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阅读占据核心地位,是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仅身负重任,而且处理的都是最基础的问题。文学作品的开放性与多义性尤为鲜明,由于读者生活经历与审美理念等差异较大,所以对相同文本理解不同。那么,在中学阅读教学中通过正确方式更好解读文学作品极其重要。在本文中,分析了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多元解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多元解读对策。
关键词:文学作品;阅读;多元解读
中学生的生活经历、年龄特征与知识储备等都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决定了他们对同一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同。对于中学语文教师而言,必须对此种差异做到足够关注和重视,不断突出解读多元化,摒弃过去刻板、单调的阅读方式。所以,对于未来的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来讲,多元解读必将成为其重要发展趋势。
一、 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多元解读存在的问题
(一) 不敢放手
高中选拔人才的标准仍旧是中考分数,并且课本是考试的关键依据,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只能将课本作为中心,详细解读课本文字,只要是关于考试的内容必须全部传递给学生。在解读文学作品时同样以教参资料为依据,完全不敢要求学生开展多元解读,主要是害怕所得出的理解不符合试题标准答案,由此而丢分。
(二) 过度解读
过度多元解读有其具体表现,教师并非在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的基础上,让学生以文学作品相关信息为依据追根求源,反而将多元解读作为幌子,放任学生天马行空,此种状况通常与文学作品实际意义和价值毫无关系,严重时扭曲作品涵义。这一解读方式非但没有发挥出增强学生思维开放性以及阅读能力的作用,还非常不利于熏陶学生情感等任务的落实,甚至严重减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 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多元解读的对策
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多元解读,要有自己的独得之见。
(一) 促进民主教学发展,构建起文学作品多元解读平台
在针对文学作品进行多元解读的过程中,要展示学生个性风采,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对其做到足够尊重,构建起多元解读平台。现如今的教学实践与观念对教师提出相应要求,在对待学生时必须做到民主。而给予学生个性特征足够尊重且促进其发展则是一个重要表现。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大力开展民主教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保护其个性化特征,进而让学生敢说敢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积极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从之前的支配者转变为引导者,密切关注学生具体学习需求及其个体差异,营造平等、民主与彼此帮助的良好氛围,师生共同探究,有效落实教学任务。唯有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构建起平等和谐的关系,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助、教学相长。而且学生也只有在如此情境中自身创新思维和能力才可以得到有效激发与培养,从而选用优秀的文学作品真正进行多元解读。
(二) 紧抓文学作品切入点,开展多元解读
任何一篇文学作品均有其出彩点,也能将其作为教学重点,不过在课本处理过程中切忌胡乱选择。教师教学水平到何种程度可以从课本处理方面看出来。教师在进行课本处理时,应该有效抓取文学作品切入点,由此牵动作品整体,做好文学作品的解读任务。在实际解读文学作品时可以分成五步进行。
第一,掌握作品内容。一篇文学作品具有多样化内容。例如《散步》这篇散文,蕴藏有丰富内涵且文字玲珑剔透,而其赞颂了真善美。这篇文章讲述了早春祖孙三代人散步于田野中,相亲相爱、其乐融融的故事。对该文章的阅读过程即为心灵游历生命、亲情以及人性的过程,不仅是愉悦的而且是高尚的。在散读环节结束后,学生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从整体上感受与认知文章。在交流过程中部分学生提到互相关爱的精神、敬老爱幼的良好品德等。
第二,抓住文学作品语言。在世界所有种类的语言中,汉语最丰富、温暖、美丽。
第三,准确抓取文学作品主旨。对于文学作品鉴别赏析以及閱读教学而言,理解与阐释文章是其最终归属。既能够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概括能力,让学生理解其本质,进而完善其阅读思维,并培养其阅读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接受深度更高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认知水平以及道德境界。一般情况下,文本主旨的多元性较强,各个读者可以针对不同主题利用不同方法站在不同角度进行理解。
第四,抓住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十分立体,并且阅读活动的个性化比较突出,所以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必然不同,这有利于人物鉴赏,加大创新可能性。
第五,填充文学作品“空白”。针对文学作品意义来讲,其来源为阅读活动,在没有阅读作品之前,仅仅给予读者一个层次较多的结构框架,“空白”较多,需要读者进行探寻和填充。
(三) 设置多元解读边界,真正强化解读效果
个性化和自由化以及绝对学生化都不对等,此外它更非随意性以及广泛性,即使再注重多元化,也必须设立确切边界。在阅读中文学作品为客体,它虽然留有一定“空白”,但同时也具有十分突出与显性的“规定性”,始终有“作品视界”范围,而且多元解读也必须在此范围中开展。其一,中学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必须对文学作品做到足够尊重,和作品进行真正对谈。对于教学而言,文学作品是其起始点,并且也在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载体作用,唯有以文学作品为立足点,对文学作品做到足够尊重,保持与其真诚对谈,才可以实现文学作品的准确、高效解读。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过程中,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展现其魅力的地方是,文学作品对解读做出的限制同解读自由度两者的结合点。其二,在多元解读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内容价值取向。只有确保价值去向的正确性,才可以实现熏陶学生,并培养他们良好审美观念以及思想道德品质的目的,进一步使其建立起健全人格以及良好个性。可以说,多元解读具有真实性特征,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创造品质,正因如此,必须不断提高对其重视程度,做到足够尊重。语文教师需要将文学作品多元化解读落到实处,在阅读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在多元解读时有效健全学生人格、树立人文精神。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占据很大比重,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真正解决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以阅读教学为切入点,切实开展多元解读,相信我们的学生就一定会挖掘出文学作品新的意蕴,读出新的人生感悟和作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清华.初中语文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实践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宫雪媛.“多元解读”视野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3]杨琳.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的思考[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
何明勇,蓝阿琼,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浦县龙湖中学。
关键词:文学作品;阅读;多元解读
中学生的生活经历、年龄特征与知识储备等都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决定了他们对同一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同。对于中学语文教师而言,必须对此种差异做到足够关注和重视,不断突出解读多元化,摒弃过去刻板、单调的阅读方式。所以,对于未来的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来讲,多元解读必将成为其重要发展趋势。
一、 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多元解读存在的问题
(一) 不敢放手
高中选拔人才的标准仍旧是中考分数,并且课本是考试的关键依据,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只能将课本作为中心,详细解读课本文字,只要是关于考试的内容必须全部传递给学生。在解读文学作品时同样以教参资料为依据,完全不敢要求学生开展多元解读,主要是害怕所得出的理解不符合试题标准答案,由此而丢分。
(二) 过度解读
过度多元解读有其具体表现,教师并非在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的基础上,让学生以文学作品相关信息为依据追根求源,反而将多元解读作为幌子,放任学生天马行空,此种状况通常与文学作品实际意义和价值毫无关系,严重时扭曲作品涵义。这一解读方式非但没有发挥出增强学生思维开放性以及阅读能力的作用,还非常不利于熏陶学生情感等任务的落实,甚至严重减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 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多元解读的对策
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多元解读,要有自己的独得之见。
(一) 促进民主教学发展,构建起文学作品多元解读平台
在针对文学作品进行多元解读的过程中,要展示学生个性风采,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对其做到足够尊重,构建起多元解读平台。现如今的教学实践与观念对教师提出相应要求,在对待学生时必须做到民主。而给予学生个性特征足够尊重且促进其发展则是一个重要表现。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大力开展民主教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保护其个性化特征,进而让学生敢说敢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积极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从之前的支配者转变为引导者,密切关注学生具体学习需求及其个体差异,营造平等、民主与彼此帮助的良好氛围,师生共同探究,有效落实教学任务。唯有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构建起平等和谐的关系,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助、教学相长。而且学生也只有在如此情境中自身创新思维和能力才可以得到有效激发与培养,从而选用优秀的文学作品真正进行多元解读。
(二) 紧抓文学作品切入点,开展多元解读
任何一篇文学作品均有其出彩点,也能将其作为教学重点,不过在课本处理过程中切忌胡乱选择。教师教学水平到何种程度可以从课本处理方面看出来。教师在进行课本处理时,应该有效抓取文学作品切入点,由此牵动作品整体,做好文学作品的解读任务。在实际解读文学作品时可以分成五步进行。
第一,掌握作品内容。一篇文学作品具有多样化内容。例如《散步》这篇散文,蕴藏有丰富内涵且文字玲珑剔透,而其赞颂了真善美。这篇文章讲述了早春祖孙三代人散步于田野中,相亲相爱、其乐融融的故事。对该文章的阅读过程即为心灵游历生命、亲情以及人性的过程,不仅是愉悦的而且是高尚的。在散读环节结束后,学生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从整体上感受与认知文章。在交流过程中部分学生提到互相关爱的精神、敬老爱幼的良好品德等。
第二,抓住文学作品语言。在世界所有种类的语言中,汉语最丰富、温暖、美丽。
第三,准确抓取文学作品主旨。对于文学作品鉴别赏析以及閱读教学而言,理解与阐释文章是其最终归属。既能够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概括能力,让学生理解其本质,进而完善其阅读思维,并培养其阅读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接受深度更高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认知水平以及道德境界。一般情况下,文本主旨的多元性较强,各个读者可以针对不同主题利用不同方法站在不同角度进行理解。
第四,抓住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十分立体,并且阅读活动的个性化比较突出,所以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必然不同,这有利于人物鉴赏,加大创新可能性。
第五,填充文学作品“空白”。针对文学作品意义来讲,其来源为阅读活动,在没有阅读作品之前,仅仅给予读者一个层次较多的结构框架,“空白”较多,需要读者进行探寻和填充。
(三) 设置多元解读边界,真正强化解读效果
个性化和自由化以及绝对学生化都不对等,此外它更非随意性以及广泛性,即使再注重多元化,也必须设立确切边界。在阅读中文学作品为客体,它虽然留有一定“空白”,但同时也具有十分突出与显性的“规定性”,始终有“作品视界”范围,而且多元解读也必须在此范围中开展。其一,中学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必须对文学作品做到足够尊重,和作品进行真正对谈。对于教学而言,文学作品是其起始点,并且也在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载体作用,唯有以文学作品为立足点,对文学作品做到足够尊重,保持与其真诚对谈,才可以实现文学作品的准确、高效解读。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过程中,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展现其魅力的地方是,文学作品对解读做出的限制同解读自由度两者的结合点。其二,在多元解读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内容价值取向。只有确保价值去向的正确性,才可以实现熏陶学生,并培养他们良好审美观念以及思想道德品质的目的,进一步使其建立起健全人格以及良好个性。可以说,多元解读具有真实性特征,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创造品质,正因如此,必须不断提高对其重视程度,做到足够尊重。语文教师需要将文学作品多元化解读落到实处,在阅读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在多元解读时有效健全学生人格、树立人文精神。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占据很大比重,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真正解决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以阅读教学为切入点,切实开展多元解读,相信我们的学生就一定会挖掘出文学作品新的意蕴,读出新的人生感悟和作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清华.初中语文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实践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宫雪媛.“多元解读”视野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3]杨琳.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的思考[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
何明勇,蓝阿琼,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浦县龙湖中学。