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五至六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对话谭明
记者:您觉得云冈石窟和其它几个著名的石窟相比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谭明:据记载,鲜卑族拓跋部是一支兴于阴山山脉以南大草原的游牧民族。公元386年,鲜卑拓跋崛起,建立了北魏政权。随后,于398年迁都平城今大同市。鲜卑族拓跋部风俗淳一,原本不信佛法,与魏晋通聘后,特别是经过什翼犍(中国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拓跋部首领)的引进介绍后,开始接受佛教。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于是云冈石窟才得以诞生。
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年)。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但要说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窟及洛阳龙门石窟相比较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应该说,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龙门石窟的碑刻、造像、题记数量之多则位于中国各大石窟之首。
云冈石窟,宏伟硕大,整个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呈蜂窝状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镶嵌在云冈半腰;东部的石窟多以造塔为主,故又称塔洞;中部石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整座石窟气魄宏大,外观庄严,雕工细腻,主题突出,石窟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
记者:云冈石窟的风化比较严重,在拍摄时,要注意些什么?
谭明:云冈石窟属于砂岩石雕,石质松散风化严重。作为摄影者我们首先要关注那些仅存而且极具特点的造像进行拍摄。比如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达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画细腻,生动感人。右侧立佛风化严重,有的仅存头像,但此头像造像十分精美,形态端庄和蔼可亲,头饰精工细作,具有一定艺术价值。所以在拍摄时要细心观察,耐心揣摩,还要多选取几个角度来定心拍摄,这样佛教的精美造像艺术才能被完美展现。
记者:拍摄与佛教相关的景物时,应该如何选取拍摄的角度?
谭明:云冈石窟历史久远,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细。石窟群中,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佛、菩萨、弟子和护法诸神;有形式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刀法娴熟的佛传浮雕;有构图繁富、优美精致的装饰纹样;还有我国古代乐器雕刻,如箜篌、排萧等,种类丰富多彩,琳琅满目,这些都是我们捕捉拍摄的对象。如果是拍摄体型巨大的佛造像,那么就云冈石窟的佛造像特点来说,在有足够空间的前提下我们可以从它的侧面拍摄。比如第二十窟,窟前部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尊佛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以我的经验,拍摄佛像要尽可能减少变形,侧正面能更好地再现佛的宏大,体现它的法力无边。同时更要关注佛四周的环境,能够影射说明佛的造像年代、风格、特点等关系。
记者:在摄影用光方面有什么特殊的技巧?
谭明:在石窟拍摄基本是靠自然光线,窟内也不允许使用闪光灯。除了第五和第六窟的进深大,自然光线无法进入后室,只有利用观赏的照明光源拍摄外,其它都是利用自然光拍摄。自然光线随着日出日落照射到窟中的位置不同,对于佛的造像来说也是有变化的,如果利用得当就会增加神秘感。比如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脚弥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与腿之间雕有一托臂力士像,这是云冈石窟仅有的一例。由于窟的前室坍塌,光线从缝隙中穿过,正好打在托臂力士像上,如一道追光神秘地再现法力无边的未来救世主-弥勒佛。有时所谓的特殊“光线”就是细心观察、努力发现与合理想象的完美组合。
记者:在拍摄中,应该如何解决透视畸变等问题?
谭明:许多拍摄地点由于空间狭小,想要表现全景或大场面就必须使用广角镜头或超广角镜头,但使用广角镜头随之而来的就是畸变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可以使用移轴的技术型相机进行调整,使画面消除变形;二是合理地利用变形,将主体置于画面的中心,只要主体不变形,其它的再变也无妨,因为它们只是为了烘托主体而存在的。比如云冈石窟第五窟,位于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气势宏伟华贵,它的拱门两侧,刻有两佛对坐在菩提树,其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流畅。此刻如果使用超广角镜头将大佛置于中央,画面上部由拱门的图案来帮衬的话,虽然有些变形,但它精美的雕刻和流畅的笔触刻画了佛教文化的源远流长,生动再现了中国宫殿建筑式样的雕刻。
记者:拍摄文化遗产,怎样才能使照片看起来更有意境?
谭明:写意作为艺术创作上的一种手法,可以是大写意,讲的是概念;可以是小写意,可细到微观。诗歌、绘画、戏剧等艺术门类都用到此技法。写意手法运用到摄影艺术上,就是要把思想情感融入客观环境的景物中,使观者既能看到千变万化的景致,又能读出和感受到作者万千思绪的情感。意境即是移情,是“心与物”相契合、相融合的产物。我们在面对文化遗产等题材内容时,景致与景别无时不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视觉,刺激着我们的大脑,唤起我们的思绪,它使我们重新审视历史尘埃中呈现的文明。面对中华民族几千年艺术瑰宝,我们的探究只能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反复思考、激发想象的基础上完成一种创新的思维活动。“心境与物境”的互相撞击,互相渗透、融会才能完成情感和理智的统一。
比如拍摄西域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关口“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它位于敦煌市西北90公里处。盛唐诗人王之涣是这样描述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悲壮苍凉的情绪笼罩着整个方城,引发我们对这座古老关塞的向往。如何用摄影语言来抒发我们的思古幽情?我在反复思考之后采用了超广角镜头,将关城推出并置于空旷的戈壁之中,给人苍凉孤寂之感。日暮黄昏最后的辉煌映照着关城,似昔日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映入眼帘。画面中还尽可能包容了天空中“思绪”的飞云, 利用偶然表现必然。视觉印象中的空旷留给作者与观者的是对话空间及观者遐想的余地,在这里,空间、环境、影调、气氛共同营造了主体的意境。其实借景抒情不是什么创新,但情的融入技巧却不断变化。这体现出每个人的综合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拍摄时,可以用象征、夸张、比喻、暗示等手法再现历史景观,赋予作品新的意境及内涵。做到“情以物迁,景以情发,意中有景,景中有情”。其表达方式与水准,更是体现了摄影艺术的一种境界。我们的拍摄不能仅以物的形态来表述,还要深究历史的脉络,挖掘文化内涵,体味风云变幻。用不同心态、心境来抒情拍摄,达到情景交融。
十大看点:
看名
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建都平城即今大同期间留下的一座历史丰碑,是世界遗产、国之瑰宝、大同的文化名片。
看形
武周山,亦名武州山,在大同城西山中。宋《太平寰宇记》引《冀州图》云:“武周山在郡西北,东西数百里,南北五十里。山之南面,千仞壁立。”云冈石窟即因武周山南缘斩山开凿。
看窟
云冈石窟的洞窟类型多样,结构复杂。主要有大像窟、佛殿窟、塔庙窟、僧房窟、禅窟等,其中前三种是云冈洞窟的主要类型。
看佛
佛、菩萨、弟子、护法等作为宗教人物形象的出现,是伴随着佛教美术轨迹发展而发生的。
看画
掀开云冈石窟这部精美的“石书”,似打开了一幅绝伦的卷画,在以佛、菩萨、弟子、飞天为主要内容的画面中,亦点缀着一些佛经故事画。这些故事画,虽不为雕刻内容的主流,却与石窟中的其它雕刻一样,烘托着主题,扮靓了洞窟,使云冈石窟这颗耀眼明珠,绽放出特有的艺术光彩。
看艺
云冈石窟乐舞雕刻,是古代多元文化结合的产物,各民族深厚悠久的民间乐舞艺术在此积淀。经调查统计,石窟中目前有22个洞窟雕刻乐器图像,尚存各种乐器雕刻500余件,27种,乐队组合60余组。有表现佛界或俗界的专门性伎乐,也有点缀于壁面空间的图案化装饰性伎乐;有规模宏大,形式俊丽的天宫伎乐,也有态势缥缈悠逸、具有回旋流动之美的飞天伎乐。
看史
鲜卑族拓跋部是一支兴于阴山山脉以南大草原的游牧民族。公元386年,鲜卑拓跋崛起,在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建立了北魏政权。随后又威服塞北各族,于398年迁都平城今大同市,平城作为北中国政治、文化中心达96年。鲜卑拓跋风俗淳一,原本不信佛法,与魏晋通聘后,特别是经过什翼犍的引进介绍,才开始接受佛教。
看人
1500多年来,云冈石窟令多少文人墨客、名流学者、达官贵人为其倾倒、歌咏,留下了许多千年不朽的佳作,极大地丰富了云冈石窟的文化内涵。
看联
匾联雅俗共赏,素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云冈石窟,历代留下许多楹联,为世界文化遗产增光添彩。
山西省因地势较高,东南面又有山岭阻挡海洋气流,故较邻近的华北平原气温低,降水少,昼夜温差较大,特别是春季的风沙很大。
购票须知
景区全价票人民币130元,其中门票中准价格为每人次70元,第五、六窟特窟门票中准价格为每人次60元。
开放时间:
夏季: 4月15日—10月27日 8:30-17:20
冬季:10月28日— 4月14日 8:30-17:00
(节假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开馆时间)
周边景点
恒山、华严寺、善化寺、悬空寺、观音堂、平型关博物馆、大同博物馆、大同晋华宫煤矿展览馆、灵丘桃花山、九龙壁、杀虎口等。
对话谭明
记者:您觉得云冈石窟和其它几个著名的石窟相比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谭明:据记载,鲜卑族拓跋部是一支兴于阴山山脉以南大草原的游牧民族。公元386年,鲜卑拓跋崛起,建立了北魏政权。随后,于398年迁都平城今大同市。鲜卑族拓跋部风俗淳一,原本不信佛法,与魏晋通聘后,特别是经过什翼犍(中国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拓跋部首领)的引进介绍后,开始接受佛教。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于是云冈石窟才得以诞生。
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年)。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但要说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窟及洛阳龙门石窟相比较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应该说,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龙门石窟的碑刻、造像、题记数量之多则位于中国各大石窟之首。
云冈石窟,宏伟硕大,整个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呈蜂窝状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镶嵌在云冈半腰;东部的石窟多以造塔为主,故又称塔洞;中部石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整座石窟气魄宏大,外观庄严,雕工细腻,主题突出,石窟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
记者:云冈石窟的风化比较严重,在拍摄时,要注意些什么?
谭明:云冈石窟属于砂岩石雕,石质松散风化严重。作为摄影者我们首先要关注那些仅存而且极具特点的造像进行拍摄。比如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达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画细腻,生动感人。右侧立佛风化严重,有的仅存头像,但此头像造像十分精美,形态端庄和蔼可亲,头饰精工细作,具有一定艺术价值。所以在拍摄时要细心观察,耐心揣摩,还要多选取几个角度来定心拍摄,这样佛教的精美造像艺术才能被完美展现。
记者:拍摄与佛教相关的景物时,应该如何选取拍摄的角度?
谭明:云冈石窟历史久远,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细。石窟群中,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佛、菩萨、弟子和护法诸神;有形式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刀法娴熟的佛传浮雕;有构图繁富、优美精致的装饰纹样;还有我国古代乐器雕刻,如箜篌、排萧等,种类丰富多彩,琳琅满目,这些都是我们捕捉拍摄的对象。如果是拍摄体型巨大的佛造像,那么就云冈石窟的佛造像特点来说,在有足够空间的前提下我们可以从它的侧面拍摄。比如第二十窟,窟前部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尊佛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以我的经验,拍摄佛像要尽可能减少变形,侧正面能更好地再现佛的宏大,体现它的法力无边。同时更要关注佛四周的环境,能够影射说明佛的造像年代、风格、特点等关系。
记者:在摄影用光方面有什么特殊的技巧?
谭明:在石窟拍摄基本是靠自然光线,窟内也不允许使用闪光灯。除了第五和第六窟的进深大,自然光线无法进入后室,只有利用观赏的照明光源拍摄外,其它都是利用自然光拍摄。自然光线随着日出日落照射到窟中的位置不同,对于佛的造像来说也是有变化的,如果利用得当就会增加神秘感。比如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脚弥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与腿之间雕有一托臂力士像,这是云冈石窟仅有的一例。由于窟的前室坍塌,光线从缝隙中穿过,正好打在托臂力士像上,如一道追光神秘地再现法力无边的未来救世主-弥勒佛。有时所谓的特殊“光线”就是细心观察、努力发现与合理想象的完美组合。
记者:在拍摄中,应该如何解决透视畸变等问题?
谭明:许多拍摄地点由于空间狭小,想要表现全景或大场面就必须使用广角镜头或超广角镜头,但使用广角镜头随之而来的就是畸变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可以使用移轴的技术型相机进行调整,使画面消除变形;二是合理地利用变形,将主体置于画面的中心,只要主体不变形,其它的再变也无妨,因为它们只是为了烘托主体而存在的。比如云冈石窟第五窟,位于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气势宏伟华贵,它的拱门两侧,刻有两佛对坐在菩提树,其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流畅。此刻如果使用超广角镜头将大佛置于中央,画面上部由拱门的图案来帮衬的话,虽然有些变形,但它精美的雕刻和流畅的笔触刻画了佛教文化的源远流长,生动再现了中国宫殿建筑式样的雕刻。
记者:拍摄文化遗产,怎样才能使照片看起来更有意境?
谭明:写意作为艺术创作上的一种手法,可以是大写意,讲的是概念;可以是小写意,可细到微观。诗歌、绘画、戏剧等艺术门类都用到此技法。写意手法运用到摄影艺术上,就是要把思想情感融入客观环境的景物中,使观者既能看到千变万化的景致,又能读出和感受到作者万千思绪的情感。意境即是移情,是“心与物”相契合、相融合的产物。我们在面对文化遗产等题材内容时,景致与景别无时不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视觉,刺激着我们的大脑,唤起我们的思绪,它使我们重新审视历史尘埃中呈现的文明。面对中华民族几千年艺术瑰宝,我们的探究只能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反复思考、激发想象的基础上完成一种创新的思维活动。“心境与物境”的互相撞击,互相渗透、融会才能完成情感和理智的统一。
比如拍摄西域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关口“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它位于敦煌市西北90公里处。盛唐诗人王之涣是这样描述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悲壮苍凉的情绪笼罩着整个方城,引发我们对这座古老关塞的向往。如何用摄影语言来抒发我们的思古幽情?我在反复思考之后采用了超广角镜头,将关城推出并置于空旷的戈壁之中,给人苍凉孤寂之感。日暮黄昏最后的辉煌映照着关城,似昔日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映入眼帘。画面中还尽可能包容了天空中“思绪”的飞云, 利用偶然表现必然。视觉印象中的空旷留给作者与观者的是对话空间及观者遐想的余地,在这里,空间、环境、影调、气氛共同营造了主体的意境。其实借景抒情不是什么创新,但情的融入技巧却不断变化。这体现出每个人的综合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拍摄时,可以用象征、夸张、比喻、暗示等手法再现历史景观,赋予作品新的意境及内涵。做到“情以物迁,景以情发,意中有景,景中有情”。其表达方式与水准,更是体现了摄影艺术的一种境界。我们的拍摄不能仅以物的形态来表述,还要深究历史的脉络,挖掘文化内涵,体味风云变幻。用不同心态、心境来抒情拍摄,达到情景交融。
十大看点:
看名
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建都平城即今大同期间留下的一座历史丰碑,是世界遗产、国之瑰宝、大同的文化名片。
看形
武周山,亦名武州山,在大同城西山中。宋《太平寰宇记》引《冀州图》云:“武周山在郡西北,东西数百里,南北五十里。山之南面,千仞壁立。”云冈石窟即因武周山南缘斩山开凿。
看窟
云冈石窟的洞窟类型多样,结构复杂。主要有大像窟、佛殿窟、塔庙窟、僧房窟、禅窟等,其中前三种是云冈洞窟的主要类型。
看佛
佛、菩萨、弟子、护法等作为宗教人物形象的出现,是伴随着佛教美术轨迹发展而发生的。
看画
掀开云冈石窟这部精美的“石书”,似打开了一幅绝伦的卷画,在以佛、菩萨、弟子、飞天为主要内容的画面中,亦点缀着一些佛经故事画。这些故事画,虽不为雕刻内容的主流,却与石窟中的其它雕刻一样,烘托着主题,扮靓了洞窟,使云冈石窟这颗耀眼明珠,绽放出特有的艺术光彩。
看艺
云冈石窟乐舞雕刻,是古代多元文化结合的产物,各民族深厚悠久的民间乐舞艺术在此积淀。经调查统计,石窟中目前有22个洞窟雕刻乐器图像,尚存各种乐器雕刻500余件,27种,乐队组合60余组。有表现佛界或俗界的专门性伎乐,也有点缀于壁面空间的图案化装饰性伎乐;有规模宏大,形式俊丽的天宫伎乐,也有态势缥缈悠逸、具有回旋流动之美的飞天伎乐。
看史
鲜卑族拓跋部是一支兴于阴山山脉以南大草原的游牧民族。公元386年,鲜卑拓跋崛起,在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建立了北魏政权。随后又威服塞北各族,于398年迁都平城今大同市,平城作为北中国政治、文化中心达96年。鲜卑拓跋风俗淳一,原本不信佛法,与魏晋通聘后,特别是经过什翼犍的引进介绍,才开始接受佛教。
看人
1500多年来,云冈石窟令多少文人墨客、名流学者、达官贵人为其倾倒、歌咏,留下了许多千年不朽的佳作,极大地丰富了云冈石窟的文化内涵。
看联
匾联雅俗共赏,素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云冈石窟,历代留下许多楹联,为世界文化遗产增光添彩。
山西省因地势较高,东南面又有山岭阻挡海洋气流,故较邻近的华北平原气温低,降水少,昼夜温差较大,特别是春季的风沙很大。
购票须知
景区全价票人民币130元,其中门票中准价格为每人次70元,第五、六窟特窟门票中准价格为每人次60元。
开放时间:
夏季: 4月15日—10月27日 8:30-17:20
冬季:10月28日— 4月14日 8:30-17:00
(节假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开馆时间)
周边景点
恒山、华严寺、善化寺、悬空寺、观音堂、平型关博物馆、大同博物馆、大同晋华宫煤矿展览馆、灵丘桃花山、九龙壁、杀虎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