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中学生的学情是随时变动的,教师的教学灵感是随时会出现的,只要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我们就应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在吃透教学大纲、文本及学生的情况下灵活地预设和调整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实践中,相当多的教师这样做:对教学任务、教学目的和教学环节都作预设,但在预设的时候往往图省事,只是借助现成的教案或学校统一发放的教学参考书,不加改动或很少改动地做了“课堂教学预设”。由于不是自己很好地“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对所教年级的具体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所作的预设是笼统的,要么超出要求,要么低于要求,要么偏离要求,无论哪种情况下的教学都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使学生该掌握的东西没有掌握好,还有可能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种情况是没有吃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技能,在这种情况下设计的问题要么难度太大屡屡难住学生,要么难度过浅学生感觉没意思。教学没有循序渐进,达不到因材施教的目的。第三种情况是没有吃透自己。“怀揣金刚钻,方揽瓷器活。”教学预设如果设计的内容不是细枝末节了如指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有可能掌控不住教学进展的态势,出现十分尴尬难堪的局面。第四种情况是在课堂推进过程中缺乏随学情变化而作出相应调整的教学机智。
种种情况求其根源,是课堂教学缺乏民主的表现。教师只管“一丝不苟”推进自己的课堂预设,对课堂上学生提出的偏离预设的问题,不是置若罔闻,就是批评责备其不要多想那些,只管把老师讲解的记住就行了,好一点的做法是让学生课后再讨论——大多是老师早已把此事忘到九霄云外了。有的学生禁不住求知的欲望再“旧事重提”,老师就会说“别抠那些,考试考吗”,教师以考试是否会考来反诘学生。是的,学生怎能知道某一问题考试会不会考呢?结果弄得学生尴尬万分。这种情况往往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击很大,探索求知的欲望明显下降。其实,这样的教师是专制的教师,他的心灵是不自由的。心灵的不自由必然不敢越“教参”雷池一步,内容缺乏创新,缺乏自己的独到的见解,思路始终照搬自己认定的程式,课堂上简直就是教案的“照本宣科”。有时学生已经懂了的,教师还在“大放厥词”;学生不懂的,教师却一带而过。检查发现学生“瘸腿”了,再急忙“弥补”。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且不说,它给学生带来的其他方面的负面影响,那就更是难以统计。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实行语文民主化教学,情况就不同了。
我们来看看李镇西老师是怎样处理好课堂预设的。教《荷塘月色》,他的教案设计程序是:①学生自读一遍课文;②师生交流对朱自清生平的了解;③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交流感受。但课前学生问了他单元学习重点的问题,他想:这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的第一篇课文,应该先引导他们把握单元学习重点,一开始就树立单元学习的观念。基于此,他上课先是引导学生关注单元要求:“整体感知,揣摩语言。”他让学生围绕这八个字思考、讨论,讨论后他总结道:“同学们注意,所谓阅读,主要就是通过揣摩语言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说完后,发现自己说的话题已经说到通过揣摩语言进入作者心灵,正好学生也跃跃欲试,于是,要求学生“把自己放进去”朗读,然后各自谈体会。最后,才引导大家回过头来交流各自对朱自清的了解。你看,教案实施的程序就变成了这样:①学生讨论单元教学要求;②学生朗读课文并谈体会;③师生交流对朱自清生平的了解。这堂课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使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提倡的“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要求得到充分体现。师生都把课堂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教师教学有了针对性,该讲的地方讲得更充分,更深入浅出,易于学生掌握,布置作业也有了针对性。真正达到了教师精讲,学生精练。
拥有民主教育思想的教师,心灵总是自由开放的。我们就要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在研究透教学大纲和文本的前提下,敢于大胆取舍教学参考书,甚至不看教学参考书。自己有一套对文本的解读方法,教学就会游刃有余,灵活机动。特级语文教师钱梦龙说过:“有人曾问我:‘为什么你的教学设计常常有些新意?’我的回答很简单:因为我很少看教参。”基于此,节省下的时间就可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大胆地把课本外的、能激发学生上进心、激活学生心智细胞的充满浓厚现代生活气息的“活水”(推介给同学们的健康向上的文学作品)引进课堂,让课堂内的一方“池水”具有最强的活力。至此,我想起了一句话:“当教师采取积极、独特的方式来满足他们情感或学术需求时,这些学生也能进行有效的自我激励。”学生获得有效的激励后,学习语文的干劲会倍增。如此良性循环,教师教的轻松愉快、学生学的也轻松愉快。
语文教学实践中,相当多的教师这样做:对教学任务、教学目的和教学环节都作预设,但在预设的时候往往图省事,只是借助现成的教案或学校统一发放的教学参考书,不加改动或很少改动地做了“课堂教学预设”。由于不是自己很好地“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对所教年级的具体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所作的预设是笼统的,要么超出要求,要么低于要求,要么偏离要求,无论哪种情况下的教学都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使学生该掌握的东西没有掌握好,还有可能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种情况是没有吃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技能,在这种情况下设计的问题要么难度太大屡屡难住学生,要么难度过浅学生感觉没意思。教学没有循序渐进,达不到因材施教的目的。第三种情况是没有吃透自己。“怀揣金刚钻,方揽瓷器活。”教学预设如果设计的内容不是细枝末节了如指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有可能掌控不住教学进展的态势,出现十分尴尬难堪的局面。第四种情况是在课堂推进过程中缺乏随学情变化而作出相应调整的教学机智。
种种情况求其根源,是课堂教学缺乏民主的表现。教师只管“一丝不苟”推进自己的课堂预设,对课堂上学生提出的偏离预设的问题,不是置若罔闻,就是批评责备其不要多想那些,只管把老师讲解的记住就行了,好一点的做法是让学生课后再讨论——大多是老师早已把此事忘到九霄云外了。有的学生禁不住求知的欲望再“旧事重提”,老师就会说“别抠那些,考试考吗”,教师以考试是否会考来反诘学生。是的,学生怎能知道某一问题考试会不会考呢?结果弄得学生尴尬万分。这种情况往往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击很大,探索求知的欲望明显下降。其实,这样的教师是专制的教师,他的心灵是不自由的。心灵的不自由必然不敢越“教参”雷池一步,内容缺乏创新,缺乏自己的独到的见解,思路始终照搬自己认定的程式,课堂上简直就是教案的“照本宣科”。有时学生已经懂了的,教师还在“大放厥词”;学生不懂的,教师却一带而过。检查发现学生“瘸腿”了,再急忙“弥补”。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且不说,它给学生带来的其他方面的负面影响,那就更是难以统计。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实行语文民主化教学,情况就不同了。
我们来看看李镇西老师是怎样处理好课堂预设的。教《荷塘月色》,他的教案设计程序是:①学生自读一遍课文;②师生交流对朱自清生平的了解;③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交流感受。但课前学生问了他单元学习重点的问题,他想:这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的第一篇课文,应该先引导他们把握单元学习重点,一开始就树立单元学习的观念。基于此,他上课先是引导学生关注单元要求:“整体感知,揣摩语言。”他让学生围绕这八个字思考、讨论,讨论后他总结道:“同学们注意,所谓阅读,主要就是通过揣摩语言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说完后,发现自己说的话题已经说到通过揣摩语言进入作者心灵,正好学生也跃跃欲试,于是,要求学生“把自己放进去”朗读,然后各自谈体会。最后,才引导大家回过头来交流各自对朱自清的了解。你看,教案实施的程序就变成了这样:①学生讨论单元教学要求;②学生朗读课文并谈体会;③师生交流对朱自清生平的了解。这堂课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使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提倡的“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要求得到充分体现。师生都把课堂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教师教学有了针对性,该讲的地方讲得更充分,更深入浅出,易于学生掌握,布置作业也有了针对性。真正达到了教师精讲,学生精练。
拥有民主教育思想的教师,心灵总是自由开放的。我们就要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在研究透教学大纲和文本的前提下,敢于大胆取舍教学参考书,甚至不看教学参考书。自己有一套对文本的解读方法,教学就会游刃有余,灵活机动。特级语文教师钱梦龙说过:“有人曾问我:‘为什么你的教学设计常常有些新意?’我的回答很简单:因为我很少看教参。”基于此,节省下的时间就可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大胆地把课本外的、能激发学生上进心、激活学生心智细胞的充满浓厚现代生活气息的“活水”(推介给同学们的健康向上的文学作品)引进课堂,让课堂内的一方“池水”具有最强的活力。至此,我想起了一句话:“当教师采取积极、独特的方式来满足他们情感或学术需求时,这些学生也能进行有效的自我激励。”学生获得有效的激励后,学习语文的干劲会倍增。如此良性循环,教师教的轻松愉快、学生学的也轻松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