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男性勃起功能障碍(ED),是长期困绕人类的最大问题,由于仅仅人类才有的交媾的特点,可以认为勃起功能障碍(ED)是整个人类进化历史中一直存在的问题,ED的治疗方法可能和人类本身的历史一样悠久。据文献报道,40岁以上男性约50%均受到ED的困扰,ED 看似并不影响人类寿命,但是患者正常性欲得不到满足,或多或少会受到性伴侣的嘲讽,容易产生沮丧,自卑心理,影响夫妻关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随着人们性观念的改变,ED患者就医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回望历史,远古时代无论东西方人们对于ED产生的机理,甚至阴茎勃起的生理机制都不明了。中国古代将ED笼统归于“肾亏”一类,由于认为进食雄性动物生殖器,可以补“肾”,几千年来为了治疗ED吃掉了不少“牛鞭、虎鞭、鹿鞭“等,并使用“肉从蓉、鹿茸”等多种中药,遗憾的是,虽然有的中药有一定的疗效,但是达不到患者期望值。无法帮助患者治愈疾病。
在古代,西方对ED的机制也认识不清,到了19世纪有人提出ED是内分泌原因所致,而后出现了性心理学说,其支持者坚定认为ED源于心因本生。同一时期人们也注意到患者存在器质性改变。1878年Thomas Curling发表论文首先将糖尿病和ED联系起来。Wolbarst分析了300例ED,发现87%的人后尿道有病理学变化。虽然如此一直到20世纪中后期,主流意见仍然认为绝大部分ED属于心因性,只有少部分属于器质性病变。在此期间的治疗主要采用心理治疗,曾广泛口服育宾亨类要物,这类药物属于生物碱。如今回头来看,其疗效等同于安慰剂。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在海绵体内置入假体的疗法。并延用至今,适用于严重器质性病变,患者强烈要求的病例,由于显而易见的原因该疗法只是3线治疗方法。1982年,Virag和Brindly又分别发现了海绵体内注射有效的药物,婴粟碱和酚妥拉明,等几种血管活性药物。但是由于剧烈疼痛,和出现阴茎硬节等一系列问题,至今也只作为2线疗法。还有负压装置,外科手术等方法。但是在PDE-5抑制剂西地那非出现之前,一直沒有非常满意的疗法。
近20年来,阴茎组织超微结构和勃起生理以及分子生物学机制取得突破性进展。对于勃起的生理机制和ED病理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发现ED多数为器质性,多为糖尿病、高血压等许多疾病的伴随症状,甚至是首发症状。在治疗方面,1998年3月美国FDA批准辉瑞公司的首个PDE-5抑制剂西地那非上市销售,为ED的治疗带来革命性突破。枸橼酸西地那非,号称人类等待了4000年的“蓝色精灵”,以其服用方便,效果肯定,安全可靠等优点,受到医生的肯定和ED病人的欢迎。PDE-5抑制剂在治疗方面的突出表现在于(相对于以前的治疗方法):首先有效率高达85%,其次不良反应少,第3安全性好,第4隐私性好。不仅仅是对于心因性ED患者,对于轻中度器质性患者也有较好疗效。以往认为是非常难以治疗的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抑郁症等疾病的患者服用PDE-5抑制剂也有相当比例的恢复和改善。由于疗效确切,深受欢迎,成本不到2元的西地那非,目前市价120元以上。巨大利润刺激药厂巨额投入,近几年,德国拜耳公司艾力达,英国礼来公司希爱力纷纷上市。未来更多新型PDE-5抑制剂相信会给患者带来福音。目前,以口服各种PDE-5抑制剂作为一线治疗,对于无效患者使用负压装置,或者海绵体血管活性要物注射,或者经尿道给以血管活性药物。不良反应包括疼痛、阴茎青瘀、海绵体硬结纤维化等,形成2线治疗。对于严重器质性患者采用海绵体假体置入,近年由于科技进步采用新型假体,治疗效果,患者满意程度较前明显提高,属于3线治疗。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虽然较前有突破性进展,但是对于老年性,糖尿病,神经损伤性ED治疗效果仍然不令人满意。特别是糖尿病目前呈现爆发态势,受糖尿病ED困扰的患者人数众多,目前是治疗的热点。
展望未来,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是两个新的发展方向。基因治疗即利用载体将基因材料通过转染到体外细胞或是体内细胞内,进而改变细胞内的基因及蛋白的表达,矫正细胞内不正常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治疗ED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对海绵体注射,方便,简单;海绵体平滑肌的血液流速相对缓慢使得基因能长时间停留;对某种基因针对性强;不良反应少。目前,基因治疗在动物实验阶段取得很大进展,其中hSlo(Ca敏感性、K通道)正在进行Ⅰ期临床试验,表现出来较好的安全性,但是长期疗效尤待观察。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并能向多种组织细胞分化的细胞。干细胞移植多用于组织损伤的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治疗ED的研究为数不多,且还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但是它开辟了ED治疗的新理念。
介于目前在ED治疗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和医学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完全可以相信ED将不再是困扰人类的难题。
参考文献
1 刘继红,李明超等.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基因治疗进展[J].中国男科学杂志,2004,4:70-72.
2 邱雪峰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前景[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3.
3 张新华.勃起功能障碍(ED)的历史沿革.
4 柳林,刘长山,王秀军,等.勃起功能障碍基因治疗研究进展[J].国际遗传学杂志,2006,2:155-158.
5 袁亦铭,辛钟成.勃起功能障碍的口服药物作用靶点磷酸二酯酶5型研究进展[J].中国男科学杂志,2004,2:66-69.
6 王杭.联合口服西地那非和多沙唑嗪治疗非器质性难治性勃起功能障碍[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07,4:273.
7 方玉春,李英.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04,39(11):808-811.
8 胡礼泉.勃起功能障碍研究的历史、进展和展望[J].中国男科学杂志,2002,2:75-79.
9 许松,高建平.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中华男科学,2002,10(3):218-221.
10 陈崇.勃起功能障碍的干细胞治疗研究进展.
11 赵良运,涂响安,王文卫等.长期小剂量西地那非治疗难治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初期研究(附37例报告)[J].中华男科学杂志,2006,8.
12 王浩洋.伐地那非治疗难治性勃起功能障碍的最新进展[J].中华男科学杂志,2009,11:1035-1038.
回望历史,远古时代无论东西方人们对于ED产生的机理,甚至阴茎勃起的生理机制都不明了。中国古代将ED笼统归于“肾亏”一类,由于认为进食雄性动物生殖器,可以补“肾”,几千年来为了治疗ED吃掉了不少“牛鞭、虎鞭、鹿鞭“等,并使用“肉从蓉、鹿茸”等多种中药,遗憾的是,虽然有的中药有一定的疗效,但是达不到患者期望值。无法帮助患者治愈疾病。
在古代,西方对ED的机制也认识不清,到了19世纪有人提出ED是内分泌原因所致,而后出现了性心理学说,其支持者坚定认为ED源于心因本生。同一时期人们也注意到患者存在器质性改变。1878年Thomas Curling发表论文首先将糖尿病和ED联系起来。Wolbarst分析了300例ED,发现87%的人后尿道有病理学变化。虽然如此一直到20世纪中后期,主流意见仍然认为绝大部分ED属于心因性,只有少部分属于器质性病变。在此期间的治疗主要采用心理治疗,曾广泛口服育宾亨类要物,这类药物属于生物碱。如今回头来看,其疗效等同于安慰剂。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在海绵体内置入假体的疗法。并延用至今,适用于严重器质性病变,患者强烈要求的病例,由于显而易见的原因该疗法只是3线治疗方法。1982年,Virag和Brindly又分别发现了海绵体内注射有效的药物,婴粟碱和酚妥拉明,等几种血管活性药物。但是由于剧烈疼痛,和出现阴茎硬节等一系列问题,至今也只作为2线疗法。还有负压装置,外科手术等方法。但是在PDE-5抑制剂西地那非出现之前,一直沒有非常满意的疗法。
近20年来,阴茎组织超微结构和勃起生理以及分子生物学机制取得突破性进展。对于勃起的生理机制和ED病理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发现ED多数为器质性,多为糖尿病、高血压等许多疾病的伴随症状,甚至是首发症状。在治疗方面,1998年3月美国FDA批准辉瑞公司的首个PDE-5抑制剂西地那非上市销售,为ED的治疗带来革命性突破。枸橼酸西地那非,号称人类等待了4000年的“蓝色精灵”,以其服用方便,效果肯定,安全可靠等优点,受到医生的肯定和ED病人的欢迎。PDE-5抑制剂在治疗方面的突出表现在于(相对于以前的治疗方法):首先有效率高达85%,其次不良反应少,第3安全性好,第4隐私性好。不仅仅是对于心因性ED患者,对于轻中度器质性患者也有较好疗效。以往认为是非常难以治疗的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抑郁症等疾病的患者服用PDE-5抑制剂也有相当比例的恢复和改善。由于疗效确切,深受欢迎,成本不到2元的西地那非,目前市价120元以上。巨大利润刺激药厂巨额投入,近几年,德国拜耳公司艾力达,英国礼来公司希爱力纷纷上市。未来更多新型PDE-5抑制剂相信会给患者带来福音。目前,以口服各种PDE-5抑制剂作为一线治疗,对于无效患者使用负压装置,或者海绵体血管活性要物注射,或者经尿道给以血管活性药物。不良反应包括疼痛、阴茎青瘀、海绵体硬结纤维化等,形成2线治疗。对于严重器质性患者采用海绵体假体置入,近年由于科技进步采用新型假体,治疗效果,患者满意程度较前明显提高,属于3线治疗。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虽然较前有突破性进展,但是对于老年性,糖尿病,神经损伤性ED治疗效果仍然不令人满意。特别是糖尿病目前呈现爆发态势,受糖尿病ED困扰的患者人数众多,目前是治疗的热点。
展望未来,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是两个新的发展方向。基因治疗即利用载体将基因材料通过转染到体外细胞或是体内细胞内,进而改变细胞内的基因及蛋白的表达,矫正细胞内不正常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治疗ED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对海绵体注射,方便,简单;海绵体平滑肌的血液流速相对缓慢使得基因能长时间停留;对某种基因针对性强;不良反应少。目前,基因治疗在动物实验阶段取得很大进展,其中hSlo(Ca敏感性、K通道)正在进行Ⅰ期临床试验,表现出来较好的安全性,但是长期疗效尤待观察。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并能向多种组织细胞分化的细胞。干细胞移植多用于组织损伤的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治疗ED的研究为数不多,且还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但是它开辟了ED治疗的新理念。
介于目前在ED治疗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和医学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完全可以相信ED将不再是困扰人类的难题。
参考文献
1 刘继红,李明超等.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基因治疗进展[J].中国男科学杂志,2004,4:70-72.
2 邱雪峰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前景[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3.
3 张新华.勃起功能障碍(ED)的历史沿革.
4 柳林,刘长山,王秀军,等.勃起功能障碍基因治疗研究进展[J].国际遗传学杂志,2006,2:155-158.
5 袁亦铭,辛钟成.勃起功能障碍的口服药物作用靶点磷酸二酯酶5型研究进展[J].中国男科学杂志,2004,2:66-69.
6 王杭.联合口服西地那非和多沙唑嗪治疗非器质性难治性勃起功能障碍[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07,4:273.
7 方玉春,李英.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04,39(11):808-811.
8 胡礼泉.勃起功能障碍研究的历史、进展和展望[J].中国男科学杂志,2002,2:75-79.
9 许松,高建平.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中华男科学,2002,10(3):218-221.
10 陈崇.勃起功能障碍的干细胞治疗研究进展.
11 赵良运,涂响安,王文卫等.长期小剂量西地那非治疗难治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初期研究(附37例报告)[J].中华男科学杂志,2006,8.
12 王浩洋.伐地那非治疗难治性勃起功能障碍的最新进展[J].中华男科学杂志,2009,11:1035-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