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的恢复,开拓专业的音乐事业,培养和提供大批音乐人才成为时代的要求。在安徽教育界的共同努力下,安徽的学校音乐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无论是在音乐课程的设置、教员的培养以及学生课外的音乐活动上都有让人十分惊喜的地方。这一时期的学生音乐课外活动受大环境的影响,大都是体现爱国、保卫祖国的团体活动上,很多的学生以及社会人士受此影响,热血澎湃的投入保卫家国的战斗中,给当时的社会给予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音乐活动;安徽音乐;1930年
一
在新学制的研讨和商定过程中,音乐课几乎完全被忽视了,编订人员对音乐课的轻视,使得当时各界人士颇有异议。之后在有心人士和传教士等的努力下,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被专门列出来,《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中明文规定,学校必须开设“音乐”课,《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中的音乐课仍然是随意科。但是音乐课的最终被确立,还要感谢那些坚持改革的人,正是他们的坚持,并“采西人之意,行中国之法”的取向,音乐课才能正式的存在于课程内容中去,学校的音乐教育才有了后来的发展。没有音乐课的确立,课程设置中就不会单独的把音乐课列出来。后来经民国的完善,制订标准统一全国的课程,才最终确立音乐课的地位。作为战时沦陷区,安徽的学校音乐教育的音乐课程设置几经波折,命运多舛。战乱的影响,使得各个学校的音乐课程设置没有根据统一的标准来施行。
民国时期,小学使用的课本,是经过教育部审定的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和商务印书馆编印的小学课本,也有采用各地自编的教材和补充材料。
为适应儿童环境,歌词力求浅显明白,并能鼓励儿童动作,奋兴感情,发扬民族精神。里面的乐曲大都取自世界各国儿童歌和民歌,曲调活泼美丽、动听,曲趣快乐、雄壮,足以涵养儿童的德性。拍子,调子,音程,乐曲,歌词的排列,都是由浅而入深,并参酌儿童的兴味,使儿童于不知不觉之中迅速进步。歌曲的声域逐渐扩大,适合于儿童发声器官的发达,歌曲的排列以及调子、乐式、节奏、拍子等的分配都有密切的关系,每曲附插画一幅,使儿童熟悉词意,另附加发声练习、基础练习、乐理等,能使儿童,熟读五线乐谱。
谱表前头这记号叫做高音部记号,有高音部记号的谱表叫做高音谱表。G调(第一音是G音在第二线)没有休止符,歌曲是2/4拍子,有v记号的地方表示歌唱时到此处应该要换一口气。最高的音符在三线上,唱si;最低的音符在下加一间上,唱re。歌词浅显易懂很适应儿童的心理环境,曲调简单、活泼、美丽、动听,曲趣快乐、雄壮,足以涵养儿童的德性,并且曲后还附有插画一幅,使儿童能够更好的熟悉了解所唱歌词的意思。
教材中还有一些基本练习及乐理知识(拍子,调子,音阶等)均有详细的讲到。如:
《秋夕》,C调,高音谱号后面的记号是表示本曲为4/4拍子,唱的时候每4小节可以吸一口气,歌词选自诗歌《秋夕》曲调优美歌词浅显易懂、琅琅上口,节奏鲜明,音韵和谐,为适应儿童环境,并能鼓励儿童动作,奋兴感情,曲调活泼美丽、动听,曲趣快乐,足以涵养儿童的德性,是一首具有知识性的儿歌。要求唱歌时要注意口型、姿势、表情、唱歌的时间和地方。唱歌时的姿势要要保持端庄的姿势,直立或端坐均可,胸部要挺张,身体不可向前后左右摇动,头要平视不可俯下、仰上或倾侧,要取自然的姿势不可太做作。
到了民国28年,安徽省教育厅成立了教材编审委员会,曾陆续编印了一些小学基本教材和补充教材。抗日战争胜利后,与一般小学仍采用教育部规定的课本。
全面抗战爆发后,安徽各地组织的群众性抗日宣传活动,会前都要举行一些歌咏比赛,达到激发民众情绪的作用。每到一处,都有抗战的歌咏吟唱,军队举行的音乐会也不少。1939年安徽省文化事业委员会发起组织成立了歌咏研究会,抗日文艺宣传活动蓬勃开展起来,抗战的歌声传遍江淮大地。歌咏研究会的会员非常多,经常练习歌咏比赛,还多次演唱过《黄河大合唱》等曲目,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同时为了团结青年音乐家的抗日力量,1941年在立煌还成立了安徽省青年音乐研究会,定期组织音乐讲座、教授抗战歌曲,举办大规模的音乐晚会多次。安徽省青年剧社和安徽抗建艺术社也曾多次举办过音乐会,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在抗战胜利前夕,安徽国统区曾经邀集众多音乐家在文化界宣传周上举行了《生产大合唱》的公演活动。其他比较重要的社团如新干部音乐社也举办一些群众公演。
二
随着教育事业的恢复,开拓专业的音乐事业,培养和提供大批音乐人才成为时代的要求。在安徽教育界的共同努力下,国统区音乐教育家克服抗战的艰苦环境,一大批专业的优秀的人才井喷式的涌现,音乐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创办于1913年太和县渡口小学,课程开设按当时政府规定,学校当时对音、体、劳作课较重视。音乐教材丰富多彩,全校有统一的歌曲,为集会和放学排路队时唱,如《保卫黄河》《大刀进行曲》等。”“太和县清真小学在抗日宣传颇有建树,大唱《毕业歌》《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等,还排演了文明戏《松花江上的枪声》《凤阳花鼓》等在街头演出,轰动了整个太和城。”“文体活动相当活跃,除正常的問题课程外,每周末举行一次集体文娱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演讲、朗诵、唱歌、讲故事、武术、踢毽子等。”“太和县示范小学的课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学校有歌咏队,聘请国民兵团的王修德来教唱,唱的都是抗战歌曲。我记得有《黄河大合唱》《月儿弯弯影儿长》,还有《大刀进行曲》等。”
“在皖西苏区小学校里传唱的主要歌曲有:《国际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穷人调》《妇女放足歌》《送哥当红军》《红军到金寨》等,还有一些自编的歌,《孟姜女》《山伯访友》等大众化的曲调,也被换上了新的内容。”黄斌回忆中记述了当时没有课本,为了适应当时抗日战争需要,即自编教材。在深入群众的基础上,编写了语文、算术教材,还编了抗日歌曲,内容主要是宣传抗日,激发儿童爱国之情等。 C调 2/4拍《打倒日本强盗!》
我们有自编剧本,教孩子们演《团结抗日》《打倒日本鬼子》等短剧,博得广大群众的欢迎与赞扬。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用草扎一个日本鬼子,用假手榴弹教孩子们投掷,连击三中者,赏铅笔一支、簿本一个。在投掷时大家大声高唱“打倒日本强盗!”玩的很有意思。又如带孩子们翻越障碍物,特别是学游泳、打水仗,孩子们个个勇敢活泼,兴趣很大。
“课余时间,师生经常在一起同唱悲愤、激昂的《我们在太行山上》等,抒发怀念故乡亲热的感情及爱国热忱,颂扬抗日将士的丰功伟绩,控诉日本帝国主义的滔天罪行。”1945年4、5月间,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日本侵略军末日将到,为了宣传当时的胜利形势,鼓舞军民信心,学校师生自编自演,排出了一幕大型活报剧,宣传日本帝国主义即将灭亡、我国抗战胜利在望的形势,在山下村里搭台演出时,皖南党政军机关负责人、战士和周围村庄群众都来观看,演出效果很好,颇得好评。“校中有风琴数架,爱好音乐的同学课余即练琴唱歌。琴声、歌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融会成一片令人心旷神怡的艺术世界。”
“1939年战中学生,大都来自沦陷区,饱经战乱流离之苦,深怀国破家亡只恨。开学不久,他们相继成立了合唱队、口琴隊、话剧组。是年冬,由战中学生组成的抗日救亡宣传队前往刘街(当时国民党政府所在地),进行为期两天的演出,宣传抗日。青贵战役后的第一个暑假,他们又扛起背包,担着道具,先后在刘街、梅街、峡川、潘桥、桃坡等地巡回演出。《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送花江上》等抗日救亡的歌声,响彻山林田野;《红色马》《池阳花鼓》等节目,激起了山乡人民的抗日激情,鼓舞了人们的爱国热忱。”
“由于政府的重视,师生们为抗日而学习的情绪很高,教和学都很勤奋。他们利用逢集的机会,集中全县各乡村小学在一起,召开歌咏、戏剧、演讲等抗日活动比赛大会。有些小歌剧都是自编自演,生动活泼,形象地教育群众、打击敌人。”如《王老头》的小歌剧,大体内容是“王老头,眼泪汪汪心里愁,该死的二鬼子,抢去了我的那头大牯牛。恨只恨,不该相信敌人的花言巧语多,说什么,当了民兵没有用,扛枪打仗危险多,不如山沟躲。谁知道,敌人来到家门口,手中无枪只好把牛丢如不是东庄的民兵保住老牛来相助,我家的日子怎么过?想到这,眼泪擦干不再愁,把儿子送到乡公所,当上民兵再也不回头……”
“海阳小学还打破了闭门读书的沉闷空气,师生组织了音乐会、体育会,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排演了新歌剧、舞剧,如《葡萄仙子》《桃花园》等,以及双簧、话剧等所谓的文明戏,一新人们的眼界,扩大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三
“七·七”事变后,中华儿女有着高涨的抗战情绪,面对列强的侵略,积极抗战救国家于水火成为我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目标。为配合抗战,这一时期的课外音乐的活动明显比之前更为活跃,按规定各级学校都组建了戏剧队、歌咏队,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抗日救亡歌曲。
1938年12月初,新四军三支队赴铜南繁抗日前线,来到铜陵县金榔乡,开办的抗日救亡训练班要唱抗日救亡歌曲。通过学唱抗日歌曲,不仅学习了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使我们懂得了不少抗日道理,激发了同学们的抗日救国热情。至今还依稀记得有《国共合作歌》《救亡进行曲》《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歌》等几十首歌曲。如《救亡进行曲》的歌词大意是:“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拿起我们的武器——刀枪,走出工厂、田庄、课堂。到前线去吧!……我们的责任是为人民而战,我们的队伍广大、强壮。全世界被压迫兄弟的斗争是朝着一个方向,我们要建设大众的国防,大家起来武装,枪口朝外,把日本强盗来杀光!”再如《保卫卢沟桥》,记得这几句歌词:“卢沟桥鬼子又动刀枪,强占了黄河北,又占我扬子江,南京杀人几十万,国都变屠厂,那个见了不心伤……”这些歌曲,曲调明快铿锵,歌词生动简洁,具有鼓动性。每当唱起,就感觉心情振奋,斗志高昂。
1940年颁布《学校课外音乐活动办法》在文件中规定,各级学校应一体切实提倡课外音乐活动,其指导员之待遇,应与音乐正课钟点待遇同。由此可见,抗战时当局前所未有的重视学校音乐教育起来,值得一提的是提倡课外音乐活动,用戏剧、歌咏一些演出形式为抗日救亡的政治思想进行宣传扩大,使国民的斗志和爱国热情被激发,鼓舞了民心,为团结抗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此间,由于现实社会历史的原因,政治服务需要音乐教育,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现象,同时亦然是我国人民的需要,学校音乐教育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
1939年安徽省文化事业委员会发起组织成立了歌咏研究会,抗日文艺宣传活动蓬勃开展起来,抗战的歌声传遍江淮大地。歌咏研究会的会员非常多,经常练习歌咏比赛,还多次演唱过《黄河大合唱》等曲目,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同时为了团结青年音乐家的抗日力量,1941年在立煌还成立了安徽省青年音乐研究会,定期组织音乐讲座、教授抗战歌曲,举办大规模的音乐晚会多次。安徽省青年剧社和安徽抗建艺术社也曾多次举办过音乐会,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参考文献:
[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柯政和.初小模范教科书[M].中华乐社,中华民国二十四年.
[3]何明齋.新学制音乐教科书[M].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华民国十四年.
[4]安徽通史编纂委员会.安徽通史[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
[5]安徽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安徽文史资料全书[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6]章咸,张援.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7]施文楠,施咏著.安徽音乐志野获编[M].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
[8]陈贤忠,程艺主编.安徽教育史[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付慧娟(1990—),女,汉族,安徽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音乐史学。
关键词:音乐活动;安徽音乐;1930年
一
在新学制的研讨和商定过程中,音乐课几乎完全被忽视了,编订人员对音乐课的轻视,使得当时各界人士颇有异议。之后在有心人士和传教士等的努力下,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被专门列出来,《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中明文规定,学校必须开设“音乐”课,《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中的音乐课仍然是随意科。但是音乐课的最终被确立,还要感谢那些坚持改革的人,正是他们的坚持,并“采西人之意,行中国之法”的取向,音乐课才能正式的存在于课程内容中去,学校的音乐教育才有了后来的发展。没有音乐课的确立,课程设置中就不会单独的把音乐课列出来。后来经民国的完善,制订标准统一全国的课程,才最终确立音乐课的地位。作为战时沦陷区,安徽的学校音乐教育的音乐课程设置几经波折,命运多舛。战乱的影响,使得各个学校的音乐课程设置没有根据统一的标准来施行。
民国时期,小学使用的课本,是经过教育部审定的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和商务印书馆编印的小学课本,也有采用各地自编的教材和补充材料。
为适应儿童环境,歌词力求浅显明白,并能鼓励儿童动作,奋兴感情,发扬民族精神。里面的乐曲大都取自世界各国儿童歌和民歌,曲调活泼美丽、动听,曲趣快乐、雄壮,足以涵养儿童的德性。拍子,调子,音程,乐曲,歌词的排列,都是由浅而入深,并参酌儿童的兴味,使儿童于不知不觉之中迅速进步。歌曲的声域逐渐扩大,适合于儿童发声器官的发达,歌曲的排列以及调子、乐式、节奏、拍子等的分配都有密切的关系,每曲附插画一幅,使儿童熟悉词意,另附加发声练习、基础练习、乐理等,能使儿童,熟读五线乐谱。
谱表前头这记号叫做高音部记号,有高音部记号的谱表叫做高音谱表。G调(第一音是G音在第二线)没有休止符,歌曲是2/4拍子,有v记号的地方表示歌唱时到此处应该要换一口气。最高的音符在三线上,唱si;最低的音符在下加一间上,唱re。歌词浅显易懂很适应儿童的心理环境,曲调简单、活泼、美丽、动听,曲趣快乐、雄壮,足以涵养儿童的德性,并且曲后还附有插画一幅,使儿童能够更好的熟悉了解所唱歌词的意思。
教材中还有一些基本练习及乐理知识(拍子,调子,音阶等)均有详细的讲到。如:
《秋夕》,C调,高音谱号后面的记号是表示本曲为4/4拍子,唱的时候每4小节可以吸一口气,歌词选自诗歌《秋夕》曲调优美歌词浅显易懂、琅琅上口,节奏鲜明,音韵和谐,为适应儿童环境,并能鼓励儿童动作,奋兴感情,曲调活泼美丽、动听,曲趣快乐,足以涵养儿童的德性,是一首具有知识性的儿歌。要求唱歌时要注意口型、姿势、表情、唱歌的时间和地方。唱歌时的姿势要要保持端庄的姿势,直立或端坐均可,胸部要挺张,身体不可向前后左右摇动,头要平视不可俯下、仰上或倾侧,要取自然的姿势不可太做作。
到了民国28年,安徽省教育厅成立了教材编审委员会,曾陆续编印了一些小学基本教材和补充教材。抗日战争胜利后,与一般小学仍采用教育部规定的课本。
全面抗战爆发后,安徽各地组织的群众性抗日宣传活动,会前都要举行一些歌咏比赛,达到激发民众情绪的作用。每到一处,都有抗战的歌咏吟唱,军队举行的音乐会也不少。1939年安徽省文化事业委员会发起组织成立了歌咏研究会,抗日文艺宣传活动蓬勃开展起来,抗战的歌声传遍江淮大地。歌咏研究会的会员非常多,经常练习歌咏比赛,还多次演唱过《黄河大合唱》等曲目,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同时为了团结青年音乐家的抗日力量,1941年在立煌还成立了安徽省青年音乐研究会,定期组织音乐讲座、教授抗战歌曲,举办大规模的音乐晚会多次。安徽省青年剧社和安徽抗建艺术社也曾多次举办过音乐会,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在抗战胜利前夕,安徽国统区曾经邀集众多音乐家在文化界宣传周上举行了《生产大合唱》的公演活动。其他比较重要的社团如新干部音乐社也举办一些群众公演。
二
随着教育事业的恢复,开拓专业的音乐事业,培养和提供大批音乐人才成为时代的要求。在安徽教育界的共同努力下,国统区音乐教育家克服抗战的艰苦环境,一大批专业的优秀的人才井喷式的涌现,音乐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创办于1913年太和县渡口小学,课程开设按当时政府规定,学校当时对音、体、劳作课较重视。音乐教材丰富多彩,全校有统一的歌曲,为集会和放学排路队时唱,如《保卫黄河》《大刀进行曲》等。”“太和县清真小学在抗日宣传颇有建树,大唱《毕业歌》《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等,还排演了文明戏《松花江上的枪声》《凤阳花鼓》等在街头演出,轰动了整个太和城。”“文体活动相当活跃,除正常的問题课程外,每周末举行一次集体文娱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演讲、朗诵、唱歌、讲故事、武术、踢毽子等。”“太和县示范小学的课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学校有歌咏队,聘请国民兵团的王修德来教唱,唱的都是抗战歌曲。我记得有《黄河大合唱》《月儿弯弯影儿长》,还有《大刀进行曲》等。”
“在皖西苏区小学校里传唱的主要歌曲有:《国际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穷人调》《妇女放足歌》《送哥当红军》《红军到金寨》等,还有一些自编的歌,《孟姜女》《山伯访友》等大众化的曲调,也被换上了新的内容。”黄斌回忆中记述了当时没有课本,为了适应当时抗日战争需要,即自编教材。在深入群众的基础上,编写了语文、算术教材,还编了抗日歌曲,内容主要是宣传抗日,激发儿童爱国之情等。 C调 2/4拍《打倒日本强盗!》
我们有自编剧本,教孩子们演《团结抗日》《打倒日本鬼子》等短剧,博得广大群众的欢迎与赞扬。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用草扎一个日本鬼子,用假手榴弹教孩子们投掷,连击三中者,赏铅笔一支、簿本一个。在投掷时大家大声高唱“打倒日本强盗!”玩的很有意思。又如带孩子们翻越障碍物,特别是学游泳、打水仗,孩子们个个勇敢活泼,兴趣很大。
“课余时间,师生经常在一起同唱悲愤、激昂的《我们在太行山上》等,抒发怀念故乡亲热的感情及爱国热忱,颂扬抗日将士的丰功伟绩,控诉日本帝国主义的滔天罪行。”1945年4、5月间,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日本侵略军末日将到,为了宣传当时的胜利形势,鼓舞军民信心,学校师生自编自演,排出了一幕大型活报剧,宣传日本帝国主义即将灭亡、我国抗战胜利在望的形势,在山下村里搭台演出时,皖南党政军机关负责人、战士和周围村庄群众都来观看,演出效果很好,颇得好评。“校中有风琴数架,爱好音乐的同学课余即练琴唱歌。琴声、歌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融会成一片令人心旷神怡的艺术世界。”
“1939年战中学生,大都来自沦陷区,饱经战乱流离之苦,深怀国破家亡只恨。开学不久,他们相继成立了合唱队、口琴隊、话剧组。是年冬,由战中学生组成的抗日救亡宣传队前往刘街(当时国民党政府所在地),进行为期两天的演出,宣传抗日。青贵战役后的第一个暑假,他们又扛起背包,担着道具,先后在刘街、梅街、峡川、潘桥、桃坡等地巡回演出。《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送花江上》等抗日救亡的歌声,响彻山林田野;《红色马》《池阳花鼓》等节目,激起了山乡人民的抗日激情,鼓舞了人们的爱国热忱。”
“由于政府的重视,师生们为抗日而学习的情绪很高,教和学都很勤奋。他们利用逢集的机会,集中全县各乡村小学在一起,召开歌咏、戏剧、演讲等抗日活动比赛大会。有些小歌剧都是自编自演,生动活泼,形象地教育群众、打击敌人。”如《王老头》的小歌剧,大体内容是“王老头,眼泪汪汪心里愁,该死的二鬼子,抢去了我的那头大牯牛。恨只恨,不该相信敌人的花言巧语多,说什么,当了民兵没有用,扛枪打仗危险多,不如山沟躲。谁知道,敌人来到家门口,手中无枪只好把牛丢如不是东庄的民兵保住老牛来相助,我家的日子怎么过?想到这,眼泪擦干不再愁,把儿子送到乡公所,当上民兵再也不回头……”
“海阳小学还打破了闭门读书的沉闷空气,师生组织了音乐会、体育会,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排演了新歌剧、舞剧,如《葡萄仙子》《桃花园》等,以及双簧、话剧等所谓的文明戏,一新人们的眼界,扩大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三
“七·七”事变后,中华儿女有着高涨的抗战情绪,面对列强的侵略,积极抗战救国家于水火成为我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目标。为配合抗战,这一时期的课外音乐的活动明显比之前更为活跃,按规定各级学校都组建了戏剧队、歌咏队,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抗日救亡歌曲。
1938年12月初,新四军三支队赴铜南繁抗日前线,来到铜陵县金榔乡,开办的抗日救亡训练班要唱抗日救亡歌曲。通过学唱抗日歌曲,不仅学习了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使我们懂得了不少抗日道理,激发了同学们的抗日救国热情。至今还依稀记得有《国共合作歌》《救亡进行曲》《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歌》等几十首歌曲。如《救亡进行曲》的歌词大意是:“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拿起我们的武器——刀枪,走出工厂、田庄、课堂。到前线去吧!……我们的责任是为人民而战,我们的队伍广大、强壮。全世界被压迫兄弟的斗争是朝着一个方向,我们要建设大众的国防,大家起来武装,枪口朝外,把日本强盗来杀光!”再如《保卫卢沟桥》,记得这几句歌词:“卢沟桥鬼子又动刀枪,强占了黄河北,又占我扬子江,南京杀人几十万,国都变屠厂,那个见了不心伤……”这些歌曲,曲调明快铿锵,歌词生动简洁,具有鼓动性。每当唱起,就感觉心情振奋,斗志高昂。
1940年颁布《学校课外音乐活动办法》在文件中规定,各级学校应一体切实提倡课外音乐活动,其指导员之待遇,应与音乐正课钟点待遇同。由此可见,抗战时当局前所未有的重视学校音乐教育起来,值得一提的是提倡课外音乐活动,用戏剧、歌咏一些演出形式为抗日救亡的政治思想进行宣传扩大,使国民的斗志和爱国热情被激发,鼓舞了民心,为团结抗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此间,由于现实社会历史的原因,政治服务需要音乐教育,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现象,同时亦然是我国人民的需要,学校音乐教育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
1939年安徽省文化事业委员会发起组织成立了歌咏研究会,抗日文艺宣传活动蓬勃开展起来,抗战的歌声传遍江淮大地。歌咏研究会的会员非常多,经常练习歌咏比赛,还多次演唱过《黄河大合唱》等曲目,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同时为了团结青年音乐家的抗日力量,1941年在立煌还成立了安徽省青年音乐研究会,定期组织音乐讲座、教授抗战歌曲,举办大规模的音乐晚会多次。安徽省青年剧社和安徽抗建艺术社也曾多次举办过音乐会,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参考文献:
[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柯政和.初小模范教科书[M].中华乐社,中华民国二十四年.
[3]何明齋.新学制音乐教科书[M].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华民国十四年.
[4]安徽通史编纂委员会.安徽通史[M].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
[5]安徽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安徽文史资料全书[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6]章咸,张援.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7]施文楠,施咏著.安徽音乐志野获编[M].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
[8]陈贤忠,程艺主编.安徽教育史[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付慧娟(1990—),女,汉族,安徽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音乐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