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茶叶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青睐,我国的茶叶生产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我国茶叶总产量近140万吨,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是世界茶叶生产第一大国。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茶叶的消费需求已由传统的初级产品和数量型逐渐向产品的优质化和高档次方向发展,因此,建设无公害生态茶园,生产优质、高品位的茶叶产品,是今后茶叶生产的大势所趋,也是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茶叶属山茶科山茶属,为多年生常绿直根系木本植物,按树干可分为灌木型、乔木型和半乔木型三种。灌木型属进化类型,品种最多,植株低矮,分枝稠密无明显主干;叶片较小,一般长度在2.2~8厘米之间,呈椭圆形状,边缘有锯齿;叶间开五瓣白花,果实扁圆,呈三角型;种子可榨油;是栽培种的主要品种。
茶叶的一生可分为幼年期、成年期、衰老期三个时期。幼年期,从茶籽播种萌动出土(扦插枝成活)到茶树树冠定型开始采摘,一般3~5年;成年期,从茶树树冠定型开采至开茶、结果旺盛期,一般20~30年;衰老期,从第一次更新(台刈)至萌芽新的枝条,一般可持续5~8年。
二、无公害生态茶园的产地环境要求
(一)土壤
茶树喜酸性壤土,土壤pH值以4.5~6.5为好。要求土层深厚(有效土层在60厘米以上)、土壤团粒结构良好、有机质含量丰富、生物活性强、排水和透气性能良好;坡度在25度以下,无农药和汞、砷、铅等重金属污染;与常规农业区、公路间有山、湖泊等天然屏障或100米以上隔离带,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丘陵山地。
(二)气候
茶树生于亚热带,性喜温暖,气温低于10℃时,茶芽停止萌发,处于休眠状态。在日平均温度15~30℃,年平均气温15~23℃,年有效积温4000~8000℃,年降雨量1500~2000毫米,空气相对湿度80~90%,土壤相对含水量70~90%的环境中,生长良好。要求园地空气清新、水流清洁、周围植被等生态环境良好。
三、无公害生态茶园建设的主要技术要点
茶树是多年生、长寿命的经济作物,经济年龄20年左右,有效生产期长达30~50年。茶园建设应以高标准、高质量为目标,做到布局合理化、种植园林化、茶树良种化、栽培科学化。
(一)茶园建立
1. 茶园开垦。首先要对整个茶园的道路、排灌设施进行全面的规划设计。主干道路面宽3~4米;支道宽不小于2.5米,园道宽不小于1.5米;主道和支道内侧设置护路沟,两旁栽种病虫寄生少、树体冠幅小的常绿绿化树;茶园四周设置深50厘米、宽20厘米以上的隔离沟;每间隔10~15个茶行设置横水沟,各水沟出口处设置1×1米以上的蓄水池,做到小雨不出园,大雨不出沟,旱时有水灌;若有条件可安装滴灌系统。
坡度10度以下的缓坡地和平地,种植前一般进行初开垦和复开垦两次深翻。初开垦全年均可进行,深度要求50厘米以上,以消除树根、草根、石块等杂物;复垦在茶苗栽种前进行,深度30厘米。10度以上的坡地应开垦成等高梯级茶园,水平梯面宽度不小于1.6米,梯壁用石砌或草皮砌坎,梯面略向内倾,外侧有埂、内侧有沟,大弯随弯、小弯取直,梯梯接路、沟沟相通。
2. 品种与定植。品种选择应与立地条件和加工茶类相适宜,并按茶园规模,合理搭配早、中、晚生品种。浙江省目前栽培的无性系良种主要有:龙井43、乌牛早、浙农139、迎霜、安吉白茶、四明雪芽等。
每年春秋两季可定植茶苗,春季2月中旬至3月上旬为宜,秋季9月下旬至11月下旬最好。定植方式一般采用单行条栽和双行条栽两种。平地推行双行条植,大行距150厘米,小行距30~40厘米,丛距20~30厘米,每丛2株,定植密度为每亩4000~6000株;梯级茶园以单行条栽为主,即每个水平带植一行,丛距20厘米,每丛2株,定植密度为每亩3000~4000株。
3. 树冠培养。茶树修剪技术是茶园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培养具有矮、壮、宽、匀特点的高产茶蓬的主要手段。
(1)幼龄茶树定型修剪。定型修剪要进行多次,第一次一般在苗圃期进行,茶苗长至20厘米高时,在离地15厘米高处摘心打项,促苗分枝;第二次在移栽后第二年的春季进行,当茶苗株高达到30厘米时,在离地25厘米处剪去顶端芽梢,进一步促其分枝;第三次在定植后第二年的秋季进行,修剪高度为离地35~40厘米;第三年起在春茶采摘结束后,每年进行一次修剪,在上年剪口高出5~8厘米处剪去枝梢,随树龄的增长,修剪提高的高度应逐年减小,当树冠高度达到60~70厘米、蓬面宽度达到60厘米以上时,树冠培养基本完成,茶树进入壮年期。
(2)壮年期茶树修剪。壮年期的修剪分为轻修剪和深修剪两种。轻修剪采取冬剪和春茶后修剪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修剪高度比上次剪口提高3~5厘米,平剪,进一步调整树冠,使茶树体内养分得以充分调整和分配,促进侧枝生长,扩大冠幅,形成良好的采摘面。深修剪在茶树出现较多鸡爪枝、芽叶瘦小、荚叶多、产量明显下降时进行,一般在秋茶结束后立即剪去树冠上部10~15厘米的一层枝叶,结合重施肥,使茶树恢复健壮,提高育芽能力。
(二)肥水管理
1. 水分管理。茶树在土壤相对含水量70~90%的环境中生长旺盛。土壤含水量<70%时,茶树幼叶萎蔫,出现焦斑,继而枯落,成叶变黄,如长期干旱,茶树由上而下枯死。旱害预防:成年茶园及时通过灌溉、浅耕等方法增加土壤水分供应;幼龄茶园可采取浅锄铺草、灌水培土、种植绿肥、追施有机肥等措施。土壤水分过高也不利于茶叶生长:土壤相对含水量大于90%时,茶树会出现叶色黄、分枝少、生长缓慢、树冠矮小、多病枯死等现象。湿害防治:建立排水沟,特别是低洼易积水和地下水位较高的茶园,一定要开深沟(70厘米以上)排水。
2. 茶园施肥。无公害生态茶园的施肥原则:重施有机肥,早施催芽肥,补施接力肥,配施叶面肥。有机肥:一般在10月中、下旬作基肥开沟深施,可亩施饼肥150公斤或经无害化处理的禽畜栏肥2000公斤,并配施全年氮肥总量20%的氮肥,施后覆土。催芽肥:2月中、下旬沟施,每亩施标准氮肥40~60公斤。接力肥:4月中旬至5月下旬沟施,每亩施标准氮肥20~40公斤。叶面肥:具有经济高效的特点,在萌芽期或夏秋季施用效果最好,选择阴天或晴天早晨,用0.3~0.5%浓度尿素或茶叶专用叶面肥喷施。
(三)病虫害防治
茶园病虫害防治必须牢固树立绿色环保的理念,坚决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抑制病虫孳生和有利于害虫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
1. 农业防治。通过农事活动,有目的地定向改变某些环境因子,使之不利于病虫害的发生与为害,达到保护茶树、防病治虫的目的,是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基础。
农业防治的主要措施有:适时采摘、合理修剪、冬季清园、翻耕松土、科学施肥、及时排灌等。通过这些农事操作,可以改善茶园的田间小气候,提高茶树的抗逆能力,恶化病虫的营养条件,破坏病虫的产卵、孵化、化蛹、越夏、越冬场所,能有效减少和抑制如小绿叶蝉、螨类、黑刺粉虱等病虫害的发生危害。
2. 生物和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自然天敌、或人工繁殖释放天敌,如赤眼蜂、瓢虫、捕食螨、天敌蜘蛛、昆虫病原线虫等。物理防治是采用人工捕杀、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性信息素诱杀等方法捕杀和诱杀如茶毛虫、茶蚕、茶蓑蛾等害虫。
3. 化学防治。茶叶是全年多次连续采收,且鲜叶不经洗涤直接加工成产品,对色、香、味以及农药残留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化学防治只能是其他防治措施的补充,应视茶园病虫害发生情况有限制地合理使用。
(1)严格禁止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茶园禁用的杀虫杀螨剂有:滴滴涕、六六六、毒杀芬、对硫磷、氧化乐果、杀虫脒等30多种农药。有机铅类、有机砷类、汞制剂杀菌剂和除草醚、氟乙酰胺、毒鼠强、氟乙酸钠等化学农药也禁止在茶园使用。
(2)提倡使用植物源、微生物源和矿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有:除虫菊素、鱼藤酮、苦参碱、烟碱、植物油等;微生物源农药有:春雷霉素、井冈霉素、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绿僵菌、玫烟色拟青霉制剂等;矿物源农药有:硫酸铜、波尔多液、石硫合剂、多硫悬浮剂等。这些农药若能做到合理使用,既能有效防治茶园多种病虫害,确保茶叶优质、高产,又能保护茶园有益生物,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是无公害生态茶园可持续高效生产的重要举措。
浙江省遂昌县石练镇农业推广中心 傅成林
一、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茶叶属山茶科山茶属,为多年生常绿直根系木本植物,按树干可分为灌木型、乔木型和半乔木型三种。灌木型属进化类型,品种最多,植株低矮,分枝稠密无明显主干;叶片较小,一般长度在2.2~8厘米之间,呈椭圆形状,边缘有锯齿;叶间开五瓣白花,果实扁圆,呈三角型;种子可榨油;是栽培种的主要品种。
茶叶的一生可分为幼年期、成年期、衰老期三个时期。幼年期,从茶籽播种萌动出土(扦插枝成活)到茶树树冠定型开始采摘,一般3~5年;成年期,从茶树树冠定型开采至开茶、结果旺盛期,一般20~30年;衰老期,从第一次更新(台刈)至萌芽新的枝条,一般可持续5~8年。
二、无公害生态茶园的产地环境要求
(一)土壤
茶树喜酸性壤土,土壤pH值以4.5~6.5为好。要求土层深厚(有效土层在60厘米以上)、土壤团粒结构良好、有机质含量丰富、生物活性强、排水和透气性能良好;坡度在25度以下,无农药和汞、砷、铅等重金属污染;与常规农业区、公路间有山、湖泊等天然屏障或100米以上隔离带,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丘陵山地。
(二)气候
茶树生于亚热带,性喜温暖,气温低于10℃时,茶芽停止萌发,处于休眠状态。在日平均温度15~30℃,年平均气温15~23℃,年有效积温4000~8000℃,年降雨量1500~2000毫米,空气相对湿度80~90%,土壤相对含水量70~90%的环境中,生长良好。要求园地空气清新、水流清洁、周围植被等生态环境良好。
三、无公害生态茶园建设的主要技术要点
茶树是多年生、长寿命的经济作物,经济年龄20年左右,有效生产期长达30~50年。茶园建设应以高标准、高质量为目标,做到布局合理化、种植园林化、茶树良种化、栽培科学化。
(一)茶园建立
1. 茶园开垦。首先要对整个茶园的道路、排灌设施进行全面的规划设计。主干道路面宽3~4米;支道宽不小于2.5米,园道宽不小于1.5米;主道和支道内侧设置护路沟,两旁栽种病虫寄生少、树体冠幅小的常绿绿化树;茶园四周设置深50厘米、宽20厘米以上的隔离沟;每间隔10~15个茶行设置横水沟,各水沟出口处设置1×1米以上的蓄水池,做到小雨不出园,大雨不出沟,旱时有水灌;若有条件可安装滴灌系统。
坡度10度以下的缓坡地和平地,种植前一般进行初开垦和复开垦两次深翻。初开垦全年均可进行,深度要求50厘米以上,以消除树根、草根、石块等杂物;复垦在茶苗栽种前进行,深度30厘米。10度以上的坡地应开垦成等高梯级茶园,水平梯面宽度不小于1.6米,梯壁用石砌或草皮砌坎,梯面略向内倾,外侧有埂、内侧有沟,大弯随弯、小弯取直,梯梯接路、沟沟相通。
2. 品种与定植。品种选择应与立地条件和加工茶类相适宜,并按茶园规模,合理搭配早、中、晚生品种。浙江省目前栽培的无性系良种主要有:龙井43、乌牛早、浙农139、迎霜、安吉白茶、四明雪芽等。
每年春秋两季可定植茶苗,春季2月中旬至3月上旬为宜,秋季9月下旬至11月下旬最好。定植方式一般采用单行条栽和双行条栽两种。平地推行双行条植,大行距150厘米,小行距30~40厘米,丛距20~30厘米,每丛2株,定植密度为每亩4000~6000株;梯级茶园以单行条栽为主,即每个水平带植一行,丛距20厘米,每丛2株,定植密度为每亩3000~4000株。
3. 树冠培养。茶树修剪技术是茶园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培养具有矮、壮、宽、匀特点的高产茶蓬的主要手段。
(1)幼龄茶树定型修剪。定型修剪要进行多次,第一次一般在苗圃期进行,茶苗长至20厘米高时,在离地15厘米高处摘心打项,促苗分枝;第二次在移栽后第二年的春季进行,当茶苗株高达到30厘米时,在离地25厘米处剪去顶端芽梢,进一步促其分枝;第三次在定植后第二年的秋季进行,修剪高度为离地35~40厘米;第三年起在春茶采摘结束后,每年进行一次修剪,在上年剪口高出5~8厘米处剪去枝梢,随树龄的增长,修剪提高的高度应逐年减小,当树冠高度达到60~70厘米、蓬面宽度达到60厘米以上时,树冠培养基本完成,茶树进入壮年期。
(2)壮年期茶树修剪。壮年期的修剪分为轻修剪和深修剪两种。轻修剪采取冬剪和春茶后修剪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修剪高度比上次剪口提高3~5厘米,平剪,进一步调整树冠,使茶树体内养分得以充分调整和分配,促进侧枝生长,扩大冠幅,形成良好的采摘面。深修剪在茶树出现较多鸡爪枝、芽叶瘦小、荚叶多、产量明显下降时进行,一般在秋茶结束后立即剪去树冠上部10~15厘米的一层枝叶,结合重施肥,使茶树恢复健壮,提高育芽能力。
(二)肥水管理
1. 水分管理。茶树在土壤相对含水量70~90%的环境中生长旺盛。土壤含水量<70%时,茶树幼叶萎蔫,出现焦斑,继而枯落,成叶变黄,如长期干旱,茶树由上而下枯死。旱害预防:成年茶园及时通过灌溉、浅耕等方法增加土壤水分供应;幼龄茶园可采取浅锄铺草、灌水培土、种植绿肥、追施有机肥等措施。土壤水分过高也不利于茶叶生长:土壤相对含水量大于90%时,茶树会出现叶色黄、分枝少、生长缓慢、树冠矮小、多病枯死等现象。湿害防治:建立排水沟,特别是低洼易积水和地下水位较高的茶园,一定要开深沟(70厘米以上)排水。
2. 茶园施肥。无公害生态茶园的施肥原则:重施有机肥,早施催芽肥,补施接力肥,配施叶面肥。有机肥:一般在10月中、下旬作基肥开沟深施,可亩施饼肥150公斤或经无害化处理的禽畜栏肥2000公斤,并配施全年氮肥总量20%的氮肥,施后覆土。催芽肥:2月中、下旬沟施,每亩施标准氮肥40~60公斤。接力肥:4月中旬至5月下旬沟施,每亩施标准氮肥20~40公斤。叶面肥:具有经济高效的特点,在萌芽期或夏秋季施用效果最好,选择阴天或晴天早晨,用0.3~0.5%浓度尿素或茶叶专用叶面肥喷施。
(三)病虫害防治
茶园病虫害防治必须牢固树立绿色环保的理念,坚决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抑制病虫孳生和有利于害虫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
1. 农业防治。通过农事活动,有目的地定向改变某些环境因子,使之不利于病虫害的发生与为害,达到保护茶树、防病治虫的目的,是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基础。
农业防治的主要措施有:适时采摘、合理修剪、冬季清园、翻耕松土、科学施肥、及时排灌等。通过这些农事操作,可以改善茶园的田间小气候,提高茶树的抗逆能力,恶化病虫的营养条件,破坏病虫的产卵、孵化、化蛹、越夏、越冬场所,能有效减少和抑制如小绿叶蝉、螨类、黑刺粉虱等病虫害的发生危害。
2. 生物和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自然天敌、或人工繁殖释放天敌,如赤眼蜂、瓢虫、捕食螨、天敌蜘蛛、昆虫病原线虫等。物理防治是采用人工捕杀、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性信息素诱杀等方法捕杀和诱杀如茶毛虫、茶蚕、茶蓑蛾等害虫。
3. 化学防治。茶叶是全年多次连续采收,且鲜叶不经洗涤直接加工成产品,对色、香、味以及农药残留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化学防治只能是其他防治措施的补充,应视茶园病虫害发生情况有限制地合理使用。
(1)严格禁止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茶园禁用的杀虫杀螨剂有:滴滴涕、六六六、毒杀芬、对硫磷、氧化乐果、杀虫脒等30多种农药。有机铅类、有机砷类、汞制剂杀菌剂和除草醚、氟乙酰胺、毒鼠强、氟乙酸钠等化学农药也禁止在茶园使用。
(2)提倡使用植物源、微生物源和矿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有:除虫菊素、鱼藤酮、苦参碱、烟碱、植物油等;微生物源农药有:春雷霉素、井冈霉素、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绿僵菌、玫烟色拟青霉制剂等;矿物源农药有:硫酸铜、波尔多液、石硫合剂、多硫悬浮剂等。这些农药若能做到合理使用,既能有效防治茶园多种病虫害,确保茶叶优质、高产,又能保护茶园有益生物,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是无公害生态茶园可持续高效生产的重要举措。
浙江省遂昌县石练镇农业推广中心 傅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