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业资源危危机与对策

来源 :市场观察·广告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fp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2004年啤酒业接踵而来的电荒、煤荒、水荒、油荒、粮荒,这一荒接着一荒,从中国东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迅速漫延,结果是能源、原料、燃料、运费等各种资源短缺,价格飙升,能源危机警报四处频起,着实让我们中国人琢磨起来心里发,慌。尽管我们有时会刻意回避这些词汇,但是许多信息在预示着我们,一向是高耗能、重污染、低产出的中国啤酒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资源压力。
  
  中国啤酒业盈亏生死考验
  
  啤酒作为中国大众消费品,市场化程度很高,竞争充分,加之中国啤酒产能严重过剩,竞争异常激烈.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一大批中小企业败下阵来,1996年底,全国有啤酒生产企业741家,到2004年底,就剩下350家左右。
  “消费群体正以2096的速度增长,产销量已连续9年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并于2002年超过美国,坐上世界头把交椅。”单从这些统计数据看,中国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啤酒超级大国”。然而,透过高产销量的背后,中国啤酒业的现状却是“大而不强”、面临被强势洋啤裹挟并吞的危险。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中国啤酒业可用资源匮乏、营运成本高昂、资源战略机制滞后引起一系列连锁负面反应:
  其一,“大麦——麦芽——啤酒”这一产业链一直薄弱。中国一直是大麦科研滞后于大麦生产、大麦生产滞后于麦芽加工、麦芽加工滞后于啤酒酿造。多少年来,啤酒大麦主要依靠进口,且增势不减。这既是隐患,容易受制于人,又直接影响中国啤酒业的发展。
  其二是原料供应不稳定,就啤酒的主要原料之一麦芽而言,华润集团每年需求近30万吨,几乎全部依赖于进口,因为国内的优质原料供应不足,如主要产地甘肃麦芽质量难以达标,而东北的麦芽质量尽管过关,但是产量较低,无法满足国内众多厂家的需求,限制了国内厂家赶超的步伐。行业法规方面,直到现在中国啤酒业还提不出一项能完整反映麦芽质量的标准。国家标准也仅是一项粗线条的质量标准。
  其三,酒花管理混乱,严重产大于销,技术创新能力差,工艺流程落后,产品不能多样化生产,新技术利用率低也不容忽视,使国内啤酒质量稳定性一直难于保证。
  其四,去年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酿造啤酒的大米、麦芽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出现了自1996年以来从未遇见的缺电缺油局面,生产用水、煤及运输费也大涨,涨价因素大大提高了啤酒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给啤酒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巨大压力,减弱啤酒业国内外综合竞争力。中国啤酒行业能否成功实现成本向市场、消费者的转移已成为影响行业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椐统计,受资源短缺、涨价的综合因素影响,估计每吨啤酒的成本价格将增加6 0元,如果年产量在2 0万吨以上,则成本就会增加1千万元。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另外,激烈的行业竞争也使啤酒生产企业的营销费用逐年增加,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在其全国化扩展的过程中,其营销费用逐年攀升,加权平均吨酒净利润均呈逐年下降态势。
  近年来,中国六家啤酒上市公司平均销售净利率一直呈现下降趋势,2004年中期约为4.45%,其中青岛啤酒只有 3.41%。与此相反,美国百威啤酒近几年销售净利率逐年稳步提高。2003年年报披露的销售净利率达到14.67%,远远高于中国啤酒企业的盈利能力。2004年上:半年中国6家啤酒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137元,低于全部A股的 0.142元。中国啤酒行业吨酒平均利润是美国AB公司吨酒平均利润的1/11,中国啤酒业与国际水准差距很大。中国普通啤酒的出厂价大致为1500元/吨,将每吨400元的税金、500元~600元原材料成本投入和销售成本算在内的话,啤酒的实际售价远低于矿泉水和饮料行业。企业卖出1吨啤酒,即约1600瓶啤酒,通常只能赚到102元,一瓶赚不到 7分!利何其薄哉!
  中国啤酒行业盈利空间大大被压缩,中国啤酒企业已经进入微利时代。
  前不久,澳大利亚第二大啤酒生产商——狮王啤酒集团在进入中国市场10年后,迫于成本压力和竞争压力,正式将其中国啤酒资产转让给华润啤酒,彻底退出中国啤酒市场。这给中国啤酒业一个很大的警醒。
  
  应对危机 中国啤酒业资源战略抉择
  
  中国啤酒业近年来面临的种种资源危机,从深层分析,实际上是资源不足、体制不顺、观念落伍和管理薄弱的并发症。因此面对“资源断粮危机”,现在是我们反思的时候了。
  节支降耗提高竞争力挖潜增效。以山东景芝酿酒集团为例.他们运用“分解术”,全员来“挖”钱,把整个企业和成本指标分割切块,将企业具备独立生产经营条件的科室、车间,从企业母体中分立出来,分别以承包的形式将 18个承包体分成相对独立的五大部分,让其各负其本,成本层层分解落实,形成“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市场竞争机制。各部门之间是“市场”上的买卖关系,互相通过公司内部银行结算。他们还成立财务管理结算中心,使子母公司都建立成本综合分析制度,生产成本、管理费用一降再降,同时景芝集团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滴油、一粒米、一块煤……仅一年原辅材料一项就节支近千万元。
  实行“阳光工程”降低采购成本采购指导思想、举措和制度决定企业采购成本性比价、数量规模,最终影响企业经营成本、资源利用率,实行阳光采购是规避资源危机一个有效举措。金威啤酒多年来就开始全面推行”阳光工程”,在采购原材料、燃料、设备等方面,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投标政策。2002年3月8日,金威成功对7个品种23个规格的原料、包装材料进行了公开招标;当年.采购成本同比下降了 4000万元,2003年又比2002年下降了 2000多万元。
  大力提升企业技术含量必须遏制一些地区的啤酒企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能耗、技术、质量等标准,依法关闭污染严重、破坏资源的企业。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结构优化和升级是资源节约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
  大力推进建设大麦基地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面对国际市场变化多端的竞争态势,业内资深人士纷纷呼吁,中国要加紧发展我们自己的大麦产业。目前中国大麦产区不少,为什么丰产不丰收、难以与国外大麦一争高下、进口依然严重呢?关键还是难于形成产业化、集约化的规模经营水平。相当一部分地区还在以收公粮的性质收大麦,这就很难保证大麦的质量,也很难给啤酒生产厂家提供符合标准的原料。当然,这几年大麦产业的成绩也是国人有目共睹的,尤其是甘肃、新疆产区。但更应看到的则是差距。只有大力推进中国大麦生产基地建设.提高中国大麦产销集约化、产业化的水平,中国啤酒产业才能彻底摆脱长期以来“靠天吃饭”的局面,大大增强中国啤酒产业的国内外综合竞争力。
  加强原材料储备机制中国啤酒企业原材料、燃料储备期一般仅有3个月,中小企业更短,而象百威这种跨国企业其储备期均在15个月以上,这使它们面对原料、燃料的“断奶”、涨价往往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中国啤酒企业原料储备薄弱除跟企业风险意识不足有关外,还跟它们仓储、运输、物流等设施落后深有关系。
  完善风险预警机制中国大多数啤酒企业情报信息建设发展缓慢,信息滞后,技术薄弱,缺少风险意识,许多企业把情报活动、风险预警活动看为可有可无、无足轻重,中国9咸以上的啤酒企业没有建立快捷高效的风险预警机制,没有自己专门应对各种经营风险的预警情报部门.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往往茫然无措,仓促应战,结果可想而知。预警机制由意识、制度和机构三部分组成。啤酒企业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加紧筹建重在“预警、处警”的责任部门如信息部、情报部、公关部乃至危机管理小组,随时洞察市场动态,及时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有急必察,有难必报,有警必处,处而必胜”,知己知彼,把资源短缺、物价上涨等各种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企业应把预警期提前拉长3~5年,才能有备无患。
  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这对大型企业尤其如此,别看大型企业庞然大物一般,但其实因其大也脆弱不堪。因此面对诸多急剧变化的市场因素,啤酒企业适时适度转型,实行多元化经营以适应复杂多变环境、分散经营风险、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是有重大意义的。比如燕京正努力调整产品结构,整合品牌优势资源,跳出“酒”字做文章,采取多条腿走路办法,目前已从利润率较低的单一啤酒产业。发展到饮料、生物食品、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从而不把原料、燃料价格上涨等因素转嫁到不同市场、消费者身上,加强自己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成功地实现经济战略转移。
  调整产品结构发展中高档产品为何每次国产高档啤酒和洋啤面对物价的“突涨大涨”,能按兵不动,胜似闲庭信步,而一些中小啤企却”茫然失措”?就因高档酒的“高价厚利”足以使企业过得很滋润。目前中国多数啤酒企业高档酒所占产销的比例不足20%,易受诸如涨价之类的风吹草动,把中高档酒产销比例提高到一个新高度,增加中国啤酒企业资本盈利能力,已是中国啤酒业当务之急。
  走兼并联合之路寻求战略合作各自为战、内耗严重、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低、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处于低水平仍是中国啤酒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突出问题之一,中国啤酒业要想在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资源非常短缺的严峻形势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通过兼并、联合等资产重组手段组成联合舰队,进一步形成一批在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通过兼并和收购的扩张战略可以充分,盘活存量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企业社会平均成本,有利于全国啤酒行业的优化重组和产业升级,有利于提高啤酒企业整体素体,进而更具开拓国际市场的实力。走兼并联合之路寻求战略合作已成中国啤酒业应对资源危机的一个必然抉择。
  面对“资源断粮危机”,中国啤酒业,必须及早对未来资源战略做出抉择。
其他文献
宝洁大幅削减传统电视广告投入  有消息称,第三季度宝洁投放有线频道的广告费将削减25%,投放各大广播网的广告费将削减5%,投放日间脱口秀的广告预算届时也会削减。在削减传统电视广告投入的同时,宝洁试图将资金投入不同形式的电视宣传,如目前发展很快的“植入式广告”。业内人士认为,宝洁公司的这一做法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公司的市场和广告战略。    三星发起全球广告大战  三星电子准备通过一系列广告改变自己的形
期刊
2003年11月,四川卫视提出“大众消费品牌成就者”的营销定位,成为全国首家明确提出营销战略的电视媒一体:2005年9月,四川卫视推出“中国故事特色频道”的频道定位,成为全国第一家将营销战略升级到整体战略的电视媒体。  从“大众消费品牌成就者”升级到“中国故事特色频道”,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四川广电集团陈华书记对竞争日益白热化的电视广告市场清醒认识的结果:那就是要让四川卫视在众多的上星卫视中成为一个
期刊
夏新在笔记本生产上走自主研发的路线,在品牌宣传上并没有进行大范围多频次的广告攻势,而是以终端推广为主。夏新希望通过占领笔记本市场,实现其3C融合、产业升级的目标。在某种程度上,涉足IT领域,既是夏新做出的战略选择,也是夏新面临的生存挑战。    产品结构试水3C    2004年8月28日,夏新首批自主研发的笔记本电脑下线。对于一个靠手机起家的企业,涉足间领域不禁让人产生疑问,难道夏新不知道笔记本
期刊
广东格兰仕集团早在1997年就率先在微波炉行业推出各种相关配套赠品,引起其他企业的跟进。格兰仕的风雨赠品路,一定会对企业念好赠品经有所帮助。    群雄逐鹿阶段的赠品策略    格兰仕并不是中国微波炉市场的始创者在它之前,已有蚬华、三洋、松下、三星、LG、惠尔浦等数十个品牌。  格兰仕率先在一线城市发动赠品促销活动,赠品以微波炉的相关配套产品为主,如蒸蛋器、烤盘,以及微波菜谱VCD等。并且,赠品范
期刊
9月27日,浙江卫视联合七家实力企业在京宣布,正式启动“七 剑出江南”征程的第一步:铸剑行动——七家企业筹资一亿元,与浙江卫视一起,面向全国倾力征集优秀节目创意,引入优秀电视制作人和主持人,组建七今优秀电视制作团队,打造七今晚间高收视强档节目或强势大型活动。  这次“七剑出江南”已经成为各界瞩目的“媒体事件”,在这个事件中,浙江卫视作为一个有影响的全国性电视媒体,真正以企业战略资源和合作者的身份出
期刊
曾几何时,我们看电视不再耐心,转换频道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纵然国内现有电视台360个,频道2000多个,每个城市的户均接收频道数量为30个,但观众最常接触的频道仅有5个左右。用喻国明教授的话说:“中国电视媒体已进入渠道过剩时代”。  据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电视台拥有3-4个频道。由于严重的内容趋同,加之为争夺广告而引发的激烈竞争,很多频道在未来将逃脱不了倒闭或被兼并的命运。  与中国的电信业相比
期刊
内衣品牌们是如何进行赠品促销的呢?  一线品牌主要以做商场专柜为主.商场的促销活动多不胜数.赠品促销也成了内衣行业主要的营销手段。  2002年,纤丝鸟火速抢滩中国保暖内衣市场,目前,纤丝鸟的品牌在市场上已经赢得了很多消费者认同。  北京纤丝鸟服饰有限公司一位副总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每次推出赠品活动时,终端都会进行POP的宣传,而且在每个周五都会在报纸上刊登周末即将推出的促销活动内容.如果涉及到赠
期刊
《中国企业家》2005.17期  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到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到目前为止,中国品牌的国际化已经经历了多种模式的尝试,其中既有海尔式的自有品牌国际化,也有TCL通过收购外国品牌进行品牌国际化,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以及Thinkpad子品牌对中国企业来说也是一种崭新的尝试。  尽管中国品牌正在掀起一轮国际化的浪潮,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像
期刊
新时期,成长型企业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其一,成长型企业直接面对国际竞争,中国市场成为拥有强大实力的跨国企业与亟待发展的本土企业共同的角逐场。其二,新技术的应用——观念创新、营销创新、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力量。其二,在媒体过剩、各种商业信息拥挤的今天,稀缺的注意力是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本报告旨在揭示成长型企业在新时期,面对新挑战如何操作电视媒体,发挥其传播效应,服务于总体营销目标、发展目标,以及
期刊
随着美容化妆品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及销售成本的增加,特别是广告和促销成本所占比重的增加,怎样更好地占领市场,抢占先机,成为美容化妆品公司营销成败的关键。  一些企业运用“赠品”策略来提升公司品牌、促进销售,广州高丝化妆品有限公司也采用了赠品策略。    赠品创造新的购买    广州高丝化妆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高丝希望在用户中树立一个这样的形象:中档产品,低档价格,适合办公室白领女士。  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