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之父

来源 :青苹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zhiw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斯德是19世纪法国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因发明了传染病预防接种法,为人类和人类饲养的家畜、家禽防治疾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像牛顿开辟出经典力学一样,巴斯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被世人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1822年12月27日,巴斯德诞生于法国东部裘拉省的洛尔镇,镇中有一条清澈的溪流,巴斯德的家就在溪边的小路旁。中学时,巴斯德在学校表现一般,但很爱问问题,凡事追根究底,就这样不断地发问、学习,对化学、物理和艺术都有浓厚兴趣的巴斯德渐渐变成优秀的学生。
  1843年8月,巴斯德考入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化学和物理的教学法。课堂上学来的知识,他都要用实验来验证。他整天埋头在实验室里,因此被同学戏称为实验室的蛀虫。1846年,巴斯德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并通过了物理教授资格考试。
  巴斯德一生进行了多项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一是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菌的发展,他发现用加热的方法可以杀灭那些让啤酒变苦的恼人的微生物。很快,“巴氏杀菌法”(后称为“巴氏消毒法”)便应用在各种食物和饮料上。二是每一种传染病都是一种微菌在生物体内的发展。由于发现并根除了一种侵害蚕卵的细菌,巴斯德拯救了法国的丝绸工业。三是传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他们从病菌变成防病的疫苗。他意识到许多疾病均由微生物引起,于是建立起了细菌理论’。
  巴斯德不仅是个理论上的天才,还是个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人。他发表的两篇论文——《双晶现象研究》和《结晶形态》,开创了对物质光学性质的研究。1856年至1860年,他提出了以微生物代谢活动为基础的发酵本质新理论,他发表的《关于乳酸发酵的记录》是微生物学界公认的经典论文。1880年后,他又成功地研制出鸡霍乱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种疫苗,其理论和免疫法引起了医学实践的重大变革。
  巴斯德被认为是医学史上最重要的杰出人物。其实巴斯德并不是病菌的最早发现者,在他之前已有基鲁拉、包亨利等人提出过类似的假想。但是,巴斯德不仅热情勇敢地提出关于病菌的理论,而且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的正确性,令科学界信服,这是他的重大贡献。
  巴斯德在50岁时将注意力集中到恶性痈疽上。那是一种危害牲畜及其他动物,包括人在内的传染病;巴斯德证明其病因在于一种特殊细菌。他使用减毒的恶性痈疽杆状菌为牲口注射。
  1881年,巴斯德改进了减轻病原微生物毒力的方法。他观察到患过某种传染病并得到痊愈的动物,以后对该病有免疫力。据此用减毒的炭疽、鸡霍乱病原菌分别免疫绵羊和鸡,获得成功。这个方法大大激发了科学家的热情。人们从此知道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免除许多传染病。
  1882年,巴斯德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同年开始研究狂犬病,证明病原体存在于患兽唾液及神经系统中,并制成病毒活疫苗,成功地帮助人们获得了该病的免疫力。按照巴斯德免疫法,医学科学家们创造了防止若干种危险病的疫苗,成功地免除了斑疹伤寒、小儿麻痹等疾病的威胁。
  说到狂犬病,人们自然会想到巴斯德那段脍炙人口的故事。在细菌学说占统治地位的年代,巴斯德并不知道狂犬病是一种病毒病,但从科学实践中他知道有侵染性的物质经过反复传代和干燥,会减少其毒性。他将含有病原的狂犬病的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后,再将这些减毒的液体注射狗,以后狗就能抵抗正常强度的狂犬病毒的侵染。1885年,人们把一个被疯狗咬得很厉害的9岁男孩送到巴斯德那里请求抢救,巴斯德犹豫了一会儿后,就给这个孩子注射了毒性减到很低的上述提取液,然后再逐渐用毒性较强的提取液注射。巴斯德的想法是希望在狂犬病的潜伏期过去之前,使他产生抵抗力。结果巴斯德成功了,孩子得救了。1886年,他还救活了另一位在抢救被疯狗袭击的同伴时被严重咬伤的15岁牧童朱皮叶。现在记述着少年的见义勇为和巴斯德丰功伟绩的雕塑就坐落的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外。巴斯德在1889年发明了狂犬病疫苗。
  人们经常将巴斯德同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比较。琴纳发展了一种抵御天花的疫苗,而巴斯德的方法可以并已经应用于防治很多种疾病。
  由于巴斯德在科学上的卓越成就,使得他在整个欧洲享有很高的声誉,德国的波恩大学郑重地把名誉学位证书授予了这位赫赫有名的学者。但是,普法战争爆发后,德国强占了法国的领土,出于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侵略者德国的极大憎恨,巴斯德毅然决然把名誉学位证书退还给了波恩大学。他说:“科学虽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这掷地作响的话语,充分表达了一位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并因此成为一句不朽的爱国名言。
其他文献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让我们不禁对吉安心向往之。  该文不拘泥于小花小草、小景小物,起笔就写章水、贡水:“两条水流合二为一形成了更加美丽精致的水叫赣江。宏阔的赣江一路北去,串起了一个个明珠,其中一个闪着耀眼的红、迷人的绿的明珠就是吉安。”开头气势不凡,大开大合。吉安可以写的东西很多,作者却选择写“水”,以水为线贯穿全文,以水为突破口,一下把吉安写活了!水是美的,赣江水润泽的两岸是美的!作者在文中追求
期刊
科学研究发现,人类是一种非常强大的产能机器。据测试,一个人在快跑时,可以产生多达1千瓦的电能;即使在走路时,也会产生几瓦到几十瓦的电能。这些能量通常都是以热量的形式散失了,十分可惜。  最近,一种利用人类运动所产生的能量来为便携式电器供电的新技术,由美国威斯康星一麦迪逊大学的两位机械工程学教授研发成功。据介绍,他们只要收集利用人类运动能量的一小部分,就足以为许多移动电器充电,这些电器包括掌上电脑、
期刊
康普顿是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1892年9月10日,康普顿出生于俄亥俄州的伍斯特。康普顿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曾任伍斯特学院哲学教授兼院长。康普顿的大哥卡尔是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主任,后来成为麻省理工学院院长,他是康普顿最亲密的伙伴和最好的科学带路人。  康普顿中学毕业后,升入伍斯特学院。该院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这对康普顿一生的事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这里,他所受的基础教育,几乎决定了他一生中对
期刊
这是一篇绝妙的小说精品。文章写作上有鲜明的特点,其一是人物形象极为鲜明。  文中汪林是一位衣食无忧,心中只有自我,并不关心底层人民冷暖的小姐形象。她代表了作者所刻画的社会众生相中的一类人。作者分白天、晚上两个时段,选取中央大街、院子两个地方描述汪林的生活。春光融融的白日,她打扮得漂漂亮亮,逛逛街,晒晒太阳,吸着烟卷,腋夹情书;晚上,她又来到中央大街,与外国女人说说笑笑,享受着热闹的都市夜生活。透过
期刊
点拨A。考查名词的辨义。句意为:“我们办公室有个传统,轮到某个人的生日时,他
期刊
琦君一生都在书一写自己的母亲,留下了很多关于母亲的散文,她对母亲的感情,宛如涓涓细流,让人慢慢地于点滴清凉之中被悄悄感染,从而得到心灵的安宁。诚如白先勇所言:“琦君最感人的作品,都与母亲有关。”她把对母亲的缕缕情思凝于笔端,浓烈真挚的情感,质朴平实的文风,清丽雅洁的笔调,于平淡中见深沉。  初读这篇文章,就被文中那质朴自然、深沉纯真的母女感情所打动。这篇文章以母亲的一块金手表为线索展开叙事,金手表
期刊
他,曾经是一个帅气、阳光、人见人爱的小男孩。可是谁能想到在他13岁时,却发现自己除了双手能动外,从胸部第六根肋骨以下都失去知觉,坐都坐不起来。医生说,这叫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脊髓炎,世界罕见病例,发病率为五千万分之一……这晴天霹雳,让手足无措的他脑海一片空白,生活似乎一下子对他关上了大门。他是谁?他就是安徽省东至县第一中学高一(7)班学生檀剑雄。  磨难篇  檀剑雄,出生于东至县尧渡镇梅城村中心组一
期刊
点评是我国传统的文学评论方法和语文阅读方法,以其“短平快”“轻灵活”的优势,备受注家、评家和阅读者的青睐。明清之际,随着长篇小说的繁荣,点评蜂起,形成高潮。  点评有眉点、行点和总点,其特点是要言不烦,简洁干脆。先看清初文学批评家毛宗岗是怎样点评“群英会蒋干中计”的。  “周瑜诈睡,是骗蒋干;蒋干诈睡,又骗周瑜。周瑜假呼蒋干,是明知其诈睡;蒋干不应周瑜,是不知其诈呼。周瑜之醉,醉却是醒;蒋干之醒,
期刊
备受关注的2012年高考早已尘埃落定,一直被誉为整套试卷中“半壁江山”的作文试题也在人们翘首期待中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期刊
伽利尔摩·马可尼,是意大利电气工程师和发明家,无线电技术的发明人。1874年,马可尼出生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市。  1894年,年满20岁的马可尼了解到海因利希·赫兹几年前所做的实验,这些实验清楚地表明了不可见的电磁波是存在的,这种电磁波以光速在空中传播。  马可尼很快就想到,可以利用这种波向远距离发送信号而又不需要线路,这就使电报完成不了的许多通信有了可能。例如利用这种手段可以把信息传送到海上航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