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本文从学生个体发展、高等艺术教育改革、舞蹈教育本身的要求以及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四个角度阐述了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关键词:高等学校;舞蹈教学;创新能力;
我国在舞蹈教育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也随之暴露了一些问题:相比较八十年代初期,经典作品越来越少,无论是舞剧还是舞蹈作品都在逐渐流于表面化和动作化,失去了舞蹈艺术的文化品格和深层内涵;古典舞和中国“现代舞”都越来越具有相似的艺术气质,失去了不同舞种的独立特征;精湛的舞技似乎已经成为度量卓越舞蹈人才的唯一尺度;“泛舞蹈化”已经在越来越多的舞蹈人才上打上烙印等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究其本质,在于舞者缺乏创新能力,从而使其舞更多地关注表象,忽略了内在精髓。
在高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中,缺乏创新能力将严重影响人才质量。因此,高校应着重于培养舞蹈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下面将从四个方面论述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一、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高校舞蹈学专业学生都将走向社会,成为舞蹈技能的实践者、舞蹈教育的实施者以及舞蹈艺术的传播者。显然,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才能更好地扮演好这些角色,为新世纪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传道、授业、解惑”作为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一直得以尊崇。现阶段如果仍然继续强调以教师为活动主体,忽略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作用,会对教学效果造成一定影响。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接收教师传授的知识,这些知识并不代表真理,学生应带着质疑和批判的眼光在实践中去检验、提炼、吸收或摒弃。其次,学生在学习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效果。“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注重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学生独立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好的发展。
舞蹈是一个实践性和创新性很强,风格的定位、姿态的调整、动作的编创、作品的构思、空间的布局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创新思维,这也是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所必须具有的能力。
二、高等艺术教育改革的需要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舞蹈专业所培养的是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应具备扎实的舞蹈理论功底、精湛的舞蹈技艺以及高超的舞蹈编创才能。而这些都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反复锻炼。
三、舞蹈教育本身的要求
与艺校不同,高校舞蹈专业是要培养素质全面的舞蹈人才,他们毕业后主要从事舞蹈理论研究、舞蹈教学以及表演等工作。这就要求高校的舞蹈教育不但要紧抓舞蹈技术技能的训练,还要注重舞蹈专业学生文化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只有同时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能走一条有利于舞蹈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只有通过提高舞蹈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才得以实现,这也是舞蹈教育的基本要求。
四、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的需要
舞蹈作为表现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和艺术魅力,具有一般注入式教育无法比拟的特殊功能。现今,舞蹈教育的美育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同,中小学增设舞蹈课程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小学舞蹈教育更多应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而不仅限于舞蹈技巧的简单传授。通过对一些中小学的调查,他们需要的是具有较全面知识和技能的舞蹈教师,即要求教师既要有示范能力,又要有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切实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有效打通中小学舞蹈人才的“需”与高校舞蹈专业人才的“供”之间的障碍,以符合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的需要。
高校舞蹈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舞蹈人才,这些人才走上社会之后都将成为舞蹈技能的实践者,舞蹈教育的实施者,以及舞蹈艺术的传播者。要将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应当全面提升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鲜活的舞台人物形象的塑造、不朽之作的问世、深刻思想的表述、创见的发表——这一切,都将依靠富有活力的创新能力才能做到。离开了创新能力,舞蹈领域的一切活动都将失去它生命的灵性。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游嘉颖.高等舞蹈教育的调查与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2]丁辉.浅析创新型人才的含义与特征[J].当代教育论坛,2010(1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2015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西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菁,(1979— ),女,湖南桂阳人,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舞蹈教育教学、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
关键词:高等学校;舞蹈教学;创新能力;
我国在舞蹈教育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也随之暴露了一些问题:相比较八十年代初期,经典作品越来越少,无论是舞剧还是舞蹈作品都在逐渐流于表面化和动作化,失去了舞蹈艺术的文化品格和深层内涵;古典舞和中国“现代舞”都越来越具有相似的艺术气质,失去了不同舞种的独立特征;精湛的舞技似乎已经成为度量卓越舞蹈人才的唯一尺度;“泛舞蹈化”已经在越来越多的舞蹈人才上打上烙印等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究其本质,在于舞者缺乏创新能力,从而使其舞更多地关注表象,忽略了内在精髓。
在高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中,缺乏创新能力将严重影响人才质量。因此,高校应着重于培养舞蹈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下面将从四个方面论述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一、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高校舞蹈学专业学生都将走向社会,成为舞蹈技能的实践者、舞蹈教育的实施者以及舞蹈艺术的传播者。显然,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才能更好地扮演好这些角色,为新世纪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传道、授业、解惑”作为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一直得以尊崇。现阶段如果仍然继续强调以教师为活动主体,忽略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作用,会对教学效果造成一定影响。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接收教师传授的知识,这些知识并不代表真理,学生应带着质疑和批判的眼光在实践中去检验、提炼、吸收或摒弃。其次,学生在学习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效果。“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注重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学生独立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好的发展。
舞蹈是一个实践性和创新性很强,风格的定位、姿态的调整、动作的编创、作品的构思、空间的布局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创新思维,这也是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所必须具有的能力。
二、高等艺术教育改革的需要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舞蹈专业所培养的是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应具备扎实的舞蹈理论功底、精湛的舞蹈技艺以及高超的舞蹈编创才能。而这些都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反复锻炼。
三、舞蹈教育本身的要求
与艺校不同,高校舞蹈专业是要培养素质全面的舞蹈人才,他们毕业后主要从事舞蹈理论研究、舞蹈教学以及表演等工作。这就要求高校的舞蹈教育不但要紧抓舞蹈技术技能的训练,还要注重舞蹈专业学生文化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只有同时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能走一条有利于舞蹈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只有通过提高舞蹈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才得以实现,这也是舞蹈教育的基本要求。
四、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的需要
舞蹈作为表现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和艺术魅力,具有一般注入式教育无法比拟的特殊功能。现今,舞蹈教育的美育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同,中小学增设舞蹈课程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小学舞蹈教育更多应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而不仅限于舞蹈技巧的简单传授。通过对一些中小学的调查,他们需要的是具有较全面知识和技能的舞蹈教师,即要求教师既要有示范能力,又要有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切实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有效打通中小学舞蹈人才的“需”与高校舞蹈专业人才的“供”之间的障碍,以符合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的需要。
高校舞蹈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舞蹈人才,这些人才走上社会之后都将成为舞蹈技能的实践者,舞蹈教育的实施者,以及舞蹈艺术的传播者。要将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应当全面提升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鲜活的舞台人物形象的塑造、不朽之作的问世、深刻思想的表述、创见的发表——这一切,都将依靠富有活力的创新能力才能做到。离开了创新能力,舞蹈领域的一切活动都将失去它生命的灵性。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游嘉颖.高等舞蹈教育的调查与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2]丁辉.浅析创新型人才的含义与特征[J].当代教育论坛,2010(1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2015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西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菁,(1979— ),女,湖南桂阳人,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舞蹈教育教学、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