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贤文化具有乡土性和人本性等特征,在历史的长河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农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乡贤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奠定了思想基础。传承、发展好乡贤文化,助推农民对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隐认同与自觉践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贤文化;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B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3-0029-02
“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仍是最大的社会阶层,因此,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就必须挖掘、继承乡贤文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化在农民心里、铭刻在农民脑中。
一、乡贤文化的内涵特征
“乡贤”一词始于东汉,指德行出众、德才兼备,在社会各方面有所作为,有较高威望与社会地位的贤人。至明清,各地州县均设乡贤祠,用以表彰其丰功伟绩。
当代,乡贤群体日益壮大,涌现出了一批新乡贤,包括农村优秀党员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以及外出返乡的知识分子、企业家、海外华侨等。乡贤文化,是对乡贤行为及其精神的高度概括,是基于一定地域内的乡贤主体“立德(做人)、立功(做事)、立言(做学问)”等高尚品德所积淀而成的一种榜样文化与先进文化。
乡贤文化既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共同特征,也有其自身的文化特性。主要存在以下文化性质:一是地域性。乡贤文化植根于乡村社会,研究对象仅限于当地的历史名流与当代时贤,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拥有当地的唯一性和占有性。二是人本性。乡贤文化研究对象仅仅局限于人,研究范围仅仅集中于乡贤自身。在关注乡贤贡献业绩的同时,还注重乡贤的思想品质、道德操守、爱国爱乡等优良品格。三是亲善性。乡贤文化是道德人本主义的具体体现。乡贤虽是名人,同时也必须是好人、善人。因而,并非所有“名人”都是贤人,都是乡贤文化的研究对象。四是现实性。研究乡贤文化,一方面是“见贤思齐”“恭敬桑梓”,但更重要的是服务现实,促进当地发展。
二、以乡贤文化助推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内生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形式上有所差别,但内容与实质却是紧密相连、一脉相传的。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在农村“安家落户”,就必须充分发挥乡贤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作用与价值。
(一)乡贤文化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较强的扩张力与渗透力
作为植根于中国传统乡村的一种独有文化形态,乡贤文化以乡情为基因、乡贤为典范、乡村为格局,提升了乡村的整体道德素养水平。乡贤发挥着巨大的道德榜样力量,其影响力可由一小地扩散到一大片,聚沙成塔,不容忽视。一方乡贤,可树一代榜样、领一方文明。所有的乡村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自己的乡贤,他们有的以崇高品德、有的以广博见识、有的以创业致富等闻名于当地,受到了乡民的尊敬与崇拜,进而产生学习、效仿的心理。
湘乡杰出乡贤代表曾国藩,曾明确教育其部下,做事要讲究诚信,以诚待人。他还把诚信作为自己选人用人的严格标准,指出:“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面对亲属,他在教育其几个弟弟时曾说过:“讲求乎诚正修其之道。”曾国藩的诚信理念对其乡风民风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湘乡形成了人人讲诚信、人人守诚信的氛围。
回望中国发展之路,不管是政府决策的下达,还是乡民呼声的上传,乡贤群体都在其中充当着至关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乡贤文化之所以得到流传与发展,就在于其在教化乡民、社会治理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
(二)乡贤文化是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资源
乡贤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的基本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两者虽然在载体、形式上存在差别,但其所追求的终极目的却是完全相同的。
首先,地方乡贤的爱国,实际上都始于爱乡。著名乡贤张之洞曾借用《尚书》讲到:“爱其土物,乃能爱其乡土,爱其本国。”乡贤们虽始终生活在乡村,却用“家国同构”的理念教育乡民,引导乡民如同爱自己的家乡一样去爱祖国。其次,传统的行业神崇拜即是敬业的典型代表。行业神的原型是在某个行业有出色成绩的人,是传统社会的乡贤之一。木工行业以鲁班为神,其敬业、乐业的精神为该行业的从业者树立了良好榜样。再次,河南省邓城村叶家是乡贤世家,其家族中在当地有影响力的人,都可称为乡贤。叶氏来祖叶邵逸在做生意时一直坚持“以诚为本”,并且教育子孙要把诚信的优良传统发扬广大,正因为如此,叶家才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乡贤。最后,乡贤文化中的乡规、民约、家风等重要载体,都是由当地乡贤参与制定、带头遵守的,其主要内容都是劝诫百姓,要以友善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
各地乡贤们用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教化一方,对于乡民的思想观念、价值选择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几千年来,乡贤文化中所蕴含的精忠报国、工匠精神、诚实守信、与人为善、择善而从等品质源远流长、一脉相传,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三)乡贤文化的“草根性”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2014年,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交流会上讲到:“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性强,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表明及时发展乡贤文化,让乡贤文化植根乡土,不仅可以为核心价值观在如何落细、落小、落实上提供有效载体,还可以为美丽乡村、道德乡村、文化乡村提供有利契机。”
关键词: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贤文化;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B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3-0029-02
“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仍是最大的社会阶层,因此,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就必须挖掘、继承乡贤文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化在农民心里、铭刻在农民脑中。
一、乡贤文化的内涵特征
“乡贤”一词始于东汉,指德行出众、德才兼备,在社会各方面有所作为,有较高威望与社会地位的贤人。至明清,各地州县均设乡贤祠,用以表彰其丰功伟绩。
当代,乡贤群体日益壮大,涌现出了一批新乡贤,包括农村优秀党员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以及外出返乡的知识分子、企业家、海外华侨等。乡贤文化,是对乡贤行为及其精神的高度概括,是基于一定地域内的乡贤主体“立德(做人)、立功(做事)、立言(做学问)”等高尚品德所积淀而成的一种榜样文化与先进文化。
乡贤文化既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共同特征,也有其自身的文化特性。主要存在以下文化性质:一是地域性。乡贤文化植根于乡村社会,研究对象仅限于当地的历史名流与当代时贤,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拥有当地的唯一性和占有性。二是人本性。乡贤文化研究对象仅仅局限于人,研究范围仅仅集中于乡贤自身。在关注乡贤贡献业绩的同时,还注重乡贤的思想品质、道德操守、爱国爱乡等优良品格。三是亲善性。乡贤文化是道德人本主义的具体体现。乡贤虽是名人,同时也必须是好人、善人。因而,并非所有“名人”都是贤人,都是乡贤文化的研究对象。四是现实性。研究乡贤文化,一方面是“见贤思齐”“恭敬桑梓”,但更重要的是服务现实,促进当地发展。
二、以乡贤文化助推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内生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形式上有所差别,但内容与实质却是紧密相连、一脉相传的。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在农村“安家落户”,就必须充分发挥乡贤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作用与价值。
(一)乡贤文化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较强的扩张力与渗透力
作为植根于中国传统乡村的一种独有文化形态,乡贤文化以乡情为基因、乡贤为典范、乡村为格局,提升了乡村的整体道德素养水平。乡贤发挥着巨大的道德榜样力量,其影响力可由一小地扩散到一大片,聚沙成塔,不容忽视。一方乡贤,可树一代榜样、领一方文明。所有的乡村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自己的乡贤,他们有的以崇高品德、有的以广博见识、有的以创业致富等闻名于当地,受到了乡民的尊敬与崇拜,进而产生学习、效仿的心理。
湘乡杰出乡贤代表曾国藩,曾明确教育其部下,做事要讲究诚信,以诚待人。他还把诚信作为自己选人用人的严格标准,指出:“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面对亲属,他在教育其几个弟弟时曾说过:“讲求乎诚正修其之道。”曾国藩的诚信理念对其乡风民风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湘乡形成了人人讲诚信、人人守诚信的氛围。
回望中国发展之路,不管是政府决策的下达,还是乡民呼声的上传,乡贤群体都在其中充当着至关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乡贤文化之所以得到流传与发展,就在于其在教化乡民、社会治理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
(二)乡贤文化是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资源
乡贤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的基本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两者虽然在载体、形式上存在差别,但其所追求的终极目的却是完全相同的。
首先,地方乡贤的爱国,实际上都始于爱乡。著名乡贤张之洞曾借用《尚书》讲到:“爱其土物,乃能爱其乡土,爱其本国。”乡贤们虽始终生活在乡村,却用“家国同构”的理念教育乡民,引导乡民如同爱自己的家乡一样去爱祖国。其次,传统的行业神崇拜即是敬业的典型代表。行业神的原型是在某个行业有出色成绩的人,是传统社会的乡贤之一。木工行业以鲁班为神,其敬业、乐业的精神为该行业的从业者树立了良好榜样。再次,河南省邓城村叶家是乡贤世家,其家族中在当地有影响力的人,都可称为乡贤。叶氏来祖叶邵逸在做生意时一直坚持“以诚为本”,并且教育子孙要把诚信的优良传统发扬广大,正因为如此,叶家才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乡贤。最后,乡贤文化中的乡规、民约、家风等重要载体,都是由当地乡贤参与制定、带头遵守的,其主要内容都是劝诫百姓,要以友善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
各地乡贤们用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教化一方,对于乡民的思想观念、价值选择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几千年来,乡贤文化中所蕴含的精忠报国、工匠精神、诚实守信、与人为善、择善而从等品质源远流长、一脉相传,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三)乡贤文化的“草根性”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2014年,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交流会上讲到:“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性强,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表明及时发展乡贤文化,让乡贤文化植根乡土,不仅可以为核心价值观在如何落细、落小、落实上提供有效载体,还可以为美丽乡村、道德乡村、文化乡村提供有利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