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采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进行解读,从心理分析的视角探索诗人海子诗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内涵及他的不同层次需要满足的情况。马斯洛认为所有个体自身都有着向完美人性即自己实现这一最高目标发展的趋势。海子通过对人生各个需求层次的表述,凸显其以诗歌为生的执着信念。
关键词:海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需求层次理论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6(c)-0146-02
近20年来,众多研究都从不同角度阅读和阐释海子及作品,将他视为“先知”“宗教诗人”“诗歌英雄”,如此丰富的形象,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名为查海生的诗人海子呢?他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下简称《面》)中反复吟诵的“幸福”又是什么?《面》是海子人生的感悟,是一位诗人的自传,是对生死的超越,该文从心理学的视角,结合海子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力图呈现一位诗人的精神全貌。
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最理想的人格就是自我实现,而要成为自我实现的人的前提条件是各种基本需求的满足,这些基本需求按照从低到高分为五个等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与此同时,马斯洛并不把需求层次看作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通过人的需求来考虑如何激励人的行为,让这些基本需求成为健康有力的内在动力。
2 海子《面》的需求层次分析
《面》创作于1989年1月13日,是海子离世前两个月的作品,一扫前期诗歌的深沉压抑之风,表现一种热烈美好的情绪,特别引人注目,很多人对其主题有着各种猜测,该文走进海子的内心世界,与海子做一次跨越生死的灵魂对话。
2.1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粮食和蔬菜”——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
马斯洛说:“当面包没有时,人们活着只为得面包,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生理需求与个体生存息息相关,它主要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在所有需求中,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最基本、最强烈的,它是实现其他较高层次需求的基石。
海子在《面》的第一诗节罗列出幸福的具体要素: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粮食和蔬菜、一所房子。这些意象勾勒出一幅原始悠闲的隐逸生活。海子何以向往这样的生活状态,可从他自杀时带着的一本书——《瓦尔登湖》一斑可窥全豹。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独自在瓦尔登湖畔砍树造房、劈柴、种豆、摘野果、钓鲈鱼,过着自足而又愉快的隐逸生活,梭罗说:“我之所以住进林地,是想要从容地生活,去直面生命的本质。我想要去领悟生命的教诲,免得到临终时才幡然醒悟:自己原来没有真正生活过。”梭罗崇尚自给自足的简朴生活。
2.2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幸福的闪电”——归属和情感的需求
马斯洛说过,如果爱、感情和归属不能得到满足,个人会空前强烈地感到缺乏朋友、心爱的人、配偶或孩子。这样的人会渴望建立一种关系,渴望在他的团体和家庭中有一个位置,他将“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做出努力。他将希望获得一个位置,胜过希望获得世界上的任何其他东西……”
首先,海子在第二诗节“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表达了对亲情和爱情的珍惜,在徐余刚《海子传》说到:“在法大,海子的脾气是出了名的固执,他一般不参加学校和系里组织的会议和活动,这就意味着他只能拿到每个月的基本工资,而奖金等统统扣除,……海子不在乎这些,他自认为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他用开会、搞活动的时间来写一些诗的收益比赚一点钱强百倍。”海子的生活状态就如朋友西川所说,在他的房间里,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音调和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在海子内心充满对亲人的愧疚之情,他想通过写信这样特别的方式述说,也想得到亲人的谅解和关爱。
其次,恩格斯说:“每个人都追求幸福,向外部世界和自身的存在寻求幸福,这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凝聚和沉淀起来的一种仪式和感情。”海子所说的“幸福的闪电”即指爱情的甜蜜和短暂,海子一生爱过四位女子,曾写下很多爱情诗篇,“在晨光中/我端起一碗粥/想起隔山隔水的/北方/有两灯盏/只能远远地抚摸”(《你的手》),海子伤心于爱情的离去,海子渴望来自家庭、恋人和朋友的关心和温情,得到生之乐趣。
2.3 “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为陌生人祝福”——尊重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尊重需求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
海子在第三诗节“每一条河第一座山”都尽收眼底,衡虑于心,要为它们“取一个温暖的名字”,这需要何等开阔的胸襟,梭罗在《瓦尔登湖》说:“如果我们要以人名来命名某处秀丽的自然风景,那就用那些尊贵崇高之人的名字吧。”海子和梭罗一样,用最无私的爱尊重自然。
不仅如此,诗人也慷慨地给陌生人送上祝福。尊重陌生人是对儒家仁爱思想最高的诠释,是对耶稣仁慈教义的具体实践。海子把自己的爱无私奉献给江河湖海,把自己的情无偿贡献给芸芸众生。这种情愫体现他的很多诗作中,其中《马》“我甘愿一切从头开始/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也愿将牢底坐穿/众神创造物只有我最易朽/带着不可抗拒的死亡的速度”海子愿意替他人将死亡的牢底坐穿。
2.4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自我实现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是马斯洛五大需求中的最高层次,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
诗人在《面》里两次提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海子的理想。他在《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中表达了自己的诗歌理念:从荷尔德林我懂得,必须克服诗歌的世纪病——对于表象和修辞的热爱,必须克服诗歌中对于修辞的追求,对于视觉和官能感觉的刺激,对于细节琐碎的描绘——这样一些疾病的爱好。诗人背对尘世,面朝大海,苦苦眺望遥不可及的理想彼岸。
海子把诗歌理想和现实生活浓缩成一首《夜色》“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25年的短暂岁月始终挣扎在贫困和失落中,但是坚定的诗歌信念给了海子一丝幸福的感受。在他诗歌里,多的是血腥或黑暗的色调,《煤堆》中“煤堆/闯进冬天的黑色主人/拉着大家的手”而现实如此残酷,海子以自沉汨罗的屈原、博爱慈的耶稣为榜样,决然地选择了让时间永远停滞的方法——死亡。他在《水抱屈原》这样写:“水抱屈原是我/如此尸骨难收耶稣从罗马回到山中/铜嘴唇变成肉嘴唇/在我的身上青铜的嘴唇飞走/在我的身上羊羔的嘴唇苏醒”,《面》看似春花烂漫,更像是对生者的最后期望,是对世界的庄严宣告。
3 结语
《面》表达海子对世俗生活的亲近,更是诗人的遗世独立,海子说:“左边的侍女是生命,右边的侍女是死亡。”生命和死亡只是外在形式的不同,诗人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诗歌的祭坛,用自由换取另一个国度的翅膀,永远翱翔于诗歌的王国。也许就如梭罗所说:“不管是面对生活还是死亡,我们都应该只真实。如果我们果真要死去,那就用心聆听最后的呼吸,用心感知四肢的温度散尽。”海子以青春作诗,用生命为祭,跨越生死,在诗歌的王国里成为永远的受人景仰的国王。这个时代需要更多纯粹、有信念的人。
参考文献
[1] 杨云桃.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解读《紫色》主人公西丽的自我实现历程[J].青年文学家,2011(22):22-23.
[2] 杨文军.忧郁的海子,忧郁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解读[J].现当代文学研究,2006(22):81-84.
[3] 朱于新,江照富.执著纯粹诗意 追求永恒精神——《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看海子的悲剧情绪[J].语文学刊:高教版,2007(1):50-53.
[4] 李亮.海子诗歌的精神世界[D].广西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海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需求层次理论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6(c)-0146-02
近20年来,众多研究都从不同角度阅读和阐释海子及作品,将他视为“先知”“宗教诗人”“诗歌英雄”,如此丰富的形象,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名为查海生的诗人海子呢?他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下简称《面》)中反复吟诵的“幸福”又是什么?《面》是海子人生的感悟,是一位诗人的自传,是对生死的超越,该文从心理学的视角,结合海子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力图呈现一位诗人的精神全貌。
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最理想的人格就是自我实现,而要成为自我实现的人的前提条件是各种基本需求的满足,这些基本需求按照从低到高分为五个等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与此同时,马斯洛并不把需求层次看作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通过人的需求来考虑如何激励人的行为,让这些基本需求成为健康有力的内在动力。
2 海子《面》的需求层次分析
《面》创作于1989年1月13日,是海子离世前两个月的作品,一扫前期诗歌的深沉压抑之风,表现一种热烈美好的情绪,特别引人注目,很多人对其主题有着各种猜测,该文走进海子的内心世界,与海子做一次跨越生死的灵魂对话。
2.1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粮食和蔬菜”——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
马斯洛说:“当面包没有时,人们活着只为得面包,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生理需求与个体生存息息相关,它主要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在所有需求中,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最基本、最强烈的,它是实现其他较高层次需求的基石。
海子在《面》的第一诗节罗列出幸福的具体要素: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粮食和蔬菜、一所房子。这些意象勾勒出一幅原始悠闲的隐逸生活。海子何以向往这样的生活状态,可从他自杀时带着的一本书——《瓦尔登湖》一斑可窥全豹。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独自在瓦尔登湖畔砍树造房、劈柴、种豆、摘野果、钓鲈鱼,过着自足而又愉快的隐逸生活,梭罗说:“我之所以住进林地,是想要从容地生活,去直面生命的本质。我想要去领悟生命的教诲,免得到临终时才幡然醒悟:自己原来没有真正生活过。”梭罗崇尚自给自足的简朴生活。
2.2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幸福的闪电”——归属和情感的需求
马斯洛说过,如果爱、感情和归属不能得到满足,个人会空前强烈地感到缺乏朋友、心爱的人、配偶或孩子。这样的人会渴望建立一种关系,渴望在他的团体和家庭中有一个位置,他将“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做出努力。他将希望获得一个位置,胜过希望获得世界上的任何其他东西……”
首先,海子在第二诗节“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表达了对亲情和爱情的珍惜,在徐余刚《海子传》说到:“在法大,海子的脾气是出了名的固执,他一般不参加学校和系里组织的会议和活动,这就意味着他只能拿到每个月的基本工资,而奖金等统统扣除,……海子不在乎这些,他自认为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他用开会、搞活动的时间来写一些诗的收益比赚一点钱强百倍。”海子的生活状态就如朋友西川所说,在他的房间里,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音调和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在海子内心充满对亲人的愧疚之情,他想通过写信这样特别的方式述说,也想得到亲人的谅解和关爱。
其次,恩格斯说:“每个人都追求幸福,向外部世界和自身的存在寻求幸福,这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凝聚和沉淀起来的一种仪式和感情。”海子所说的“幸福的闪电”即指爱情的甜蜜和短暂,海子一生爱过四位女子,曾写下很多爱情诗篇,“在晨光中/我端起一碗粥/想起隔山隔水的/北方/有两灯盏/只能远远地抚摸”(《你的手》),海子伤心于爱情的离去,海子渴望来自家庭、恋人和朋友的关心和温情,得到生之乐趣。
2.3 “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为陌生人祝福”——尊重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尊重需求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
海子在第三诗节“每一条河第一座山”都尽收眼底,衡虑于心,要为它们“取一个温暖的名字”,这需要何等开阔的胸襟,梭罗在《瓦尔登湖》说:“如果我们要以人名来命名某处秀丽的自然风景,那就用那些尊贵崇高之人的名字吧。”海子和梭罗一样,用最无私的爱尊重自然。
不仅如此,诗人也慷慨地给陌生人送上祝福。尊重陌生人是对儒家仁爱思想最高的诠释,是对耶稣仁慈教义的具体实践。海子把自己的爱无私奉献给江河湖海,把自己的情无偿贡献给芸芸众生。这种情愫体现他的很多诗作中,其中《马》“我甘愿一切从头开始/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也愿将牢底坐穿/众神创造物只有我最易朽/带着不可抗拒的死亡的速度”海子愿意替他人将死亡的牢底坐穿。
2.4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自我实现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是马斯洛五大需求中的最高层次,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
诗人在《面》里两次提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海子的理想。他在《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中表达了自己的诗歌理念:从荷尔德林我懂得,必须克服诗歌的世纪病——对于表象和修辞的热爱,必须克服诗歌中对于修辞的追求,对于视觉和官能感觉的刺激,对于细节琐碎的描绘——这样一些疾病的爱好。诗人背对尘世,面朝大海,苦苦眺望遥不可及的理想彼岸。
海子把诗歌理想和现实生活浓缩成一首《夜色》“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25年的短暂岁月始终挣扎在贫困和失落中,但是坚定的诗歌信念给了海子一丝幸福的感受。在他诗歌里,多的是血腥或黑暗的色调,《煤堆》中“煤堆/闯进冬天的黑色主人/拉着大家的手”而现实如此残酷,海子以自沉汨罗的屈原、博爱慈的耶稣为榜样,决然地选择了让时间永远停滞的方法——死亡。他在《水抱屈原》这样写:“水抱屈原是我/如此尸骨难收耶稣从罗马回到山中/铜嘴唇变成肉嘴唇/在我的身上青铜的嘴唇飞走/在我的身上羊羔的嘴唇苏醒”,《面》看似春花烂漫,更像是对生者的最后期望,是对世界的庄严宣告。
3 结语
《面》表达海子对世俗生活的亲近,更是诗人的遗世独立,海子说:“左边的侍女是生命,右边的侍女是死亡。”生命和死亡只是外在形式的不同,诗人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诗歌的祭坛,用自由换取另一个国度的翅膀,永远翱翔于诗歌的王国。也许就如梭罗所说:“不管是面对生活还是死亡,我们都应该只真实。如果我们果真要死去,那就用心聆听最后的呼吸,用心感知四肢的温度散尽。”海子以青春作诗,用生命为祭,跨越生死,在诗歌的王国里成为永远的受人景仰的国王。这个时代需要更多纯粹、有信念的人。
参考文献
[1] 杨云桃.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解读《紫色》主人公西丽的自我实现历程[J].青年文学家,2011(22):22-23.
[2] 杨文军.忧郁的海子,忧郁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解读[J].现当代文学研究,2006(22):81-84.
[3] 朱于新,江照富.执著纯粹诗意 追求永恒精神——《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看海子的悲剧情绪[J].语文学刊:高教版,2007(1):50-53.
[4] 李亮.海子诗歌的精神世界[D].广西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