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基底脉尖综合征(RBA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对近2年收治的1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特点及头颅MRI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表现以神经眼动障碍,视觉障碍和意识行为异常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人多数预后好,治疗应针对卒中病因尽早溶栓、抗凝、扩溶治疗。
关键词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2例中,男9例,女3例,年龄48~76岁,有高血压病史12例,冠心病史3例,糖尿病史3例。
诊断标准:均为急性起病,发病至就诊时间1小时~3天。12例患者均做头CT其中8例头CT未发现责任灶,发病后7天再做头MRI检查表现为幕上和幕下的脑组织多处受累,包括中脑、丘脑、丘脑下部、桥脑上部、小脑、枕叶和颞叶的梗死。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症状与体征:眩晕吐和视物模糊是本病最常见的症状,就诊时12例病人血压均超过正常,起病时头晕吐8例,视物模糊7例,垂直注视麻痹2例,分离性斜视2例,核间性眼肌麻痹征1例,瞳孔异常3例,眼球震颤6例,意识障碍5例,中脑幻觉1例,睡眠障碍1例,偏瘫偏身感觉障碍4例,异常运动1例,偏盲2例,皮层盲2例,命名性失语1例,视觉失认1例,KorsaKoff遗忘症1例。
影像学检查:全组病例均于发病24小时内进行头CT扫描未发现异常,发病后2天复查头CT 6例发现病灶,均为幕上病灶,而脑干病灶显示不清,发病后7天加做头MRI显示单侧病灶8例,双侧病灶4例。单侧病灶:右丘脑、右内囊、右枕叶1例,左枕叶、左桥脑1例,右丘脑、右中脑、右桥脑1例,左丘脑,左中脑1例,左中脑、左桥脑、左顶枕区1例,左小脑、左内囊后肢1例,左枕叶、左小脑1例,左内囊后肢、左中脑1例。双侧病灶:双丘脑、双顶枕叶1例,双丘脑、右枕叶1例,双丘脑、左枕叶1例,双丘脑左内囊后肢、左中脑1例。因此在诊断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上,MRI较CT有绝对的优势,可以精确提示病灶部位,数目及大小。
预后:确诊后主要针对病因机制治疗,尽早进行溶栓、抗凝、扩溶改善脑灌流等方法综合治疗,其中1例入院后1天内进行气管切开术,疗程10~60天不等。
疗效评定: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①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②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0%,病残程度1~3级;③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生活能自理。④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左右。⑤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或死亡。
结 果
基本治愈5例,显著进步3例,进步2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90%以上。
讨 论
本病的主要病因为栓塞和血栓形成,其次为解剖变异血流动力学改变,动脉瘤,动脉炎。栓塞和栓子来源分为:①心源性栓塞。②动脉至动脉性栓塞即栓子来于心脏和椎-基底动脉近心端的硬化斑块。本组病历均有高血压病史个别伴有冠心病、糖尿病,所以考虑主要病因为栓塞和血栓形成。部分病人做血管造影后发现在基底动脉尖部2cm直径范围内有狭窄或闭塞,并且常有动脉硬化存在,血管造影的狭窄部位个别的与CT、MRI以及临床表现不完全一致,而造影比MRI的异常少得多,这可能与血管再通有关。
血管解剖特点:①大脑后动脉(PCA)左右2条,内侧部发出丘脑穿通动脉,丘脑结节动脉,主要供应丘脑、下丘脑、中脑正中,内囊后肢前部血液,外侧部发出丘脑膝状动脉,脉络膜后动脉,供应膝状体、丘脑枕和丘脑背外侧核及三角区血液,发出的颞下前中后动脉,顶枕及距状裂动脉,供应颞叶内面和枕叶、顶上小叶等结构。②小脑上动脉(SCA)左右2条,供应小脑半球上部蚓部和齿状核及中脑尾端和桥脑上部被盖等结构。③基底动脉顶端发出小分支供应脑干顶端。
临床表现: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占脑梗死亡的7.6%,表现复杂多样,总的来说包括精神症状、意识障碍、记忆减退、偏盲、丘脑综合征、肢体轻瘫、锥体外系多动、小脑症状、动眼神经麻痹等,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为眩晕、呕吐和视物模糊,最常见的体征为神经眼征、意识行为异常、感觉和运动障碍。①神经眼征:a.瞳孔异常,为瞳孔反射孤传入纤维及E-W核受损所致。b.眼球运动障碍垂直注视麻痹为中脑顶盖病变,分离性斜视为中脑导水管灰质区病变,眼球震颤为脑干内侧纵束受累。②意识行为异常:a.意识障碍为病变累及脑干网状结构。b.中脑幻觉以幻视为主,是损害了脑基底部的间脑和中脑结果。c.睡眠障碍,可能是非特异觉醒系统的异常。③运动及感觉异常:a.大脑梗死可产生偏瘫b.不自主运动,为脑干首端梗死累及红核或丘脑底核所致。④视觉障碍:a.偏盲为一侧大脑后动脉缺血所致。b.皮层盲为双侧大脑后动脉缺血所致。⑤精神行为异常:a.命名性失语KorsaKoff遗忘征为主侧半球大脑后动脉支配区缺血引起。b.非主侧半球大脑后动脉分支缺血表现同向性偏盲。
诊断与预后:综合上述分析本组病例有以下特点:①发病年龄48~76岁居多。②病因多为高血压者,高脂血症,糖尿病,动脉硬化所致栓塞和血栓形成。③最常见症状为眩晕吐和视物模糊。④头MRI可发现幕上幕下多个病灶,所以在临床上发现有幕上、幕下症状,脑干、间脑和大脑后动脉支配区缺血性梗死的体征和影像征象的即应考虑此综合征。本组病例头CT对病灶显示不是很清楚,所以头MRI检查是最佳方法,本组病例5例基本治愈,3例显著进步,2例进步,只有1例死亡,所以说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病人尽早通过系统治疗预后较好。
关键词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2例中,男9例,女3例,年龄48~76岁,有高血压病史12例,冠心病史3例,糖尿病史3例。
诊断标准:均为急性起病,发病至就诊时间1小时~3天。12例患者均做头CT其中8例头CT未发现责任灶,发病后7天再做头MRI检查表现为幕上和幕下的脑组织多处受累,包括中脑、丘脑、丘脑下部、桥脑上部、小脑、枕叶和颞叶的梗死。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症状与体征:眩晕吐和视物模糊是本病最常见的症状,就诊时12例病人血压均超过正常,起病时头晕吐8例,视物模糊7例,垂直注视麻痹2例,分离性斜视2例,核间性眼肌麻痹征1例,瞳孔异常3例,眼球震颤6例,意识障碍5例,中脑幻觉1例,睡眠障碍1例,偏瘫偏身感觉障碍4例,异常运动1例,偏盲2例,皮层盲2例,命名性失语1例,视觉失认1例,KorsaKoff遗忘症1例。
影像学检查:全组病例均于发病24小时内进行头CT扫描未发现异常,发病后2天复查头CT 6例发现病灶,均为幕上病灶,而脑干病灶显示不清,发病后7天加做头MRI显示单侧病灶8例,双侧病灶4例。单侧病灶:右丘脑、右内囊、右枕叶1例,左枕叶、左桥脑1例,右丘脑、右中脑、右桥脑1例,左丘脑,左中脑1例,左中脑、左桥脑、左顶枕区1例,左小脑、左内囊后肢1例,左枕叶、左小脑1例,左内囊后肢、左中脑1例。双侧病灶:双丘脑、双顶枕叶1例,双丘脑、右枕叶1例,双丘脑、左枕叶1例,双丘脑左内囊后肢、左中脑1例。因此在诊断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上,MRI较CT有绝对的优势,可以精确提示病灶部位,数目及大小。
预后:确诊后主要针对病因机制治疗,尽早进行溶栓、抗凝、扩溶改善脑灌流等方法综合治疗,其中1例入院后1天内进行气管切开术,疗程10~60天不等。
疗效评定: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①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②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0%,病残程度1~3级;③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生活能自理。④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左右。⑤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或死亡。
结 果
基本治愈5例,显著进步3例,进步2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90%以上。
讨 论
本病的主要病因为栓塞和血栓形成,其次为解剖变异血流动力学改变,动脉瘤,动脉炎。栓塞和栓子来源分为:①心源性栓塞。②动脉至动脉性栓塞即栓子来于心脏和椎-基底动脉近心端的硬化斑块。本组病历均有高血压病史个别伴有冠心病、糖尿病,所以考虑主要病因为栓塞和血栓形成。部分病人做血管造影后发现在基底动脉尖部2cm直径范围内有狭窄或闭塞,并且常有动脉硬化存在,血管造影的狭窄部位个别的与CT、MRI以及临床表现不完全一致,而造影比MRI的异常少得多,这可能与血管再通有关。
血管解剖特点:①大脑后动脉(PCA)左右2条,内侧部发出丘脑穿通动脉,丘脑结节动脉,主要供应丘脑、下丘脑、中脑正中,内囊后肢前部血液,外侧部发出丘脑膝状动脉,脉络膜后动脉,供应膝状体、丘脑枕和丘脑背外侧核及三角区血液,发出的颞下前中后动脉,顶枕及距状裂动脉,供应颞叶内面和枕叶、顶上小叶等结构。②小脑上动脉(SCA)左右2条,供应小脑半球上部蚓部和齿状核及中脑尾端和桥脑上部被盖等结构。③基底动脉顶端发出小分支供应脑干顶端。
临床表现: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占脑梗死亡的7.6%,表现复杂多样,总的来说包括精神症状、意识障碍、记忆减退、偏盲、丘脑综合征、肢体轻瘫、锥体外系多动、小脑症状、动眼神经麻痹等,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为眩晕、呕吐和视物模糊,最常见的体征为神经眼征、意识行为异常、感觉和运动障碍。①神经眼征:a.瞳孔异常,为瞳孔反射孤传入纤维及E-W核受损所致。b.眼球运动障碍垂直注视麻痹为中脑顶盖病变,分离性斜视为中脑导水管灰质区病变,眼球震颤为脑干内侧纵束受累。②意识行为异常:a.意识障碍为病变累及脑干网状结构。b.中脑幻觉以幻视为主,是损害了脑基底部的间脑和中脑结果。c.睡眠障碍,可能是非特异觉醒系统的异常。③运动及感觉异常:a.大脑梗死可产生偏瘫b.不自主运动,为脑干首端梗死累及红核或丘脑底核所致。④视觉障碍:a.偏盲为一侧大脑后动脉缺血所致。b.皮层盲为双侧大脑后动脉缺血所致。⑤精神行为异常:a.命名性失语KorsaKoff遗忘征为主侧半球大脑后动脉支配区缺血引起。b.非主侧半球大脑后动脉分支缺血表现同向性偏盲。
诊断与预后:综合上述分析本组病例有以下特点:①发病年龄48~76岁居多。②病因多为高血压者,高脂血症,糖尿病,动脉硬化所致栓塞和血栓形成。③最常见症状为眩晕吐和视物模糊。④头MRI可发现幕上幕下多个病灶,所以在临床上发现有幕上、幕下症状,脑干、间脑和大脑后动脉支配区缺血性梗死的体征和影像征象的即应考虑此综合征。本组病例头CT对病灶显示不是很清楚,所以头MRI检查是最佳方法,本组病例5例基本治愈,3例显著进步,2例进步,只有1例死亡,所以说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病人尽早通过系统治疗预后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