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课堂的技巧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ruo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课堂是什么?就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动脑筋。课堂中一定要相信学生,发动学生,成长学生,发展学生。课堂是一个“思维场”,是一个“情感场”,是一个“生活场”,形成思辨的课堂,情感的课堂,生活化的课堂。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教学质量的生命线。在新课改课堂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和高级伙伴;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和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成为课堂的主体和主要演员。因此,激励教育、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教学和学习方式就尤为重要。
  一、竞赛合作,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学习的乐趣
  地理课堂上经常要求将地理事物落实在图上,特别是中国的山脉、大洲和大洋、中国的铁路分布等内容。这些内容单一,要求记忆量大,单单是老师讲,学生听,肯定枯燥乏味。在学习《中国的地形》这节课时,我课前准备好空白的《中国山脉分布图》和剪好的中国山脉的名称,课堂上,在把中国各种走向的山脉落实在图上的教学环节中,我通过竞赛式来完成。先明确告诉学生活动的目的,即将不同走向的山脉粘贴在空白的《中国山脉分布图》上,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准确。活动完成之后,由我和同学共同选出表现最佳的小组。还有学习《大洲和大洋》时,我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利用课前剪好的大洲轮廓图,通过竞赛,粘贴在小黑板上,看哪一组贴得又快又准确。这样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记忆,激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开放型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倡“探究式”教学模式,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当的是操作者、发现者与创造者的角色。教师则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通过相互的合作交流获得结论。如果把“探究式”教学模式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例如:在《中国的地形》这节课中,我国西高东低,阶梯状的地势特点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经济有什么影响?是这节课的难点。我为学生设计了一幅《中国地势呈三级阶梯分布图》,图中有相应的信息:三级阶梯分布、海洋上空水汽沿三级阶梯由沿海深入内陆、河流由高往低流、并提示学生河流沟通东西方交通,交通便利经济则发展。问题提出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各组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这期间,我以平等的身份、认真的态度参与到各组的讨论之中去,和他们一起学习、共同探究,并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指导,最终学生们达成共识,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还对学生进行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的教育,实现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巧设认知冲突 培养探究能力
  初中学生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和自我发展意识,对与自己直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因此,地理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认知冲突的情景,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愿望,让学生大胆说、放心议。
  例如:在学习大陆漂移学说时,我设计这样一个情景:拿一张带有图画和文字的纸,然后把它撕成参差不齐的两半,问学生:有哪些方法可以证明它们曾经是同一张纸呢?学生纷纷发表见解,从纸的质地、印刷文字和图的行列分布、纸的边缘是否能拼合在一起等方面进行论证,然后我用电脑动画演示非洲和南美洲的拼合图,让学生讨论: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很容易得出非洲和南美洲原来是连在一起的结论。
  我进一步引导启发学生:“现在你们只是通过观察推测结论,能否就此判断它们原来一定是一个整体?”──不能。“任何一个科学结論都要讲证据,你准备用哪些方法证明你的推测?请大胆设想,看哪个小组哪位同学的方法最多、最科学?”学生的思维和表现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各个小组经过热烈讨论后纷纷派代表走上讲台指图讲解,有的小组从物种的角度论证:南美东海岸和非洲西海岸发现了海牛和鸵鸟,而这两种动物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从而说明它们原来是连在一起的;有的小组受到拼纸的启示,从地层地质年龄和化石的相似和衔接角度论证;还有的小组查阅世界山脉分布图,从山脉的分布加以论证。
  我又不失时机地布置了一个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讨论:“你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只要你善于观察、用心思考,其实真理就在你身边。”
  “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疑问,不要迷信权威,打破常规,敢于尝试,为自己的思想而奋斗”。
  “很多伟大的发现,表面上往往是偶然的,但其实是知识累积的结果”。
  “任何事情都不能只从表面上去判定它的性质,而要去深入透彻地去勘察、了解才能作出结论”。
  “成功=大胆的假设 不懈努力 无数次实践,只有无所畏惧的人才能发现真理”。
  学生的每一个回答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讨论、验证、得出结论,亲身体验到知识的创造经历,即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又体验到学习地理的乐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习题式"阅读法
  所谓"习题式"阅读法,就是让学生带着习题去看书自学,边阅读边做习题。它适合于知识点较密集,重、难点较集中的那部分教材。采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自学选编习题很重要,要求选编的题目与课本内容密切联系,主要知识点都应在题目中显示出来,而且题目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难度要适中,以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得出正确答案为宜。把习题印发给学生,学生带着题目有针对性地去看书,到课本中找答案,辩正误,动眼、动手、动脑,有利于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依照课本去解答题目,并能够准确而简明扼要地得出正确答案,有利于学生答题的规范化,提高解题能力。
  以活动教学为中心,放手发动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教师则由台前退到幕后,成为导演、策划者、组织者。总之,我们要相信学生,让学生走上讲台,给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让他们感到心境的开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为使他们能更好的适应新时代的大环境,让我们努力策划好自己的课堂吧!
其他文献
如今的城市绿化,往往多是大手笔,攀比心态日盛。为达效果,见山开山,遇石凿石。特别是遇到土壤条件差的,往往大动土木,凿石换土。而不是因地制宜,相地成功。在这种遇到群石乱
小学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语文教育更是我们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十分重视这一阶段的教与学。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是我们开展教育活动的关键,同时也是我们的职责。
二十世纪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中国的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教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历史知识的特殊性,也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俗话讲:“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既然是过去的现实,当然具有不可再现性,越是久远,学生越是不感兴趣,越觉得没有学习的必要;授课方式单一,导致
在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传统高中政治教学中,一切以教师为主体,教师的教始终起支配地位,学生的学只能围绕教师的教转,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丧失了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少教多学”作为
一直以来语文课给我们的感觉是高高在上而又浩瀚无垠的,它如漫天繁星让人不知最亮的是哪一颗;它如雨后春笋让人不知道最壮的是哪一株;它如弱水三千让人不知该取的是哪一瓢。怎样
学了那么多年的语文,有的学生到头来却写不通一句话,有的语文教师搞了几十年的语文教学,学生的语文成绩始终提不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始终不理想。为什么呢?我认为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没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传统课堂教学对教育的束缚日益明显。在新课改下,教师一定要以新课改为指导,做好多方面的变革。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教师,一定要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有所创新。小
自然环境是人类栖息之地,也是人类生活的物质之源,又是人们的游赏对象。古往今来的旅游者,都将观光赏景视作一种休养生息、调节生活、消除疲劳的乐事。因此,有不少的旅游者,
【摘要】对于小学生来说,大部分孩子对地图的认识不足,同时对家乡的概念不太清楚,教师在课前要把地图的历史以及重要性灌输给同学们,同时要渗透什么是家乡,家乡与籍贯的区别,并让学生向家长了解自己的家乡在哪里。本文通过认识地图的历史及重要性进行讲解,同时在课间采用一些活泼的游戏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认识地图,在地图上寻找家乡的兴趣。  【关键词】地图家乡  引言:  人类使用地图已经有了很悠久的历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