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现代物流已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效率的重要标志之一,越来越受到社会、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在社会已步入网络时代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产业组织、运行方式和市场竞争格局等各个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而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各个作业环节中的综合应用,是现代物流区别传统物流的根本标志,也是物流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物流信息技术达到了较高的应用水平。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信息化素养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是当前和未来物流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与管理
物流信息技术是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物流信息技术在现代企业的经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建立物流信息系统,充分运用各种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是现代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从物流数据的自动识别与采集技术到对物流运输与配送的自动跟踪与定位技术;从企业资源计划的优化技术到各企业间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从自动化系统到各种物流管理系统等,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物流管理理念和物流经营的方式,推进了物流的变革。通过实践操作和应用,从而达到对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效管理与控制。
《物流信息技术与管理》课程应结合物流行业企业特点、参照助理物流师、信息技术处理员等职业资格认证对物流信息技术基本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出发,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容。
一、在课程开发组织上,引入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机制
随着专业“岗位主导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课程组与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紧密合作、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现场的工作经验和工作资源,全方位进行课程开发,教师和企业专家互换角色,企业专家进教研室,教师进企业,充分利用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企业专家的实践经验,由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双方共同完成包括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教材建设和课程考核等工作,由企业专家指导完成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并为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物流企业信息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
二、“岗位需求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
本课程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打破原有的以理论为主的教材内容结构和课序,依据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工作过程,分析、归纳出所需要的岗位流程及岗位能力。根据岗位流程对应的任务,将课程的内容分为物流数据收集、物流数据追踪、物流数据交换和物流数据存储四大模块,以物流信息的数据流动形式为主线,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模块组合,并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八大岗位分别了解模块的内容。如图1-1所示。
图1-1 课程模块
三、在课程实施设计中以“职业情境、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主
推进“职业情境、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形成“物流操作能力——物流管理能力——物流一体化运营能力”三层次能力目标的递进式培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及实训基地的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探索和实践“职业情境、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职业情境、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按照真实或模拟的职业情境,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以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参与任务解决的过程,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以任务为驱动,结合真实或模拟的职业情境,通过小组分工、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将书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变成实际的应用,教师通过启发、提问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思考。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总结,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点评、讲解,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四、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为了适应本课程以真实的“岗位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内容的特点,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授课过程中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1)案例教学法
课程设计在基础部分采用了综合案例,教学中,对于现代物流企业中的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等,可以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理论和正确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物流实际问题。由教师提供真实企业案例的信息,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分析、集体分析案情,开展讨论。
(2)小组工作法
根据信息系统操作内容,如SCM知识,由教师提供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如调研、协同完成模拟软件操作。学生分组后,进行任务分工合作、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等步骤完成任务,最后由师生共同进行判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此法提高师生间的互动,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3)现场教学法
以校内实训室,开展条码技术、RFID技术的制作、扫描识读教学,以企业实训基地现场实物为对象,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本课程现场教学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主要应用于仓库布局规划、入库扫描、无线手持终端的适应,仓储配送、运输管理系统等任务的教学。
(4)综合练习法
综合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教学中,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的练习,旨在形成操作技能,在实践课中占重要地位。综合练习主要应用于应用部分的综合实训内容。
五、完善“能力递进式”的实践教学内容
《物流信息技术与管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重点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一个学期的教学课程,可以通过一周的企业认知实习为导入,结合信息化职业岗位到物流企业参观岗位员工工作流程,感受企业文化,了解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结合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的实训教学设计环节,通过校内实训室模拟软件的强化操作练习,强化学生对物流信息化流程体系的认知,培养学生的物流操作能力、物流管理能力、物流一体化能力,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
《物流信息技术与管理》课程实训教学设计环节具体安排如下
《物流信息技术与管理》以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专项工作而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为目标设计课程体系。课程按照职业能力递进规律,确定每个物流业务中的工作任务,以及完成工作任务的专业核心能力、支持核心能力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融为一体,形成“物流操作能力——物流管理能力——物流一体化运营能力”三层次能力目标的递进式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初建.我国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9 (10).
2、欧阳苏腾. 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信息通信.2011 ( 6).
3、麦强盛.浅谈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可靠性[J].物流科技,2008(4).
作者简介:王文娟(1986-),女,汉族,山东威海人,现任职于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助教,本科,学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
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与管理
物流信息技术是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物流信息技术在现代企业的经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建立物流信息系统,充分运用各种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是现代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从物流数据的自动识别与采集技术到对物流运输与配送的自动跟踪与定位技术;从企业资源计划的优化技术到各企业间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从自动化系统到各种物流管理系统等,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物流管理理念和物流经营的方式,推进了物流的变革。通过实践操作和应用,从而达到对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效管理与控制。
《物流信息技术与管理》课程应结合物流行业企业特点、参照助理物流师、信息技术处理员等职业资格认证对物流信息技术基本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出发,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容。
一、在课程开发组织上,引入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机制
随着专业“岗位主导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课程组与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紧密合作、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现场的工作经验和工作资源,全方位进行课程开发,教师和企业专家互换角色,企业专家进教研室,教师进企业,充分利用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企业专家的实践经验,由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双方共同完成包括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教材建设和课程考核等工作,由企业专家指导完成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并为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物流企业信息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
二、“岗位需求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
本课程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打破原有的以理论为主的教材内容结构和课序,依据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工作过程,分析、归纳出所需要的岗位流程及岗位能力。根据岗位流程对应的任务,将课程的内容分为物流数据收集、物流数据追踪、物流数据交换和物流数据存储四大模块,以物流信息的数据流动形式为主线,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模块组合,并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八大岗位分别了解模块的内容。如图1-1所示。
图1-1 课程模块
三、在课程实施设计中以“职业情境、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主
推进“职业情境、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形成“物流操作能力——物流管理能力——物流一体化运营能力”三层次能力目标的递进式培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及实训基地的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探索和实践“职业情境、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职业情境、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按照真实或模拟的职业情境,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以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参与任务解决的过程,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以任务为驱动,结合真实或模拟的职业情境,通过小组分工、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将书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变成实际的应用,教师通过启发、提问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思考。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总结,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点评、讲解,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四、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为了适应本课程以真实的“岗位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内容的特点,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授课过程中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1)案例教学法
课程设计在基础部分采用了综合案例,教学中,对于现代物流企业中的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等,可以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理论和正确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物流实际问题。由教师提供真实企业案例的信息,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分析、集体分析案情,开展讨论。
(2)小组工作法
根据信息系统操作内容,如SCM知识,由教师提供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如调研、协同完成模拟软件操作。学生分组后,进行任务分工合作、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等步骤完成任务,最后由师生共同进行判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此法提高师生间的互动,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3)现场教学法
以校内实训室,开展条码技术、RFID技术的制作、扫描识读教学,以企业实训基地现场实物为对象,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本课程现场教学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主要应用于仓库布局规划、入库扫描、无线手持终端的适应,仓储配送、运输管理系统等任务的教学。
(4)综合练习法
综合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教学中,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的练习,旨在形成操作技能,在实践课中占重要地位。综合练习主要应用于应用部分的综合实训内容。
五、完善“能力递进式”的实践教学内容
《物流信息技术与管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重点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一个学期的教学课程,可以通过一周的企业认知实习为导入,结合信息化职业岗位到物流企业参观岗位员工工作流程,感受企业文化,了解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结合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的实训教学设计环节,通过校内实训室模拟软件的强化操作练习,强化学生对物流信息化流程体系的认知,培养学生的物流操作能力、物流管理能力、物流一体化能力,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
《物流信息技术与管理》课程实训教学设计环节具体安排如下
《物流信息技术与管理》以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专项工作而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为目标设计课程体系。课程按照职业能力递进规律,确定每个物流业务中的工作任务,以及完成工作任务的专业核心能力、支持核心能力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融为一体,形成“物流操作能力——物流管理能力——物流一体化运营能力”三层次能力目标的递进式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初建.我国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9 (10).
2、欧阳苏腾. 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信息通信.2011 ( 6).
3、麦强盛.浅谈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可靠性[J].物流科技,2008(4).
作者简介:王文娟(1986-),女,汉族,山东威海人,现任职于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助教,本科,学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