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广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改革进行了不断的探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令人困惑的是,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并没有显著的提高。因此,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搞好教学设计是首要条件。如何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让课堂45分钟有限的教学时间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本文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134-01
关于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应从优化教学问题的设计入手。因为“问题是数学的灵魂,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如何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本文提出如下有效的方法。
1 设计悬念型的问题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作用,使你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几个任意的凸四边形,然后要求大家把各边的中点顺次连结起来,观察猜想构成什么图形。当学生看到不管是怎样的凸四边形,都构成平行四边形时,既兴奋又惊奇。为什么有这一规律呢?他们非常想知道其中的奧秘,这时教师再提出三角形中位线的课题,从而把学生的学习引入一个新的境界。
2 设计实验型的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下,用动手操作促进大脑思维的发展,是许多教育家的共识。动手操作实验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确的上升过程。学生在对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和总结论证中,提高了主动参与的机会,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启迪了思维。
例如,在《2.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一课中,笔者设计了如下的几个问题:(1)先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ABC,画出过点A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并比较同桌所画的上述三条线段的位置情况;(2)再画当AC=BC时,观察上述三条线段会产生怎样的现象?(3)在AC=BC时,又让学生画腰上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继续观察上述三条线段的情况;(4)能说出你的猜想吗?通过类比,很多学生都能提出了较为完善的猜想“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借助了观察试验、归纳、类比以及概括经验事实并使之一般化和抽象化,形成猜想或假设一系列过程。此时,我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等腰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会重合在一起?”再一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说理的方法,从而验证猜想。
3 设计游戏型的问题
皮亚杰曾提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设计中,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及年龄特点,挖掘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新异的游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之一。
例如,在浙教版七年级上册《4.1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笔者没有直接用教材中唱青蛙儿歌的方法,而是一开始让学生进行猜数游戏:(1)每人心中想好一个数;(2)把想好的数乘以5再加上10;(3)把所得的和除以5;(4)将所得的商加上所想的数与8的和;(5)将所得的和的一半再加5.然后请一位学生报出得数,教师立即猜出该生心中所想的数。连猜数人,每猜必中,学生惊叹不已,急于想了解其中的奥妙。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将上述普通语言的指令翻译成数学符号语言:设心中想的数为,则(2)~(5)的指令依次为:(2)5x+10,(3)(5x+10)÷5=x+2,(4)x+2+x+8=2x+10,(5)(2x+10)÷2+5=x+10.因此,教师只要将学生报出的答数减去10,即得该生心中所想之数。学生看了符号语言之后,恍然大悟,同时体验到了用字母表示数具有简缩思维、提高思维效率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4 设计应用型的问题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灵活利用教材,并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数学现象,经过加工,使它能为课堂服务,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4.3中位数和众数》一课中,笔者将教材中的例题进行适当的调整加工,上课一开始,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讲述:老张是一位农民工,一天,当他路过一家公司的门前时,看到了这么一则招工广告:“我公司由于业务扩展,急需向社会招聘员工一名,公司员工月平均工资1900元,有意者请速来面谈。”看完这则广告后,老张非常动心。于是他找到该公司负责人,经过简短的面谈后与该公司签定了为期一年的劳动合同。可一个月后,老张仅领到500元的工资。老张感到很吃惊,随后他又去了解周围员工的工资情况,发现竟没有一个人的工资达到1900元的。他非常愤怒,认定该公司恶意发布虚假广告。于是,老张便以该公司发布虚假广告招聘员工为由,将该公司告上了法庭。请问:老张能打赢这场官司吗?故事刚一讲完,全班同学便议论纷纷,有的说:“老张肯定能赢。”有的说:“不一定。”我问:“为什么呢?”并出示教材中“公司本月员工工资表”,之后留出5分钟时间让全班同学分组讨论,于是全班同学都主动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来。5分钟后,各组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老张输定了!因为通过计算,该公司员工月平均工资正好是1900元。紧接着,让他们讨论,认真分析一下老张为什么觉得因被“蒙骗”而决定打一场没意义的官司?有的说:“老张考虑问题不周到,被诱惑人的高工资冲昏了头脑。” 有的说:“老张缺少社会经验,冒然行事。”……经过一翻讨论后,再向他们揭示了老张“受骗”的本质原因是:平均数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进而向他们讲解新课,学生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课堂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必须先从我们教师学习新理念、转变旧观念开始,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精心设计好问题,力求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134-01
关于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应从优化教学问题的设计入手。因为“问题是数学的灵魂,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如何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本文提出如下有效的方法。
1 设计悬念型的问题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作用,使你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几个任意的凸四边形,然后要求大家把各边的中点顺次连结起来,观察猜想构成什么图形。当学生看到不管是怎样的凸四边形,都构成平行四边形时,既兴奋又惊奇。为什么有这一规律呢?他们非常想知道其中的奧秘,这时教师再提出三角形中位线的课题,从而把学生的学习引入一个新的境界。
2 设计实验型的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下,用动手操作促进大脑思维的发展,是许多教育家的共识。动手操作实验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确的上升过程。学生在对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和总结论证中,提高了主动参与的机会,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启迪了思维。
例如,在《2.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一课中,笔者设计了如下的几个问题:(1)先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ABC,画出过点A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并比较同桌所画的上述三条线段的位置情况;(2)再画当AC=BC时,观察上述三条线段会产生怎样的现象?(3)在AC=BC时,又让学生画腰上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继续观察上述三条线段的情况;(4)能说出你的猜想吗?通过类比,很多学生都能提出了较为完善的猜想“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借助了观察试验、归纳、类比以及概括经验事实并使之一般化和抽象化,形成猜想或假设一系列过程。此时,我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等腰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会重合在一起?”再一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说理的方法,从而验证猜想。
3 设计游戏型的问题
皮亚杰曾提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设计中,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及年龄特点,挖掘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新异的游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之一。
例如,在浙教版七年级上册《4.1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笔者没有直接用教材中唱青蛙儿歌的方法,而是一开始让学生进行猜数游戏:(1)每人心中想好一个数;(2)把想好的数乘以5再加上10;(3)把所得的和除以5;(4)将所得的商加上所想的数与8的和;(5)将所得的和的一半再加5.然后请一位学生报出得数,教师立即猜出该生心中所想的数。连猜数人,每猜必中,学生惊叹不已,急于想了解其中的奥妙。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将上述普通语言的指令翻译成数学符号语言:设心中想的数为,则(2)~(5)的指令依次为:(2)5x+10,(3)(5x+10)÷5=x+2,(4)x+2+x+8=2x+10,(5)(2x+10)÷2+5=x+10.因此,教师只要将学生报出的答数减去10,即得该生心中所想之数。学生看了符号语言之后,恍然大悟,同时体验到了用字母表示数具有简缩思维、提高思维效率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4 设计应用型的问题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灵活利用教材,并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数学现象,经过加工,使它能为课堂服务,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4.3中位数和众数》一课中,笔者将教材中的例题进行适当的调整加工,上课一开始,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讲述:老张是一位农民工,一天,当他路过一家公司的门前时,看到了这么一则招工广告:“我公司由于业务扩展,急需向社会招聘员工一名,公司员工月平均工资1900元,有意者请速来面谈。”看完这则广告后,老张非常动心。于是他找到该公司负责人,经过简短的面谈后与该公司签定了为期一年的劳动合同。可一个月后,老张仅领到500元的工资。老张感到很吃惊,随后他又去了解周围员工的工资情况,发现竟没有一个人的工资达到1900元的。他非常愤怒,认定该公司恶意发布虚假广告。于是,老张便以该公司发布虚假广告招聘员工为由,将该公司告上了法庭。请问:老张能打赢这场官司吗?故事刚一讲完,全班同学便议论纷纷,有的说:“老张肯定能赢。”有的说:“不一定。”我问:“为什么呢?”并出示教材中“公司本月员工工资表”,之后留出5分钟时间让全班同学分组讨论,于是全班同学都主动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来。5分钟后,各组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老张输定了!因为通过计算,该公司员工月平均工资正好是1900元。紧接着,让他们讨论,认真分析一下老张为什么觉得因被“蒙骗”而决定打一场没意义的官司?有的说:“老张考虑问题不周到,被诱惑人的高工资冲昏了头脑。” 有的说:“老张缺少社会经验,冒然行事。”……经过一翻讨论后,再向他们揭示了老张“受骗”的本质原因是:平均数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进而向他们讲解新课,学生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课堂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必须先从我们教师学习新理念、转变旧观念开始,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精心设计好问题,力求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