易政策, 包括免征加工贸易进口产品关税的政策、免征出口产品增值税的政策, 往往可以促进加工贸易中间产品进口, 但不利于国内采购。
1.6青岛市加工贸易核心技术不强
青岛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核心技术不强、相关的配套措施不足,达不到加工贸易企业的要求,因此加工贸易企业更多是依靠国外进口或少数外资配套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利于增加国内市场的采购量,不利于“产业溢出效应”的发挥,不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青岛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核心技术不强,相关的配套措施有待于加强。现阶段,加工贸易企业技术消化吸收能力的滞后,工人、管理人员的学习能力、生产经验、营销理念等方面的滞后性,也成为阻碍了加工贸易产品层次和企业技术水平的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
2.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青岛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2.1努力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促使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制造业内部结构,提升产品档次,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加快物流环境建设,鼓励发展仓储、物流、配送、售后服务,是延伸加工贸易产业链,为加工贸易的升级提供必要的保障 。
2.2促进加工贸易企业的国内采购发展
提高本地采购率,可以提高加工贸易的辐射带动能力,可以带动下游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延长产业链,促进本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實现产业优化升级。政府要要鼓励企业进行国内采购,给与企业相关的税收优惠,简化企业国内采购的相关手续,建立中间投入品市场供求信息平台,为本区中间品生产经营企业提供税收优惠、资金信贷支持、市场引导等。
2.3推动内资企业发展,促进加工贸易的主体转变
外资企业在青岛的加工贸易中处于主导地位,内资企业所占份额、创造价值的能力比较弱,其竞争力相比外资企业要弱的多,要改变这种加工贸易格局,推动加工贸易主体的多元化,推动内资企业加工贸易的发展。
鼓励民营企业从事加工贸易,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引导,创造各类企业公平竞争和平等发展的国内环境,从而促使内资企业加工贸易的快速增长。鼓励重点的推进国有实力的加工企业与跨国公司公司开展资本、营销、品牌和技术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融入到跨国公司的采购、生产、销售网络中。
2.4进一步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在巩固和拓展欧美、日韩、港台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加快对东南亚、中东、南美、拉美、非洲、大洋洲新兴市场的开拓,全方位开拓市场。化解出口市场高度集中的风险,认真研究自贸区各国的法律法规、经济周期产业结构、市场规模、资源布局以及消费者习惯,利用好关税减免的优惠政策,积极拓展市场。同时要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增加面对化解贸易摩擦的能力,建立解决摩擦的完整的机制。
2.5推进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的发展
建立严格的企业准入标准门槛,严格审核加工贸易企业经营及生产能力,优化出口商品与产业结构,抑制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的生产与出口,为高价值环节的加工贸易产业活动创造更好的政策和监管环境。对生产工艺落后、环保或能耗不达标的加工贸易企业限制其进入区内或要求其整改。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简化企业转型手续,降低转型成本,鼓励支持企业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道路。
政府要促进加工贸易生产与研发的有机结合,以强大的科研基础、创新能力来稳定和发展加工贸易,形成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制造的发展环境。 鼓励那些产品市场前景好、技术水平高的跨国公司在青岛进行加工贸易,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鼓励企业利用加工贸易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分工,促进其扩大产品领域,升级其产品结构。
2.6强化政府推动和政策支持,改善软硬件投资环境
全面提升加工贸易配套服务产业水平和服务管理水平做好促进青岛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及其监督工作,促进加工贸易全方位转型升级。 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强化功能,提高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力。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加工区,如保税区、高新科技园区等,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在规范监管条件下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的健康发展。
为加工贸易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为高成长性加工贸易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合理制定土地政策和严格控制进入区内企业的门槛,对低附加价值或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加工贸易活动的管理,提高市内准入门槛;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鼓励性的产业转移项目,优先安排供应土地。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金融危机后中国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J].财贸经济,2010(4).
[2] 廖涵.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220-230.
[3] 隆国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与政策[J].中国发展评论,2009(1):67-75.
[4] 杜红梅.论我国加工贸易升级的内涵与路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7):132-134.
作者简介:李晓兵,女,1989年2月生,山东青岛人,兰州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学。
(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关键词】 加工贸易 转型升级 政府
1. 青岛市加工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加工贸易的进出口市场呈现出不平衡合理且相对集中的现象
加工贸易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香港、欧盟、日本、韩国五个国家和地区。加工贸易进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分布格局,使出口极易受相关国家的影响和控制,导致出口极不稳定,贸易风险和摩擦比较大。
1.2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居于主体地位
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居于主体地位,企业的经营方式主要是外商独资,经济结构上属于“嵌入性的”。这不利于相关技术和管理方式的外溢,而且还面临外资撤资的风险。
1.3青岛加工贸易中存在忽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在青岛加工贸易的引进和发展过程中,由于环保法规不健全、政府监管和监控力度不等,对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的轻视,导致一些污染严重的加工制造环节和产业转移到青岛,严重威胁到当地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开拓加工贸易产业的发展空间。
1.4青岛市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不利地位
青岛企业从事的往往是对零部件或原辅材料的初级加工、装配等劳动密集型环节,产品的增值率不高,对经济增长、产业拉动能力有限,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及其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青岛加工贸易存在着难以为继的可能性。
1.5青岛市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率过低
国内采购率、技术含量比较低,企业自身技术消化、吸收能力滞后。国外企业对国内采购比例低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 国内生产原材料、 中间产品和半制成品的企业技术水平不高, 产品质量不够高。第二方面,加工贸易企业的进料采购权一般控制在外商手中,他们优先考虑自己国家相关联企业的中间产品。第三方面,加工贸易政策, 包括免征加工贸易进口产品关税的政策、免征出口产品增值税的政策, 往往可以促进加工贸易中间产品进口, 但不利于国内采购。
1.6青岛市加工贸易核心技术不强
青岛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核心技术不强、相关的配套措施不足,达不到加工贸易企业的要求,因此加工贸易企业更多是依靠国外进口或少数外资配套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利于增加国内市场的采购量,不利于“产业溢出效应”的发挥,不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青岛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核心技术不强,相关的配套措施有待于加强。现阶段,加工贸易企业技术消化吸收能力的滞后,工人、管理人员的学习能力、生产经验、营销理念等方面的滞后性,也成为阻碍了加工贸易产品层次和企业技术水平的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
2.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青岛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2.1努力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促使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制造业内部结构,提升产品档次,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加快物流环境建设,鼓励发展仓储、物流、配送、售后服务,是延伸加工贸易产业链,为加工贸易的升级提供必要的保障 。
2.2促进加工贸易企业的国内采购发展
提高本地采购率,可以提高加工贸易的辐射带动能力,可以带动下游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延长产业链,促进本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實现产业优化升级。政府要要鼓励企业进行国内采购,给与企业相关的税收优惠,简化企业国内采购的相关手续,建立中间投入品市场供求信息平台,为本区中间品生产经营企业提供税收优惠、资金信贷支持、市场引导等。
2.3推动内资企业发展,促进加工贸易的主体转变
外资企业在青岛的加工贸易中处于主导地位,内资企业所占份额、创造价值的能力比较弱,其竞争力相比外资企业要弱的多,要改变这种加工贸易格局,推动加工贸易主体的多元化,推动内资企业加工贸易的发展。
鼓励民营企业从事加工贸易,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引导,创造各类企业公平竞争和平等发展的国内环境,从而促使内资企业加工贸易的快速增长。鼓励重点的推进国有实力的加工企业与跨国公司公司开展资本、营销、品牌和技术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融入到跨国公司的采购、生产、销售网络中。
2.4进一步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在巩固和拓展欧美、日韩、港台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加快对东南亚、中东、南美、拉美、非洲、大洋洲新兴市场的开拓,全方位开拓市场。化解出口市场高度集中的风险,认真研究自贸区各国的法律法规、经济周期产业结构、市场规模、资源布局以及消费者习惯,利用好关税减免的优惠政策,积极拓展市场。同时要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增加面对化解贸易摩擦的能力,建立解决摩擦的完整的机制。
2.5推进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的发展
建立严格的企业准入标准门槛,严格审核加工贸易企业经营及生产能力,优化出口商品与产业结构,抑制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的生产与出口,为高价值环节的加工贸易产业活动创造更好的政策和监管环境。对生产工艺落后、环保或能耗不达标的加工贸易企业限制其进入区内或要求其整改。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简化企业转型手续,降低转型成本,鼓励支持企业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道路。
政府要促进加工贸易生产与研发的有机结合,以强大的科研基础、创新能力来稳定和发展加工贸易,形成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制造的发展环境。 鼓励那些产品市场前景好、技术水平高的跨国公司在青岛进行加工贸易,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鼓励企业利用加工贸易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分工,促进其扩大产品领域,升级其产品结构。
2.6强化政府推动和政策支持,改善软硬件投资环境
全面提升加工贸易配套服务产业水平和服务管理水平做好促进青岛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及其监督工作,促进加工贸易全方位转型升级。 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强化功能,提高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力。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加工区,如保税区、高新科技园区等,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在规范监管条件下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的健康发展。
为加工贸易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为高成长性加工贸易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合理制定土地政策和严格控制进入区内企业的门槛,对低附加价值或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加工贸易活动的管理,提高市内准入门槛;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鼓励性的产业转移项目,优先安排供应土地。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金融危机后中国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J].财贸经济,2010(4).
[2] 廖涵.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220-230.
[3] 隆国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与政策[J].中国发展评论,2009(1):67-75.
[4] 杜红梅.论我国加工贸易升级的内涵与路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7):132-134.
作者简介:李晓兵,女,1989年2月生,山东青岛人,兰州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学。
(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