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内蒙古自治区原国土资源厅于2017~2018年开展了农村土地整治“先建后补”项目。项目完成时正赶上政府职能转隶,农田整治职责由国土部门划入农业部门,许多项目至今“建而未补”。一些合作社借款建设高标准农田,由于补助资金迟迟未支付,合作社面临极大负债压力,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实际效用也未得到充分发挥。
当初因为是政府承诺“先建后补”,合作社即种植户们以为先期筹借的农田建设资金,后期可以使用政府补助偿还,结果却是补助资金一直不能兑现,一些合作社不仅债台高筑,只能卖牛卖羊还债,也因此严重影响后续牧业生产;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也因无力购买良种而只能种植一些低端农作物,造成优良农田资源的严重浪费。确实是“太坑人”了。
但实际上,“坑人”的并不是土地整治“先建后补”政策,问题应归咎于相关部门间职能衔接不畅。据报道,2019年机构改革后,隶属于自然资源厅的农田整治职责划入农牧厅,自治区土地整治中心官员称,政府职能转隶后,土地有偿使用费不再承担土地整治项目的职责,因此没有向这个项目拨付的资金渠道。
实事求是地分析,机构改革、职能转隶过程或多或少会对相关职能衔接、政策执行连续性产生影响,也不能说不正常;但却不能成为有效政策中断实施的理由。这种问题其实很像“新官”与“旧账”的关系,按理说,承接了新职能的部门就应该将原职能部门未完成的工作一并承接。这不仅是一种规则问题,更关乎政府公信。在民众眼里,政府是一个整体性概念,任何部门的行政行为都代表政府;而作为职能部门,更应该提高站位,从全局角度、以对政府公信和诚信负责的态度对待政策连续性的问题。
然而,一些部门在这方面的一些表现却令人失望:十余家合作社60多名农民代表从今年3月开始到自治区相关部门讨要补助资金,多部门相互推诿,将“没办法”“没政策”当托词。但事实上,政策、资金、办法都不可能没有。土地整治中心官员也没说没资金,而是“没有拨付渠道”;可是,行政部门之间铺建一个“渠道”——实际是建立一种衔接协调机制,又有多难呢?
并且,职能转隶并不意味着政策失效,问题其实是政策被人为“转没”了,實际上是一种失责失职行为。而如果是相关部门主动衔接政策落实的连续性问题,职能转隶后继续操作政策的落实,完全不存在制度障碍。问题在于,有些部门和官员,面对“扶农变坑农”的情况时着不着急、上不上火。
好消息是,近期,自治区财政厅牵头出台文件,将2017~2018年的“先建后补”项目纳入2020年农田建设任务,用2020年中央农田建设补助资金和自治区配套资金支付“先建后补”项目的遗留资金。问题的解决终于“有办法”了,这令人欣慰。可实际上,这种“解决办法”在之前也是“可以有”的。应该有的办法,此前一些部门称“没办法”;未失效的政策,一些部门坚称“没政策”——这种情况以及由此反映出来的作风问题,才是“扶农变坑农”的根本原因所在吧?
遗留问题就要解决了,但因某些部门官僚作风造成的“坑农”经济损失问题,要不要有个说法?毕竟,其中明显存在人为责任问题,不该以“解决遗留问题”找借口而忽略责任问题。
当初因为是政府承诺“先建后补”,合作社即种植户们以为先期筹借的农田建设资金,后期可以使用政府补助偿还,结果却是补助资金一直不能兑现,一些合作社不仅债台高筑,只能卖牛卖羊还债,也因此严重影响后续牧业生产;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也因无力购买良种而只能种植一些低端农作物,造成优良农田资源的严重浪费。确实是“太坑人”了。
但实际上,“坑人”的并不是土地整治“先建后补”政策,问题应归咎于相关部门间职能衔接不畅。据报道,2019年机构改革后,隶属于自然资源厅的农田整治职责划入农牧厅,自治区土地整治中心官员称,政府职能转隶后,土地有偿使用费不再承担土地整治项目的职责,因此没有向这个项目拨付的资金渠道。
实事求是地分析,机构改革、职能转隶过程或多或少会对相关职能衔接、政策执行连续性产生影响,也不能说不正常;但却不能成为有效政策中断实施的理由。这种问题其实很像“新官”与“旧账”的关系,按理说,承接了新职能的部门就应该将原职能部门未完成的工作一并承接。这不仅是一种规则问题,更关乎政府公信。在民众眼里,政府是一个整体性概念,任何部门的行政行为都代表政府;而作为职能部门,更应该提高站位,从全局角度、以对政府公信和诚信负责的态度对待政策连续性的问题。
然而,一些部门在这方面的一些表现却令人失望:十余家合作社60多名农民代表从今年3月开始到自治区相关部门讨要补助资金,多部门相互推诿,将“没办法”“没政策”当托词。但事实上,政策、资金、办法都不可能没有。土地整治中心官员也没说没资金,而是“没有拨付渠道”;可是,行政部门之间铺建一个“渠道”——实际是建立一种衔接协调机制,又有多难呢?
并且,职能转隶并不意味着政策失效,问题其实是政策被人为“转没”了,實际上是一种失责失职行为。而如果是相关部门主动衔接政策落实的连续性问题,职能转隶后继续操作政策的落实,完全不存在制度障碍。问题在于,有些部门和官员,面对“扶农变坑农”的情况时着不着急、上不上火。
好消息是,近期,自治区财政厅牵头出台文件,将2017~2018年的“先建后补”项目纳入2020年农田建设任务,用2020年中央农田建设补助资金和自治区配套资金支付“先建后补”项目的遗留资金。问题的解决终于“有办法”了,这令人欣慰。可实际上,这种“解决办法”在之前也是“可以有”的。应该有的办法,此前一些部门称“没办法”;未失效的政策,一些部门坚称“没政策”——这种情况以及由此反映出来的作风问题,才是“扶农变坑农”的根本原因所在吧?
遗留问题就要解决了,但因某些部门官僚作风造成的“坑农”经济损失问题,要不要有个说法?毕竟,其中明显存在人为责任问题,不该以“解决遗留问题”找借口而忽略责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