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些阿拉伯富商可能出于政治、经济或意识形态考虑,出资支持恐怖活动。对于恐怖组织而言,公开宣称对恐怖袭击事件负责,无疑是很好的“融资广告”。
当地时间10月31日,一架载有逾200人的俄罗斯客机在埃及西奈半岛坠毁,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宣称对该事件负责,却遭到多方质疑。暂且不管IS的声明是否属实,主动揽下这么一件“捋虎须”的祸事,他们是怎么想的?
确有恐怖组织喜欢“吹牛”
据《每日邮报》11月1日报道,IS在推特上发布视频,声称记录了击落俄罗斯空客A321客机的过程。此前,IS发布声明,声称是其位于埃及西奈的分支将从埃及飞往俄罗斯的客机击落,目的是为了报复俄罗斯在叙利亚的空袭。但俄罗斯和埃及官方都对IS的说法进行了否认。按照埃及民航部门的纪录,飞机在坠毁前的飞行高度是9450米。安全专家认为,虽然IS在其控制的西奈省地区确有肩扛式地空导弹,但俄客机的飞行高度,任何肩扛式地空导弹都“鞭长莫及”。
恐怖组织实施恐怖活动经历了一个从低调到高调的过程。上世纪90年代中期,恐怖活动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只做不说。当时的恐怖分子认为,保持神秘和模糊感更容易造成公众恐慌。但21世纪以来,恐怖分子明显越来越高调了,几乎每一次恐怖袭击过后,都会有恐怖组织站出来宣称对事件负责。而他们“表态”的方式基本都是将事先录制好的音频或视频通过与其关系密切的网站或电视台公诸于众。这就不得不提到卡塔尔的半岛电视台,这家电视台因严格保守秘密而著称,或许正因为如此,它幾乎成了恐怖组织的“宣传喉舌”——每个月都会收到大批知名或不知名的恐怖组织寄来的“信息邮件”。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本·拉登扬言是“9·11”恐怖袭击事件“唯一责任人”的声明就是由半岛电视台发布的。
然而,恐怖组织声称对某起恐怖袭击负责,却并不意味着事情真的是他们干的。2011年7月,挪威发生二战以来最严重的暴力袭击:枪击和爆炸共造成92人死亡。至少有两个恐怖组织宣布对事件负责。先是“全球伊斯兰圣战助手”组织,他们声称制造爆炸是对挪威媒体曾发表嘲讽穆罕默德漫画的报复,并扬言“好戏才刚刚开始”;随即又有一个库尔德伊斯兰组织在一些圣战网站上“不打自招”,把该次恐怖袭击揽到自己头上。不过许多情报专家对此表示质疑,称从没听说过“全球伊斯兰圣战助手”组织。美国方面的消息则称,挪威这次遭袭与恐怖组织无关。
恐怖组织为何夸大“业绩”
恐怖组织之所以被称为“恐怖组织”,其所实施的暴力袭击活动之所以被称为“恐怖袭击”,关键就在于他们所散布的恐怖情绪。比如,当飞机撞击世贸大厦以及拉登宣称对事件负责的画面通过电视和互联网在全世界范围内一次又一次播放,基地组织的恐怖形象也随之在全世界观众的头脑中一次次被强化。而这也成了基地组织的“无形资本”,成为他们用以威胁各国政府、恐吓各国人民的砝码。当他们宣称要对某处发起恐怖袭击时,几乎没人会怀疑他们。因为那烈焰升腾、大厦倾覆的一幕已经向所有人证明:他们确实有发动大规模恐怖袭击的决心和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对于单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恐怖袭击,如今恐怖组织通过媒体和社交网络散播的“对袭击负责”的声明其实威力更大。
大肆宣扬甚至捏造恐怖袭击,也是恐怖组织的“生存策略”。俄罗斯媒体曾援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数据报道称,国际恐怖主义组织每年的活动经费总额为50亿至200亿美元。这样一笔巨款从何而来?美国调查机构发现,一些阿拉伯富商可能出于政治、经济或意识形态考虑,出资支持恐怖活动。对于恐怖组织而言,公开宣称对恐怖袭击事件负责,无疑是很好的“融资广告”。
“9·11”之后,“基地”成为全球恐怖组织的龙头老大,很多实际上和他们没有关系的恐怖组织,都愿意打着他们的旗号实施恐怖活动,这和无中生有地“认领”恐怖袭击一样,都是“借势炒作”,根本目的还是扩大自身影响力,寻求在“业内”的“认同”以及“金主”的青睐。
然而,也有例外。比如去年发生在俄乌边界的马航MH17空难,尽管调查报告指出,MH17航班就是被导弹击落的——导弹系由“山毛榉”地空导弹系统发射,发射地点在乌克兰东部320平方公里范围内——但当时在该区域激战正酣的乌克兰政府军和反政府武装都没有站出来“邀功”的意思。原因很简单,在复杂的乌克兰局势中,相关各方谁都不敢轻易让自己成为国际舆论的公敌。正规军队和恐怖组织不一样,必须遵循国际法以及人道主义准则,哪怕是在口头上。
为什么没有真正的恐怖组织出来“冒领”MH17遭袭事件?或许他们也觉得,在别人家的地盘“争功”,无论从“作案动机”以及“作案能力”来看,都太没有说服力了。
(搜狐网2015.11.3)
当地时间10月31日,一架载有逾200人的俄罗斯客机在埃及西奈半岛坠毁,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宣称对该事件负责,却遭到多方质疑。暂且不管IS的声明是否属实,主动揽下这么一件“捋虎须”的祸事,他们是怎么想的?
确有恐怖组织喜欢“吹牛”
据《每日邮报》11月1日报道,IS在推特上发布视频,声称记录了击落俄罗斯空客A321客机的过程。此前,IS发布声明,声称是其位于埃及西奈的分支将从埃及飞往俄罗斯的客机击落,目的是为了报复俄罗斯在叙利亚的空袭。但俄罗斯和埃及官方都对IS的说法进行了否认。按照埃及民航部门的纪录,飞机在坠毁前的飞行高度是9450米。安全专家认为,虽然IS在其控制的西奈省地区确有肩扛式地空导弹,但俄客机的飞行高度,任何肩扛式地空导弹都“鞭长莫及”。
恐怖组织实施恐怖活动经历了一个从低调到高调的过程。上世纪90年代中期,恐怖活动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只做不说。当时的恐怖分子认为,保持神秘和模糊感更容易造成公众恐慌。但21世纪以来,恐怖分子明显越来越高调了,几乎每一次恐怖袭击过后,都会有恐怖组织站出来宣称对事件负责。而他们“表态”的方式基本都是将事先录制好的音频或视频通过与其关系密切的网站或电视台公诸于众。这就不得不提到卡塔尔的半岛电视台,这家电视台因严格保守秘密而著称,或许正因为如此,它幾乎成了恐怖组织的“宣传喉舌”——每个月都会收到大批知名或不知名的恐怖组织寄来的“信息邮件”。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本·拉登扬言是“9·11”恐怖袭击事件“唯一责任人”的声明就是由半岛电视台发布的。
然而,恐怖组织声称对某起恐怖袭击负责,却并不意味着事情真的是他们干的。2011年7月,挪威发生二战以来最严重的暴力袭击:枪击和爆炸共造成92人死亡。至少有两个恐怖组织宣布对事件负责。先是“全球伊斯兰圣战助手”组织,他们声称制造爆炸是对挪威媒体曾发表嘲讽穆罕默德漫画的报复,并扬言“好戏才刚刚开始”;随即又有一个库尔德伊斯兰组织在一些圣战网站上“不打自招”,把该次恐怖袭击揽到自己头上。不过许多情报专家对此表示质疑,称从没听说过“全球伊斯兰圣战助手”组织。美国方面的消息则称,挪威这次遭袭与恐怖组织无关。
恐怖组织为何夸大“业绩”
恐怖组织之所以被称为“恐怖组织”,其所实施的暴力袭击活动之所以被称为“恐怖袭击”,关键就在于他们所散布的恐怖情绪。比如,当飞机撞击世贸大厦以及拉登宣称对事件负责的画面通过电视和互联网在全世界范围内一次又一次播放,基地组织的恐怖形象也随之在全世界观众的头脑中一次次被强化。而这也成了基地组织的“无形资本”,成为他们用以威胁各国政府、恐吓各国人民的砝码。当他们宣称要对某处发起恐怖袭击时,几乎没人会怀疑他们。因为那烈焰升腾、大厦倾覆的一幕已经向所有人证明:他们确实有发动大规模恐怖袭击的决心和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对于单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恐怖袭击,如今恐怖组织通过媒体和社交网络散播的“对袭击负责”的声明其实威力更大。
大肆宣扬甚至捏造恐怖袭击,也是恐怖组织的“生存策略”。俄罗斯媒体曾援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数据报道称,国际恐怖主义组织每年的活动经费总额为50亿至200亿美元。这样一笔巨款从何而来?美国调查机构发现,一些阿拉伯富商可能出于政治、经济或意识形态考虑,出资支持恐怖活动。对于恐怖组织而言,公开宣称对恐怖袭击事件负责,无疑是很好的“融资广告”。
“9·11”之后,“基地”成为全球恐怖组织的龙头老大,很多实际上和他们没有关系的恐怖组织,都愿意打着他们的旗号实施恐怖活动,这和无中生有地“认领”恐怖袭击一样,都是“借势炒作”,根本目的还是扩大自身影响力,寻求在“业内”的“认同”以及“金主”的青睐。
然而,也有例外。比如去年发生在俄乌边界的马航MH17空难,尽管调查报告指出,MH17航班就是被导弹击落的——导弹系由“山毛榉”地空导弹系统发射,发射地点在乌克兰东部320平方公里范围内——但当时在该区域激战正酣的乌克兰政府军和反政府武装都没有站出来“邀功”的意思。原因很简单,在复杂的乌克兰局势中,相关各方谁都不敢轻易让自己成为国际舆论的公敌。正规军队和恐怖组织不一样,必须遵循国际法以及人道主义准则,哪怕是在口头上。
为什么没有真正的恐怖组织出来“冒领”MH17遭袭事件?或许他们也觉得,在别人家的地盘“争功”,无论从“作案动机”以及“作案能力”来看,都太没有说服力了。
(搜狐网201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