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有“中国心”的中西贯通人才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shi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时代,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未来,学校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或者引领社会的发展?
  要想回答好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等多个场合强调,要堅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二,社会发展的需要。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我国将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将在国际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家需要对中西文化都有深入理解的人才。其三,个体发展的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高层次的需要可以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对全面发展的人的认识,即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基于上述思考,我认为,未来,学校教育应培养“明德至善、中西通才”的人。“明德至善”,强调学生的道德和品行。一个人不但要有智商还要有情商,就是非智力因素层面的内容。而“中西通才”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既给学生开辟一条通往国外学习的道路,也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进学生的血液中,把学生培养成为有“中国心”的中西贯通人才。“明德至善”突出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直接体现;“中西通才”是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对中西贯通这一特质的凸显。
  为实现上述目标,学校设计了3类课程。第一类是必修课程。学校开足开齐国家要求的必修课程,教材以人教版和部编版为核心,这保证了学生的通识教育,即奠定全面发展的基础,尤其是让学生浸润和学习中国文化,保证“中国心”的培养。第二类是自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要学习的课程,培养、扩大自身的优势,扬长平短,个性发展。在学生熟练掌握双语之后,通过中外教师协同完成上述两类课程,使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多元文化。第三类是选修课程,即社团课程,主要包括乐器类、创客类、体育类、艺术类、思维类、语言类等,学生可以自由参加。这类课程给学生搭建了一个锻炼和展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的平台,学生在此过程中提升了综合素养。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说,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但这个关键课程如何建设,如何发挥关键作用,还需要我们共同去思考和探索.戏剧教育就是一种活生生的小学思政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
期刊
我深爱一线课堂教学.1997年,我开始走进小学课堂,很幸运,听的是特级教师的课.现在想起来,一切都是那么赏心悦目.就在那时,我一下就爱上了课堂教学,只因为那奇妙的互动.rn后来
期刊
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德育为核心,将美育贯穿于各育之中,把教育戏剧作为育人的重要载体,并以此带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养.rn学校以教育戏剧为载体,逐
期刊
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初高中教学不衔接的现象严重影响高中英语教学的质量。本文就中学英语存在的衔接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策略。 Eng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解决好耕地问题,落实“藏粮于地”战略.近期,笔者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调研时发现,该地在长期实践中坚持探索创新耕地保护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带给教育的冲击让人记忆犹新,不仅冲击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冲击着学校的教学管理.疫情更让我们思考,当危机袭来时,学校教学管理该如何有效应对,哪些应该固守
期刊
在戏剧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学校始终牢记民族学校的责任与使命,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激发师生
期刊
高二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为先秦诸子散文.本单元既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又与必修阶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相联系.从前者看,诸子散文反映的
期刊
1940年代,很多国统区的知识女青年千里迢迢来到延安,给枯燥无味的红色生活带来了一股新的风尚。不少背井离乡、孑然一身的中共高干也在这股滚滚红流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
党建工作统领全局.在全面从严治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大背景下,学校党建必须围绕立德树人的中心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必须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做到思想引领、行为落实、机制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