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儒家先知荀子在《劝学》中以“学不可以已”来告诫弟子们要坚持不断地学习,因为只有“锲而不舍”的学习才能使自己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两千年以后,再度仔细研读这一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我们可以有一些更细致、更深刻的探讨。
近日在研读《劝学》时,笔者发现文中那句“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中的“跂”字,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太一样的注解。
首先是在我们平常使用的苏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的课文中,“跂”字的注解是:【跂(qì)】踮起脚后跟。然后是笔者在翻阅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的课文时看到,“跂”字的注解则为:【跂(qì)】提起脚后跟。随后,笔者发现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1中,“跂”字的注解跟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是一样的。但是,同为苏教版新课标高中教材的《〈史记〉选读》节选的《高祖本纪》中有句“日夜跂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的句子,书中对于“跂”字的注解则是:【跂(qǐ)】踮起脚后跟。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跂”字前后各处的注音并不相同,这实在令人疑惑。那么,“跂”到底注音为何呢?
笔者首先查阅了王力先生主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在该字典中“跂”字的读音有两个:1.qí,2.qì。其中所援引的例证即为我们所讨论的“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而在同为商务印书馆所编辑的《古代汉语词典》中,“跂”字注音也有两个:1.qí,2.qǐ(又读qì)。意为踮起脚后跟。其中所举的例证还是“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一句。但是,在翻阅《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8年)时,笔者发现其中却只将“跂”字注音为qì。
于是,为了进一步弄清楚这一问题,笔者又先后查阅了其他的权威辞典。
如在《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四册,P2991)中,“跂”字的注音就有三个:1.qí。2.qǐ,义项○四踮起脚尖。通“企”。《史记·高祖本纪》:“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3.qì,义项○五垂足而坐。见“跂坐”。【跂坐】垂足而坐,脚跟不着地。《南齐书王敬则传》:“敬则横刀跂坐,问询等:‘发丁可得几人?库见有几钱物?’”随后,笔者在翻阅《汉语大词典》和《辞海》时,也发现了“跂”字的注解与《辞源》同义。至此,笔者不禁又产生了新的疑惑,“企”字与“跂”字两个字究竟是何关系呢,以及“跂”字的读音到底是什么呢?
笔者查到,“跂”字在《说文》中解释为:“跂,足多指也。从足,支声。”而“企”字在《说文》中的解释则是:“企,举踵也。从人,止声。”在《段玉裁注》中“企”字的解释是:“从人、止。”而在林义光的《文源》之中则为:“人下有足迹,象举踵形。”
经查阅,笔者发现解释字义最为详尽的是《汉语大字典》(汉语大字典出版社,1997年,P1535),其中“跂”字的读音总共有五种,分别是:qí、qǐ、qì、jī、zhī。
1.qí。义项①多出的脚趾。《说文·足部》:“跂,足多指也。”《庄子·骈拇》:“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跂。”《王先谦集解》:“跂,岐同。”
2.qǐ。义项②通“企”。踮起脚跟。《集韵·纸韵》:“企,举踵也。或作跂。”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跂,假借为企。”《诗·卫风·河广》:“谁谓宋远,跂予望之。”《马端辰通释》:“此诗跂即企之假借。《楚辞·九叹》王逸注引作‘企予望之’。”杨倞注:“跂,举足也。”《史记·韩信卢绾列传》:“士卒皆山东人,跂而望归。”《司马贞索隐》:“跂,起踵也。”《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四年》:“今之存者,皆锋镝之余,跂踵延颈以望真主。”胡三省注:“踵不至地曰跂。”
3.qì。垂足坐。《广韵·寘韵》:“跂,垂足坐。”《南齐书王敬则传》:“敬则横刀跂坐。”
4.jī。义项①脚。义项②同“屐”。木底有齿鞋。
5.zhī。用心力貌。
那么,“企”字又有何种解释呢?笔者发现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字典出版社,1997年,P49)中,“企”字的义项多达六种。其①即为踮起脚跟。《说文·人部》有:“企,举踵也。”《老子》第二十四章有:“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山海经·海外北经》有:“(跂踵国)厥形虽大,斯脚则企,跳步雀跃,踵不阂地。”《汉书·高祖纪(上)》有:“日夜企而望归。”颜师古注:“企谓举足而耸身。”
那么,综合《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与《汉语大字典》中“跂”字的读音2、3两点以及“企”字的义项①,我们不妨得出如下解释:“跂”字与“企”字的关系应该是“跂”字本义为名词,解释为“多出的脚趾”,读音为qí;当它引申为“踮起脚尖”时,则通“企”字。现在则一起统读为qǐ。而“企”字本义为动词,它是个会意字,其义可解释为“踮起脚跟”。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荀子《劝学》中的“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以及“日夜跂而望归”中的“跂”,它们的读音都应为“qǐ”;其义应解释为“踮起脚跟”,可通“企”字。
(责任编辑陈剑平)
近日在研读《劝学》时,笔者发现文中那句“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中的“跂”字,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太一样的注解。
首先是在我们平常使用的苏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的课文中,“跂”字的注解是:【跂(qì)】踮起脚后跟。然后是笔者在翻阅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的课文时看到,“跂”字的注解则为:【跂(qì)】提起脚后跟。随后,笔者发现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1中,“跂”字的注解跟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是一样的。但是,同为苏教版新课标高中教材的《〈史记〉选读》节选的《高祖本纪》中有句“日夜跂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的句子,书中对于“跂”字的注解则是:【跂(qǐ)】踮起脚后跟。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跂”字前后各处的注音并不相同,这实在令人疑惑。那么,“跂”到底注音为何呢?
笔者首先查阅了王力先生主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在该字典中“跂”字的读音有两个:1.qí,2.qì。其中所援引的例证即为我们所讨论的“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而在同为商务印书馆所编辑的《古代汉语词典》中,“跂”字注音也有两个:1.qí,2.qǐ(又读qì)。意为踮起脚后跟。其中所举的例证还是“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一句。但是,在翻阅《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8年)时,笔者发现其中却只将“跂”字注音为qì。
于是,为了进一步弄清楚这一问题,笔者又先后查阅了其他的权威辞典。
如在《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四册,P2991)中,“跂”字的注音就有三个:1.qí。2.qǐ,义项○四踮起脚尖。通“企”。《史记·高祖本纪》:“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3.qì,义项○五垂足而坐。见“跂坐”。【跂坐】垂足而坐,脚跟不着地。《南齐书王敬则传》:“敬则横刀跂坐,问询等:‘发丁可得几人?库见有几钱物?’”随后,笔者在翻阅《汉语大词典》和《辞海》时,也发现了“跂”字的注解与《辞源》同义。至此,笔者不禁又产生了新的疑惑,“企”字与“跂”字两个字究竟是何关系呢,以及“跂”字的读音到底是什么呢?
笔者查到,“跂”字在《说文》中解释为:“跂,足多指也。从足,支声。”而“企”字在《说文》中的解释则是:“企,举踵也。从人,止声。”在《段玉裁注》中“企”字的解释是:“从人、止。”而在林义光的《文源》之中则为:“人下有足迹,象举踵形。”
经查阅,笔者发现解释字义最为详尽的是《汉语大字典》(汉语大字典出版社,1997年,P1535),其中“跂”字的读音总共有五种,分别是:qí、qǐ、qì、jī、zhī。
1.qí。义项①多出的脚趾。《说文·足部》:“跂,足多指也。”《庄子·骈拇》:“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跂。”《王先谦集解》:“跂,岐同。”
2.qǐ。义项②通“企”。踮起脚跟。《集韵·纸韵》:“企,举踵也。或作跂。”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跂,假借为企。”《诗·卫风·河广》:“谁谓宋远,跂予望之。”《马端辰通释》:“此诗跂即企之假借。《楚辞·九叹》王逸注引作‘企予望之’。”杨倞注:“跂,举足也。”《史记·韩信卢绾列传》:“士卒皆山东人,跂而望归。”《司马贞索隐》:“跂,起踵也。”《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四年》:“今之存者,皆锋镝之余,跂踵延颈以望真主。”胡三省注:“踵不至地曰跂。”
3.qì。垂足坐。《广韵·寘韵》:“跂,垂足坐。”《南齐书王敬则传》:“敬则横刀跂坐。”
4.jī。义项①脚。义项②同“屐”。木底有齿鞋。
5.zhī。用心力貌。
那么,“企”字又有何种解释呢?笔者发现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字典出版社,1997年,P49)中,“企”字的义项多达六种。其①即为踮起脚跟。《说文·人部》有:“企,举踵也。”《老子》第二十四章有:“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山海经·海外北经》有:“(跂踵国)厥形虽大,斯脚则企,跳步雀跃,踵不阂地。”《汉书·高祖纪(上)》有:“日夜企而望归。”颜师古注:“企谓举足而耸身。”
那么,综合《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与《汉语大字典》中“跂”字的读音2、3两点以及“企”字的义项①,我们不妨得出如下解释:“跂”字与“企”字的关系应该是“跂”字本义为名词,解释为“多出的脚趾”,读音为qí;当它引申为“踮起脚尖”时,则通“企”字。现在则一起统读为qǐ。而“企”字本义为动词,它是个会意字,其义可解释为“踮起脚跟”。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荀子《劝学》中的“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以及“日夜跂而望归”中的“跂”,它们的读音都应为“qǐ”;其义应解释为“踮起脚跟”,可通“企”字。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