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喧嚣的诗坛,胡弦是唯一沉默多于话语的人。他的眉宇间,有我所无法读懂的神情,温和、沉默、坚定。他是个极有才情的诗人,他能找出表面上任何事物毫不相干的神秘的相连性,让它们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碎片,吸引你调动起所遇到的各种经历,去吸收它。诗集《沙漏》这个题目和里面所选的诗一样,鲜活而又难以定义的感觉,去掉皮肉,凝练准确到只剩骨头的悄无声息的语言,是他认识与情感,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一起形成了他诗歌所独有的深沉内敛的质素,冷静卓然的风格感。
在当下,我们最大的痛苦,是精神与生活分在两处,即使不断分向寻觅,也难有会合的可能。胡弦便努力让这样的会合出现在他的文字里,使我们对于物质、空间、时间的知觉,被集中唤起。凝神屏气之间,这些文字便动起来,走出纸张,以沉默的光芒坐在我们中间,让我们日常习焉不察的种种重获新生。
要想写这个不断伸缩的世界,容纳出那些多出来的人和事物,和看似多出来的精神空间,就必须给那些消失的人和往事,找一条可以回来的缝隙。诗集中一首叫《风》的诗做到了,它慢慢走过来,再走过去,回荡、离开。它的速度和间隔的节奏,并不稠,却带着某种不同以往的全新的隙缝,朝我们显露,召唤起一种感觉的极致。让我们按各自不同的过往,把自己看过的、知道的、难忘的和向往的东西,以越来越清晰过我们现存的世界,并尽可能地包涵我们的此时此际才看得出的棱角和裂纹,然后让我们忧伤完整,情感完整。这个时候,时钟停摆,指针凋落,文字背后的安静,盖过了风声。
《风》以个人化叙述的生活痕迹为轨道,以敏锐和直觉穿透现实;以一个人、音讯、远方、感情、事件、火苗、岩石、沉默、不孕症、过往等名词,通过经过、远去、风声、归来、把握、带走、穿过、相遇、推敲、重来等动词的联袂,在主领动词“吹”的引领和带动下,使得《风》的每一个断绝之处都有渊源,无论旁逸斜出到哪里,都有一个归途。诗人的语言语调,远望的视角,风的影像运动,没有明确可界定的影像语法,却无一例外地担负起超叙述的功能。
不是每一个诗人都能有胡弦这样洞悉一切的明澈和睿智,不管是自然的、时代的、人类自己的,他都能拿捏到它们的命脉:
“不是一种方式:不存在/接通遗忘的路/相比远海上摇晃的孤灯,此地/草尖上的惊涛无人识//——像来自失落已久的结局,这跌跌/撞撞的火,要把整个庞大黑夜/拖入它的一小点光亮里。——《萤火虫》”
经验主义诗学更强调诗人与自然的关联,而文明意识则侧重语言及其历史。在这两种方向、两个向度之间,胡弦的这首《萤火虫》构成了双向引擎之间的连线。通过“远海上摇晃的孤灯,草尖上的惊涛”两个想象的连接,语言过程和自然过程获得了一种互文关系,它们相互波及、相互渗透,诗人经验的直接呈现似乎在暗中吸纳着文明意识的幽深光泽。诗人以阔大,映衬着一个小小生命专注、挣扎与顽强,此文字背后,最难表达的,则由它的行动来执行。
胡弦的叙述,常以第三者视角出现,带有根植于生物性本能的原生色彩,自然、放松,没有一点所谓的矫情。诗人靠着超验的想象力,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挖掘了《见鬼》这首超现实张力的诗作。使得这首诗具备了不可重复的独具性、唯一性和新颖性。诗中勾勒的女鬼形象和细节,生动而充满了悬念,整首诗幽默、诙谐,读完禁不住使人产生会心的微笑。“在这世上,有人会有艳遇,有人/会有厄运,还有人/就住在隔壁,彻夜难眠//——其危险在于/人有人行道,鬼有穿墙术。而且/你是个心中有鬼的人,并可能//因此错过一个好结局”。
如果想呈现我们不熟悉,甚至无中生有的形象,就需要不同精神状况的设计能力和应对能力,才有可能写出诗人内心想真正表达的真实图景。诗人以闪现、流动、渗入、相互呼吸、以至于磁力牵引般的诗样纵跳,一次又一次地奋力重开并细心微调,再一次又一次回到初心,回到最原初的问题里来。诗人的语调,外弛得不澜不惊,如同潮水退走,很是安详。结尾,诗人笔锋一转,以其不可解的独特性,在普遍的可解性经验里平和下来,并通过诗人的筛选和融合,去除掉其最坚硬最折磨人的那部分,让这首诗活在时间之外,让那些已有的情节再衍生出新的细节,然后在任何一个时间之外打开。
近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或者1949年以来的当代史,已经有多少文字层层覆盖,能穿透既有的叙事和意识非常困难。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看清了,其实中间还有一层薄雾一样的面纱:
“听说长白山下雪了/我想起一夕苍老的人/想起山顶的天池/池水里的怪兽/爱一个人/就是在心里养一头怪兽/等到怪兽也老了/冬天就到了/下雪时,怪兽不再露出水面/雪,缓缓归来/雪在为一头怪兽落下/山白,草木白/一池寒水不明不白——《天池》”
这首《天池》掀开了被很多人刻意或被动屏蔽的现实帷幕,让人意识到一个潜藏中的世界,听到它的喘息,看到它的伤感,感受那与我们置身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切。雪、怪兽在一种惊心动魄的安详里浮现出来,专注、稠密、静穆。诗人这里所有的言说也是人性本身的言说。诗人以冷抒情的方式,猝不及防间,把我们一直想遮蔽的内心扒开,讓我们无法对它视而不见。其所说、所写的语言,既处在人和自然以及人性之间,同时每一个字词又处在已经写下的文字和那些说过的话之间,携带着诗人自身的想象和经验。
而写作唯有突破自身精神,努力挣扎,突破生活原有的强加给我们的那部分,才有意义。视觉上的拓展,也是通感隧道的打开。在《观城隍庙壁画》这首诗里,诗人首先想到的是把自己内心中对世界、社会、人生以及人性的观察思考结果尽情尽兴地表现出来,而不是刻意在诗歌文本的归属上做过多的考虑。诗人拒绝被世俗设定的概念,在诗里彻底放松下来,去除一切伪饰,体验出另一个轻松自在,自由释放的自己。其想象在正常生活的时间秩序之外,享受着反秩序、反规则的自由状态。诗人将绘画中的点、线、面、我,充分铺展,让意象、声音、线条,兼容戏剧性的影像处理,共同铸成了无限敞开的内在性平面。让这首诗超越了瞬间与个人,让一些文字背后的现实世界“腾空而起”。
当现实无法提供灵魂徉徜的空间时,诗人必会寻求一种内倾型自足空间,一种自我言说和自我倾听的另一种有回路的空间。胡弦的诗,几乎每一首都能让我们感觉到文字平静下的波涛汹涌,虽然这一切被他深掩在水底,别人无从得晓。它的共鸣,来源于与他人命运的共通感。因为这种共通感让读者产生了亲近感和代入感,带来社会与生活问题的穿透与形而上人生的省思。
《沙漏》以更敏锐的观察,更细致的落笔,将自然的强度精确传递到读者的眼睛及身体的所有的感官知觉中,进而也激发了读者的敏感度,从而恢复另一重感性时空的在场。以非语言的形式和隐喻,让我们看见那些日常生活中很少甚至从未被正视的事物和人性。让我们在其沉默的语言里,捕捉出“震耳欲聋”。
附:胡弦的诗二首
风
也许你永远不会知道
风在怎样经过
当一个人远去,没有音讯
只有风声。当一个人
从远方归来
已变成一段难以把握的感情
也许你永远不会知道
风在带走,还是在放下
穿过某个事件时,它曾怎样
与那中间的火苗相遇
它吹着岩石,推敲其沉默
吹着水,吹着患有不孕症的平面
有时,你以为一切都过去了
但风在吹,过往的一切
又在风中重来
观城隍庙壁画
壁画中,死者们在裸体接受审判。所以
从明天起,我准备练一练腹肌,最起码
要把小肚腩练下去,以免到时候
脱了衣服太难看
我还注意到,并不是所有受审者
都束手就缚,他们在拼命反抗,挣扎。所以
从明天起,我打算天不亮就去长跑,不能
让那些人在美梦中睡得太踏实
形势逼人呀,我还要多去健身房,因为
即便死后,有一把好力气也如此重要。
在当下,我们最大的痛苦,是精神与生活分在两处,即使不断分向寻觅,也难有会合的可能。胡弦便努力让这样的会合出现在他的文字里,使我们对于物质、空间、时间的知觉,被集中唤起。凝神屏气之间,这些文字便动起来,走出纸张,以沉默的光芒坐在我们中间,让我们日常习焉不察的种种重获新生。
要想写这个不断伸缩的世界,容纳出那些多出来的人和事物,和看似多出来的精神空间,就必须给那些消失的人和往事,找一条可以回来的缝隙。诗集中一首叫《风》的诗做到了,它慢慢走过来,再走过去,回荡、离开。它的速度和间隔的节奏,并不稠,却带着某种不同以往的全新的隙缝,朝我们显露,召唤起一种感觉的极致。让我们按各自不同的过往,把自己看过的、知道的、难忘的和向往的东西,以越来越清晰过我们现存的世界,并尽可能地包涵我们的此时此际才看得出的棱角和裂纹,然后让我们忧伤完整,情感完整。这个时候,时钟停摆,指针凋落,文字背后的安静,盖过了风声。
《风》以个人化叙述的生活痕迹为轨道,以敏锐和直觉穿透现实;以一个人、音讯、远方、感情、事件、火苗、岩石、沉默、不孕症、过往等名词,通过经过、远去、风声、归来、把握、带走、穿过、相遇、推敲、重来等动词的联袂,在主领动词“吹”的引领和带动下,使得《风》的每一个断绝之处都有渊源,无论旁逸斜出到哪里,都有一个归途。诗人的语言语调,远望的视角,风的影像运动,没有明确可界定的影像语法,却无一例外地担负起超叙述的功能。
不是每一个诗人都能有胡弦这样洞悉一切的明澈和睿智,不管是自然的、时代的、人类自己的,他都能拿捏到它们的命脉:
“不是一种方式:不存在/接通遗忘的路/相比远海上摇晃的孤灯,此地/草尖上的惊涛无人识//——像来自失落已久的结局,这跌跌/撞撞的火,要把整个庞大黑夜/拖入它的一小点光亮里。——《萤火虫》”
经验主义诗学更强调诗人与自然的关联,而文明意识则侧重语言及其历史。在这两种方向、两个向度之间,胡弦的这首《萤火虫》构成了双向引擎之间的连线。通过“远海上摇晃的孤灯,草尖上的惊涛”两个想象的连接,语言过程和自然过程获得了一种互文关系,它们相互波及、相互渗透,诗人经验的直接呈现似乎在暗中吸纳着文明意识的幽深光泽。诗人以阔大,映衬着一个小小生命专注、挣扎与顽强,此文字背后,最难表达的,则由它的行动来执行。
胡弦的叙述,常以第三者视角出现,带有根植于生物性本能的原生色彩,自然、放松,没有一点所谓的矫情。诗人靠着超验的想象力,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挖掘了《见鬼》这首超现实张力的诗作。使得这首诗具备了不可重复的独具性、唯一性和新颖性。诗中勾勒的女鬼形象和细节,生动而充满了悬念,整首诗幽默、诙谐,读完禁不住使人产生会心的微笑。“在这世上,有人会有艳遇,有人/会有厄运,还有人/就住在隔壁,彻夜难眠//——其危险在于/人有人行道,鬼有穿墙术。而且/你是个心中有鬼的人,并可能//因此错过一个好结局”。
如果想呈现我们不熟悉,甚至无中生有的形象,就需要不同精神状况的设计能力和应对能力,才有可能写出诗人内心想真正表达的真实图景。诗人以闪现、流动、渗入、相互呼吸、以至于磁力牵引般的诗样纵跳,一次又一次地奋力重开并细心微调,再一次又一次回到初心,回到最原初的问题里来。诗人的语调,外弛得不澜不惊,如同潮水退走,很是安详。结尾,诗人笔锋一转,以其不可解的独特性,在普遍的可解性经验里平和下来,并通过诗人的筛选和融合,去除掉其最坚硬最折磨人的那部分,让这首诗活在时间之外,让那些已有的情节再衍生出新的细节,然后在任何一个时间之外打开。
近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或者1949年以来的当代史,已经有多少文字层层覆盖,能穿透既有的叙事和意识非常困难。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看清了,其实中间还有一层薄雾一样的面纱:
“听说长白山下雪了/我想起一夕苍老的人/想起山顶的天池/池水里的怪兽/爱一个人/就是在心里养一头怪兽/等到怪兽也老了/冬天就到了/下雪时,怪兽不再露出水面/雪,缓缓归来/雪在为一头怪兽落下/山白,草木白/一池寒水不明不白——《天池》”
这首《天池》掀开了被很多人刻意或被动屏蔽的现实帷幕,让人意识到一个潜藏中的世界,听到它的喘息,看到它的伤感,感受那与我们置身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切。雪、怪兽在一种惊心动魄的安详里浮现出来,专注、稠密、静穆。诗人这里所有的言说也是人性本身的言说。诗人以冷抒情的方式,猝不及防间,把我们一直想遮蔽的内心扒开,讓我们无法对它视而不见。其所说、所写的语言,既处在人和自然以及人性之间,同时每一个字词又处在已经写下的文字和那些说过的话之间,携带着诗人自身的想象和经验。
而写作唯有突破自身精神,努力挣扎,突破生活原有的强加给我们的那部分,才有意义。视觉上的拓展,也是通感隧道的打开。在《观城隍庙壁画》这首诗里,诗人首先想到的是把自己内心中对世界、社会、人生以及人性的观察思考结果尽情尽兴地表现出来,而不是刻意在诗歌文本的归属上做过多的考虑。诗人拒绝被世俗设定的概念,在诗里彻底放松下来,去除一切伪饰,体验出另一个轻松自在,自由释放的自己。其想象在正常生活的时间秩序之外,享受着反秩序、反规则的自由状态。诗人将绘画中的点、线、面、我,充分铺展,让意象、声音、线条,兼容戏剧性的影像处理,共同铸成了无限敞开的内在性平面。让这首诗超越了瞬间与个人,让一些文字背后的现实世界“腾空而起”。
当现实无法提供灵魂徉徜的空间时,诗人必会寻求一种内倾型自足空间,一种自我言说和自我倾听的另一种有回路的空间。胡弦的诗,几乎每一首都能让我们感觉到文字平静下的波涛汹涌,虽然这一切被他深掩在水底,别人无从得晓。它的共鸣,来源于与他人命运的共通感。因为这种共通感让读者产生了亲近感和代入感,带来社会与生活问题的穿透与形而上人生的省思。
《沙漏》以更敏锐的观察,更细致的落笔,将自然的强度精确传递到读者的眼睛及身体的所有的感官知觉中,进而也激发了读者的敏感度,从而恢复另一重感性时空的在场。以非语言的形式和隐喻,让我们看见那些日常生活中很少甚至从未被正视的事物和人性。让我们在其沉默的语言里,捕捉出“震耳欲聋”。
附:胡弦的诗二首
风
也许你永远不会知道
风在怎样经过
当一个人远去,没有音讯
只有风声。当一个人
从远方归来
已变成一段难以把握的感情
也许你永远不会知道
风在带走,还是在放下
穿过某个事件时,它曾怎样
与那中间的火苗相遇
它吹着岩石,推敲其沉默
吹着水,吹着患有不孕症的平面
有时,你以为一切都过去了
但风在吹,过往的一切
又在风中重来
观城隍庙壁画
壁画中,死者们在裸体接受审判。所以
从明天起,我准备练一练腹肌,最起码
要把小肚腩练下去,以免到时候
脱了衣服太难看
我还注意到,并不是所有受审者
都束手就缚,他们在拼命反抗,挣扎。所以
从明天起,我打算天不亮就去长跑,不能
让那些人在美梦中睡得太踏实
形势逼人呀,我还要多去健身房,因为
即便死后,有一把好力气也如此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