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时代,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未来,学校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或者引领社会的发展?
要想回答好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等多个场合强调,要堅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二,社会发展的需要。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我国将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将在国际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家需要对中西文化都有深入理解的人才。其三,个体发展的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高层次的需要可以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对全面发展的人的认识,即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基于上述思考,我认为,未来,学校教育应培养“明德至善、中西通才”的人。“明德至善”,强调学生的道德和品行。一个人不但要有智商还要有情商,就是非智力因素层面的内容。而“中西通才”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既给学生开辟一条通往国外学习的道路,也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进学生的血液中,把学生培养成为有“中国心”的中西贯通人才。“明德至善”突出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直接体现;“中西通才”是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对中西贯通这一特质的凸显。
为实现上述目标,学校设计了3类课程。第一类是必修课程。学校开足开齐国家要求的必修课程,教材以人教版和部编版为核心,这保证了学生的通识教育,即奠定全面发展的基础,尤其是让学生浸润和学习中国文化,保证“中国心”的培养。第二类是自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要学习的课程,培养、扩大自身的优势,扬长平短,个性发展。在学生熟练掌握双语之后,通过中外教师协同完成上述两类课程,使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多元文化。第三类是选修课程,即社团课程,主要包括乐器类、创客类、体育类、艺术类、思维类、语言类等,学生可以自由参加。这类课程给学生搭建了一个锻炼和展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的平台,学生在此过程中提升了综合素养。
要想回答好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等多个场合强调,要堅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二,社会发展的需要。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我国将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将在国际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家需要对中西文化都有深入理解的人才。其三,个体发展的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高层次的需要可以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对全面发展的人的认识,即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基于上述思考,我认为,未来,学校教育应培养“明德至善、中西通才”的人。“明德至善”,强调学生的道德和品行。一个人不但要有智商还要有情商,就是非智力因素层面的内容。而“中西通才”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既给学生开辟一条通往国外学习的道路,也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进学生的血液中,把学生培养成为有“中国心”的中西贯通人才。“明德至善”突出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直接体现;“中西通才”是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对中西贯通这一特质的凸显。
为实现上述目标,学校设计了3类课程。第一类是必修课程。学校开足开齐国家要求的必修课程,教材以人教版和部编版为核心,这保证了学生的通识教育,即奠定全面发展的基础,尤其是让学生浸润和学习中国文化,保证“中国心”的培养。第二类是自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要学习的课程,培养、扩大自身的优势,扬长平短,个性发展。在学生熟练掌握双语之后,通过中外教师协同完成上述两类课程,使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多元文化。第三类是选修课程,即社团课程,主要包括乐器类、创客类、体育类、艺术类、思维类、语言类等,学生可以自由参加。这类课程给学生搭建了一个锻炼和展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的平台,学生在此过程中提升了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