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豆生产中常常会受到病虫害的威胁,而大豆芽又是这些威胁中比较重要的一种虫害。文中通过对大豆芽的身体特征和习性来进行论述,并且对此种虫害的防治方法进行推介。
[关键词]大豆蚜虫;发生规律;生活习性;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48-0168-01
大豆蚜对于大豆的危害非常严重,大豆蚜对于嫩叶会趋之若鹜,成虫后集中在豆株的叶顶部,通过吸食豆荚汁液来进行生存。豆叶被虫害残害后会没有叶绿素,这样就会在叶片上形成一点一点的黄斑,逐渐地扩大到整个叶片,影响了大豆的营养生成,造成植株叶缩、根系发育不良。受到此虫害影响的大豆,年产量会降低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严重的会超过半数。而且大豆蚜还会传播花叶病毒。我国的大豆种植地比较广阔,东三省、华北、山东等地属于大豆芽虫害高发地带,野生大豆、鼠李等等都是这种虫害危害的对象。
1.形态特征
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属同翅月,蚜科,别名叫腻虫。成虫为有翅生雌蚜,体长卵形,黄色或黄绿色。卵圆形。中部略形,淡黄色至黄绿色。有翅若蚜和无翅若蚜相似。
成虫特征:有翅胎孤雌胎生蚜,体长椭圆形,黄色或黄绿色,体长0.95-1.29毫米,体侧的乳状突起、额瘤、复眼和喙的特征均与有翅蚜相同。触角长度短于体长,五次生感觉孔,第五节末端及第六节基部和鞭部相接处各有1个原生感觉孔,第六节鞭状部长度约为基部的2-3倍。腹管黑色,圆筒形,基部稍宽,具瓦片纹。尾部圆锥形,中部缢缩,有3-4对长毛。
2.发生规律与生活习性
大豆蚜虫分有翅胎生雌蚜(体长0.9-1.6毫米)和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52-1.95毫米)。有翅蚜能迁飞,使危害范围扩大。大豆蚜虫危害盛期在6月底。7月初。一般6月中下旬开始在大豆田出现,持续高温,干旱少雨,容易使蚜虫大量发生,越干旱危害越重。
大豆蚜每年在我国北方地区成虫产下卵后,卵会在枝条缝隙中进行过冬,等到来年的4月份天气转暖了以后就开始孵化,这时天气干旱少雨,容易使蚜虫大量发生,越干旱危害越重。
大豆蚜每一年都要进行四次飞迁,每一次飞迁都会在大豆上呈现出消长阶段。第一次迁飞是在大豆刚刚出苗的时候,大豆蚜从寄主飞往豆田,这个阶段的病虫害的分布是零星点点。每二批大豆蚜的飞迁会形成蔓延状态,蚜虫的分布从点扩展到面,但是还不是最旺盛的时期,这个阶段进行防治的话还不算晚。每三次飞迁是7月份的时候,这个阶段大豆处于开花期,蚜虫的危害比较严重,属天旺盛期。最后一次是在9月份的时候,因为8月过后气候和大豆营养已经不利于大豆蚜,所以蚜虫数量会急剧的减少,最后一次飞迁回寄主就会要进行繁殖产卵,准备越冬。
以黑龙江省为例,气候对于大豆蚜的影响主要是集中在两时期:4到5月份以及6到7月份,因为这第一个阶段如果雨量比较大,鼠李生长很旺盛,大豆蚜的繁殖量就会增加,所以飞迁的数量很大,第二个阶段是大豆蚜的旺盛期,温度、湿度等等因素都是利于其生长的。到了7月底后雨量增加,高温多湿的环境不利于蚜虫生长,就会开始减少蚜虫数量。
3.气候条件
气候对于大豆蚜的生长繁殖影响最为严重。我省气候有利于蚜虫繁殖的时期集中在4到5月份以及6到7月份,气候温暖,湿度保持在78%以下,因此大豆蚜比较活跃,对于大豆的虫害比较严重,影响了大豆的花期遭受虫害。
4.预测预报
4.1 中、长期预测
依据鼠李上的卵、孵化程度、初次飞迁的蚜量调查来进行判断,并且将当地的过往蚜虫害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来对大豆蚜虫害规模进行预测。
4.2 短期预测
6月一旬至7月上旬对大豆田间的蚜虫数量进行调查,如果6月25日左右的寄生植株超过了总量的5%,则说明蚜虫的数量很多,若是到了6月底仍然没有减退的趋势,那么说明天敌较少以及气候适宜其生长,很有可能会出现严重虫害,要做紧急防治预报处理,在此阶段如果超过50%的植株是蚜株,平均气温在22度以上,湿度低于78%,就应该马上进行蚜虫防治。
5.综合防治措施
5.1 农业防治
(1)种植抗虫害性能好的品种。大豆对于虫害的抗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虫卵的回避。另一个是对入荚的害虫品种能够促进增长,降低虫害威胁。
(2)合理轮作。大豆耕作要进行轮作其它作物,不要连茬迎茬,这样能够降低土壤中的虫源,增加耕地的次数,可以将土壤中的虫蛹虫卵进行铲除。
(3)翻耕豆茬地。大豆收割后要及时的进行秋耕,秋耕要深,才能够破坏准备越冬的土壤中的虫卵,降低来年的病虫威胁。
(4)及时耕翻豆后麦茬地。豆茬地如播种小麦,在东北地区当春小麦收割后正值幼虫上移化蛹和羽化期,随即翻耕麦茬,可大量消灭幼虫和蛹。降低羽化率。
5.2 药物防治
(1)要注重苗期预防,75%的3911乳剂或40%甲基异柳磷乳剂,按种子重量的0.2%-0.3%拌种可防治苗期蚜虫,同时兼治疗苗期的某些其他害虫。此外,亦可采取种子包衣剂技术,以达到既可防蚜,又达到增产的目的。
(2)其他生育期防治。根据虫情调查。在卷叶前施药。20%速灭杀丁乳油2000倍液,在蚜虫高峰前始花期均匀喷雾,喷药量为300千克/公顷;15%唑蚜威乳油2000倍,喷药量150千克/公顷;1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喷药量300千克/公顷;1%-3%蜡蚧轮枝菌素溶液喷雾。
大豆田出现点片危害时,可用40%乐果乳油800倍液,40氮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选用2.5%敌杀死乳油,5%来福灵乳油,10%溴氰菊酯乳油。每公顷225-300毫升。兑水60-750升喷雾。
5.3 生物防治
(1)利用赤眼蜂灭卵。于成虫产卵盛期放蜂1次,每公顷放蜂量30万-45万头,可降低虫食率43%左右。如增加放蜂次數,尚能提高防治效果。
(2)利用白僵菌防治脱荚越冬幼虫,室外小区试验可提高幼虫寄生率70%-100%,降低羽化率约50%-70%。大田试验可提高幼虫寄生率30%-36%,降低羽化率约50%-70%。可于幼虫脱荚之前,每公顷用25千克白僵菌粉,每千克菌粉加细土或草灰9千克,均匀撒在豆田垄台上,落地幼虫接触白僵菌孢子,以后遇适合温度、湿度条件时便发病致死。
[关键词]大豆蚜虫;发生规律;生活习性;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48-0168-01
大豆蚜对于大豆的危害非常严重,大豆蚜对于嫩叶会趋之若鹜,成虫后集中在豆株的叶顶部,通过吸食豆荚汁液来进行生存。豆叶被虫害残害后会没有叶绿素,这样就会在叶片上形成一点一点的黄斑,逐渐地扩大到整个叶片,影响了大豆的营养生成,造成植株叶缩、根系发育不良。受到此虫害影响的大豆,年产量会降低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严重的会超过半数。而且大豆蚜还会传播花叶病毒。我国的大豆种植地比较广阔,东三省、华北、山东等地属于大豆芽虫害高发地带,野生大豆、鼠李等等都是这种虫害危害的对象。
1.形态特征
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属同翅月,蚜科,别名叫腻虫。成虫为有翅生雌蚜,体长卵形,黄色或黄绿色。卵圆形。中部略形,淡黄色至黄绿色。有翅若蚜和无翅若蚜相似。
成虫特征:有翅胎孤雌胎生蚜,体长椭圆形,黄色或黄绿色,体长0.95-1.29毫米,体侧的乳状突起、额瘤、复眼和喙的特征均与有翅蚜相同。触角长度短于体长,五次生感觉孔,第五节末端及第六节基部和鞭部相接处各有1个原生感觉孔,第六节鞭状部长度约为基部的2-3倍。腹管黑色,圆筒形,基部稍宽,具瓦片纹。尾部圆锥形,中部缢缩,有3-4对长毛。
2.发生规律与生活习性
大豆蚜虫分有翅胎生雌蚜(体长0.9-1.6毫米)和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52-1.95毫米)。有翅蚜能迁飞,使危害范围扩大。大豆蚜虫危害盛期在6月底。7月初。一般6月中下旬开始在大豆田出现,持续高温,干旱少雨,容易使蚜虫大量发生,越干旱危害越重。
大豆蚜每年在我国北方地区成虫产下卵后,卵会在枝条缝隙中进行过冬,等到来年的4月份天气转暖了以后就开始孵化,这时天气干旱少雨,容易使蚜虫大量发生,越干旱危害越重。
大豆蚜每一年都要进行四次飞迁,每一次飞迁都会在大豆上呈现出消长阶段。第一次迁飞是在大豆刚刚出苗的时候,大豆蚜从寄主飞往豆田,这个阶段的病虫害的分布是零星点点。每二批大豆蚜的飞迁会形成蔓延状态,蚜虫的分布从点扩展到面,但是还不是最旺盛的时期,这个阶段进行防治的话还不算晚。每三次飞迁是7月份的时候,这个阶段大豆处于开花期,蚜虫的危害比较严重,属天旺盛期。最后一次是在9月份的时候,因为8月过后气候和大豆营养已经不利于大豆蚜,所以蚜虫数量会急剧的减少,最后一次飞迁回寄主就会要进行繁殖产卵,准备越冬。
以黑龙江省为例,气候对于大豆蚜的影响主要是集中在两时期:4到5月份以及6到7月份,因为这第一个阶段如果雨量比较大,鼠李生长很旺盛,大豆蚜的繁殖量就会增加,所以飞迁的数量很大,第二个阶段是大豆蚜的旺盛期,温度、湿度等等因素都是利于其生长的。到了7月底后雨量增加,高温多湿的环境不利于蚜虫生长,就会开始减少蚜虫数量。
3.气候条件
气候对于大豆蚜的生长繁殖影响最为严重。我省气候有利于蚜虫繁殖的时期集中在4到5月份以及6到7月份,气候温暖,湿度保持在78%以下,因此大豆蚜比较活跃,对于大豆的虫害比较严重,影响了大豆的花期遭受虫害。
4.预测预报
4.1 中、长期预测
依据鼠李上的卵、孵化程度、初次飞迁的蚜量调查来进行判断,并且将当地的过往蚜虫害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来对大豆蚜虫害规模进行预测。
4.2 短期预测
6月一旬至7月上旬对大豆田间的蚜虫数量进行调查,如果6月25日左右的寄生植株超过了总量的5%,则说明蚜虫的数量很多,若是到了6月底仍然没有减退的趋势,那么说明天敌较少以及气候适宜其生长,很有可能会出现严重虫害,要做紧急防治预报处理,在此阶段如果超过50%的植株是蚜株,平均气温在22度以上,湿度低于78%,就应该马上进行蚜虫防治。
5.综合防治措施
5.1 农业防治
(1)种植抗虫害性能好的品种。大豆对于虫害的抗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虫卵的回避。另一个是对入荚的害虫品种能够促进增长,降低虫害威胁。
(2)合理轮作。大豆耕作要进行轮作其它作物,不要连茬迎茬,这样能够降低土壤中的虫源,增加耕地的次数,可以将土壤中的虫蛹虫卵进行铲除。
(3)翻耕豆茬地。大豆收割后要及时的进行秋耕,秋耕要深,才能够破坏准备越冬的土壤中的虫卵,降低来年的病虫威胁。
(4)及时耕翻豆后麦茬地。豆茬地如播种小麦,在东北地区当春小麦收割后正值幼虫上移化蛹和羽化期,随即翻耕麦茬,可大量消灭幼虫和蛹。降低羽化率。
5.2 药物防治
(1)要注重苗期预防,75%的3911乳剂或40%甲基异柳磷乳剂,按种子重量的0.2%-0.3%拌种可防治苗期蚜虫,同时兼治疗苗期的某些其他害虫。此外,亦可采取种子包衣剂技术,以达到既可防蚜,又达到增产的目的。
(2)其他生育期防治。根据虫情调查。在卷叶前施药。20%速灭杀丁乳油2000倍液,在蚜虫高峰前始花期均匀喷雾,喷药量为300千克/公顷;15%唑蚜威乳油2000倍,喷药量150千克/公顷;1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喷药量300千克/公顷;1%-3%蜡蚧轮枝菌素溶液喷雾。
大豆田出现点片危害时,可用40%乐果乳油800倍液,40氮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选用2.5%敌杀死乳油,5%来福灵乳油,10%溴氰菊酯乳油。每公顷225-300毫升。兑水60-750升喷雾。
5.3 生物防治
(1)利用赤眼蜂灭卵。于成虫产卵盛期放蜂1次,每公顷放蜂量30万-45万头,可降低虫食率43%左右。如增加放蜂次數,尚能提高防治效果。
(2)利用白僵菌防治脱荚越冬幼虫,室外小区试验可提高幼虫寄生率70%-100%,降低羽化率约50%-70%。大田试验可提高幼虫寄生率30%-36%,降低羽化率约50%-70%。可于幼虫脱荚之前,每公顷用25千克白僵菌粉,每千克菌粉加细土或草灰9千克,均匀撒在豆田垄台上,落地幼虫接触白僵菌孢子,以后遇适合温度、湿度条件时便发病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