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的“猜想”

来源 :集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rt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润康先生可谓是集邮界一代宗师,他对"回音卡"的研究之详之深之广,恐怕无人与之比肩。尽管如此,有关"中国第一枚回音卡"的探寻至今仍是个迷,困惑着郭润康老先生和有着相同爱好的"回音卡"一族。然而,"回音卡"给人带来的困惑又何止这些?且不说由全国各地邮政自产的那些五花八门的回音卡(题图)所带给邮迷的迷般的幽径,光是由中国邮政统一印制并发行的唯一的一枚带邮资的"回音卡",就给中国邮迷留下种种悬念。在许多邮人的眼里,"回音卡"恰若一个集邮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邮资图中没有"五女传书"
  
  "回音卡"于1999年8月20日正式向社会发行。这枚卡是选在举办"1999北京世界邮展"的前1天及"第22届万国邮联大会"开幕的前3天发行,很显然有其纪念与彰扬"万国邮联"的深刻寓意,事实上从"回音卡"的设计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回音卡"的邮资图是个倒三角图(图①),那网状的图型象征着全球邮政像一张巨大的蛛网遍布于世界的每个角落。这个创意源于对万国邮政业务的深刻理解。虽然世界各国的邮政业务不尽相同,发展也有快慢之分,但是国与国之间组成的那张邮政网遍布整个地球。世界五大洲的人们在这张网上手拉起手,而象征着五大洲绿色使者们的"五女传书"就成了万国邮联的标志。


  然而,在"回音卡"的邮资图上,那个象征着万国邮政联盟的"五女传书"没有了,只剩下一个地球,它像蜘蛛的一个大肚子凸在邮资图的中央。而在"回音卡"的背面有一幅放大了的与邮资图基本相同的图案(图②),那五位手拉着手围着地球飞翔的女子一个也没少。设计者在"回音卡"的创意上可谓一绝,但百密一疏,把最为重要的"绿色使者"排挤出了邮资图,这不能不说是"回音卡"整体设计中的一大遗憾。无论如何,万国邮联标志不应该在邮资图中有缺失。
  
  双程递寄只收单程邮费
  
  回音卡在邮路上具有双程性,即:由寄件人在邮寄钱款或贵重物品时附带一张卡(明信片)发给收件人,收件人收到钱款与贵重物件时,马上在同张卡上填写回执,以报平安送达。令人回味的是:这一来一往的双程邮递收取的是单程邮资。很快,国家邮政局便发现"双向递送单向邮资"这一递寄的不合理性,于1999年12月8日正式下文(国邮政字[47]号),将双程回音卡判处"死刑"。文件中强调:"……回音卡一般由用户投入信箱(筒),按平常信函寄递。……用户交寄邮件时,将回音卡粘贴在邮件封面或钉在邮件外部要求附寄的,邮局不予受理。"这样就将原本由寄件人发送、然后再由收件人返回的双程寄递改成由收件人寄递的单程寄递。国家取消"回音卡"的双程递寄的理由是:该卡附着于邮件与邮单上

容易脱落,使其起不到"回音"的作用,因此所有用户须从信筒(箱)投寄。"回音卡"真的像有关人员所说的"因脱落"而由国家邮政局下文取缔吗?答案是否定的。大家知道:调资后的国内平信单程邮资全部是80分(明信片为60分)。这80分反映出邮政职工所必须付出的社会劳动时间,即价值的体现。即便是这80分的收取,邮政因其价低而亏本,所以不得不用其它收入来予以弥补。但"回音卡"却没有考虑邮政的成本因素,将双程寄递的费用按单程来收费,客观上使得邮政职工的付出中,有一半没有得到回报,所以"回音卡"的双程寄递仅在世上存在了108天就被取缔。也许有人会解释:"回音卡"是作为邮件的附着物而存在,所以在邮资上可以将就。这样的解释是很难自圆其说的。"回音卡"的使用是1991年邮件的"回执"被取消后的产物,是"回执"的替代品。2000年"回执"恢复使用后,"回执"的资费是300分。由此可见,邮件附着物就不讲邮资费用的解释是站不住脚的,恰好相反,担负着"告平安"的"回音"任务的"回执",由于责任大,所以价比平信更高!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双程寄递的"回音卡"绝对是算错了邮资,正是这种难以消弥的错误造成了1999年版的"回音卡"的夭折。
  
  "回音卡"应为专用邮资明信片
  
  2000年3月1日,中国邮政在文件中对"回音卡"有个明确的界定:回音卡是普通邮资明信片的一种。从"河南邮电印刷厂"出品的"回音卡"的包装盒上,"回音卡"的普片性质得到印证。包装盒上注明:中国邮政,普通邮资明信片;品名:回音卡。但我们从中国最新出版的邮票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邮资封片简卷》(新世纪版)中得知:"回音卡"属于专用明信片。它的编号是:ZYP-4。"回音卡"无论从使用性质还是从其特殊含义上,在学术上的定论应为:专用明信片。


  
  取消双程递寄后"回音卡"应销毁
  
  据《集邮》2001年第3期所刊郭润康先生的《"回音卡"的收集与研究》一文中介绍:"回音卡"是邮政应用户的要求而设立的一项业务,以此来弥补1991年而取消的"回执"。笔者认为,郭润康先生对"回音卡"产生的原因与性质的确定这一项研究成果是值得肯定的。
  作为邮件的附着物的"回音卡"由于脱离了主体而独自"飞翔",它在与主体件的脱钩的那一刻起就向世人宣布了该片"回音"使命的结束!由于"回音卡"不能在用户收到邮件或汇款时同时签收,所以"回音"就成了可有可无之事了;即便是有些不怕繁琐的人为了向发寄邮件者报声"平安",他也可以用任何一张明信片来达到目的,为什么非得用"回音卡"呢?用平信、电话也可以呀。取消"双程寄递"后的"回音卡"由于只有单面邮资及邮编位置,所以根本无法承担起"回音"的使命。试想:假如一人寄了包裹后购买了一张"回音卡",他填上收件人的邮编及地址,从信筒(箱)中投寄给收件人,那么收件人收到此卡后如何在同张卡上落笔?怎么去"回音"?要想"回音",你还得重新买上一张"卡"来"回音",这,还叫"回音卡"吗?这还叫往复式信函吗?"回音卡"在世界通邮史上又称为"往复式信函",即

在同一张邮件上实现来回通邮。"往复式信函"在世界通邮史上出现得不多。1936年,日本曾发行过"往复式明信片",它为折叠型,邮资为1分6厘,而当时日本国内的单程明信片的邮资为8厘。很显然:国家发行并使用"回音卡"的初衷是利用同张"卡"而达到"回音"的目的,它属于"往复式信函"。但是,这种"往复"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改变了,如果寄件人按"回音卡"正面上半部分的文字单程运作,即"我于---年---日寄给您---包裹()特快()挂号()保价()汇款()元请查收,并回音。",那么就使得"回音"的卡成了"通告"卡或"询问"卡(见图①左边文字),与实际名称不符。部分地方邮政发行的回音卡仅有类似"回音卡"下面的文字(图③④)。"回音卡"的使命已在发行108天后结束了,为什么邮政部门不把失去使用价值的"回音卡"予以销毁而任其流通呢?
  "回音卡"留给集邮人太多太多的疑问,也正是对这些疑问的探寻给邮人增添了许许多多的乐趣。真正能"回音"的回音卡的邮资设置和使用方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2002年2月5日,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发行的《珍稀花卉》特种邮票一套2枚面世。两枚邮票的图案分别是我国的"金花茶"和马来西亚"炮弹花"。首发仪式分别在中国的广西南宁市和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国家邮政局委派机关服务局王峰局长率中国邮票代表团赴马参加了吉隆坡举行的邮票首发式。  2月5日上午10时,马来西亚邮政在邮政总部会议厅举办中、马联合发行邮票首发仪式,出席的嘉宾有马来西亚能源部、通讯及多媒体部
期刊
2002年3月5日清晨,上海正下着绵绵春雨,让人略微感到些许寒意。地处南京西路上的上海集邮大楼边门前却排起了百余人的长龙,来得最早的约在凌晨5时。他们冒雨前来早早等候,就是想能最早购买到一年一度上海集邮节的纪念邮品,请参加集邮节开幕仪式的嘉宾在邮品上签个名。这场景仿佛让人看到集邮的春天已经来临,从心底涌上一股暖流。当天,集邮大楼披上节日的盛装,两幅写着"庆祝2002年上海集邮节隆重开幕"、"开创上
期刊
集邮是世界第一大收藏活动,它给无数人带来欣赏和参与的快乐。对邮迷来说,他们的收藏品是自己的骄傲,经常光顾邮局、集邮公司、邮市、邮展已经成为这些人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集邮还是一个产业,通过一、二级市场及进出口交易等方式运作,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利益。我不敢说这是一个规范的解释,但至少有一部分“集邮人”是认可这一解释的。  集邮界的很多同行爱称呼自己是“集邮人”,这使我想起:北京大学、清
期刊
"雅爱搜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的清代著名大作家蒲松龄及其传世名著《聊斋志异》,浮浩浩人海而成雄杰,入巍巍书山而凌绝顶。其行止也奇异,其书传也珍稀。不仅获得了史家的公正评誉,亦为芸芸众生所喜爱。《聊斋志异》占尽清代小说四大之最(文言、短篇、民间专题故事、志怪),其寿长300余载而至今盛行不衰。脱胎于志怪而融入深厚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的《聊斋》,透过那些荒诞不经的离奇故事,传出的却是人生哀乐
期刊
邮市的冷冷热热、起起伏伏将不少邮人的目光吸引到邮票的市场价值上,也由此引发了许许多多莫衷一是的看法,但近几年来我国邮票发行取得的进步却是有目共睹的。    进步之一:邮票发行手段的科学化    时间回溯到1998年,在国家邮政局成立之始,邮票发行主管部门便开始酝酿成立两个委员会,一个是国家邮政局邮票图稿评议委员会,另一个是国家邮政局邮票选题咨询委员会。图稿评议委员会由十几位全国知名的美术界、集邮界
期刊
又是一个温暖的春天。刚刚看过《大足石刻》邮票打样,效果的确如我设想的一般。那一尊尊古老的石刻似乎拥有了生命和语言,走出我的镜头,静静伫立于方寸。这时的我,是快乐的。  摄影,从少年时代的爱好,到一生从事的事业,与我形影相随。1978年,我来到当时的邮票发行局设计室工作。最初时主要从事摄影,拍摄了近二十余套风光及特种邮资明信片。从桂林到三峡,从北京到海南,从长城到黄山,那时候真像个"摄影战士"--背
期刊
截止到2002年4月,《中国鸟》普通邮票已行了两组5枚,邮票主图皆为中国特有的鸟类,现将这两套普票上的鸟类简介如下:    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    隶于鸡形目雉科角雉属。本属世界共有5种角雉,这5种角雉我国都有分布。唯黄腹角雉是中国的特有种,它体形与家鸡相似。雄性成鸟头上的羽冠前黑,后转为深红色;背部大都呈栗褐色,并布满黄色圆斑;腹部淡黄。头顶两侧各长有一只翠蓝及朱红色的
期刊
邮史有时候就是那么地神奇,民国初年发生的故事,特别是使用过的邮票,早应是为人所熟知的了。然而,真就有这样一种邮票:九十年以来没有人对它的真实性产生过怀疑,但也没有人过多地对它进行描述和研究,它的存在仅仅是一个谜。其原因就在于面世的仅有区区几枚邮戳不够完整的旧票。  这里披露的是2002年4月底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首场春拍中的一项拍品:伊犁革命暂行邮票实寄封。        邮品描述    (1)邮
期刊
1950年8月1日起,邮电部东北邮电管理局相继发行了以“东北币”为币值的普东2天安门图普通邮票(东北贴用),到1951年4月发齐,全套共计13枚。其中(11)一(13)共3枚以邮电部东北邮电总分局名义发行,为无水印票;其余(1)一(10)共计10枚为有水印票,用有水印绢丝纸印制。在这套邮票发行期间的1951年3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统一全国货币;东北地区的东北银行也于1951年4月1日,改组为
期刊
中国的山水文化,秉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天工造化,美润人心。其蔚成大观者,有五岳之尊,黄山之秀,亦有大别山、太行山、长白山等众峦之奇异。在古人笔下,山以文名,文因山传者,随处可见。翻开写画中国名山霞壁的万千册记,可知南方翠穹,挺挺秀丽;北方崇峻,雄奇浑远。南山北岭,各有千秋。然此说皆为大概而论,南山者,亦有雄奇之壮美;北岭者,亦有秀丽之风情。在这众多的峻岭碧峰中,千山景致,堪称大观。  千山,位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