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Q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全职妈妈,孩子已经十岁了,在读小学四年级!从孩子上三年级开始,我的家里就经常发生亲子战争,而每次吵架的导火线都是因为他做事拖拉、磨蹭!比如早上起床,定好了闹铃6点45分起床,但是他总能磨蹭到7点;下午放学回来,一进门就玩手机,我需要催很多次才去写作业,他坐到书桌前又开始抠抠橡皮,转转笔,写几个字就要拿起手机看两眼!每次我看到了,他还狡辩说是在查资料!然后一场口水战又再次爆发!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Q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全职妈妈,孩子已经十岁了,在读小学四年级!从孩子上三年级开始,我的家里就经常发生亲子战争,而每次吵架的导火线都是因为他做事拖拉、磨蹭!比如早上起床,定好了闹铃6点45分起床,但是他总能磨蹭到7点;下午放学回来,一进门就玩手机,我需要催很多次才去写作业,他坐到书桌前又开始抠抠橡皮,转转笔,写几个字就要拿起手机看两眼!每次我看到了,他还狡辩说是在查资料!然后一场口水战又再次爆发!我真的是太无助了,每次对他的教育,到最后都变成了我的自言自语。您是否有什么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可以帮助我呢?
无助的文君
A文君:
您好!非常感谢您的来信,以及对我的信任!您所讲的这个问题,也是很多家长头痛的事情。孩子没有时间观念,做事拖拉、磨蹭、不分轻重缓急,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忽视爸爸妈妈的提醒等等,这些都是拖延的一些表现。面对孩子的这些问题,家长大多都是通过说教以期望改变孩子的行为,但这种方法其实是没有效果的。现在,在解决拖延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拖延是我们这个时代很严重的一个问题,太多的东西可以使孩子分心,比如游戏,娱乐新闻,动漫等,而这种分心可以使孩子在“此时此地”处于一个舒适状态,不用去面对令人头痛的课文,无聊的公式等。这是拖延的一般模式,当我们准备去做一个不太想做的事情的时候,大脑的疼痛中枢就会亮起来,然后就转移注意力,做一些令自己开心的事情!这会使孩子暂时获得愉悦。一次小小的逃避没有关系,但是长此以往,孩子就会逐渐养成拖延的习惯,一旦需要做不喜欢的事情就会转移注意力到令人愉悦的事情上。面对这样的情况,有些家长经常会采用说教让孩子用意志力来克服拖延的习惯,但是意志力是一个非常宝贵的东西,它极其耗费精力,所以单纯靠意志力来改变习惯是很难实现的一件事。那么,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呢?
隔绝干扰物,使用番茄钟工作法
番茄钟工作法是简单易行的时间管理方法,是由弗朗西斯科·西里洛于1992年创立的一种更微观的时间管理方法。我们可以提前跟孩子商量好,接下来将会计时25分钟作为学习时间,在这25分钟期间,书桌上只能有所需的学习用具,而无关用具(比如手机,电脑,游戏机等)将会被放在另一个房间。有的孩子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还无法一下子静下心来去学习,25分钟有20分钟都在玩笔。没有关系,他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适应这种学习模式,家长不要在这期间干扰他,我们只要在另一个书桌上安静地看书,不对孩子的行为、语言做任何反应。等25分钟过去之后,家长适当地鼓励一下孩子,比如:“你第一次使用这个方法就可以专心地学习5分钟了,非常的不错!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断练习,坚持这个学习方法,我们专心学习的时间会越来越长!”通过鼓励,让孩子找到信心和肯定,避免他把这个学习方式当做一种煎熬!然后给予孩子完全自由的5分钟休息时间,再次进入25分钟的学习时间。
聚焦于活动过程,可以有效避免拖延
家长在陪孩子玩游戏或者做作业的时候,有的人会把活动结果作为目标,有的人则是重视活动的过程。比如,就刚刚的番茄钟学习法,有的家长会跟孩子讲:“在接下来的25分钟,你要写完这张卷子。”以写完卷子为目标,这样的行为看似是给予孩子适当压力,激励孩子充分利用25分钟,但对于易拖延的孩子而言,结果是适得其反,他会一直在想我要怎么样才能保证25分钟完成卷子,大脑出现痛苦,逐渐开始空白,于是表现出来就是走神状态,等他好不容易调整好状态开始学习了,发现时间不够了,又开始走神。所以避免拖延,家长需要引导孩子着重于活动的过程,比如面对25分钟的学习时间,提前问一下孩子计划做什么,并告知孩子由于每一项任务难易程度不同,所以我们不必在这25分钟之内必须完成任务,但是这25分钟是我们的学习时间,我们要专心于任务内容。这不仅仅是个过程,也是一个习惯,让孩子养成学习的习惯,减少对任务的阻抗,降低大脑的痛苦,拖延自然而然就没有了。
鼓励孩子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并让孩子进行心理对比
改变拖延的习惯,孩子需要相信自己有改变的可能,这将会帮助我们事半功倍!孩子的信念需要家长的肯定和鼓励,家长正面积极的语言可以增强孩子改变的动力。此外,心理对比也是一个非常好用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将他现在的情况跟他希望的情况进行对比。比如,孩子早上经常拖延导致上学迟到,因此老师总批评他,这是他目前的情况,鼓励他想一下他梦想中的早晨:提前5分钟到达教室,还可以帮老师拿一下作业本,得到老师的表扬。想想就感觉好开心,那这个就是孩子自主改变的动力之一呀!
家长自身也需培养积极心态,减少焦虑情绪
一个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最少需要21天,所以期待孩子一下子完全改变,那是不可能的事!不如慢下來脚步,陪着孩子一点点调整,每天发现孩子一个进步的地方,及时表扬他,就会发现一切都在慢慢向美好的方向前进!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和孩子有所帮助!
其他文献
有朋友问我:我满足孩子梦寐以求的物质需求了,但是为什么孩子还是不开心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有些人小时候某些梦寐以求的愿望得到父母满足了,多年后他们也还记得,但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他们都没有很美好温暖的感觉,反而是很不舒服的感觉。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认为导致孩子不开心的原因,不在于满足孩子需求本身,而在于父母满足孩子时的态度。爱孩子,却不爱自己,给孩子制造愧疚感。 一个朋友讲过一个故事,
据报道,在我国,跌倒是居民第四大伤害死亡原因,已经成为老年人群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造成老年人跌倒的因素较多,其中药物是引起跌倒的重要可调节因素。那么引起药物相关性跌倒的原因是什么?主要药物包括哪些?如何预防老年人药物相关性跌倒? 其实,药物的种类、剂量、多种药物联用均可使老年人跌倒风险增加。但老年人跌倒是多因素交互的结果,药物可引起老年人意识、精神、视觉、步态、平衡等方面出现异常而导致跌倒。
缘 起 最近网络媒体上出现大学生或青少年虐猫、虐狗的事件,社会文化里充满着对这一行为的谴责,然而虐待事件依然时有发生。这真有点像精神分析学的鼻祖弗洛伊德说的: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不过,对于在正常、健康的境遇中成长起来的人来说,同情弱者是人们的本能。 人天生有助人的动机,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有个神奇的结构,叫镜像神经元。当我们看到孤苦无依的老人,看到骨瘦如柴的幼童,看到被虐的小猫、小狗,我
怀旧主题展”这个活动创意来源于老人的怀旧情怀。在敬老院倾听老人叙述的人生经历中,老人提到的老物件,往往最能引发老人内心的情感激荡,受世界博物馆日启发,我突发奇想:要是做一场怀旧主题展,多有意义啊! 想到这个点子时,抑制不住兴奋,可是怀旧展品去哪儿找呢?对,博物馆啊!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立即就联系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文物苑,虽然工作人员颇有爱心,但无奈受限于文物外展须经过文物局审批,而且涉及版权
小倩今年读初中二年级,14岁的她脸色偏黑,长相普通,性格偏内向,不太善于表达,在一群同学中间并不显眼。 一天,我像往常一样在心理活动室给她的班上心理健康课,主题是“悦纳自我”。或许是这堂课触动了她,下课后,我发现其他同学都离开了活动室,唯独她还在,似乎想告诉我什么。看她欲言又止的样子,我主动问她:我可以帮到你吗?她点了点头,就这样我们建立了咨询关系,约定每周二下午利用自习课的时间做咨询。 咨询
提起电动汽车,很多人都会首先想到特斯拉这个汽车品牌。而提起特斯拉,又不得不提到他的掌门人埃隆·马斯克。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什么马斯克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他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呢?我脑海中浮现出的答案是马斯克具有四项心理资本,这是他能成大事的关键所在。 “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这一概念来源于积极心理学,最初由美国学者Luthans等人在2004年提出。
入夏的时节,最让小朋友惦念的除了西瓜还有暑假。和姥姥一起生活的正男不喜欢说话,也不喜欢笑,只喜欢低着头。当同学们聊着去哪里玩的时候,他沉默着不搭话。终于忍不住回家问姥姥为什么没有爸爸妈妈。姥姥说爸爸意外去世了,妈妈为了给他赚钱在外面工作,不能回来。 本来很不轻松的故事,配上了欢快的背景音乐。正男就在这样的气氛下无意中知道了妈妈的地址,踏上了寻母的道路。 邻居“不靠谱”大叔知道后,在妻子的命令下
有一天,孩子拿着一本《小王子》来让我读。刚刚读了几分钟,觉得有点不对劲,这本书好像不是写给孩子看的。 《小王子》的第一章是作者六岁那年的一段经历,作者读到了一条大蟒蛇如何吞食怪兽的故事。惊诧于蟒蛇居然能把那么大的怪兽吞下去,然后再花半年的时间来待在原地消化。于是,作者放飞想象,专门画了一幅“蟒蛇吞象”的轮廓图。当他异常兴奋地把这幅作品展示给成年人看,并且得意地问他们“怕不怕”时,成年人都很不解,
到底谁有错 周末上午,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将我从睡梦中惊醒。接起电话,原来是好友木村先生打过来的。他气愤地说:刚才和儿子吵了一架。原来,今天好友想带儿子上興趣班。可是,儿子拖拖拉拉,一副很不情愿的样子。好友就训了他几句,没想到儿子就和他吵起来了。两个人性格都比较倔,谁都不服输。这不,好友气不过,就打电话给我,说:“遇到这种事,只能向你这个‘大心理学家’请教了。” 好友住的地方离我很近。于是,我让
疫情突如其来,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孕产妇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各种突发事件中都会成为重点关注的对象,尽管国内疫情逐渐得到控制,但孕产妇的应激状态并没有完全平静。 从关爱母儿健康出发,了解疫情期间孕产妇心理状况,帮助广大孕妇平安顺利渡过难关,是心理学、医学和社会工作者应尽的一份责任。 针对公共突发事件对孕产妇的心理影响,为帮孕产妇顺利度过疫情流行期和此后完成分娩, 我们提供如下建议,希望有一定的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