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62届柏林电影节各单元入围影片中少了好莱坞大牌明星和主流制作的点缀,这让本届柏林电影节变得更加自信。在上届柏林电影节捧走金熊奖的《一次别离》随后又获得了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这在无形之中肯定了金熊奖的艺术含金量,证实了金熊奖门槛的抬升,让金熊奖不再只是倾向人文关怀和政治窥淫的偏科大奖。“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让金熊奖迈向成熟,走向纯粹,也令本届金熊奖的角逐更加值得期待。
主竞赛单元艺术上更加纯粹
本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因《一次别离》的大热备受瞩目,十八部入围影片的竞争格局也显得颇为紧凑。此外,中国电影《白鹿原》尽管来得稍晚了一些,在最后一刻入围的消息还是让几千公里外的中国备受鼓舞。
入围影片中,以家庭为题展开故事的影片仍然居多,家庭题材比较能够以小见大,通过人文关注折射社会现实,较为符合金熊奖评选宗旨。更重要的是,此类影片门槛较低,从基准线上做到了相对公平。
入围的其他影片中,基本是各种悲剧,还有两部宫廷题材古装戏,都是不错的亮点。两部古装片中,一部是讲述理想主义和尚推动丹麦王室改革最终被贵族谋害的《皇室风流史》,另一部是以皇后侍从视角重新审视法国王室的《再见,我的皇后》。
本次参与金熊奖角逐的影片颇为势均力敌,家庭戏、悲情戏和宫廷戏争奇斗艳,盛况空前,这些影片的共同点仍是躲避商业的文艺气质。柏林电影节主席迪特?考斯里克接受采访时说,“我们选择的参赛片绝大部分都是文艺气息浓郁,质量上乘的电影作品,并没有选择那些有大牌明星/大牌导演的商业片。好莱坞明星们会给电影节增添很多人气,但对于选片/竞赛来讲,我们还是注重了影片的艺术性。这点没有丝毫改变。”
中国风继续吹
2012年恰逢中德国建交四十周年,在柏林举办的“中国文化年”让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再度升温,成为风尚焦点,这让中国电影在本届柏林电影节上同样颇受关注。
诸多入围影片中,在柏林电影节选片大门最后一刻入围的《白鹿原》投资成本较高,是其中较有史诗气质的一部,也是手笔较大的一部,成为本届柏林电影节上中国电影中的最大亮点。导演王全安跟柏林电影节比较投缘,多次拿奖经验也让该片颇受关注,但该片是否具有足够竞争实力尚属未知。《白鹿原》的原著小说故事较为深刻,对政治的折射也颇为写实,但诸多敏感元素在该片漫长的国内政审期间被逐一剔除。对历史的选择性失明让该片感染力大幅降低。被滤掉灵魂的电影往往会让人感觉莫名其妙。以往中国送去海外参展的影片有过足版放映先例,但《白鹿原》是否在柏林以足版姿态出现仍然未知,所以该片获奖概率多寡难以判断。
不过柏林电影节主席迪特?考斯里克个人比较看好《白鹿原》。“今年恰逢是德国的‘中国文化年’,我非常希望能有一部中国影片入围金熊奖。”他说,“我非常欣赏王全安,他的影片获得过金熊奖和银熊奖,他的第三次入围与其说是幸运,不如说是他个人的不懈努力和极佳的天分所致。我个人对《白鹿原》很看好,它与其他17部入围影片机会均等,但我还是觉得它的获奖胜率会稍大一些。”
有趣的是,2011年年底在中国大陆市场针锋相对互掐得鱼死网破的两部大片——《金陵十三钗》和《龙门飞甲》悉数没能进入主竞赛单元,却在展映单元成对出现。如果说《白鹿原》反映了中国电影的艺术回归,那么这两部影片则反映了中国电影的投机心理。《金陵十三钗》和《龙门飞甲》一个是历史投机,一个是技术投机,都带着赤裸裸的功利诚意舔着大脸扑面而来。
尽管此次恰逢“中国文化年”,中国电影却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市场化后中国电影人迅速尝到了中国人口红利,电影行业仿佛成了投机和洗钱的工具,像样的影片可谓凤毛麟角,因而对中国电影的关注被放大到了华语领域。此次几部入围非竞赛单元的华语片也成了支撑中国文化氛围的稻草。
尽管金熊奖的文艺姿态让开幕式少了大牌明星助阵,率先被金熊奖发掘的《一次别离》却让金熊奖显得更加纯粹,让柏林电影节成了名副其实的艺术大奖。“中国文化年”与柏林电影节的交叉让中国电影显得措手不及,雷大雨小。不过《白鹿原》的出现是中国电影的一线希望。
主竞赛单元艺术上更加纯粹
本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因《一次别离》的大热备受瞩目,十八部入围影片的竞争格局也显得颇为紧凑。此外,中国电影《白鹿原》尽管来得稍晚了一些,在最后一刻入围的消息还是让几千公里外的中国备受鼓舞。
入围影片中,以家庭为题展开故事的影片仍然居多,家庭题材比较能够以小见大,通过人文关注折射社会现实,较为符合金熊奖评选宗旨。更重要的是,此类影片门槛较低,从基准线上做到了相对公平。
入围的其他影片中,基本是各种悲剧,还有两部宫廷题材古装戏,都是不错的亮点。两部古装片中,一部是讲述理想主义和尚推动丹麦王室改革最终被贵族谋害的《皇室风流史》,另一部是以皇后侍从视角重新审视法国王室的《再见,我的皇后》。
本次参与金熊奖角逐的影片颇为势均力敌,家庭戏、悲情戏和宫廷戏争奇斗艳,盛况空前,这些影片的共同点仍是躲避商业的文艺气质。柏林电影节主席迪特?考斯里克接受采访时说,“我们选择的参赛片绝大部分都是文艺气息浓郁,质量上乘的电影作品,并没有选择那些有大牌明星/大牌导演的商业片。好莱坞明星们会给电影节增添很多人气,但对于选片/竞赛来讲,我们还是注重了影片的艺术性。这点没有丝毫改变。”
中国风继续吹
2012年恰逢中德国建交四十周年,在柏林举办的“中国文化年”让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再度升温,成为风尚焦点,这让中国电影在本届柏林电影节上同样颇受关注。
诸多入围影片中,在柏林电影节选片大门最后一刻入围的《白鹿原》投资成本较高,是其中较有史诗气质的一部,也是手笔较大的一部,成为本届柏林电影节上中国电影中的最大亮点。导演王全安跟柏林电影节比较投缘,多次拿奖经验也让该片颇受关注,但该片是否具有足够竞争实力尚属未知。《白鹿原》的原著小说故事较为深刻,对政治的折射也颇为写实,但诸多敏感元素在该片漫长的国内政审期间被逐一剔除。对历史的选择性失明让该片感染力大幅降低。被滤掉灵魂的电影往往会让人感觉莫名其妙。以往中国送去海外参展的影片有过足版放映先例,但《白鹿原》是否在柏林以足版姿态出现仍然未知,所以该片获奖概率多寡难以判断。
不过柏林电影节主席迪特?考斯里克个人比较看好《白鹿原》。“今年恰逢是德国的‘中国文化年’,我非常希望能有一部中国影片入围金熊奖。”他说,“我非常欣赏王全安,他的影片获得过金熊奖和银熊奖,他的第三次入围与其说是幸运,不如说是他个人的不懈努力和极佳的天分所致。我个人对《白鹿原》很看好,它与其他17部入围影片机会均等,但我还是觉得它的获奖胜率会稍大一些。”
有趣的是,2011年年底在中国大陆市场针锋相对互掐得鱼死网破的两部大片——《金陵十三钗》和《龙门飞甲》悉数没能进入主竞赛单元,却在展映单元成对出现。如果说《白鹿原》反映了中国电影的艺术回归,那么这两部影片则反映了中国电影的投机心理。《金陵十三钗》和《龙门飞甲》一个是历史投机,一个是技术投机,都带着赤裸裸的功利诚意舔着大脸扑面而来。
尽管此次恰逢“中国文化年”,中国电影却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市场化后中国电影人迅速尝到了中国人口红利,电影行业仿佛成了投机和洗钱的工具,像样的影片可谓凤毛麟角,因而对中国电影的关注被放大到了华语领域。此次几部入围非竞赛单元的华语片也成了支撑中国文化氛围的稻草。
尽管金熊奖的文艺姿态让开幕式少了大牌明星助阵,率先被金熊奖发掘的《一次别离》却让金熊奖显得更加纯粹,让柏林电影节成了名副其实的艺术大奖。“中国文化年”与柏林电影节的交叉让中国电影显得措手不及,雷大雨小。不过《白鹿原》的出现是中国电影的一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