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代呼唤新的教育评估体系诞生。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传统教育正向现代教育艰难蜕变。新形势、新变革给新的教育评估体系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和丰厚的土壤,因而,探索制订适应新课程改革、有利于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发展的学校评估体系迫在眉睫。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开展,新的教育思想不断涌现,新形势下面临着错综复杂的教育发展环境,给新的评估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广阔的舞台,因而,探索和制订适应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发展需要的学校评估体系成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从学生、教师、学校的实际出发,尝试构建多元化的新型学校评估体系,将为学校的发展搭建一座“立交桥”,并引领学校快速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内涵发展之路。
时代呼唤新的评估体系诞生
盘点课程改革10年,当前的基础教育已经跨上一个空前的高度,学校建设已从追求规模、数量、速度,转型为致力于探索学校标准化、公平性和多元化发展的新思路。可以这么说,在“后课改”时代,学校的硬件建设已经达标,生存不再是主要问题。如今,学校所面临的是自身的内部质量管理问题,以及软件建设如何达标的问题。而令人遗憾的是,教育发展到今天,关于质量评价及制度建设依然只有宏观框架式调控,而无具体可操作性措施。我们赖以生存的评价标准依然是历经沧桑的“分数”“升学率”。这种评价标准的核心是“应试教育”,而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早已显而易见。
先举一个例子:近年中学生杀人和自杀事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父母管教严”“学习压力大”“学习成绩不理想”等因素是这些学生走上不归路的主要原因。毋庸置疑,时下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是令家长和教师十分头痛的社会问题了。据不完全统计,有超过30%的学生步入校门时感到“郁闷”“紧张”“焦虑”;还有20%的中学生不想上学。这些现象不得不使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汗颜。是什么促成了这种怪现象的发生?冷静思考,人们确实把“分数”“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师生的唯一尺度了,而且,它还成为决定学校生存发展的“根本标准”了。这使得教育的功利性不可避免,教育过程中人际关系的紧张不可避免,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可避免。这是谁之过?是体制的障碍之过,还是评估标准单一死板的冷酷之错?
时代呼唤新的评估体系诞生。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正如火如荼地深入开展,传统教育正向现代教育艰难蜕变。新形势、新变革给新的评估体系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和丰厚的土壤,因而,探索制订适应新课程改革、有利于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发展的学校评估体系迫在眉睫。在这种背景下,2013年,我们总结了两年来各学校校本教研实施的经验,从学生、教师、学校的实际出发,尝试构建多元化的新型学校评估体系。
建立现代教育治理新体系
创建“管教育、办教育、评教育”的三分离机制,建立现代教育治理新体系,使政府管理教育,但不干预、评价教育,打破政府管理、政府办学、政府评价的一体化模式,让人民群众参与教育的管理、监督和评价。这首先要实现教育治理主体的现代化,让懂教育的人办教育,让教育家办学校,把管理者和办学者都纳入专业化管理的范畴;其次要实现教育治理理念的现代化,把重视教育规律,依靠教育科学作为基本指导思想;最终达到实现教育机制现代化的目的。
教育机制的现代化关键是管办评的分离,因此要组建社会教育评价专门机构(简称“第三方督学”),成立“第三方督学”专家资源库,吸收社会各界精英、特别是与教育利益相关者加入这个团队,对教育教学定期实施效能评价。
建立保障促进专家办学的制度体系。推行校长、教师公开遴选、储备优秀人才制度;推进以办学业绩为主的校长职级评定制度、校长绩效薪酬制和延期退休制;创新思路,引进实施社会“第三方”考核定级校长办学效能机制。
建立以校为本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一校一策,让最了解教育的人评教育,让最了解教师的人评教师。学校制度建设要求教职工全员参与,教代会表决通过,社会“第三方”机构跟进听证、鉴定后出台。
创造性实施让社会参与教育管理的新机制。总原则是让利益相关者评价教育,改变“上级评下级”“自己评自己”的管理模式。具体做法是:家庭、社会参与教育评价,每学期组织覆盖全区的群众满意度调查活动,电话随机抽访,了解学校教育的真实情况;组织同行专家站在理性的、专业的高度评价学校,以弥补群众评价的表象、肤浅。比如特级校长的评定,在“第三方资源库”抽调知名教育专家,从“进校调研、办学业绩、专业素养、教职工认可度、家长满意度”几方面进行诊断鉴定,最后确定人选。
各学校都成立了家长委员会,由委员会统一安排家长进课堂、考场、进会场,全面地深入了解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教师学生的学校表现。综合意见,每年两次听证评议,开学听证各项制度量化指标,期末按开学计划目标,逐一考评,并给出建议性意见。这样做的目的是基于“把家长变成学校的同盟者”,开启“协商式”办学这一思想。这样一来,办学不仅是政府、学校的事,更是家长、社会的事,有效利用一切有利于学校健康发展的所有因素,保障教育教学改革的稳步推进,保障学校向更高层次提升。
“管办评”的分离,让机制圈定了政府、部门、学校的职责、权利范围,任务明确,权责明确。特别是第三方评价机制的建立,使管理者和办学者丧失了自我贴金的便利,必须老老实实办好自己的事,为真正实现教育机制的科学化、现代化注入活力。
调动被评价者的主体意识
2013年初,我们发动了全区上千名学生和所有班主任展开了“什么样的学生称得上是名符其实的好学生”的大讨论,组织了全体教师讨论学科评价标准,先后下发几千份传单,向社会各界征求学校管理意见,收集近10万字评价标准第一手资料。经过教育科研领导小组长达一周的分析研究,把学校评价体系分成以下几类:
学校管理评价 学校管理评价就是给学校一个准确定位,学校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所?它的定义有三层意思:第一层,它是学生长身体的地方,这是根本;第二层,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地方,这是主体;第三层,是教会学生做人,学会生活本领,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这是目标。有了这样的定位,学校管理评价就有了中心词——是否为师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服务。具体做法呈现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从制度创新开始,为教师的发展负责。我们的立足点是从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他们的切身利益出发,发动师生拟定自己的制度,让制度自觉成为学校的生活的纲领。以班主任为代表的德育管理群体,集思广益,制定了《榆林高新区德育建设制度》《榆林高新区制止“三乱一体罚”承诺书》《学校班级管理制度》和体现班级管理主旨的《班训》。这些制度针对学校存在的现实问题,对症下药,制止了不正之风,弘扬了奉献精神。由各学校教导处、总务处牵头,拟定了《教师量化考核办法》《教职工奖励制度》。这些制度遵循了多劳多得,能者上庸者下的科学用人原则,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另外,还创造性地实行了教师“阶梯式”管理模式、“星级教师”评选等办法,为不同梯次的教师提出目标和要求,使所有教师都从这个系列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发展空间,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桥铺路。二是以爱与爱,让学生成为大写的“人”。学生,只要用心培养,他们在人性上一定会产生一些美好的东西。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力,要求孩子不犯错误那是不切合实际的。本区所有的学校都追求“适度”教育,学校与教师约法三章:当堂完成教学任务,不布置机械重复的作业;分层教学,分层训练,分层竞赛、分层评比,保证每个孩子都有学习兴趣,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实验室、科技制作室、音乐室给特长生以舞台。用“放大镜”关心学困生,用爱照亮阳光下的阴影。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进步、有起色、有兴趣,所有的孩子都能快乐成长。开发学生评价工具,各学校由少队部牵头,各班配合,每班学生代表参与编写,对“品德习惯、学习实践、合作交流、强身健体、审美表现、学业成绩、家长期望”7大块,20个指标的考核、评价、定级,全面涵盖了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培养身心健康、善于合作、担当责任的新型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永远是学校工作的主体,科学的评价标准能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通过对不同学科、年段课堂教学分析发现,尽管学科特点和风格不同,但总体上存在以下问题:以学为主的教学观念尚未落到实处;课堂建构中,如何抓住文本、学生、教师课堂教学三要素,精心组织教学。那么,课堂教学的核心支撑点是什么?聚焦两个字——过程。可多数教师仍习惯于以自己的正确答案代替学生宝贵的思考、推理、归纳和情感体验。这就需要一个标准站出来说话: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学业情感的养成、创造能力的培养?通过对不同课堂教学的对比分析及问卷调查,得出如下结论:优质的课堂教学应该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优质的课堂教学,教师应不断引导、点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要,引发创造的动机;优质的课堂教学,教师交给学生的不是答案,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优质的课堂教学,教师一定少讲,学生一定多读、多练,教师绝不会剥夺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优质的课堂教学,教师会把课堂交给学生,给他们提供自己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平台和同伴协作的机会,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落到实处。
优秀教师评价 教育者,要有一种历史的担当和责任,我们的职业定位与自身价值定位,都决定了教师要有历史文化“接力者”的意识。调查发现,能力、知识、责任是优秀教师的主要素质,也是评价标准的主要依据。因此,学校应该帮助教师明确努力的方向,在着眼专业素质的同时,更关注其责任意识,鼓励教师具有担当责任的勇气。各学校都建立起一整套教学质量评价的反馈机制,让评价标准成为每个老师的镜子。优秀教师评价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教师良好的个性品质,只是还未引起教育界的足够重视。美国著名教育家保罗伟地博士历经40年,收集了9万个学生的来信,内容是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想不到“友善的态度”竟排在了第一位。可见,教师良好的个性品质是优秀教师的一项重要素质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师道尊严受到冲击,学生越来越推崇风趣、富有亲和力等具有良好个性品质的优秀教师。研究发现,学生更喜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他们自己学习、探索,因此,掌握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技能也是优秀教师的一个标志。操作中,我们做到教师评价“按星定级”,团结同志一颗星,教研成果一颗星,学业成绩一颗星,爱岗敬业一颗星……而所有的“星”都是按学科、按年级选举产生的教师代表,考评、统计、评议产生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人翁作用。
同时,搭建“合格教师——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的梯级培养平台,引导和激励各层次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追求卓越的职业意识,使教师具有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功底,精湛的教育教学技能,掌握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和现代教育技术,逐步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着力打造一支区级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求新入职教师三年内全员合格,并按教师总数20%的比例构建骨干体系,分别命名为“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建立健全骨干教师体系建设的领导责任制,完善骨干体系建设的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建立骨干教师的注册制度、档案制度、证书制度、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并把建设成效纳入校长的年度考核。要制定三类教师的管理办法、评选标准和考核指标,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将年度考评、任期考核与骨干教师的发展目标、职务晋升、岗位聘用、业绩考核、表彰奖励等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质量评估 教学质量的评估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简单的概括为“分数”“升学率”,应该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体现。首先要求学校要有良好的校纪、校风。师生的精神面貌积极、乐观、向上、进取,学生操行合格率达到95%以上,杜绝犯罪、违法行为。其次是师生道德建设。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体现向真、向善、向上、向美的学校文化精神,使学生具备关心集体、诚实守信、勤俭节约、不怕困难的良好素质和知难而进的进取心,具备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情感、生活习惯、心理素质和协作意识。最后是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90%以上学生的学科学业成绩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书写、写作、表达、计算、实验的基本知识、技能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绝大多数学生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特长生得到应有的发展。学校的书法、绘画、文艺活动、科技制作等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生全员参与,并有成果展出;积极开展阳光体育一小时活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到95%以上,近视率控制在4%以下。积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和能力;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多元化学校评估体系的建立,为学校的发展搭建了立交桥,必将引领本区各学校快速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内涵发展之路。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开展,新的教育思想不断涌现,新形势下面临着错综复杂的教育发展环境,给新的评估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广阔的舞台,因而,探索和制订适应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发展需要的学校评估体系成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从学生、教师、学校的实际出发,尝试构建多元化的新型学校评估体系,将为学校的发展搭建一座“立交桥”,并引领学校快速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内涵发展之路。
时代呼唤新的评估体系诞生
盘点课程改革10年,当前的基础教育已经跨上一个空前的高度,学校建设已从追求规模、数量、速度,转型为致力于探索学校标准化、公平性和多元化发展的新思路。可以这么说,在“后课改”时代,学校的硬件建设已经达标,生存不再是主要问题。如今,学校所面临的是自身的内部质量管理问题,以及软件建设如何达标的问题。而令人遗憾的是,教育发展到今天,关于质量评价及制度建设依然只有宏观框架式调控,而无具体可操作性措施。我们赖以生存的评价标准依然是历经沧桑的“分数”“升学率”。这种评价标准的核心是“应试教育”,而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早已显而易见。
先举一个例子:近年中学生杀人和自杀事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父母管教严”“学习压力大”“学习成绩不理想”等因素是这些学生走上不归路的主要原因。毋庸置疑,时下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是令家长和教师十分头痛的社会问题了。据不完全统计,有超过30%的学生步入校门时感到“郁闷”“紧张”“焦虑”;还有20%的中学生不想上学。这些现象不得不使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汗颜。是什么促成了这种怪现象的发生?冷静思考,人们确实把“分数”“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师生的唯一尺度了,而且,它还成为决定学校生存发展的“根本标准”了。这使得教育的功利性不可避免,教育过程中人际关系的紧张不可避免,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可避免。这是谁之过?是体制的障碍之过,还是评估标准单一死板的冷酷之错?
时代呼唤新的评估体系诞生。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正如火如荼地深入开展,传统教育正向现代教育艰难蜕变。新形势、新变革给新的评估体系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和丰厚的土壤,因而,探索制订适应新课程改革、有利于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发展的学校评估体系迫在眉睫。在这种背景下,2013年,我们总结了两年来各学校校本教研实施的经验,从学生、教师、学校的实际出发,尝试构建多元化的新型学校评估体系。
建立现代教育治理新体系
创建“管教育、办教育、评教育”的三分离机制,建立现代教育治理新体系,使政府管理教育,但不干预、评价教育,打破政府管理、政府办学、政府评价的一体化模式,让人民群众参与教育的管理、监督和评价。这首先要实现教育治理主体的现代化,让懂教育的人办教育,让教育家办学校,把管理者和办学者都纳入专业化管理的范畴;其次要实现教育治理理念的现代化,把重视教育规律,依靠教育科学作为基本指导思想;最终达到实现教育机制现代化的目的。
教育机制的现代化关键是管办评的分离,因此要组建社会教育评价专门机构(简称“第三方督学”),成立“第三方督学”专家资源库,吸收社会各界精英、特别是与教育利益相关者加入这个团队,对教育教学定期实施效能评价。
建立保障促进专家办学的制度体系。推行校长、教师公开遴选、储备优秀人才制度;推进以办学业绩为主的校长职级评定制度、校长绩效薪酬制和延期退休制;创新思路,引进实施社会“第三方”考核定级校长办学效能机制。
建立以校为本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一校一策,让最了解教育的人评教育,让最了解教师的人评教师。学校制度建设要求教职工全员参与,教代会表决通过,社会“第三方”机构跟进听证、鉴定后出台。
创造性实施让社会参与教育管理的新机制。总原则是让利益相关者评价教育,改变“上级评下级”“自己评自己”的管理模式。具体做法是:家庭、社会参与教育评价,每学期组织覆盖全区的群众满意度调查活动,电话随机抽访,了解学校教育的真实情况;组织同行专家站在理性的、专业的高度评价学校,以弥补群众评价的表象、肤浅。比如特级校长的评定,在“第三方资源库”抽调知名教育专家,从“进校调研、办学业绩、专业素养、教职工认可度、家长满意度”几方面进行诊断鉴定,最后确定人选。
各学校都成立了家长委员会,由委员会统一安排家长进课堂、考场、进会场,全面地深入了解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教师学生的学校表现。综合意见,每年两次听证评议,开学听证各项制度量化指标,期末按开学计划目标,逐一考评,并给出建议性意见。这样做的目的是基于“把家长变成学校的同盟者”,开启“协商式”办学这一思想。这样一来,办学不仅是政府、学校的事,更是家长、社会的事,有效利用一切有利于学校健康发展的所有因素,保障教育教学改革的稳步推进,保障学校向更高层次提升。
“管办评”的分离,让机制圈定了政府、部门、学校的职责、权利范围,任务明确,权责明确。特别是第三方评价机制的建立,使管理者和办学者丧失了自我贴金的便利,必须老老实实办好自己的事,为真正实现教育机制的科学化、现代化注入活力。
调动被评价者的主体意识
2013年初,我们发动了全区上千名学生和所有班主任展开了“什么样的学生称得上是名符其实的好学生”的大讨论,组织了全体教师讨论学科评价标准,先后下发几千份传单,向社会各界征求学校管理意见,收集近10万字评价标准第一手资料。经过教育科研领导小组长达一周的分析研究,把学校评价体系分成以下几类:
学校管理评价 学校管理评价就是给学校一个准确定位,学校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所?它的定义有三层意思:第一层,它是学生长身体的地方,这是根本;第二层,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地方,这是主体;第三层,是教会学生做人,学会生活本领,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这是目标。有了这样的定位,学校管理评价就有了中心词——是否为师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服务。具体做法呈现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从制度创新开始,为教师的发展负责。我们的立足点是从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他们的切身利益出发,发动师生拟定自己的制度,让制度自觉成为学校的生活的纲领。以班主任为代表的德育管理群体,集思广益,制定了《榆林高新区德育建设制度》《榆林高新区制止“三乱一体罚”承诺书》《学校班级管理制度》和体现班级管理主旨的《班训》。这些制度针对学校存在的现实问题,对症下药,制止了不正之风,弘扬了奉献精神。由各学校教导处、总务处牵头,拟定了《教师量化考核办法》《教职工奖励制度》。这些制度遵循了多劳多得,能者上庸者下的科学用人原则,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另外,还创造性地实行了教师“阶梯式”管理模式、“星级教师”评选等办法,为不同梯次的教师提出目标和要求,使所有教师都从这个系列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发展空间,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桥铺路。二是以爱与爱,让学生成为大写的“人”。学生,只要用心培养,他们在人性上一定会产生一些美好的东西。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力,要求孩子不犯错误那是不切合实际的。本区所有的学校都追求“适度”教育,学校与教师约法三章:当堂完成教学任务,不布置机械重复的作业;分层教学,分层训练,分层竞赛、分层评比,保证每个孩子都有学习兴趣,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实验室、科技制作室、音乐室给特长生以舞台。用“放大镜”关心学困生,用爱照亮阳光下的阴影。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进步、有起色、有兴趣,所有的孩子都能快乐成长。开发学生评价工具,各学校由少队部牵头,各班配合,每班学生代表参与编写,对“品德习惯、学习实践、合作交流、强身健体、审美表现、学业成绩、家长期望”7大块,20个指标的考核、评价、定级,全面涵盖了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培养身心健康、善于合作、担当责任的新型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永远是学校工作的主体,科学的评价标准能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通过对不同学科、年段课堂教学分析发现,尽管学科特点和风格不同,但总体上存在以下问题:以学为主的教学观念尚未落到实处;课堂建构中,如何抓住文本、学生、教师课堂教学三要素,精心组织教学。那么,课堂教学的核心支撑点是什么?聚焦两个字——过程。可多数教师仍习惯于以自己的正确答案代替学生宝贵的思考、推理、归纳和情感体验。这就需要一个标准站出来说话: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学业情感的养成、创造能力的培养?通过对不同课堂教学的对比分析及问卷调查,得出如下结论:优质的课堂教学应该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优质的课堂教学,教师应不断引导、点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要,引发创造的动机;优质的课堂教学,教师交给学生的不是答案,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优质的课堂教学,教师一定少讲,学生一定多读、多练,教师绝不会剥夺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优质的课堂教学,教师会把课堂交给学生,给他们提供自己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平台和同伴协作的机会,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落到实处。
优秀教师评价 教育者,要有一种历史的担当和责任,我们的职业定位与自身价值定位,都决定了教师要有历史文化“接力者”的意识。调查发现,能力、知识、责任是优秀教师的主要素质,也是评价标准的主要依据。因此,学校应该帮助教师明确努力的方向,在着眼专业素质的同时,更关注其责任意识,鼓励教师具有担当责任的勇气。各学校都建立起一整套教学质量评价的反馈机制,让评价标准成为每个老师的镜子。优秀教师评价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教师良好的个性品质,只是还未引起教育界的足够重视。美国著名教育家保罗伟地博士历经40年,收集了9万个学生的来信,内容是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想不到“友善的态度”竟排在了第一位。可见,教师良好的个性品质是优秀教师的一项重要素质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师道尊严受到冲击,学生越来越推崇风趣、富有亲和力等具有良好个性品质的优秀教师。研究发现,学生更喜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他们自己学习、探索,因此,掌握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技能也是优秀教师的一个标志。操作中,我们做到教师评价“按星定级”,团结同志一颗星,教研成果一颗星,学业成绩一颗星,爱岗敬业一颗星……而所有的“星”都是按学科、按年级选举产生的教师代表,考评、统计、评议产生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人翁作用。
同时,搭建“合格教师——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的梯级培养平台,引导和激励各层次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追求卓越的职业意识,使教师具有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功底,精湛的教育教学技能,掌握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和现代教育技术,逐步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着力打造一支区级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求新入职教师三年内全员合格,并按教师总数20%的比例构建骨干体系,分别命名为“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建立健全骨干教师体系建设的领导责任制,完善骨干体系建设的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建立骨干教师的注册制度、档案制度、证书制度、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并把建设成效纳入校长的年度考核。要制定三类教师的管理办法、评选标准和考核指标,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将年度考评、任期考核与骨干教师的发展目标、职务晋升、岗位聘用、业绩考核、表彰奖励等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质量评估 教学质量的评估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简单的概括为“分数”“升学率”,应该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体现。首先要求学校要有良好的校纪、校风。师生的精神面貌积极、乐观、向上、进取,学生操行合格率达到95%以上,杜绝犯罪、违法行为。其次是师生道德建设。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体现向真、向善、向上、向美的学校文化精神,使学生具备关心集体、诚实守信、勤俭节约、不怕困难的良好素质和知难而进的进取心,具备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情感、生活习惯、心理素质和协作意识。最后是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90%以上学生的学科学业成绩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书写、写作、表达、计算、实验的基本知识、技能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绝大多数学生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特长生得到应有的发展。学校的书法、绘画、文艺活动、科技制作等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生全员参与,并有成果展出;积极开展阳光体育一小时活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到95%以上,近视率控制在4%以下。积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和能力;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多元化学校评估体系的建立,为学校的发展搭建了立交桥,必将引领本区各学校快速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内涵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