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沉默的语言里,捕捉“震耳欲聋”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olb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喧嚣的诗坛,胡弦是唯一沉默多于话语的人。他的眉宇间,有我所无法读懂的神情,温和、沉默、坚定。他是个极有才情的诗人,他能找出表面上任何事物毫不相干的神秘的相连性,让它们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碎片,吸引你调动起所遇到的各种经历,去吸收它。诗集《沙漏》这个题目和里面所选的诗一样,鲜活而又难以定义的感觉,去掉皮肉,凝练准确到只剩骨头的悄无声息的语言,是他认识与情感,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一起形成了他诗歌所独有的深沉内敛的质素,冷静卓然的风格感。
  在当下,我们最大的痛苦,是精神与生活分在两处,即使不断分向寻觅,也难有会合的可能。胡弦便努力让这样的会合出现在他的文字里,使我们对于物质、空间、时间的知觉,被集中唤起。凝神屏气之间,这些文字便动起来,走出纸张,以沉默的光芒坐在我们中间,让我们日常习焉不察的种种重获新生。
  要想写这个不断伸缩的世界,容纳出那些多出来的人和事物,和看似多出来的精神空间,就必须给那些消失的人和往事,找一条可以回来的缝隙。诗集中一首叫《风》的诗做到了,它慢慢走过来,再走过去,回荡、离开。它的速度和间隔的节奏,并不稠,却带着某种不同以往的全新的隙缝,朝我们显露,召唤起一种感觉的极致。让我们按各自不同的过往,把自己看过的、知道的、难忘的和向往的东西,以越来越清晰过我们现存的世界,并尽可能地包涵我们的此时此际才看得出的棱角和裂纹,然后让我们忧伤完整,情感完整。这个时候,时钟停摆,指针凋落,文字背后的安静,盖过了风声。
  《风》以个人化叙述的生活痕迹为轨道,以敏锐和直觉穿透现实;以一个人、音讯、远方、感情、事件、火苗、岩石、沉默、不孕症、过往等名词,通过经过、远去、风声、归来、把握、带走、穿过、相遇、推敲、重来等动词的联袂,在主领动词“吹”的引领和带动下,使得《风》的每一个断绝之处都有渊源,无论旁逸斜出到哪里,都有一个归途。诗人的语言语调,远望的视角,风的影像运动,没有明确可界定的影像语法,却无一例外地担负起超叙述的功能。
  不是每一个诗人都能有胡弦这样洞悉一切的明澈和睿智,不管是自然的、时代的、人类自己的,他都能拿捏到它们的命脉:
  “不是一种方式:不存在/接通遗忘的路/相比远海上摇晃的孤灯,此地/草尖上的惊涛无人识//——像来自失落已久的结局,这跌跌/撞撞的火,要把整个庞大黑夜/拖入它的一小点光亮里。——《萤火虫》”
  经验主义诗学更强调诗人与自然的关联,而文明意识则侧重语言及其历史。在这两种方向、两个向度之间,胡弦的这首《萤火虫》构成了双向引擎之间的连线。通过“远海上摇晃的孤灯,草尖上的惊涛”两个想象的连接,语言过程和自然过程获得了一种互文关系,它们相互波及、相互渗透,诗人经验的直接呈现似乎在暗中吸纳着文明意识的幽深光泽。诗人以阔大,映衬着一个小小生命专注、挣扎与顽强,此文字背后,最难表达的,则由它的行动来执行。
  胡弦的叙述,常以第三者视角出现,带有根植于生物性本能的原生色彩,自然、放松,没有一点所谓的矫情。诗人靠着超验的想象力,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挖掘了《见鬼》这首超现实张力的诗作。使得这首诗具备了不可重复的独具性、唯一性和新颖性。诗中勾勒的女鬼形象和细节,生动而充满了悬念,整首诗幽默、诙谐,读完禁不住使人产生会心的微笑。“在这世上,有人会有艳遇,有人/会有厄运,还有人/就住在隔壁,彻夜难眠//——其危险在于/人有人行道,鬼有穿墙术。而且/你是个心中有鬼的人,并可能//因此错过一个好结局”。
  如果想呈现我们不熟悉,甚至无中生有的形象,就需要不同精神状况的设计能力和应对能力,才有可能写出诗人内心想真正表达的真实图景。诗人以闪现、流动、渗入、相互呼吸、以至于磁力牵引般的诗样纵跳,一次又一次地奋力重开并细心微调,再一次又一次回到初心,回到最原初的问题里来。诗人的语调,外弛得不澜不惊,如同潮水退走,很是安详。结尾,诗人笔锋一转,以其不可解的独特性,在普遍的可解性经验里平和下来,并通过诗人的筛选和融合,去除掉其最坚硬最折磨人的那部分,让这首诗活在时间之外,让那些已有的情节再衍生出新的细节,然后在任何一个时间之外打开。
  近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或者1949年以来的当代史,已经有多少文字层层覆盖,能穿透既有的叙事和意识非常困难。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看清了,其实中间还有一层薄雾一样的面纱:
  “听说长白山下雪了/我想起一夕苍老的人/想起山顶的天池/池水里的怪兽/爱一个人/就是在心里养一头怪兽/等到怪兽也老了/冬天就到了/下雪时,怪兽不再露出水面/雪,缓缓归来/雪在为一头怪兽落下/山白,草木白/一池寒水不明不白——《天池》”
  这首《天池》掀开了被很多人刻意或被动屏蔽的现实帷幕,让人意识到一个潜藏中的世界,听到它的喘息,看到它的伤感,感受那与我们置身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切。雪、怪兽在一种惊心动魄的安详里浮现出来,专注、稠密、静穆。诗人这里所有的言说也是人性本身的言说。诗人以冷抒情的方式,猝不及防间,把我们一直想遮蔽的内心扒开,讓我们无法对它视而不见。其所说、所写的语言,既处在人和自然以及人性之间,同时每一个字词又处在已经写下的文字和那些说过的话之间,携带着诗人自身的想象和经验。
  而写作唯有突破自身精神,努力挣扎,突破生活原有的强加给我们的那部分,才有意义。视觉上的拓展,也是通感隧道的打开。在《观城隍庙壁画》这首诗里,诗人首先想到的是把自己内心中对世界、社会、人生以及人性的观察思考结果尽情尽兴地表现出来,而不是刻意在诗歌文本的归属上做过多的考虑。诗人拒绝被世俗设定的概念,在诗里彻底放松下来,去除一切伪饰,体验出另一个轻松自在,自由释放的自己。其想象在正常生活的时间秩序之外,享受着反秩序、反规则的自由状态。诗人将绘画中的点、线、面、我,充分铺展,让意象、声音、线条,兼容戏剧性的影像处理,共同铸成了无限敞开的内在性平面。让这首诗超越了瞬间与个人,让一些文字背后的现实世界“腾空而起”。
  当现实无法提供灵魂徉徜的空间时,诗人必会寻求一种内倾型自足空间,一种自我言说和自我倾听的另一种有回路的空间。胡弦的诗,几乎每一首都能让我们感觉到文字平静下的波涛汹涌,虽然这一切被他深掩在水底,别人无从得晓。它的共鸣,来源于与他人命运的共通感。因为这种共通感让读者产生了亲近感和代入感,带来社会与生活问题的穿透与形而上人生的省思。
  《沙漏》以更敏锐的观察,更细致的落笔,将自然的强度精确传递到读者的眼睛及身体的所有的感官知觉中,进而也激发了读者的敏感度,从而恢复另一重感性时空的在场。以非语言的形式和隐喻,让我们看见那些日常生活中很少甚至从未被正视的事物和人性。让我们在其沉默的语言里,捕捉出“震耳欲聋”。
  附:胡弦的诗二首
  风
  也许你永远不会知道
  风在怎样经过
  当一个人远去,没有音讯
  只有风声。当一个人
  从远方归来
  已变成一段难以把握的感情
  也许你永远不会知道
  风在带走,还是在放下
  穿过某个事件时,它曾怎样
  与那中间的火苗相遇
  它吹着岩石,推敲其沉默
  吹着水,吹着患有不孕症的平面
  有时,你以为一切都过去了
  但风在吹,过往的一切
  又在风中重来
  观城隍庙壁画
  壁画中,死者们在裸体接受审判。所以
  从明天起,我准备练一练腹肌,最起码
  要把小肚腩练下去,以免到时候
  脱了衣服太难看
  我还注意到,并不是所有受审者
  都束手就缚,他们在拼命反抗,挣扎。所以
  从明天起,我打算天不亮就去长跑,不能
  让那些人在美梦中睡得太踏实
  形势逼人呀,我还要多去健身房,因为
  即便死后,有一把好力气也如此重要。
其他文献
金黄的稻束  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从
期刊
今天,母亲在电话中说  有两只母鸡病了  厌食。粪便是白色的。咳嗽  我无法想象母鸡咳嗽的声音  尽管母亲打了个比方:  像人一样的咳嗽  我熟悉另一个比喻:惟有爱和咳嗽  是藏不住的  母亲给两只鸡喂了药,但还未奏效  今年夏天,母亲说起老母鸡生病  也是打了个比方,说“像人一样地害病”  其实母亲的意思是說,母鸡跟人一样  老而病弱  我真希望听到  母亲这样说起它们:像人一样笑出了眼泪  尽
期刊
1948年5月,毕肖普在好友洛威尔的陪同下,第一次到圣伊丽莎白精神病院看望庞德。此后,她数次去拜访庞德。她看见在逼仄的空间里,这位老诗人处于半癫狂状态,同时又有旺盛的创造力。那种在几乎静止的时间里努力与世界保持联系的顽强力量,有种孩童般的天真成分,像是一个人与时间的游戏。这些让毕肖普深受震动。几年后,她写了一首诗《访问圣伊丽莎白医院》,以此表达她对庞德的认识。1963年,毕肖普在给朋友安妮·斯蒂文
期刊
阿姆斯特丹的河流  多 多  十一月入夜的城市  唯有阿姆斯特丹的河流  突然  我家树上的橘子  在秋风中晃动  我关上窗户,也没有用  河流倒流,也没有用  那镶满珍珠的太阳,升起来了  也没有用  鸽群像铁屑散落  没有男孩子的街道突然显得空阔  秋雨过后  那爬满蜗牛的屋顶  ——我的祖国  从阿姆斯特丹的河上,缓缓驶过……  翻开中国当代文学史,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作为白洋淀诗群的代表诗人
期刊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洲各国相继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剧烈变革,影响了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致使西方文学转向。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知识分子,对社会深感失望,出于对启蒙时代的反思,在文学创作领域,便催生了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作家中有一部分,在工业革命后,对现实产生了悲观消极的情绪,他们厌恶工业化之后社会产生的痼疾,反对工业对人的异化,于是消极避世,作品倾向于自然风光的描写和对乡
期刊
中国新诗从诞生至今已是个名副其实的“百岁老人”,曲折的发展历程,使其沧桑而又活力四射。“文随世变”,明朝谢榛在《四溟诗话》中的“发声”依然回响于新的时代。就创作而言,一个时代的精神必有自身的特质,同理,一个时代的诗歌亦有独特的显在。在复杂多变、多元并存的21世纪,泡沫的生成与破灭瞬息万变,但诗意的阳光从未失真。若把当下诗歌置于新时代背景下考量,“人间好诗”的期待便更突显出呼唤的强烈。与谢榛同朝代的
期刊
诗人周伟驰说过一句话,我觉得用在张烨的这本诗集中颇为精确,他说:“人是时空合力的产物,经验型的诗人,尤其是时空的结晶。”在张烨的诗中,我们常常能感受到她对于生活细微的观察,并能恰当地用形象的比喻、物的意象来精准定位。在这本诗集中,我们能感受到她对于人物的忧愁、欣喜、悲恸,通过相似历史情境中的典中人物的形象出现时,当下的一刻的悲欣就获得了一种深度浮雕式的、永恒的、立体的效果。尤其是“俯瞰蓝得古老而凄
期刊
这可能就是我们生活的空间:雷雨,疲倦的长夏  喧嚣的除草机,后街就要被锯倒的一棵老树  水槽里堆积的碗碟,争吵,新闻爆炸  婴儿的啼哭,总是发呆坐过头的地铁站  久未登录的邮箱,谁遗失了时间的密码?  总想理解这些瞬间,又总以为一切  理所当然——生活的常态  不比你想象得更好,也不比怀疑得更糟  靠着药物活下去,如同靠着责任  让生活继续。遗忘是一种治疗,记忆也是  无论谁比谁活得更好,谁比谁更
期刊
浮云绘  向上看 那些浮云扔下的行踪  惊飞了一只飞鸟一天的行程  和一只蚂蚁人所不见的一生  只有飞翔才能抵达的悬崖上  那些没有泥土也能生长的柏树  松树和无名的藤蔓  只有风知道它云雾中凝结的露珠  以及昨天和今天 它所经历的  比云雾更确切的委屈  向上看 在追逐被浮云所包围的鸟巢的道路上  一条蛇褪掉了已经死去的皮囊  却不幸臃肿地瘫痪在草丛里  它在努力修复交配时 由于母蛇过分的反抗 
期刊
当诗坛前辈呼岩鸾先生撰写的《包容冰诗歌论》即将付梓之际,希望笔者说几句话,的确有捉襟见肘之感。我们因诗文而结缘,虽未谋面,却称得上是“忘年”之神交。纵览这部关于当代诗人包容冰及其代表性作品进行深度品评的专著,可以看出,身兼诗人和诗评家的呼岩鸾在个体灵魂的二度创作中,立足于特定的时代语境,思考中国式生存与命运,呼唤人性的真美善,重视生命价值与人格意义。同时可以感受到,一个诗者、智者和长者对于后辈诗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