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0165-01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实施探究学习
学习虽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但又是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必经的。如何让二者找到切合点,视艰苦为快乐,让学习成为自我发展的主动过程。在学习当中,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所谓创设问题情景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和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他们的思维纳入到与问题相关的情景中。如: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时,我们可提出:"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却是两千年来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时,通过设置:"这是一场避免革命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可为什么导致俄国的发展步伐沉重而缓慢呢?",将学生置于困惑之中,产生一种急于拨雾见日的强烈求知欲望。在教的过程中教师不急于将现成结论硬灌输给学生,而是在学的过程中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学习、归纳、合作,获取知识(答案)的同时,逐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师生合作中双方要善于发现新旧知识间的异同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知探求未知,举一反三。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最后形成正确的认识。
如: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于()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三大改造完成
C、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各小组众说纷纭,最后明确:答案选B。老师解释:备选三项的标志意义本身属于易混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其次是激发学习兴趣,形成保障学习动机的长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引发思维的动因。教师要善于寓教于乐,使学习过程生动活泼,妙趣横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欲罢不能,乐中求知,这样不仅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听懂,而是力求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提出独到新颖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增加开放性、参与性、探究性,让问题成为"领跑者",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参与中求知,在思索中成长。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时候,可设疑:我国哪些朝代实行和亲政策?请谈一下你的看法。
学完抗日战争,可提出:中国人民为什么能取得抗战的胜利?你是怎样理解的?学习世界史(上)"文明的冲撞与融合"一单元时让小组讨论:战争能促进人类发展吗?等等,这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不仅能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还能逐渐地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通过多设问,进一步启迪学生的思维,通过分析、发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落实边看边读边写、小组自查过关等强化措施,使每课、每单元的基础知识做到人人过关,真正起到夯实基础的作用,这一基础很快又会成为再次进步的阶梯。
2"授之以渔",纵横把握历史发展线索,形成网络体系
"授人一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这句至理名言告诉我们,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习和掌握《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知识,还要有计划地让他们掌握独立思考的方法,学习历史的一般方法,也就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如针对具体历史知识的学习,适时、适事补充学习方法。这里仅略举三种为例:(1)形象记忆法。用不同的符号和颜色标划课本,将某一知识点与相近相熟悉且又浅显易懂的事物相联系,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学习,实现高效。如:学习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联系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后实行的计划经济。(2)口诀记忆法。将历史要素编成顺口溜,朗朗上口,易学易记。象"383起狼烟,秦晋大战淝水边"(淝水之战);"三国翻唐朝筒,用于灌溉把力省"等等。(3)缩略记忆法。可将一历史知识点用数字或语言概括。如: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两大失误;中国古代史上的三个盛世时期;日本侵华战争过程中发动的四次事变;世界古代史中横跨欧亚非三洲的五大帝国等等。也可根据语文知识记其主要字句。如学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时,将其内容浓缩为"两会两约"(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和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如学习"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一框题时,可浓缩为"扭转"(…………的局面)、"洗刷"(…………的耻辱)、"做出"(…………的贡献),仅记六个字足矣。
历史知识是由事件构成的,而每一个事件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几个基本要素构成,相关联的事件利用这些要素演化成历史线索,线索纵横交错就构成了知识网络,从而提高自己对相关历史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学生在学习时可根据网络体系将繁杂零散的知识点归类穿线,系统总结,以达到纲举目张的目的,同时还要注意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尽量避免知识结构的重建,而是续建。如何形成线索和网络,我的主要训练方法有三:一是纵向抓线索。例如复习世界近代史时,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为主线穿起来。二是横向找联系。例如"百日维新与明治维新的异同点"。三是纵横结合,形成网络体系。例如在复习中国近代史时,只要让学生把列强发动的五次侵华战争列成表格,将战争名称、时间、原因、签定的条约、影响整理在一起,依据表格内容找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条主线:即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勾结,把中国一步步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两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三个条约:即《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样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点便一目了然了。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学应紧扣课标、教材,大胆设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乐趣,采取科学方法,理清知识脉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只有这样,师生才能教有所获,学有所得,乐中求知!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实施探究学习
学习虽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但又是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必经的。如何让二者找到切合点,视艰苦为快乐,让学习成为自我发展的主动过程。在学习当中,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所谓创设问题情景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和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他们的思维纳入到与问题相关的情景中。如: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时,我们可提出:"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却是两千年来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时,通过设置:"这是一场避免革命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可为什么导致俄国的发展步伐沉重而缓慢呢?",将学生置于困惑之中,产生一种急于拨雾见日的强烈求知欲望。在教的过程中教师不急于将现成结论硬灌输给学生,而是在学的过程中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学习、归纳、合作,获取知识(答案)的同时,逐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师生合作中双方要善于发现新旧知识间的异同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知探求未知,举一反三。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最后形成正确的认识。
如: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于()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三大改造完成
C、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各小组众说纷纭,最后明确:答案选B。老师解释:备选三项的标志意义本身属于易混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其次是激发学习兴趣,形成保障学习动机的长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引发思维的动因。教师要善于寓教于乐,使学习过程生动活泼,妙趣横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欲罢不能,乐中求知,这样不仅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听懂,而是力求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提出独到新颖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增加开放性、参与性、探究性,让问题成为"领跑者",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参与中求知,在思索中成长。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时候,可设疑:我国哪些朝代实行和亲政策?请谈一下你的看法。
学完抗日战争,可提出:中国人民为什么能取得抗战的胜利?你是怎样理解的?学习世界史(上)"文明的冲撞与融合"一单元时让小组讨论:战争能促进人类发展吗?等等,这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不仅能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还能逐渐地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通过多设问,进一步启迪学生的思维,通过分析、发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落实边看边读边写、小组自查过关等强化措施,使每课、每单元的基础知识做到人人过关,真正起到夯实基础的作用,这一基础很快又会成为再次进步的阶梯。
2"授之以渔",纵横把握历史发展线索,形成网络体系
"授人一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这句至理名言告诉我们,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习和掌握《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知识,还要有计划地让他们掌握独立思考的方法,学习历史的一般方法,也就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如针对具体历史知识的学习,适时、适事补充学习方法。这里仅略举三种为例:(1)形象记忆法。用不同的符号和颜色标划课本,将某一知识点与相近相熟悉且又浅显易懂的事物相联系,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学习,实现高效。如:学习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联系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后实行的计划经济。(2)口诀记忆法。将历史要素编成顺口溜,朗朗上口,易学易记。象"383起狼烟,秦晋大战淝水边"(淝水之战);"三国翻唐朝筒,用于灌溉把力省"等等。(3)缩略记忆法。可将一历史知识点用数字或语言概括。如: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两大失误;中国古代史上的三个盛世时期;日本侵华战争过程中发动的四次事变;世界古代史中横跨欧亚非三洲的五大帝国等等。也可根据语文知识记其主要字句。如学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时,将其内容浓缩为"两会两约"(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和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如学习"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一框题时,可浓缩为"扭转"(…………的局面)、"洗刷"(…………的耻辱)、"做出"(…………的贡献),仅记六个字足矣。
历史知识是由事件构成的,而每一个事件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几个基本要素构成,相关联的事件利用这些要素演化成历史线索,线索纵横交错就构成了知识网络,从而提高自己对相关历史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学生在学习时可根据网络体系将繁杂零散的知识点归类穿线,系统总结,以达到纲举目张的目的,同时还要注意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尽量避免知识结构的重建,而是续建。如何形成线索和网络,我的主要训练方法有三:一是纵向抓线索。例如复习世界近代史时,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为主线穿起来。二是横向找联系。例如"百日维新与明治维新的异同点"。三是纵横结合,形成网络体系。例如在复习中国近代史时,只要让学生把列强发动的五次侵华战争列成表格,将战争名称、时间、原因、签定的条约、影响整理在一起,依据表格内容找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条主线:即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勾结,把中国一步步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两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三个条约:即《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样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点便一目了然了。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学应紧扣课标、教材,大胆设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乐趣,采取科学方法,理清知识脉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只有这样,师生才能教有所获,学有所得,乐中求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