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加减法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h491371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的降生是件非常神奇的事情。
  绝大多数家长在孩子刚出生时,都会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这种体验非常复杂,也非常朦胧,甚至可以说是含混不清。我们一方面觉得自己的生命正在延续,一方面又会觉得,孩子,整个就是一个未知数!
  因为是一个未知数,所以他的成长就包含着无限的可能。当你的手里小心地捧着这颗健康的“种子”时,你能说清楚它将来会长成什么样吗?不知道!所以,孩子的出生给我们带来的幸福,不光是因为孩子有着健康、白嫩的身体,更因为他为这个家庭、为家长带来了无限憧憬和期望。
  在这之后,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家长培育期望、验证期望的过程。
  孩子会不会长得健康活泼、英俊漂亮?会的;孩子会不会养成完美的个性,既勇猛刚毅又富于涵养,甚至还有一点腼腆?会的;孩子会不会学到很多东西,既多才多艺又有一个不错的工作?同样会的……
  有一阵子,很多人责怪年轻的家长,说他们逼着孩子学弹琴、学画画、学打球、学武术,恨不得把他变成一个全才。这种责怪有一定道理。可是,做家长的也没有什么错。既然孩子有各种各样成长的可能,为什么不允许我们统统去试一试呢?面对孩子成长的多种可能性,我们常常会问:我究竟该让孩子学些什么,又该如何教育他呢?其实,这里涉及的已经不是一个教育的策略或方法的问题,而是一个更大范围的教育理想的设计问题。
  假如我们为孩子“设计”了一个模式,接下来,就要通过我们的教育完成这种设计。
  可这个过程大多不会很顺利。
  孩子越长大,家长对他们的教育越多,就越是会发现他们的不足,我们的设计目标就越难实现。经过与孩子间的无数次碰撞,经过几番痛苦的思考,不得已,在孩子难以归顺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逐渐减少自己原有的期望。
  这样看来,教育其实是在做减法,是以家长不断降低期望而告终的。
  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
  我的一位朋友,他的孩子在预产期之前的两个多月就急急地来到了他们身边。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实在是太小了,胎脂还尚未被完全吸收。朋友夫妇面对医生急得直要哭。结果,孩子好歹活了下来。到了两个多月的时候,居然养得与其他孩子并无二致。朋友的脸上开始出现幸福的笑容。他们很少去想孩子将来的事情—只要他能好好地长大,他们就已经心满意足了。现在,孩子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一切都很正常。看得出来,夫妻两人已不满足于“孩子只要好好地长大”,对孩子开始逐渐有了各种要求和期望。
  从这个例子上看,教育似乎又是在做加法。
  做减法的家长,有些会因为在孩子身上的期望日渐减少而变得现实、成熟起来,逐渐发现孩子的可爱之处;也有些家长则会因为期望的减少而对孩子生出失望以至怨恨之气;做加法的家长,有些会因为在孩子身上逐渐发现一些新的东西而变得乐观起来;也有些会因为孩子最初的起点太低,始终无法在孩子的身上营造出一些可贵的理想色彩,从而陷入一种对教育的困惑。
  教育孩子,究竟该做加法,还是减法?抑或是在加减之间?相信聪明如你的家长,都会有自己的选择。
其他文献
看过一个纪录片,名字叫做《狐狸的故事》。故事里的狐狸妈妈,为养育孩子,到农场偷鸡,被夹断脚,因感染而死。狐狸爸爸独自照顾几个子女长大,教它们捕食的本领。它们稍稍长大些时,就把它们全部赶走,独立面对世界……看到狐狸爸爸赶小狐狸离去,我的眼睛湿了。不知怎么,看完这个故事,不禁让我想起美国对孩子的独立教育。  美国人崇尚自由,强调个人的独立性。  罗宾是我的上司。他结婚5年。去年,太太为他生了个金发碧眼
期刊
孩子都喜欢游戏。事实上,游戏本身就是学习,是孩子获取经验、发展智能的妙方,也是自发性、创造力、好奇心、想像力、探索、冒险及未来处事方式的象征—  1. 分类游戏  这是创造力学者威尔斯提出的方法。平日可提供孩子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不同类物品,例如汤匙、钥匙、铁币、回形针等,让孩子发觉其共同特征来加以分类,并鼓励其重复分类。也可以提供符号、颜色、食品、数字、形状、人物、字词等材料,让孩子依其特性分类。
期刊
小涵从小胆子就特别大,4岁时,有一次,妈妈把他送到幼儿园,见老师还没来,妈妈就说:“你自己先在这呆着,等老师来。”说完就上班去了。小涵从幼儿园跑出来,走了一个小时,来到了妈妈工作的学校。妈妈还以为是老师带他来的,一问才知道是自己走来的,妈妈的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  妈妈并没有批评小涵,只是告诉他以后不可以再这样了。时隔半个月,小涵再次从幼儿园跑到妈妈单位,这回,妈妈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把他送回了
期刊
说到“隐私”,人们总觉得是成人的事,与孩子、特别是幼儿不搭界。但加拿大人却认为,其实幼儿也有隐私,成人社会理应作出尊重和保护—    某些“丢人的毛病”   幼儿往往对诸如尿床之类的“毛病”十分敏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缺陷会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丢面子”。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都不应在小伙伴们面前提及,更不宜嘲笑、挖苦。    某些心理疾患  对于自己正罹患或曾经罹患过的诸如孤独症、抑郁症、多
期刊
典型案例:  小婷从小就很乖巧,和表兄妹在一起的时候,显得她更加文静,邻居见了也常常夸奖她:“文文静静的多好呀!”可是,爸爸妈妈却因此替她担心,因为在幼儿园集体活动中,她事事都排在后面,尤其是上课的时候,从没见过她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现在是大班的小婷就要升小学了,家长担心:这样会不会影响她进入小学以后的学习呢?  分 析:  按理说,学龄前孩子理应活泼、好动,小婷表现出让成人赏心悦目的“文静”想必是
期刊
扫描:玩具玩具我爱你    场景一   人物:小岩(男,4岁)、妈妈  地点:广州市天河区某住宅小区502室  妈妈买了一套积木拼图,让小岩照着图片拼出来,然后让他讲出他拼的是什么动物?哪是头?哪是脚?图形拼完后,妈妈让小岩再仔细观察家里的东西,然后挑一件拼出来。  小岩玩得十分开心。  对这种积木拼图玩具,小岩玩得爱不释手,而且,每次都会拉着妈妈一起玩。  点评:  拼图是一种功能丰富的玩具,
期刊
典型镜头一:  妈妈得知5岁的儿子晓晖在幼儿园被评为“能干小明星”、“助人小天使”时,很是吃了一惊。老师给晓晖的评语是:生活自理能力强,乐于自己动手,同时还能主动帮助其他小朋友,如系鞋带、系背带裤。可他在家里的表现却是:脱下的衣服扔得满屋都是;洗脚时跷着两只脚,要奶奶帮着脱鞋脱袜。  典型镜头二:  7岁女孩钟小娴在家做作业,一页生词写了一个半小时,其间不停地做小动作、玩卡通橡皮,因为不专心,作业
期刊
许多家长常常感到不解,自己孩子的语言能力、运动能力、记忆能力、想像能力等各方面都发展得很不错,可就是遇到数数、分类、排序等简单的数学知识时,孩子要么是没兴趣不肯学,再不就是感觉特别难,学不会。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之一。幼儿数概念的发展滞后于语言、动作等发展。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数学家皮亚杰的数学思维研究结果表明,数数、分类、排序在幼儿数学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智力游戏活
期刊
开讲专家:袁爱玲,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学前教育系教授,全国托幼教育机构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幼教研究会副会长。已出版专著、译著、教材等26部,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66位神童成才奥秘及分析》、《怎样教孩子百科知识》等著作获全国优生优育优秀成果奖,《中美幼儿科学教育比较研究》获广东省幼教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很多人都以为,孩子的语言不用提早教,到了一定年龄他自然而然就会说话了。从生理和心
期刊
家庭中的音乐与舞蹈教育    在家庭中教孩子学习音乐,一般包括教孩子唱歌、乐理知识、技能训练和音乐欣赏三部分。  教孩子唱歌要选择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歌曲,家长可以身体例行,或借助于磁带、录像、光盘的示范引导,使孩子感受到完善的艺术形象,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能够富有感情地唱歌,从而使他受到音乐美的感染,并逐步掌握正确的唱歌方法。目前,社会上适合儿童唱的歌不多,优秀的很少,儿童唱的歌基本上以流行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