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税改革与国家转型:16世纪中国与奥斯曼帝国的比较

来源 :东方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123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和土耳其是"一带一路"上的两个重要国家。历史上,两国都曾建立了规模庞大、历史悠久的文明型国家,在政治制度上的诸多创举为人类政治文明留下了宝贵经验。两个帝国都曾统治庞大的领土,都需要处理民族与宗教、中央与地方、行政制度与意识形态等关系,并且都在16世纪前不同程度地实行包税人制度。但是,两者在16世纪以后的财税制度供给逻辑截然不同。中国自明中晚期以后,逐渐将财税权力收归中央,并极力打击地方精英集团及资本势力,完全掌握对地方资源的汲取及分配权力;奥斯曼帝国则继续将包税人制度放大以致由于资源汲取能力的衰弱导致财政枯竭,最后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无法应付来自国内外持续不断的军政挑战,不得不向资本主义国家大举借款,最后失去了国家自主性。两者的结局也截然不同,中国自明以降的历代旧政权到新中国建立,财税权收归中央的制度逻辑一脉相承并与时俱进,财政自主为大一统国家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动力,成为中国现代国家演进的根本性议程;奥斯曼帝国则因财政枯竭失去了中央政府的权威,被迫纳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成为欧洲强国的依附性国家,最后在地方精英与欧洲帝国势力的合力绞杀下轰然倒塌,碎裂成40多个国家,曾经的帝国彻底沦为历史。相似的规模,相似的挑战,相似的历史背景,不同财税制度选择下的不同结果的对比是本文讨论的主题。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自称"自由国际体系",实则是个等级性帝国体系。这一特性体现在对中东政治制度的影响和塑造上,就是"扶弱抑强",即竭力扶植那些相对保守的政治经济势力,同时竭力打压那些代表进步潮流、具有较强自主性的国家和政治势力。这种反动战略使中东政治制度日趋保守落后,最终使中东地区面临霸权干涉、地区动荡和发展滞后等多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