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得到培养和发展的。人们的创造精神,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是最能发展并超越人类自身成就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主阵地是课堂,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要让学生敢于另辟新的路径,去探索新的领域。我谨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新意识仅是创新素质的起点,创造性思维才是创新素质的内核。科学调查研究表明:“创造力是后天培养和造就的,故人能创造。”因此,开展创造性的思维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都有机会进行思维创造力的训练,真正具备创新素质。那么,历史教学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1.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知道学生的求知欲很强烈,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尚不理解的问题的探索,都是强烈求知欲的表现。学生的求知欲强了,学习兴趣也就浓了。
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他们好奇好动,提问的意识、能力强。而历史学科涉及的问题悬念多、范围广,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渠道特别多,关键看历史教师如何去开发,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是需要去发现去想象的未来知识,经济社会是充满创造性的社会,只有不断去发现、去创造新知识,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而发现问题则是创新的前提。例如在分析中国洋务运动没有取得预期效果,而日本明治维新却获得成功时,可以这样问学生:“假如19世纪60年代中国也同日本一样搞改革,会不会成功?”“假如你是19世纪60年代的清朝官员,你将会怎么做?”问题一提出学生既能思考多种答案,又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之都有跃跃欲试的兴趣。
2.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其学习动机
有了明确目标和学习动机,也就有了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史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请学生举出世界上重视教育的国家。学生不仅答出日本、西欧一些国家,而且还认识到国力的增强要靠科技,竞争要靠人才,21世纪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新形象、新观点,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突破的意识与能力,开展创造性的设想和假设,使学生懂得学习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把知识作为创新的阶梯。
1.多设疑问,提问题,鼓励学生善于独立思考
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不断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的怀疑感是创新型人才不可缺少的可贵心理品质。设疑方法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利用教材内容来设疑。众所周知,课本是教学内容的基本材料和依据,为教学活动提供知识内容。如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权遭到了破坏,人民受到了奴役。学生往往认为这是一种倒退,为此教师干脆提出问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代替封建社会到底是社会进步还是历史倒退?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评价西方殖民入侵?问题一提出,学生必然会去思考,于是他们的潜在意识就被挖掘出来了。
其次是对中外历史事件、历史的前后史实加以比较和联系,在对比和联系中设疑。如17、18世纪是历史的大变革时代,面对这种情况,中俄各采取什么对策?结果如何?学生会积极思考,得出结论。
2.让学生创新,从多角度去考虑问题
任何创新都是由于受到某种启发而形成的。没有思索、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性的学习,所以教师提出问题后要注意启发,在讲解时要注意留有余地。例如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落后就要挨打”,我提出假设问题:“落后一定要挨打吗?”教师先给予启发,让学生讨论回答,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思维有了用武之地,这是培养创造精神的一个有效途径,使学生认识到“不创新,就会被动,受穷挨打”,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激活其动手操作潜能
“人的心理不仅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并支配,调节着实践活动,同时也在实践中表现出来并受实践检验”。人在积极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同时又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从而使自己的心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可见实践对开发人的心理,尤其是创造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1.让学生充当历史学科学习的主人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从众多历史材料中,找到可借鉴的实践经验与学习方法,学生从被动的“让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如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编模拟考试试卷,开发学生的创造才华。教师把这些试卷分类精选,发给学生练习,学生的成果得到大家承认,他们的实践积极性与能力也提高了。
2.鼓励学生进行知识改组
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时,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另辟蹊径,把自己所获取的新知识进行分解重组,总结出新结论来。如学习“洋务运动”时,教师鼓励学生把洋务运动的作用总结为引进西方科技,迈开中国近代化实践的第一步,抵制外来侵略具有维护中华民族利益的作用。可见鼓励学生进行知识改组,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分割,而是让学生从分解组合中寻找出新观点,得出新的结论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历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充分抓住时机,调动学生的创造心理需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研究学生的创造个性,因材施教,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时代所需要的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责任编辑庞丹丹)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新意识仅是创新素质的起点,创造性思维才是创新素质的内核。科学调查研究表明:“创造力是后天培养和造就的,故人能创造。”因此,开展创造性的思维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都有机会进行思维创造力的训练,真正具备创新素质。那么,历史教学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1.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知道学生的求知欲很强烈,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尚不理解的问题的探索,都是强烈求知欲的表现。学生的求知欲强了,学习兴趣也就浓了。
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他们好奇好动,提问的意识、能力强。而历史学科涉及的问题悬念多、范围广,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渠道特别多,关键看历史教师如何去开发,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是需要去发现去想象的未来知识,经济社会是充满创造性的社会,只有不断去发现、去创造新知识,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而发现问题则是创新的前提。例如在分析中国洋务运动没有取得预期效果,而日本明治维新却获得成功时,可以这样问学生:“假如19世纪60年代中国也同日本一样搞改革,会不会成功?”“假如你是19世纪60年代的清朝官员,你将会怎么做?”问题一提出学生既能思考多种答案,又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之都有跃跃欲试的兴趣。
2.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其学习动机
有了明确目标和学习动机,也就有了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史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请学生举出世界上重视教育的国家。学生不仅答出日本、西欧一些国家,而且还认识到国力的增强要靠科技,竞争要靠人才,21世纪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新形象、新观点,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突破的意识与能力,开展创造性的设想和假设,使学生懂得学习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把知识作为创新的阶梯。
1.多设疑问,提问题,鼓励学生善于独立思考
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不断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的怀疑感是创新型人才不可缺少的可贵心理品质。设疑方法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利用教材内容来设疑。众所周知,课本是教学内容的基本材料和依据,为教学活动提供知识内容。如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权遭到了破坏,人民受到了奴役。学生往往认为这是一种倒退,为此教师干脆提出问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代替封建社会到底是社会进步还是历史倒退?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评价西方殖民入侵?问题一提出,学生必然会去思考,于是他们的潜在意识就被挖掘出来了。
其次是对中外历史事件、历史的前后史实加以比较和联系,在对比和联系中设疑。如17、18世纪是历史的大变革时代,面对这种情况,中俄各采取什么对策?结果如何?学生会积极思考,得出结论。
2.让学生创新,从多角度去考虑问题
任何创新都是由于受到某种启发而形成的。没有思索、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性的学习,所以教师提出问题后要注意启发,在讲解时要注意留有余地。例如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落后就要挨打”,我提出假设问题:“落后一定要挨打吗?”教师先给予启发,让学生讨论回答,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思维有了用武之地,这是培养创造精神的一个有效途径,使学生认识到“不创新,就会被动,受穷挨打”,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激活其动手操作潜能
“人的心理不仅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并支配,调节着实践活动,同时也在实践中表现出来并受实践检验”。人在积极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同时又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从而使自己的心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可见实践对开发人的心理,尤其是创造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1.让学生充当历史学科学习的主人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从众多历史材料中,找到可借鉴的实践经验与学习方法,学生从被动的“让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如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编模拟考试试卷,开发学生的创造才华。教师把这些试卷分类精选,发给学生练习,学生的成果得到大家承认,他们的实践积极性与能力也提高了。
2.鼓励学生进行知识改组
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时,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另辟蹊径,把自己所获取的新知识进行分解重组,总结出新结论来。如学习“洋务运动”时,教师鼓励学生把洋务运动的作用总结为引进西方科技,迈开中国近代化实践的第一步,抵制外来侵略具有维护中华民族利益的作用。可见鼓励学生进行知识改组,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分割,而是让学生从分解组合中寻找出新观点,得出新的结论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历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充分抓住时机,调动学生的创造心理需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研究学生的创造个性,因材施教,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时代所需要的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