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风格;阅读;作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2(A)—0044—01
小学新课程改革从开始时的轰轰烈烈到现在的趋于平静,经历了一个理性回归的过程,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的语文教学呈现出不断深入、异彩纷呈的局面,给素质教育注入了活力。同时,时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也存在着一些热衷新花样、过分追求形式,背离语文教学规律的问题。这里,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努力构建和谐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然而,不少老师简单地解读了“生成”,而将“预设”完全忽略。教学目标虚化、泛化、随意化,将语文教学引入另一极端。漫无边际的生成挤占了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形成了新的“预设”与“生成”关系。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收获,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好预设外的情况看成一种“教育智慧”,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同时,真正的新课程又不排斥“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一堂充满“生成”活力的课离不开恰到好处的“预设”,教师应当把课堂营造成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过程,实现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和转化,这样的课堂才是“和谐的、高效的、充满生命活力的”。
二、正确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要求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提出要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一些教师对新理念理解产生了偏差,以为课堂越“活”越好,合作越多越好,学生怎么读课文都行,回答问题怎么说都要表扬。结果,课堂出现的不是学生思维、想象的活跃,更多的是肢体的活跃,对学生的错误见解也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多课堂多媒体使用过滥,大量的非语文手段代替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品味。在教学实践中,要不跟风、不盲从、力求课堂教学自主而不自流,放手而不放任,互动而不浮动。要变师生间单纯的知识授受关系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的关系,要根据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规律以及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方案,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乐学、会学、自主完成认知过程。
三、准确把握阅读教学的本质,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新课程对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是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达到的,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并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当前,新课程语文教学倡导朗读,要读得书声琅琅,读得痛快淋漓,做到熟读成诵,读到“其言若出自吾口,其义若出自吾心”。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另外,阅读要有层次性,初读、再读、精读、品读、美读,环环有任务,节节抓落实,做到每读有要求,每读有收获。朗读、默读、诵读、分角色读、赛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式方法应根据需要结合运用,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四、注重习作过程与实践,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写作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语文素养之一,但作文教学的现状是教师怕教,学生怕写。一线语文教师常感叹作文教学最基本的功夫不知下在哪儿,是方法还是内容?依我看,应该在内容。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学生不会写作文的原因大多数在于没东西可写。要使学生习作时有话可说,要特别重视以下几点:一要注重写作过程。习作指导要淡化技巧,降低坡度,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提倡自由表达,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二要将课外练笔纳入到写作教学要求的范围中来。新课标要求“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训练要求,它与“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一起,共同构成写作训练量的全部。过去,我们更多的关注课内作文的训练,课外练笔往往被作为额外的补充。实际上,没有课外练笔,作文教学的质量单靠课内作文独立支撑是难以为继的。三要注重积累。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积累。读得多了,记得多了,眼界就开阔了,思维就活跃了,可用的素材自然就多了。
编辑:练堂波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2(A)—0044—01
小学新课程改革从开始时的轰轰烈烈到现在的趋于平静,经历了一个理性回归的过程,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的语文教学呈现出不断深入、异彩纷呈的局面,给素质教育注入了活力。同时,时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也存在着一些热衷新花样、过分追求形式,背离语文教学规律的问题。这里,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努力构建和谐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然而,不少老师简单地解读了“生成”,而将“预设”完全忽略。教学目标虚化、泛化、随意化,将语文教学引入另一极端。漫无边际的生成挤占了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形成了新的“预设”与“生成”关系。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收获,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好预设外的情况看成一种“教育智慧”,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同时,真正的新课程又不排斥“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一堂充满“生成”活力的课离不开恰到好处的“预设”,教师应当把课堂营造成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过程,实现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和转化,这样的课堂才是“和谐的、高效的、充满生命活力的”。
二、正确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要求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提出要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一些教师对新理念理解产生了偏差,以为课堂越“活”越好,合作越多越好,学生怎么读课文都行,回答问题怎么说都要表扬。结果,课堂出现的不是学生思维、想象的活跃,更多的是肢体的活跃,对学生的错误见解也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多课堂多媒体使用过滥,大量的非语文手段代替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品味。在教学实践中,要不跟风、不盲从、力求课堂教学自主而不自流,放手而不放任,互动而不浮动。要变师生间单纯的知识授受关系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的关系,要根据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规律以及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方案,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乐学、会学、自主完成认知过程。
三、准确把握阅读教学的本质,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新课程对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是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达到的,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并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当前,新课程语文教学倡导朗读,要读得书声琅琅,读得痛快淋漓,做到熟读成诵,读到“其言若出自吾口,其义若出自吾心”。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另外,阅读要有层次性,初读、再读、精读、品读、美读,环环有任务,节节抓落实,做到每读有要求,每读有收获。朗读、默读、诵读、分角色读、赛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式方法应根据需要结合运用,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四、注重习作过程与实践,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写作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语文素养之一,但作文教学的现状是教师怕教,学生怕写。一线语文教师常感叹作文教学最基本的功夫不知下在哪儿,是方法还是内容?依我看,应该在内容。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学生不会写作文的原因大多数在于没东西可写。要使学生习作时有话可说,要特别重视以下几点:一要注重写作过程。习作指导要淡化技巧,降低坡度,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提倡自由表达,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二要将课外练笔纳入到写作教学要求的范围中来。新课标要求“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训练要求,它与“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一起,共同构成写作训练量的全部。过去,我们更多的关注课内作文的训练,课外练笔往往被作为额外的补充。实际上,没有课外练笔,作文教学的质量单靠课内作文独立支撑是难以为继的。三要注重积累。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积累。读得多了,记得多了,眼界就开阔了,思维就活跃了,可用的素材自然就多了。
编辑:练堂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