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一直倍受关注,提高教学实效性是关注的重点。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增强教学实效性需要深化教学改革。本文在专题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上进行深入探讨,将把握课程特点、挖掘历史资源和创新方式方法作为解决问题、深化改革的关键,以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改革;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各种新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许多成就,如在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专题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都有许多成果。但不可否认,其深入研究的空间还很大,本文重在对教学中的与教学效果直接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探讨,如专题教学问题,案例教学问题,实践教学问题等,寄希望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深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改革有所突破。
一、把握课程特点 做好专题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承担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同时,它又是一门历史课,涵盖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及改革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专题教学作为教学方法之一,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它的整合性、针对性、独立性、拓展性等特点使教学更具有吸引力,并且在突出教学重点的同时,使教学更具研究性。毋庸置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每一门课程都有各自的体系和课程特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特点表现在既是政治理论课,又是历史课。而依据课程特点开展专题教学,是当前深入开展专题教学需要把握的关键。为此,既注重其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点,在把握课程主流和本质的基础上强调专题的针对性;又注重其历史课特点,在强调专题独立性的同时,保证历史发展线索的完整性。
首先,把握其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点,明确中国近现代史的主流和本质,有针对性的做好专题教学。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流和本质是中国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为此,在设置和讲授专题时要紧紧围绕这一主流和本质,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讲授的针对性。同时,专题教学的针对性还体现在要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针对大学生十分关注或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通过史实,给以清晰且有说服力的回答。努力帮助大学生弄清近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是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为了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可以在适当时机、通过多种手段向学生了解他们没有弄清及所关心的问题,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其次,注重其历史课特点,既强调专题的独立性,又要保持历史的完整性。专题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专题的独立性。每个专题都有各自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自成体系。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一特点进行专题教学,可以使教学纵横延伸,开阔历史视野,达到一定的教学深度,充分体现专题教学的优势。地理大发现后,整个世界联系起来,走向一体化。从此,一国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特征和国际环境。中国也不例外,不联系中国所处的时代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许多问题就得不到正确的认识。例如,古代强盛的中国为什么在近代丧失了通过发展资本主义使自己走向独立、富强的历史机遇?对于这个问题,要联系欧美资本主义的崛起及其对外扩张,以及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及其受到的打击等,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这一历史发展过程。因此,把中国近现代史看作世界近现代史的组成部分,从世界发展趋势论说中国问题,这是教学中必须注意的论述方法,也体现了专题教学独立性特点。同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讲授的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历史的延续性要求在设计专题时要注重每个专题时间上的延续与历史发展脉络,每一专题连接起来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课程特点。另外,这也便于学生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加深对“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的理解和认识。
二、挖掘历史资源 编写精品案例
案例教学,又称案例教学法,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教学案例为媒质,以个案分析为切入口,以学生共同研究和观点碰撞为主要施教方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具有拓宽研究领域、探求事物规律、开发潜在智能、创新思维方式、提高分析能力的作用。在案例教学中,教学案例的选择和编写是第一个环节,是案例教学的重要准备工作,也是做好案例教学的前提。实践证明,案例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选择编写更具感染力的教学案例。一个好的案例能够达到启迪智慧,创新思维的效果。
目前,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中已经广泛使用了案例教学的方法,课堂效果明显提高。但不可否认,在案例教学中,教学案例的选择和编写仍然是困扰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主要是如何增强教学案例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案例主要来源于历史资料。面对浩瀚的历史资源,编写案例需要深入挖掘史料资源,特别是地方性的史料资源,并注重案例的研究性、针对性和功能性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案例的质量,为案例教学以后各步骤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深入挖掘历史资源是选择编写案例内容的重要手段。把具有典型意义的,学生不熟悉的历史事件、人物等作为案例编写的素材,经过加工整理形成教学案例,会让学生产生想要去了解、去研究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热情。同时,具有地方特色的案例也会后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中,地方史资料提及的不多,但地方历史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地方史资源也是编写教学案例的重要史料资源,这些身边的历史会让学生有更深感触,能够拉近课程与学生的距离。那些学生不知道或不十分清楚的史实,会让他们产生新鲜感,从而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总之,确定了案例教学的内容,明确了目标,才能编写好教学案例,才能使教学案例有内在价值。 注重教学案例的科学研究性和针对性是编写好案例的关键。首先,案例的研究性特点是必须关注的问题,它表现在案例主题能较好地体现课程的核心内容,具有可研究性;还体现在案例问题上,要内涵丰富,对其理解和分析需要有相应的知识,具有学术价值和知识的延伸性、扩展性。案例教学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而是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转化,体现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的融会贯通。案例教学形成了新的教学关系,相对于讲授式教学,其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地位,使传统的教学关系发生了变化。学生由台下走到了台上,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改变了单向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形成了新的施教方式,这种以案例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分析研讨为主线,以自由宽松教学环境为特色的施教方式,不仅有利于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增强教学活力,改变讲授式教学中学生存在的依赖思想和惰性行为,而且能有效促进思考,起到深化认识、集思广益,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作用。因此,完成这样的案例教学,需要案例本身具有科学研究性。同时,对案例中提出的问题,不是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分析研讨去寻求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可以研讨、争论,体现出不同观点的交锋。这是学生学会容纳与借鉴、协作与沟通、反思与发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对案例本身提出了要具有科学研究性的要求。总之,在挖掘史料,编写教学案例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学案例的研究性。
其次,注重教学案例的针对性是编写好案例的前提。教学案例的针对性表现在与教学内容和教学需求的对应,其主题要侧重于对理论问题的理解,对历史问题的正确认识,以及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要与教学重点和难点相对应;案例问题有分析思考的意义和空间。有针对性编写案例,就要做好规划,应在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选择编写案例,要对案例所具有的典型性和研究性进行考察,把握案例问题的研究价值。
总之,强化知识,应当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提高能力,应当选择内容相对复杂,具有争议性的案例。只有深入挖掘历史资源,关注地方史资源,同时把握案例的研究性和针对性,才能选择编写出适用的、精彩的教学案例。
三、创新方式方法 深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在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教育。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深入认识社会的良好机会。所以,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不可否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在形式、手段、实施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面临诸多困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实践教学,由于内容丰富、影音资料较多,近年来,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展览等就成为主要的实践手段。但是,在实际操作上存在许多困难。因此,使得这些实践环节往往停留在一般性号召和要求上,难以得到很好落实。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在实际操作的方式、方法上不断改进和完善;另一方面要在社会实践的形式、手段上不断创新。因此,创新方式方法就成为深化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
首先,整合资源以增强实践活动的可操作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自成体系的各门学科,但各门课程互相之间融会贯通、相互渗透,具有整体性。更重要的是,在功能上具有一致性,都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组织实践活动时,各门课可以共同组织学生的参观活动,即避免了重复,也使教师力量得到整合,节省了时间。为了使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更具有实效性,可以将活动分成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参观实践阶段和总结阶段。在准备阶段,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所要参观的内容进行了解,并确定研究报告的内容;在参观时,在全面参观时要有重点;总结阶段要撰写研究报告。这个过程具有研究性的特点,会后更大的收获。
其次,规范总结以落实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为了使社会实践教学保质保量,完整有序,应要求学生写体会、论文等。教师要认真批阅,积极评价,针对共性问题在课堂上或答疑时予以解答。同时,把成绩作为最终考核分数的一部分,对优秀的要给予表扬奖励,以此促进社会实践教学的规范化。此外,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其它形式的实践活动,如请专家作报告、社会服务等。
综上所述,教学方法改革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又是一个常新的课题,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关注专题教学、案例教学以及实践教学是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而把握课程特点、挖掘历史资源和创新方式方法是做好上述三个问题的有效手段和途径。这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深化教学改革,增强教学实效性的关键问题。
作者简介:
梅学霞(1963~),女,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硕士,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教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研究。
杨志刚(1975~),男,黑龙江省哈尔滨人,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教授。从事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品牌化研究”编号:JG2013010210阶段性结果。
本文系黑龙江省人文社科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三化研究”编号:12534034阶段性结果。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改革;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各种新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许多成就,如在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专题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都有许多成果。但不可否认,其深入研究的空间还很大,本文重在对教学中的与教学效果直接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探讨,如专题教学问题,案例教学问题,实践教学问题等,寄希望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深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改革有所突破。
一、把握课程特点 做好专题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承担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同时,它又是一门历史课,涵盖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及改革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专题教学作为教学方法之一,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它的整合性、针对性、独立性、拓展性等特点使教学更具有吸引力,并且在突出教学重点的同时,使教学更具研究性。毋庸置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每一门课程都有各自的体系和课程特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特点表现在既是政治理论课,又是历史课。而依据课程特点开展专题教学,是当前深入开展专题教学需要把握的关键。为此,既注重其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点,在把握课程主流和本质的基础上强调专题的针对性;又注重其历史课特点,在强调专题独立性的同时,保证历史发展线索的完整性。
首先,把握其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点,明确中国近现代史的主流和本质,有针对性的做好专题教学。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流和本质是中国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为此,在设置和讲授专题时要紧紧围绕这一主流和本质,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讲授的针对性。同时,专题教学的针对性还体现在要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针对大学生十分关注或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通过史实,给以清晰且有说服力的回答。努力帮助大学生弄清近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是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为了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可以在适当时机、通过多种手段向学生了解他们没有弄清及所关心的问题,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其次,注重其历史课特点,既强调专题的独立性,又要保持历史的完整性。专题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专题的独立性。每个专题都有各自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自成体系。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一特点进行专题教学,可以使教学纵横延伸,开阔历史视野,达到一定的教学深度,充分体现专题教学的优势。地理大发现后,整个世界联系起来,走向一体化。从此,一国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特征和国际环境。中国也不例外,不联系中国所处的时代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许多问题就得不到正确的认识。例如,古代强盛的中国为什么在近代丧失了通过发展资本主义使自己走向独立、富强的历史机遇?对于这个问题,要联系欧美资本主义的崛起及其对外扩张,以及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及其受到的打击等,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这一历史发展过程。因此,把中国近现代史看作世界近现代史的组成部分,从世界发展趋势论说中国问题,这是教学中必须注意的论述方法,也体现了专题教学独立性特点。同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讲授的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历史的延续性要求在设计专题时要注重每个专题时间上的延续与历史发展脉络,每一专题连接起来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课程特点。另外,这也便于学生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加深对“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的理解和认识。
二、挖掘历史资源 编写精品案例
案例教学,又称案例教学法,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教学案例为媒质,以个案分析为切入口,以学生共同研究和观点碰撞为主要施教方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具有拓宽研究领域、探求事物规律、开发潜在智能、创新思维方式、提高分析能力的作用。在案例教学中,教学案例的选择和编写是第一个环节,是案例教学的重要准备工作,也是做好案例教学的前提。实践证明,案例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选择编写更具感染力的教学案例。一个好的案例能够达到启迪智慧,创新思维的效果。
目前,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中已经广泛使用了案例教学的方法,课堂效果明显提高。但不可否认,在案例教学中,教学案例的选择和编写仍然是困扰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主要是如何增强教学案例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案例主要来源于历史资料。面对浩瀚的历史资源,编写案例需要深入挖掘史料资源,特别是地方性的史料资源,并注重案例的研究性、针对性和功能性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案例的质量,为案例教学以后各步骤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深入挖掘历史资源是选择编写案例内容的重要手段。把具有典型意义的,学生不熟悉的历史事件、人物等作为案例编写的素材,经过加工整理形成教学案例,会让学生产生想要去了解、去研究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热情。同时,具有地方特色的案例也会后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中,地方史资料提及的不多,但地方历史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地方史资源也是编写教学案例的重要史料资源,这些身边的历史会让学生有更深感触,能够拉近课程与学生的距离。那些学生不知道或不十分清楚的史实,会让他们产生新鲜感,从而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总之,确定了案例教学的内容,明确了目标,才能编写好教学案例,才能使教学案例有内在价值。 注重教学案例的科学研究性和针对性是编写好案例的关键。首先,案例的研究性特点是必须关注的问题,它表现在案例主题能较好地体现课程的核心内容,具有可研究性;还体现在案例问题上,要内涵丰富,对其理解和分析需要有相应的知识,具有学术价值和知识的延伸性、扩展性。案例教学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而是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转化,体现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的融会贯通。案例教学形成了新的教学关系,相对于讲授式教学,其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地位,使传统的教学关系发生了变化。学生由台下走到了台上,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改变了单向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形成了新的施教方式,这种以案例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分析研讨为主线,以自由宽松教学环境为特色的施教方式,不仅有利于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增强教学活力,改变讲授式教学中学生存在的依赖思想和惰性行为,而且能有效促进思考,起到深化认识、集思广益,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作用。因此,完成这样的案例教学,需要案例本身具有科学研究性。同时,对案例中提出的问题,不是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分析研讨去寻求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可以研讨、争论,体现出不同观点的交锋。这是学生学会容纳与借鉴、协作与沟通、反思与发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对案例本身提出了要具有科学研究性的要求。总之,在挖掘史料,编写教学案例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学案例的研究性。
其次,注重教学案例的针对性是编写好案例的前提。教学案例的针对性表现在与教学内容和教学需求的对应,其主题要侧重于对理论问题的理解,对历史问题的正确认识,以及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要与教学重点和难点相对应;案例问题有分析思考的意义和空间。有针对性编写案例,就要做好规划,应在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选择编写案例,要对案例所具有的典型性和研究性进行考察,把握案例问题的研究价值。
总之,强化知识,应当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提高能力,应当选择内容相对复杂,具有争议性的案例。只有深入挖掘历史资源,关注地方史资源,同时把握案例的研究性和针对性,才能选择编写出适用的、精彩的教学案例。
三、创新方式方法 深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在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教育。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深入认识社会的良好机会。所以,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不可否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在形式、手段、实施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面临诸多困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实践教学,由于内容丰富、影音资料较多,近年来,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展览等就成为主要的实践手段。但是,在实际操作上存在许多困难。因此,使得这些实践环节往往停留在一般性号召和要求上,难以得到很好落实。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在实际操作的方式、方法上不断改进和完善;另一方面要在社会实践的形式、手段上不断创新。因此,创新方式方法就成为深化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
首先,整合资源以增强实践活动的可操作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自成体系的各门学科,但各门课程互相之间融会贯通、相互渗透,具有整体性。更重要的是,在功能上具有一致性,都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组织实践活动时,各门课可以共同组织学生的参观活动,即避免了重复,也使教师力量得到整合,节省了时间。为了使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更具有实效性,可以将活动分成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参观实践阶段和总结阶段。在准备阶段,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所要参观的内容进行了解,并确定研究报告的内容;在参观时,在全面参观时要有重点;总结阶段要撰写研究报告。这个过程具有研究性的特点,会后更大的收获。
其次,规范总结以落实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为了使社会实践教学保质保量,完整有序,应要求学生写体会、论文等。教师要认真批阅,积极评价,针对共性问题在课堂上或答疑时予以解答。同时,把成绩作为最终考核分数的一部分,对优秀的要给予表扬奖励,以此促进社会实践教学的规范化。此外,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其它形式的实践活动,如请专家作报告、社会服务等。
综上所述,教学方法改革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又是一个常新的课题,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关注专题教学、案例教学以及实践教学是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而把握课程特点、挖掘历史资源和创新方式方法是做好上述三个问题的有效手段和途径。这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深化教学改革,增强教学实效性的关键问题。
作者简介:
梅学霞(1963~),女,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硕士,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教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研究。
杨志刚(1975~),男,黑龙江省哈尔滨人,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教授。从事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品牌化研究”编号:JG2013010210阶段性结果。
本文系黑龙江省人文社科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三化研究”编号:12534034阶段性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