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综合性大学纷纷开办起了艺术类专业,一时间良莠不齐。因此,怎样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扬长避短地开办艺术类专业成了一个值得探讨且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综合性大学开办艺术类专业的专业设置问题进行剖析和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高等艺术教育;专业设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日趋稳定、和谐地发展,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也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而不断地丰富起来。艺术行业作为国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良好的大环境刺激下,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最为明显的表现在于各种艺术范畴的娱乐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国产电影和音乐在国际上频频亮相和获奖,各种绘画书法艺术作品展览和收藏热的出现,娱乐资讯的日趋发达与普及,诸如此类的表现,充分说明艺术的春天在我国这片大地上已经高姿态地来临。在这种社会艺术大环境的影响下,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迎来了新一轮的报考热潮。不但各种传统专业艺术院校频繁扩招,其他高等学校也不甘落后,没有艺术类专业的抓紧创设,有艺术类专业的则纷纷加入扩招大军。
当然,扩招要综合考虑各种艺术专业的社会需求和接受能力。作为综合性大学,单纯追求扩招和生源,盲目设立各种艺术类专业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一些艺术类专业在综合性大学来说并没有传统专业艺术学院的优势大、基础好,而综合性大学本身又有文理专业齐全、交叉学科丰富的学科资源优势。因此如何扬长避短,在综合性大学有选择地设置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艺术类专业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综合性大学在艺术类专业设置上应重“学”而轻“术”
综合性大学设置艺术类专业,不能采用专业艺术院校的模式。综合性大学的整体氛围比较注重于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精华都在一个“学”字上;而专业艺术院校则倾向于某种特长技术的训练,特色就在“术”字上,两者有实质上的区别。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类专业如果像专业艺术学院那样重“术”轻“学”,则失去了自身的优势,反而落下个东施效颦的结果。众所周知,我国的专业艺术院校在“术”的传承方面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和经验,培养了许多声名显赫的表演艺术大家,这是综合性大学所不可比拟的。因此综合性大学应重“学”而轻“术”,着力于艺术“学”的专业来發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艺术是一种“术”与“技”,而艺术学则是一种“学”与“道”,后者可以说是前者的升华。技艺要大成则必须要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要进入理论思想的层面,这正是综合性大学设置艺术类专业的真谛。
这并不是没有先例可寻。国外就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他们常把对艺术表演人才和研究人才的培养分别由不同性质的高等院校来完成。比如国外的专业音乐学院和综合性大学的音乐专业在教育模式上明显存在着区别。专业音乐学院主要是培养演唱、演奏等表演人才;而音乐方面的理论课题研究一般都在综合性大学中进行。同样道理,不但在艺术类专业存在这样的现象,许多其他专业也有类似模式,最为明显的莫过于“艺术”的兄弟专业“文学”。大学的文学专业往往是从事文学理论研究的,而不是文学作品创作的。文学作品创作工作同样属于实践表演性质的活动,与艺术的画画、演奏、表演等异曲同工。由此可见,综合性大学的艺术专业设置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对我们来说并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的。况且这种教育职能上的分流,又恰恰是对付“扩招”副作用最好的解药。
笔者所在的单位同样是一所在综合性大学新近建设的艺术学院,建院的时候为了专业设置问题多方咨询,最终没有盲目地上马当时红极一时的影视表演专业。虽然院长本身是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张铁林先生,表演专业本应是他的“老本行”,但是在记者就此采访他时,他解释道:“因为表演专业的理论学术性相对较弱,而且与专业艺术学院重复性又太高,不能最好地体现综合性大学艺术学院的办学理念,因此不予考虑。”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一决定是十分睿智的,而且近几年来学院的各项工作包括招生、就业等都取得了不少成绩,证明了这种办学思想的正确性。
二、综合性大学宜利用自身的“综合”优势设置与现有文理专业交叉的艺术专业
综合性大学开办艺术专业应考虑利用大学现有的学科特色和优势,与专业艺术院校上百年“术”的传承经验类似,综合性大学甚至有更多上百年经验的东西,要善于利用。综合性大学最为显著的资本就是“综合”、“多学科”、“跨学科”的特点。有些大学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甚至集文、理、工、农、医于一身,学科之间交流、融合由来已久,产生了许多前沿交叉学科,非常有利于学科之间的协同发展。这种学科特色和优势是专业艺术院校所没有也无力拥有的。就比如笔者所在单位开办的多媒体动画专业,就涉及美术学、多媒体设计、动画漫画、计算机制图、编程等诸多专业的交叉合作,这岂是单科艺术院校能够做到的?而且多媒体动画这种新兴交叉学科在当前网络多媒体时代极具竞争优势,仅虚拟网络游戏平台开发一项,就涉及不下万亿元的产业链。一度排在中国福布斯榜首的盛大集团,就是依靠开发和经营网络游戏而迅速起家的。综合性大学正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开办这样的“跨学科”艺术专业,而且与之相关新兴产业往往处于大量缺乏人才的阶段,中长期内没有人才饱和的可能。这样的艺术专业无论招生、就业,前景都无比看好。
三、综合性大学宜设置能提高人文素养的艺术专业
我国的教育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强调了它的社会功能,忽略了人文功能,对于艺术教育来说更是这样。受到当前市场经济的影响,现实的、功利的观念往往作为主流在支配着高等艺术教育,进一步削减了艺术教育的人文内涵。尤其是对于传统专业艺术院校的教育来说,一向不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这在许多国内科班出身的大明星身上清晰地反映了出来,君不见多少明星在文化底蕴上闹过笑话。不过,专业艺术院校由于办学条件有限,也有自身的苦衷,因为他们往往不具有素质教育相关的人文专业,比如其艺术专业往往缺乏艺术史学、美学等方面的辅助。而综合性大学则有这个条件,甚至不需要临时增加新师资,就可以充分利用文学、史学和哲学等方面的人文资源优势,为艺术专业学生提供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比方说中外文学史、中西艺术美学比较、中外历史研究、中外哲学史等,这些与艺术密切联系的文史哲学科知识能够自然地弥补学生的知识盲点和知识结构体系,从而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向更广更深的层次延伸。
除了专业知识的人文化以外,其实更为重要的是锻炼艺术专业学生人文化的思维方式,使之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就像所有的自然科学问题最终归为哲学一样,不论美术、音乐还是别的艺术学科,同样归根结底是一个哲学问题,都受到哲学思想的指导,我们应该引导学生 向这方面发展。历史上,在艺术方面曾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物,起初大多是从大学中的非艺术专业转过来的,或者除了本身艺术专业外还精通许多其他专业。这正是因为他们深厚的人文功底造就了他们卓越的哲学思维方式,使得他们可以站在哲学的高度来看待任何艺术问题。最著名的代表性人物莫过于达·芬奇,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旷世奇才,很多人都只知道他是最伟大的画家,其实他同样还是顶尖的哲学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发明家和其他更多当之无愧的头衔,这就是人文素质的魅力。
同样,除了要重视艺术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外,综合性大学还应重视其他专业学生在艺术方面的人文素质培养,这也是高等艺术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国务院在1999年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对于综合性大学的非艺术专业学生来讲,艺术专业的设立可以彻底改变以往艺术教育公选课蜻蜓点水、重形式不重内容的状况,使得艺术教育特有的审美品格和道德意义深入人心。比方说由专业从事艺术教育的专家开办的美术鉴赏、音乐欣赏、电影赏析等一系列艺术欣赏课,更能融会贯通地向学生介绍东西方文化艺术中的精华知识,升华了学生对艺术和审美理解,养成了学生更为健康良好的审美趣味和辨别真与假、美与丑、高雅与低俗的审美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情操,都具有积极的影响。笔者所在的艺术学院在这方面就考虑得比较周到,一开始就设置了中国书画鉴赏专业,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面向全校开放,以提高全校师生在中国传统艺术方面的素养。
当今社会非常强调“和谐”二字,可“构建和谐社会”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我们高等艺术教育行业又如何将之落实到实处?笔者以为,艺术素质教育正好可以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艺术素质教育看起来是对人外在表现行为的教导,实际上是对人的内在思想活动,对人的全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艺术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伦理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一样,在人的整体心理和精神素质塑造方面发挥着特殊的功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综合性大学不宜设置专业艺术院校的传统优势专业,而应设置与之互补的专业
综合性大学设置艺术类专业起步已经比专业艺术院校晚了许多,许多艺术类院校已经有近百年历史,在传统艺术专业教育上经验丰富。有些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急于加入扩招大潮,不经过深思熟虑,对人才的培养定位仍然生搬硬套专业艺术院校的方法,与专业艺术院校争办传统艺术专业。这种漠视专业艺术院校优势的行为,非但会像鸡蛋碰石头那样碰得头破血流,而且会引起恶性竞争,造成整个高等艺术教育行业的滑坡。
所以说综合性大学适宜设置与传统艺术专业“不冲突”的艺术专业,严格来说最好是“互补”。因为只有“互补”才能彻底打破专业艺术院校在高等艺术教育上的传统优势,从而与之成为“公不离婆,秤不离砣”的相互依靠关系,形成与专业艺术院校两条腿走路的共同发展局面。打个简单的比方,如果专业艺术院校培养导演,那么综合性大学就利用自身文科优势去培养编剧,导演再出色,要拍出脍炙人口的影片,总离不开好的剧本,就好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五、综合性大学设置艺术类专业还需尊重社会需求
扩招无疑给莘莘学子们带来了进入大学门槛的机遇,学生和家长都欢欣鼓舞。但是,欢喜之余,新的问题出现了。因为艺术类扩招往往呈现一窝蜂现象,什么专业热门大家就都来办,最后挤成一团,造成就业压力的直线上升。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全国高等艺术类本科毕业生仅为1万人,而到了2005年,已猛增到了3.7万人,同比增长近3倍,而且这一数字近两年还在高速增长中。尽管眼下就业市场对传统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已趋饱和,但各高校创办艺术教育的热忱依然不减,一年一度的艺术专业招考竞争依然激烈。有一句话对当今高等艺术教育行业形容得非常贴切:“艺术考生如过江之鲫,艺术招生如火中添炭,艺术学院如雨后春笋,看似一派形势大好,但人们的内心深处却是几分欢喜几分忧。”因此,综合性大学设置艺术类专业千万不要干火上浇油的事情,应该冷静面对社会需求,思考一下什么样的专业该办,什么样的专业不该办?
笔者以为,既然传统艺术专业的社会需求已趋饱和,那么综合性大学目前设置艺术类专业最佳策略就应该避其锋芒、独辟蹊径,不能盲目地追随潮流。应利用自身的“综合”优势,设置有一定市场观念的,有前瞻性、预见性的,有社会需求的新兴艺术专业。当然,我们也不必气馁,就像本文开头所提到的,对传统艺术专业的需求或许已趋饱和,但对整体艺术专业的需求却远远不够,前景依然灿烂。
[責任编辑 陈立民]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高等艺术教育;专业设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日趋稳定、和谐地发展,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也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而不断地丰富起来。艺术行业作为国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良好的大环境刺激下,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最为明显的表现在于各种艺术范畴的娱乐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国产电影和音乐在国际上频频亮相和获奖,各种绘画书法艺术作品展览和收藏热的出现,娱乐资讯的日趋发达与普及,诸如此类的表现,充分说明艺术的春天在我国这片大地上已经高姿态地来临。在这种社会艺术大环境的影响下,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迎来了新一轮的报考热潮。不但各种传统专业艺术院校频繁扩招,其他高等学校也不甘落后,没有艺术类专业的抓紧创设,有艺术类专业的则纷纷加入扩招大军。
当然,扩招要综合考虑各种艺术专业的社会需求和接受能力。作为综合性大学,单纯追求扩招和生源,盲目设立各种艺术类专业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一些艺术类专业在综合性大学来说并没有传统专业艺术学院的优势大、基础好,而综合性大学本身又有文理专业齐全、交叉学科丰富的学科资源优势。因此如何扬长避短,在综合性大学有选择地设置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艺术类专业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综合性大学在艺术类专业设置上应重“学”而轻“术”
综合性大学设置艺术类专业,不能采用专业艺术院校的模式。综合性大学的整体氛围比较注重于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精华都在一个“学”字上;而专业艺术院校则倾向于某种特长技术的训练,特色就在“术”字上,两者有实质上的区别。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类专业如果像专业艺术学院那样重“术”轻“学”,则失去了自身的优势,反而落下个东施效颦的结果。众所周知,我国的专业艺术院校在“术”的传承方面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和经验,培养了许多声名显赫的表演艺术大家,这是综合性大学所不可比拟的。因此综合性大学应重“学”而轻“术”,着力于艺术“学”的专业来發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艺术是一种“术”与“技”,而艺术学则是一种“学”与“道”,后者可以说是前者的升华。技艺要大成则必须要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要进入理论思想的层面,这正是综合性大学设置艺术类专业的真谛。
这并不是没有先例可寻。国外就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他们常把对艺术表演人才和研究人才的培养分别由不同性质的高等院校来完成。比如国外的专业音乐学院和综合性大学的音乐专业在教育模式上明显存在着区别。专业音乐学院主要是培养演唱、演奏等表演人才;而音乐方面的理论课题研究一般都在综合性大学中进行。同样道理,不但在艺术类专业存在这样的现象,许多其他专业也有类似模式,最为明显的莫过于“艺术”的兄弟专业“文学”。大学的文学专业往往是从事文学理论研究的,而不是文学作品创作的。文学作品创作工作同样属于实践表演性质的活动,与艺术的画画、演奏、表演等异曲同工。由此可见,综合性大学的艺术专业设置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对我们来说并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的。况且这种教育职能上的分流,又恰恰是对付“扩招”副作用最好的解药。
笔者所在的单位同样是一所在综合性大学新近建设的艺术学院,建院的时候为了专业设置问题多方咨询,最终没有盲目地上马当时红极一时的影视表演专业。虽然院长本身是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张铁林先生,表演专业本应是他的“老本行”,但是在记者就此采访他时,他解释道:“因为表演专业的理论学术性相对较弱,而且与专业艺术学院重复性又太高,不能最好地体现综合性大学艺术学院的办学理念,因此不予考虑。”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一决定是十分睿智的,而且近几年来学院的各项工作包括招生、就业等都取得了不少成绩,证明了这种办学思想的正确性。
二、综合性大学宜利用自身的“综合”优势设置与现有文理专业交叉的艺术专业
综合性大学开办艺术专业应考虑利用大学现有的学科特色和优势,与专业艺术院校上百年“术”的传承经验类似,综合性大学甚至有更多上百年经验的东西,要善于利用。综合性大学最为显著的资本就是“综合”、“多学科”、“跨学科”的特点。有些大学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甚至集文、理、工、农、医于一身,学科之间交流、融合由来已久,产生了许多前沿交叉学科,非常有利于学科之间的协同发展。这种学科特色和优势是专业艺术院校所没有也无力拥有的。就比如笔者所在单位开办的多媒体动画专业,就涉及美术学、多媒体设计、动画漫画、计算机制图、编程等诸多专业的交叉合作,这岂是单科艺术院校能够做到的?而且多媒体动画这种新兴交叉学科在当前网络多媒体时代极具竞争优势,仅虚拟网络游戏平台开发一项,就涉及不下万亿元的产业链。一度排在中国福布斯榜首的盛大集团,就是依靠开发和经营网络游戏而迅速起家的。综合性大学正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开办这样的“跨学科”艺术专业,而且与之相关新兴产业往往处于大量缺乏人才的阶段,中长期内没有人才饱和的可能。这样的艺术专业无论招生、就业,前景都无比看好。
三、综合性大学宜设置能提高人文素养的艺术专业
我国的教育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强调了它的社会功能,忽略了人文功能,对于艺术教育来说更是这样。受到当前市场经济的影响,现实的、功利的观念往往作为主流在支配着高等艺术教育,进一步削减了艺术教育的人文内涵。尤其是对于传统专业艺术院校的教育来说,一向不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这在许多国内科班出身的大明星身上清晰地反映了出来,君不见多少明星在文化底蕴上闹过笑话。不过,专业艺术院校由于办学条件有限,也有自身的苦衷,因为他们往往不具有素质教育相关的人文专业,比如其艺术专业往往缺乏艺术史学、美学等方面的辅助。而综合性大学则有这个条件,甚至不需要临时增加新师资,就可以充分利用文学、史学和哲学等方面的人文资源优势,为艺术专业学生提供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比方说中外文学史、中西艺术美学比较、中外历史研究、中外哲学史等,这些与艺术密切联系的文史哲学科知识能够自然地弥补学生的知识盲点和知识结构体系,从而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向更广更深的层次延伸。
除了专业知识的人文化以外,其实更为重要的是锻炼艺术专业学生人文化的思维方式,使之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就像所有的自然科学问题最终归为哲学一样,不论美术、音乐还是别的艺术学科,同样归根结底是一个哲学问题,都受到哲学思想的指导,我们应该引导学生 向这方面发展。历史上,在艺术方面曾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物,起初大多是从大学中的非艺术专业转过来的,或者除了本身艺术专业外还精通许多其他专业。这正是因为他们深厚的人文功底造就了他们卓越的哲学思维方式,使得他们可以站在哲学的高度来看待任何艺术问题。最著名的代表性人物莫过于达·芬奇,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旷世奇才,很多人都只知道他是最伟大的画家,其实他同样还是顶尖的哲学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发明家和其他更多当之无愧的头衔,这就是人文素质的魅力。
同样,除了要重视艺术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外,综合性大学还应重视其他专业学生在艺术方面的人文素质培养,这也是高等艺术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国务院在1999年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对于综合性大学的非艺术专业学生来讲,艺术专业的设立可以彻底改变以往艺术教育公选课蜻蜓点水、重形式不重内容的状况,使得艺术教育特有的审美品格和道德意义深入人心。比方说由专业从事艺术教育的专家开办的美术鉴赏、音乐欣赏、电影赏析等一系列艺术欣赏课,更能融会贯通地向学生介绍东西方文化艺术中的精华知识,升华了学生对艺术和审美理解,养成了学生更为健康良好的审美趣味和辨别真与假、美与丑、高雅与低俗的审美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情操,都具有积极的影响。笔者所在的艺术学院在这方面就考虑得比较周到,一开始就设置了中国书画鉴赏专业,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面向全校开放,以提高全校师生在中国传统艺术方面的素养。
当今社会非常强调“和谐”二字,可“构建和谐社会”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我们高等艺术教育行业又如何将之落实到实处?笔者以为,艺术素质教育正好可以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艺术素质教育看起来是对人外在表现行为的教导,实际上是对人的内在思想活动,对人的全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艺术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伦理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一样,在人的整体心理和精神素质塑造方面发挥着特殊的功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综合性大学不宜设置专业艺术院校的传统优势专业,而应设置与之互补的专业
综合性大学设置艺术类专业起步已经比专业艺术院校晚了许多,许多艺术类院校已经有近百年历史,在传统艺术专业教育上经验丰富。有些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急于加入扩招大潮,不经过深思熟虑,对人才的培养定位仍然生搬硬套专业艺术院校的方法,与专业艺术院校争办传统艺术专业。这种漠视专业艺术院校优势的行为,非但会像鸡蛋碰石头那样碰得头破血流,而且会引起恶性竞争,造成整个高等艺术教育行业的滑坡。
所以说综合性大学适宜设置与传统艺术专业“不冲突”的艺术专业,严格来说最好是“互补”。因为只有“互补”才能彻底打破专业艺术院校在高等艺术教育上的传统优势,从而与之成为“公不离婆,秤不离砣”的相互依靠关系,形成与专业艺术院校两条腿走路的共同发展局面。打个简单的比方,如果专业艺术院校培养导演,那么综合性大学就利用自身文科优势去培养编剧,导演再出色,要拍出脍炙人口的影片,总离不开好的剧本,就好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五、综合性大学设置艺术类专业还需尊重社会需求
扩招无疑给莘莘学子们带来了进入大学门槛的机遇,学生和家长都欢欣鼓舞。但是,欢喜之余,新的问题出现了。因为艺术类扩招往往呈现一窝蜂现象,什么专业热门大家就都来办,最后挤成一团,造成就业压力的直线上升。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全国高等艺术类本科毕业生仅为1万人,而到了2005年,已猛增到了3.7万人,同比增长近3倍,而且这一数字近两年还在高速增长中。尽管眼下就业市场对传统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已趋饱和,但各高校创办艺术教育的热忱依然不减,一年一度的艺术专业招考竞争依然激烈。有一句话对当今高等艺术教育行业形容得非常贴切:“艺术考生如过江之鲫,艺术招生如火中添炭,艺术学院如雨后春笋,看似一派形势大好,但人们的内心深处却是几分欢喜几分忧。”因此,综合性大学设置艺术类专业千万不要干火上浇油的事情,应该冷静面对社会需求,思考一下什么样的专业该办,什么样的专业不该办?
笔者以为,既然传统艺术专业的社会需求已趋饱和,那么综合性大学目前设置艺术类专业最佳策略就应该避其锋芒、独辟蹊径,不能盲目地追随潮流。应利用自身的“综合”优势,设置有一定市场观念的,有前瞻性、预见性的,有社会需求的新兴艺术专业。当然,我们也不必气馁,就像本文开头所提到的,对传统艺术专业的需求或许已趋饱和,但对整体艺术专业的需求却远远不够,前景依然灿烂。
[責任编辑 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